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六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分别是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舞阳县产业集聚区、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淞江产业集聚区、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06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达15余万人,当年完成投资220亿元,同比增长72.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4.5%,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同比增长5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6亿元,同比增长4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实现利税140亿元,同比增长42%。2011年1-9月份,共完成投资173亿元,同比增长18.6%。在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评比中,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荣获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荣获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受表彰产业集聚区个数和受表彰率居全省第一位。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分工各产业集聚区功能产业定位,全市6个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临颍县产业集聚区的休闲食品加工、舞阳县产业集聚区的盐化工、沙澧产业集聚区的纺织服装、淞江产业集聚区的食品、东城产业集聚区的电子电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食品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持续加强。三年来,全市6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共完成投资近百亿元,各产业集聚区框架逐步拉大,道路、水、电、管网、供热、供气、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金融、信息、住宿、交通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整体形象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集约节约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在用地方面,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指标,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目前,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强度均达到200万元/亩。
四是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产业集聚区按照“产城互动”的发展原则,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其中2011年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
五是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成效显著。在2010年全省各类示范集聚区创建培育中,我市6家集聚区入围4家,重点培育比例达66.7%,位居全省第5位。其中: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数字化产业集聚区与质量管理标准化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培育对象,临颍县产业集聚区成为农业产业化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培育对象,东城产业集聚区成为环境友好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培育对象。东城产业集聚区的创建活动受到省环保厅的高度肯定。
二、建议
针对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提出建议如下:
(一)完善提升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导能力。
多数集聚区当初为了加快起步发展,在规划申报时重点考虑了依托老城区的因素,经过近3年多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发展空间已受到限制,部分产业集聚区发展空间不够,尤其是土地制约突出。目前全市有5个集聚区需要调整扩区,规划调整方案已上报省有关部门。一是提升规划水平。要紧紧抓住这次省委省政府拟对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调整的机遇,充分调研、深入研究,对我市各产业集聚区规划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目标指标体系、明确功能园区规划、明确产业导向、明确资源要素和环境保障措施、明确产城融合发展。二是严格规划实施。如果项目建设确实需要对规划进行部分调整,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严格规划环评。在不断完善各项规划的基础上,要抓好规划的落实,严格规划审批程序,强化规划监察,通过落实规划,切实提高土地使用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强化开放选商,积极承载产业转移。
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按照引进增量、激活存量、膨胀总量的工作思路,采取外引内联、靠大联大、园区共建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是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了“十年招商大回访”、“境内外豫商大对接”、“产业集聚区大推介”、“服务企业进基层”、“行业百强总部大走访”等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推进产业集聚区大建设,招商引资大突破。二是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支撑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同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对接,推动战略重组合作,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对产业集聚区进行连片综合开发,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或特色园区。三是对引进的项目,就要按照“一个目标,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反复调研、反复策划、反复论证,零距离跟踪,保姆式服务,力争洽谈一个、引进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
(三)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要素保障能力。一是多策并举,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各县区政府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向金融部门争取信贷规模以及BT、BOT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建设专项资金,出台投资鼓励措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超前谋划,集聚土地资源。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弥补年度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按照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供应新建项目用地,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加强对已批土地的跟踪调查,对于批而不用的闲置土地探索适当的方式进行收回,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强化创新,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创业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鼓励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的培训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使企业不仅能招来人,更能留住人。
(四)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一是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各县区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实行错位发展,尽量避免产业雷同,原则上每个集聚区主导产业1个,最多不超过2个。二是着力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区别对待、有控有促”的投资政策,引导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向主导产业和大型龙头企业配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三是积极培育产业集群。要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区产业及企业从“点式扩张”向“链式发展”的转变,以链式发展方式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重点向产业链下游突破,促进企业从上游初级加工向下游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升级,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相关联的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转变升级。根据产业状况选商引资,制定并落实好“飞地经济”相关政策,区别对待产业入驻。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发展质量。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东城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产业,源汇区和郾城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原则是不再上工业(郾城除漯西化工园区外);在舞阳孟寨至郾城裴城段,重新规划盐化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氟化工制造业;临颍县重点发展食品、电子电器产业。在全市产业战略布局上,最终形成三条南北走向的产业带,即沿许泌路化工产业带、107国道商贸物流产业带,京珠高速食品、电子信息产业带,彻底改变我市工业围城的局面。二是支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对于有些产业集聚区来说,传统产业规模比重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繁重,短期内发展速度慢一些,长期看更能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为这些集聚区的转型升级留足时间与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资金及优惠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