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标  题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F0001-0201-2021-3988865 发文字号 鹤政〔2021〕14号
发布时间 2021-12-31 00:00:00 成文日期 2021-12-23 00:00:00
主题分类 其他 失效时间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鹤政〔2021〕1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2月23日

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是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气象强市建设的转型攻坚期。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鹤政〔2021〕8号)和《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智慧气象建设气象强市的实施意见》(鹤政〔2021〕11号)等要求,组织编制了《鹤壁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和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成就

  (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8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了多层面、直通式发布。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善。建成由国家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站、土壤水分站、区域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卫星遥感观测组成的高密度、广覆盖立体观测网,站点布设密度位居全省前列。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91.0%;24小时温度预报准确率83.0%;雷电预警提前量45分钟;暴雨预警提前量45分钟。人工影响天气体系不断完善。升级改造全自动火箭发射装置11部,增设地面焰炉3座,建立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12座,作业覆盖面积达到75%。

  (三)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制定《鹤壁市气象局气象科研工作管理办法》《鹤壁市气象部门一线专门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等,组建科研业务有机结合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7.5%,副研级高工占总人数的20.8%。承担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打造应用版星陆双基服务平台》《以气象为农服务标准体系为支撑打造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3个项目荣获“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

  (四)创新为农服务品牌

  建成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遥感野外试验基地,提升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成果,创造鹤壁为农服务品牌。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鹤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气象强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鹤壁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对鹤壁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更高的目标和任务。粮食安全、生态治理、文化旅游等对气象服务新业态提出了更高期待。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观测站网需要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薄弱,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气象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气象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四、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趋利避害并举,以当好气象强省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优化气象事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突出系统集成、协调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推进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加快建设气象强市,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五、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高度融入鹤壁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市县协调发展、各业务领域全面发展,为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鹤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融合发展。处理好绿色开放和融合集成的关系,深化气象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联合优势资源,培育气象发展新格局。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气象防灾减灾等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

  坚持避害趋利。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趋利”作用,统筹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气象保障综合效益。

  六、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全市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气象保障乡村振兴、全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省领先,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加有力。星空地一体化的精密气象监测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重点区域全覆盖,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50分钟以上;高质量智慧型的精细气象服务重点领域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至村、户、人;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85%以上;气象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到2035年,智慧气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建成气象强市。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发展新优势

  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鹤壁市农业气象与遥感重点实验室、鹤壁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农业气象示范基地、遥感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中科院空基真实性检验站(鹤壁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5G 虚拟数字农田应用场景,强化与科研院所、行业科技力量及新技术公司的深度合作。引导业务人员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转移。加大研发投入,盘活研发资源,完善成果分类评价制度,构建分类评价指标,引导科技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应用。

  八、强化气象关键技术攻关

  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科研攻关。开展气象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技术、农作物智能化观测、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等技术研发,开展盘石头水库人工影响天气增蓄水试验。加强卫星遥感在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等重点领域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条件对环境、交通、旅游等领域影响分析和研究。

  九、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交流锻炼,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鹤壁气象人才梯队。

  优化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政策。到2025年,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0%以上,副高级职称人数占比30%以上,气象类本科以上人员占比60%以上。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入选地厅级以上人才工程5人以上。

第四章  坚持服务精细  保障鹤壁高质量发展

  十、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提高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提高鹤壁高影响天气预测能力,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突出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山洪地质灾害、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

  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提升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气象、自然资源和规划、应急、水利、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旅游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加强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有机联动,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形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帐”。提升致洪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构建防洪安全气象示范防线;提升高分辨率的数值预报模式解释应用能力,加强网格降水预报应用;完善淇卫河、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风险评估。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多部门防范应对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和平台,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等共建共享共用。

  十一、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推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标准纳入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开展种子育繁推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提升遥感大数据服务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基于用户位置的精准气象服务。提升数字乡村、数字大田、数字园区、数字电商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服务电力安全。提升电网设备的气象风险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无缝隙、精细化电网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技术,提升电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推进气象台站屋顶光伏建设,研发分布式屋顶光伏气象服务技术。

  服务交通运输安全。依托覆盖铁路、公路等行业的交通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公路、铁路等各生产环节高影响气象条件风险的分析,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交通运营管控能力。开展物流气象灾害风险研究,建设物流气象服务平台,提升商贸物流气象服务能力。

  强化旅游安全气象保障。开展旅游景区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风险排查,强化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推动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气象站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面向三级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

  十二、增强民生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区全覆盖。依托智慧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感知系统,开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实现气象信息服务与通信运营企业、主流媒体、相关行业官方媒体平台全面对接。

