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精神,落实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加速漯河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机遇,紧紧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按照“重点培育、创新机制、以零促整、战略引进、集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立足实际,加强创新,多渠道引进外资和龙头企业,全力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支撑漯河经济增长的战略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布局与统筹发展相结合。以东城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两区一园”建设为重点,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在此基础上,错位发展其他县区的相关产业,尽快形成交叉共融、互为补充、竞争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现有OLED显示器、音响、LED绿色照明等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加大培育力度,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在光伏电子、信息安全产品、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加工制造型向技术创造型的转变。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壮大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改善投融资环境,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坚持重点培育与战略引进相结合。坚持突出优势、注重特色,选择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引模式,增强工作针对性,吸引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进驻漯河,实现产业群体的几何式增长。
(三)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将漯河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利润达到50亿元。
3.产业结构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消费类电子、新型OLED显示器、光伏电子、绿色照明为支撑,以应用电子、信息安全为特色,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的增长点快速发展的格局。
4.企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超5000万企业50家以上,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企业发展格局。
5.环境营造目标。形成适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够较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抓好规划布局,建设大基地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抓住我市纳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发展布局的重大机遇,建设漯河东部沿京珠高速的电子信息产业带,以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为重点的“两区一园”战略布局,加快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召陵区重点发展OLED显示屏、大屏幕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家庭影院、绿色节能照明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调整和拓展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倾斜土地计划指标,在集聚区内,建成占地面积8.71平方公里的电子产业园,内设新型显示器、消费类电子、研发孵化、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应用电子等7个专业园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光伏电子产业、太阳能电池、新型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力争尽快形成规模;临颍县重点发展电视、音响、笔记本电脑、移动视听、DC/DV、手机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他县区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实行错位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重点突出、支撑有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发展大产业
以我市现有电子信息企业为基础,瞄准行业内七大热点产业,高目标定位,高起点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影响力广泛的龙头电子信息企业,力争重特大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库,壮大产业群体,形成规模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一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以科兴实业公司为基础,重点围绕3G技术,大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音响、家庭固定无线终端等移动整机产品,带动零部件及上游材料产业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链,打造中西部地区通信设备制造基地。
二是新型显示器产业。以光华电子公司为基础,大力发展液晶玻璃基板制造项目,加强与国内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技术沟通,早日实现规模量产。引进液晶模组和配套产业,发挥成本优势,着力发展上游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引导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开展OLED技术研发,重点关注大尺寸产品发展方向,建立显示面板生产线。跟踪世界新型显示器技术发展动态,适时发展3D显示、电子纸等新一代显示器产业。积极引进平板电视和新兴显示产品,发展车载电视、移动电视、激光电视、数码相框、数码广告栏等各类新兴显示产品。
三是光伏电子产业。以协鑫光伏科技公司为基础,大力发展硅棒、硅锭及硅片产业,重点加快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加快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不断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依托本地企业和资本,积极引入蓄电池、逆变器、光敏管、控制器等太阳能发电设备的配件生产项目。依托海润新能源公司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池,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是绿色照明产业。以绿世界太阳能公司和宝隆电子科技公司为基础,以LED下游应用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指示灯、显示屏、汽车车灯、城市景观照明、庭院装饰灯、交通信号灯、小屏背光源,以及医学、科研所用的特种灯等LED应用产品发展。大力引进国内LED芯片封装企业,重点发展功率型白光LED封装、SMD封装等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打造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高亮度、超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生产线为重点,择机引进台湾、日本、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先进生产线。
五是信息安全产业。培育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涉密移动信息安全产品,重点研发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安全接入产品、安全智能加密卡、移动代理服务器系统等安全产品。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加大安全防护涉密计算机和服务器、便携式安全计算机、多功能会议保密机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力度。积极跟踪物联网发展态势,启动特色物联网的应用示范,突破智能传感器件、物联网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在感知工业、感知交通、感知安全等领域做出规模和特色,为未来占领物联网产业制高点奠定基础。
六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嵌入式软件产品的研发,加大政务信息化、电力自动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以引进和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为重点,搭建区域性集成电路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其与电力电子模块和系统生产设计企业间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产用结合的研发设计生产体系的建立。着力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评估和设计、风险评估、威胁预警与响应、安全审计和指导等信息安全服务。
