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漯有关单位:
  《关于印发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的通知》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漯河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

(2012-2020)

  第一章  规划依据和目的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和《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具体意见》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建设规划,集中布局,逐步推进,强化管理,服务配套,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林网配置合理、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第二章 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
  我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全市常年平均降水量78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4.7℃,全年无霜期216-225天。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气候温暖,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水资源丰富。全市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岩盐及河沙。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黄褐土和褐土四个土类,土壤深厚,肥力水平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种植。
  二、农业基础情况
  全市耕地面积2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31.15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8%,吨粮田面积136.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9%。全市地表水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7亿立方米,沙、澧河等过境水径流量为27亿立方米,现有机井51635 眼,已配套49855眼。全市拥有农用总动力255.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985台,小型拖拉机9.1万台,联合收割机4671台,有力的保证了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三、粮食生产情况
  我市粮食生产夏粮以种植小麦为主,秋粮以种植玉米为主。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96.07万亩,总产169.12万吨,单产427公斤/亩;其中小麦211.91万亩,单产461.5公斤/亩;玉米159万亩,单产403公斤/亩。全市粮食连续八年增产,连续四年总产超过160万亩,我市粮食生产已迈向一个新台阶。
  四、技术及社会化服务情况
  多年来,我市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展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创新、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工作,显著提高了农机科技水平,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双带”活动,采取科技下乡、技术入户、田间指导、张贴便民服务卡、发放名片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市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承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市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目前,漯河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74个,其中市级6个、县级18个、县级以下50个,现有农技推广人员967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94个。
  五、制约我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的主要因素
  1.耕地保护意识淡薄,重用轻养严重。长期以来,耕种施用农肥的数量少、质量差,重化肥、轻农肥,导致耕地土壤中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在土肥水种药等资源利用上存在利用率低下,如化肥利用率仅30%,比农业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耕作粗放,耕层变浅,地力日趋下降。
  2.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较差。目前我市土地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难以适应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集中的要求,生产要素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优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3.基础条件脆弱,抗御灾害能力差。我市气象灾害天气和病虫危害频繁发生,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5-30%,因病虫害损失粮食5-15%;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重建轻管问题的存在,使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4.种粮比较效益低, 务农农民趋向老龄化。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异常突出。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留在农村经营农业的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缺乏一批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存在。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农业技术人员作为乡镇干部参与基层政府中心工作,很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难以到位,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六、全市粮食增产的潜力
  1.落实惠农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我市在全面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政策性玉米生产保险等各项工作,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挖掘土地潜力,增加耕地面积。全市农村人均住宅占地240余平方米,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复耕宅基地,全市新增加土地14多万亩。利用这些土地既可发展县域经济,又实现了土地的供求平衡。
  3.推进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截止2011年底,漯河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27.6%,流转面积位居全省第二。目前,我市继续健全完善四级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建设,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规范、有序有效流转,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出率。
  4.实施重点工程项目,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深松耕作等技术,落实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活力,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损伤性耕作;通过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确保旱涝保丰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力度,使中低产田改造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尚有12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任务,通过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坚持资源整合,农机农艺相结合,有效、有序、有力地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到2020年,将新增粮食18000吨左右。
