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0001-01-2022-00014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1年12月31日 |
标 题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豫政〔2021〕43号 | 发布时间 | 2022年01月21日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2021〕43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前言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的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更新改建,旨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是人类为满足聚集生活需求所营建的综合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城市更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压实县级主体责任,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注重实际效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作决策,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总结梳理“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根据国家《“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提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全面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危房、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住条件;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污水、垃圾、黑臭水体治理、控制扬尘污染等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全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省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印发实施《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推动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力推动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43%和36.09%,增幅居全国前列,两者差距持续缩小。中原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展开,郑州都市圈建设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品质和形象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在内涵提质,着力写好“四篇文章”(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开展“城市四治”(市容卫生治脏、交通秩序治堵、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项目3.1万个、完成投资2.32万亿元。全省城市建成区新建改造道路7000公里、燃气管网1.8万公里、供热管网3000公里、城市公厕7300座、停车场2727个。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98所、医院501所、文化项目3163个、体育项目2114个、公园2200多个、街头游园近3000个。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42个、国家节水型城市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个,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全覆盖。新增全国文明城市18个、省级文明城市46个。省政府公布历史文化街区25片、历史文化建筑1694处,保护修缮历史建筑562处。17个省辖市数字城管平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平台联网,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和环境品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建设棚户区改造19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95万户;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8.13万户,实现存量危房全部清零;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063亿元,支持62万户职工家庭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解决了住房问题。全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超过6亿平方米,近500万户家庭通过购买商品住宅改善了居住条件。“十三五”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56平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3.32平方米。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村镇环境和面貌明显改善。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列入省民生实事,全省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21个涉农县(市、区)基本建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7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93%。794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204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4个乡镇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创建15个国家特色小城镇、10个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全面同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源能耗下降25%左右,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30%;“四水同治”成效显著,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省辖市建成区144处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县市建成区179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二节 发展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国家更加注重完善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村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住房租赁、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这些重大要求部署,为开展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多重国家战略叠加,1亿多人口大市场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省委工作会议、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十大战略”,为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与提质,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核心增长极;有利于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补短板强弱项,树标杆上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格局。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比较大,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弱项,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不高。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6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1位;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活力不足,能级不够,集聚产业、人口的能力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城市更新任务艰巨。全省2000年前建成的待改造老旧小区还有1.23万个,城区还有棚户区近36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标准低,我省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52%(全国97.84%)、燃气普及率96.83%(全国97.87%)、建成区路网密度5.11公里/平方公里(全国7.0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8.86公里/平方公里(全国11.11公里/平方公里)等指标多数处于全国第19—25位。排水管网混接、错接问题比较普遍,部分地方老城区排水管渠建设年代久远,管渠排水标准仅为0.5—1年暴雨重现期,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城市建设的品质和安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是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镇商品住房供给与新增人口、供应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亟需规范,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覆盖面不够广,新市民特别是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突出;一些住宅小区内外部配套设施需要完善,便民服务、房屋质量、物业服务等水平仍需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停车难、看病难、大班额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标准、手段等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交通拥堵、雨季“看海”等“城市病”,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区域管理薄弱,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政务服务质量效能不够高,存在审批时间长、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够强,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五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升。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城市风险隐患进入凸显期,但安全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安全监管方式方法落后,应急救援体制机制不完善,抢险救灾能力不足,在汛情、疫情中短板弱项凸显,统筹发展和安全任重道远。六是城市和建筑风貌管控不到位。城市设计管理机制没有理顺,城市设计没有全覆盖、效果不明显,城市与山水地貌、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性不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因素、地域特色体现不明显,城市魅力、吸引力不强。七是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粗放。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体系化、绿色化水平不高,污水、污泥、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不足,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推广力度不够大,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八是农村环境亟待改善。目前全省行政村数量455万个、自然村183万个,村庄点多面广规模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成本高、投不起、利用效率低、运行管理难等问题;乡村建设监管力量薄弱,建设不规范,农房品质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现代化生活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省委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关于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重要论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锚定“两个确保”,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建设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文明乡村,创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格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激发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系统观念、安全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统筹自然生态、人工建设、社会人文等各类系统,统筹城市与农村、建设与管理、新区与老城、“里子”与“面子”等协调发展,提高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安全性,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红线意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目标要求,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污染防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城乡建设从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变,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改革创新、智能高效。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现代化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建设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环境需求初步得到保障。
到2035年,全省城市和乡村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发展更加健康、安全、智能、绿色、环保,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幸福美好家园基本建成,美丽河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美丽城乡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居环境、生态文明达到新高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碳中和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第三章 统筹城乡自然生态格局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构建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并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措施。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黄河干流为主线,以沿黄生态带为重点,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三大山系为生态屏障,以淮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为脉络,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严格保护山体自然植被和景观风貌,维护河流自然形态和生态岸线,大力推进各类防护林带、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突出生态问题,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高城乡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节 优化城乡生态空间
融入山水自然环境。传承传统营城理念,尊重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营造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肌理,维护山水城格局的连续完整。严格管控城市观山观水的景观视廊以及重要文化遗产的背景区域,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促进城市与山水环境交融渗透,“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融合农业农村空间。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城乡用地扩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现代城市与田园乡村相互融合、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与农业农村空间融合,在大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中,让农业农村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结构组成。在城市近郊区、城市组团之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和都市休闲农业,让麦田、菜地、青纱帐成为现代都市景观。
构建完善的蓝绿空间网络。依托自然生态条件,统筹城市内外森林、水系、湖泊(水库)、湿地等蓝绿空间要素有机连接,合理布局绿心、绿楔、绿环、绿廊等结构性绿地,结合水系、交通廊道等建设城市通风廊道,使城市内部的绿空间、水空间与外围山水要素融合,形成完整的城市蓝绿空间网络。
优化城市公园结构布局。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以及居住区公园分级分类的城市公园体系,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提高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完善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开展屋顶和立体绿化,丰富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