七是电子产品交易和物流配送产业。以现有电子科技市场为基础,以培育、招引业务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型经销商为重点,给予扶持政策,努力实现品种多、批量大、周转快、信息灵、价格低的产业发展目标,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电子产品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同时,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以双汇物流、大道海尔物流、美的漯河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从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搭建电子商务网络,增加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的使用率,确保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提高物流处理速度,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促进电子商务活动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突出抓好战略引进,培育大企业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强力实施“332”招商引资工程(“十二五”期间每年成功引进电子信息企业30个,引进战略投资30亿元,竣工投产企业20个以上),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引一个项目、进一批企业。
一是围绕重点地区抓引进。紧密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以重庆、西安、成都为重点的中西部地区等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进行招商引资。尝试在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设立招商派驻机构,选调优秀人员,依托当地协会、同乡会、知名人士等人脉资源,与电子信息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带头人建立联系,吸引其来漯考察、投资。
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抓引进。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为重点,加强“富士康科技集团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富士康工商学院”筹建进度,尽快促成富士康在与我市的产业合作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瞄准华为、联想、海尔、长城科技、中兴通讯、海信、长虹电子、TCL、北大方正、比亚迪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认真研究其产业布局,出台针对性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我市。
三是围绕产业转移抓引进。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包装一批对战略投资者有吸引力的优势项目,瞄准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强力对接引进,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和要素聚集,力争实现企业群体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从而提升行业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升级。
四是围绕集聚区建设抓引进。以东城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园的建设为重点,创新“三种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协会和投资公司间的协同促进机制,集中多渠道财力,共同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入驻创造条件。要强化政府主导推进。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实现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元化。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共建。建立与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电子学会等行业重点协会的长效对接机制,定期举办新技术与新产品发布会、专家见面会、项目说明会,推荐合作项目,组织行业专家、龙头企业到漯河实地考察,谋求与协会成员企业的深度合作。要加强与投资公司合作开发。选择有实力、有资质的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体规划布局,委托投资公司整体招商引资,政府赋予政策,监管投资进度,从而实现“打包开发、收益共享”。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发展引导
1.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安排工作任务,协调重大项目推进等相关问题。成立专家顾问组,为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提供技术和规范性指导。
2.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和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绿色照明、消费类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发展,以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扩大规模,鼓励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项目引进。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1.实行税费优惠。对新建总投资1亿元以上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实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从获利年度起,前2年,由受益财政将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政府实际收益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第3年至第5年,将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政府实际收益部分的50%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2.实行规费优惠。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可减免的,给予减免优惠。对项目开工建设相关手续实行全程代办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天候、零距离、高效优质服务。
3.帮助贷款融资。由市金融办牵头,积极协调市内外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企业贷款融资。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市担保机构优先予以担保,担保费用减半收取。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新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上市成功后,市政府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因对利润、税收进行规范,形成的地方财政增收部分,经有关部门核定,在企业上市成功后用于等额支持企业发展,资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过户所产生的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三)鼓励加强自主创新
1.鼓励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机构,对新设立的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新建立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政府奖励50万元,新建立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市政府奖励100万元。
2.支持引进人才。对电子信息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由企业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予以重点照顾。我市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引进的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享受人才专项资金的支持政策。
3.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支持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对当年新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当年新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当年新获得河南省名牌的企业,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于新获得中国500强的企业或综合实力进入行业前10名且总部在我市、并在我市纳税的企业,由同级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支持建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安全、应用电子等领域行业协会,加强会员间的沟通协调,指导产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利益。支持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法律等多种服务机构发展,支持技术转化、市场开拓、广告策划等领域配套企业的发展。加快物流服务企业培育,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简化入驻电子信息类项目的立项、规划、土地供应和建设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电子信息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特派员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企业无干扰生产日”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加大对各种名目“三乱”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