  发展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聚焦鹤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推进市级城市街区通风影响评估工作,完成通风廊道规划设计。开展城市灾害影响及承灾能力评估,建立城市气象防灾标准体系,实现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打造气象科普品牌。针对鹤壁主要气象灾害形成气象科普产品,挖掘、整理和传承商卫文化、淇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的气象元素,打造鹤壁气象科普品牌。建立“互联网 ”气象科普传播渠道,创新科普合作模式,推进气象科普进科普场馆、进社区、进校园,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

  十三、加强生态宜居气象服务

  开展生态气象遥感评估服务。开展农田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评估服务。依托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以多源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自动化观测为辅,完善现有观测站网,建立农田生态卫星遥感反演产品真实性检验基地,利用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方法,发展天空地一体化农田生态遥感监测体系,提升农田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能力。

  提高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加强鹤壁生态环境气象中心建设,提高环境气象精准化预报和中长期预测,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融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环境治理)建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联合会商,开展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评估,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能力。开展生态敏感气象要素、关键生态要素预报预测服务,开展寒潮、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加强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和风险预警。开展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和高温、寒潮等高影响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估、风险预警和灾后评价。

  开展国土空间气候可行性影响评估。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可行性评估服务,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电力交通等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对生态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评估。提升鹤壁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的生态质量状况遥感评估,开展生态区的水土流失和矿区生态修复气象影响评估。开展面向国土空间开发的精细化气候评价。

第五章  坚持预报精准  建立智能数字预报新业务

  十四、发展全时域气象预报业务

  完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开展精细化、全时域、格点化的短中期气象要素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为水文、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气象要素预报。开展短中期灾害性天气网格预报,提升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趋势性天气过程短期预报准确率,提升暴雨(雪)、寒潮、雾霾等灾害天气预警能力。

  加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建设。依托省级气象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及省市县一体业务平台,开展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动态更新的强对流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开展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开展强对流天气精细气候规律研究,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识别能力。

  十五、强化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

  细化敏感行业定量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建立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完善暴雨(雪)、高温、低温、干旱、寒潮、大雾等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完善精细化的淇卫河流域洪水、太行山区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预警业务,发布定量化评估和风险预警产品。

第六章  坚持监测精密  建立智能监测网

  十六、完善立体化气象观测站网

  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气象观测站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完成气象观测站老旧设备升级和智能观测设备布设,提升地面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等观测设备,填补气象观测盲区和空白。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健全大气垂直观测和雷达站网。完善垂直观测站网,提升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观测能力,升级GNSS/MET监测系统。建设盘石头水库人工影响天气增蓄水试验示范基地立体监测网络。探索以无人机为载体的空基移动监测手段,提升空基综合监测能力。新建对流层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毫米波测云仪、气溶胶激光雷达。

  发展应用气象观测站网。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智能化。推进作物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多种观测要素的自动监测,实现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转变。升级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完善土壤水分观测网,推进5G 农业气象与虚拟数字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联合交通、旅游部门,共建共享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沿线、高速铁路主通道沿线的交通气象监测网,与3A级以上景区联合开展旅游气象监测。

  十七、增强卫星遥感应用能力

  恢复重建鹤壁农业气象与农业遥感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升级鹤壁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提高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水平,推进高分卫星应用。建设无人机巡航机载遥感探测系统。强化市县级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生态遥感服务产品实现多样化、业务化运行。

  十八、积极开展协同观测试验

  提升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观测试验能力。协同开展降水现象仪算法改进试验、大孔径闪烁仪等科学试验。承接中国气象局新型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应用科学试验。建设中国科学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真实性检验站(鹤壁站),开展地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

  十九、提高气象装备保障技术水平

  全面加强计量检定、装备保障和运行维护能力。加强国家站、天气站等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加强鹤壁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开展新技术、新装备试验和验证能力。提升市级移动计量车载标准器的检定能力。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并加强监督管理。

第七章  强化智慧新业态  打造发展新引擎

  二十、建设数字气象信息网络

  优化市县两级信息网络架构,提高气象广域网络和主干网络带宽能力。构建“5G 气象”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天气站北斗通信试点,融入北斗等通信网络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多类型气象信息采集、发布渠道。加快“业务数据化”,优化气象通讯网络技术,提升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能力。实现市县气象业务及数据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实时统一监控,建设数据、网络、业务为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城市大脑”和鹤壁数字农业平台。

  二十一、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建设基于5G的天空地一体化和远程VR全景监测系统。建设全时域全要素精细化监测和高分、风云卫星遥感天基监测系统,开展精细遥感、高分遥感专业气象服务。建设无人机农情监测信息5G传输系统。建设智能互联地基监测系统,开展地面实时监测气象信息服务。利用边缘计算和图像识别技术,探索远程农情精密监测、病害识别诊断等服务,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气象科技水平。

第八章  推进两个示范建设  实现两个走在前列

  二十二、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打造5G 农业气象服务示范

  建设5G 农业气象应用场景。基于5G网络,布设固定点位的VR全景相机和5G高清前景采集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气象的VR沉浸式体验,实现各类农业、环境全域全时段全覆盖的视频感知。建设星空地一体化协同观测系统,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农业气象数据库,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基于智能网格的农业气象精准化监测预报服务模式。

  二十三、聚焦富美鹤城建设,打造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

  提升全域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以地面监测为辅、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开展森林生态、植被生态、城市生态、水资源及水环境生态等监测评估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建设生态保护气象保障系统,推进富美鹤城建设,开展流域及盘石头水库汇水区空中云水资源分析评估。

第九章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提升人影业务能力,强化科技研发和试验

  构建“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无人机、聚能空气炮等作业新方式。完善盘石头水库人影业务平台,建设集人影作业指挥、气象要素观测、增雨效果检验、业务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水库增蓄水示范基地,提升库区生态修复与涵养、蓄水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的常态化全覆盖。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科学试验,探索作业效果的物理检验和统计检验。建设盘石头水库增蓄水外场试验基地,通过在水库周边布设梯度观测系统,增设高山焰炉增雨设备,开展水库增蓄水效果检验等,提升盘石头水库人影作业基地作业和科研能力。

  二十五、提高安全监管作业能力,建立监督常态化机制

  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科学作业,安全作业。提升作业站点、运输车辆、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综合安全防护水平,推动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手段应用,配备安全防控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作业人员的技能、安全培训、人影安全监督检查,建立人影安全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

  二十六、强化重点领域服务保障,提升联合应急保障能力

  强化乡村振兴人影服务保障能力,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力度,扩大增雨(雪)覆盖范围和受益面。提升淇卫河流域重点生态区、西部山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降尘除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常态化、专业化人工增雨(雪)作业。根据重大活动需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技术储备,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提升联合应急保障能力。

第十章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二十七、深化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发展研究型业务。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加强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坚持依法发展气象事业,完善建设更高质量气象现代化的配套政策。加强气象重点领域标准研究,强化标准创新支撑。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履行气象管理职能,规范社会气象活动。

  二十八、加强开放合作,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运输、教育、旅游等部门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加强行业指导,优化气象行业资源配置。提升全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绿色转型气象保障示范区,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生态气象监测和保障能力。

第十一章  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遥感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重建提升工程。“21.7”鹤壁特大暴雨,造成蓄滞洪区内鹤壁农业气象与农业遥感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因泄洪被淹没,地基观测网络全部损毁。重建损毁的地基观测设备,完善格点化农田生态观测网络,改造固定式农田生态观测站,便携式农田生态观测站。建设空基遥感观测平台,建设无人机巡航机载遥感探测系统。升级风三卫星接收站接收处理系统,提升卫星图像处理、分析、存储和应用服务能力。

  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称重式蒸渗仪、土壤呼吸观测系统、蒸散发观测系统。完善水分、日照、温湿度、二氧化碳、土壤肥力等智能控制性试验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便携式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包含花粉活力测定仪、地物光谱仪、叶绿素荧光仪等便携式仪器设备。

  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推动气象设施与农田水利、电网建设等同规划同部署。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及影响规律,结合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精密化需求,构建农田小气候站、自动土壤水分站、无人机、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构成的空天地协同观测网。着力做好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相适应农业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拓展储运安全、农业生产功能区、农副产品协同发展等气象保障服务。

  智慧城市气象保障工程。围绕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气象泛在物联网,构建“云 端”基础时空气象服务平台,建设立体化自动化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无缝隙智能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全链条智慧化的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着力提升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按照国家气象现代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智能化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智慧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生态环境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气象科技创新试验系统。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精准化气象灾害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基本满足鹤壁小康社会、富美鹤城的建设需求。

  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加强人影作业基础保障设施建设,改造重建我市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点业务用房、作业平台及配套设施。提高盘石头水库人影基地作业能力。完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对现有的综合业务网络、人影视频会商系统终端,实现人影作业指挥中心与作业点间的无缝关联。提升地面人影作业和安全能力,对现有高炮、火箭、烟炉等作业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作业点电子围栏、安装作业点实景监控系统。为抗旱减灾、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应急活动等提供有力保障。

  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根据“基层气象台站提质工程”行动,完成基层台站受损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功能修复,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构建市县两级预警信息发布业务系统,打造长期稳定、科技型与生态型的新型气象台站。全市基层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协调发展,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动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协调各部门共同发力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三十、建立保障机制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要求,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强气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财政保障,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十一、强化人才支撑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强专项型业务服务骨干和研究型业务人才培养。发挥领军人才传帮带作用,提升业务科技人才整体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制订落实干部、人才培养和激励担当作为的政策措施。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专业素养,抓实党建与业务的融合,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十二、严格考核评估

  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开展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目的绩效考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规划顺利推进。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