  5.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加大粮食高产关键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培育、引进,对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一次新的飞跃和重大突破。其次良种良法相配套。由原来的依靠单项技术向良种良法结合、农艺农机相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过度。加大对小麦作物播量、播期、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玉米作物重点是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直播晚收、提高整齐度、确保成熟度等技术。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城乡统筹建设相衔接,与管理服务、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配套,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土地集中连片。合理确定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的规模。耕地连片面积最少100亩,少于1000亩的划为百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划为千亩方;多于10000亩的划为万亩方;耕地连片面积超过10万亩的,设为10万亩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要有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要避开村庄、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利于大型农机作业。
  2.基础设施配套。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划定后,按照年亩产125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装备,提高支撑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规模集约化经营。坚持统分结合,推进土地流转,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4.管理服务到位。根据高标准粮田规模、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各项扶持政策必须到位。
  三、总体目标
  1.总体目标。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从2012-2020年,逐步实施“3456”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即规划建设3个十万亩方,分别是舞阳县泥河洼坡(16.1万亩),临颍县颍河西大坡(10.1万亩),郾城商桥西大坡(10.6万亩),目标产量小麦每亩500公斤、玉米500公斤;40个万亩方,其中舞阳县12个、临颍县13个、郾城区6个、源汇区3个、召陵区6个,目标产量小麦每亩550公斤、玉米550公斤;500个千亩方,其中舞阳县150个、临颍县160个、郾城区80个、源汇区30个、召陵区80个,目标产量小麦每亩600公斤、玉米600公斤;6000个百亩方,要求耕地5万亩以上的乡镇,每个乡镇建设200-300个,耕地5万亩以下的乡镇,每个乡镇建设50-100个,目标产量小麦每亩650公斤、玉米650公斤。
  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配套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服务站、综合行政执法所等农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加大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力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集中打造200万亩左右高标准粮田,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粮食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全年粮食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
  2.分阶段目标。2012年,建成10个万亩方,面积 10.992 万亩,75个千亩方,面积9.405万亩,900个百亩方,面积12.09万亩;2013到2015年建成3个十万亩方,面积36.8万亩,19个万亩方,面积20.667万亩,228个千亩方,面积25.786万亩,2500个百亩方,面积29.217万亩;2016年到2017年建成7个万亩方,面积7.38万亩,108个千亩方,面积13.3 万亩,1203个百亩方,面积14.653万亩;2018年到2020年建设完成4个万亩方,面积4 万亩,90个千亩方,面积9.87万亩,1015个百亩方,面积10.88万亩。
  四、区域分布
  1.布局原则
  十万亩方、万亩方、千亩方和百亩方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规模集约化经营。
  2.统一编号,建档立卡
  对全市十万亩方、万亩方、千亩方和百亩方都统一编制号码,建档立卡。舞阳县十万亩方编号豫L1SW01、万亩方编号豫L1W01-豫L1W12、千亩方编号豫L1Q01-豫L1Q151、百亩方编号豫L1B01-豫L1B1729; 郾城区十万亩方编号豫L2SW01、万亩方编号豫L2W01-豫L2W06、千亩方编号豫L2Q01-豫L2Q80、百亩方编号豫L2B01-豫L2B800;临颍县十万亩方编号豫L3SW01、万亩方编号豫L3W01-豫L3W13、千亩方编号豫L3Q01-豫L3Q160、百亩方编号豫L3B01-豫L3B1810;源汇区万亩方编号豫L4W01-豫L4W03、千亩方编号豫L4Q01-豫L4Q30、百亩方编号豫L4B01-豫L4B279;召陵区万亩方编号豫L5W01-豫L5W06,千亩方编号豫L5Q01-豫L5Q80;百亩方编号豫L5B01-豫L5B1000。
  3.绘制推进示意图
  市和县区都要绘制“百千万”方规划、分布及推进图,并用不同颜色分别标注
  第四章 主要建设内容
  一、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
  1.以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现代农业农田水利项目为契机,强化田间工程和抗灾能力建设。坚持统一规划,扎实推进水利、农业、农机、科技、林业、交通运输、电力、气象等综合配套工作,完善田间配套工程。
  2.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改造、农田灌溉机电井升级改造及田间灌排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建设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和抗旱服务网点,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率,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田。
  3.通过集中资金,连片治理,规模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档次。通过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泵、站全面配套,综合工程、生物、科技、生态等措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建设目标,从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机械化生产。围绕小麦、玉米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深松、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重点农机化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贡献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加快实用技术创新应用,努力在良种培育、农耕栽培、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更多新成果。切实加大农业科研研发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着力解决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制订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耕地有机质提升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普及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
  2.开展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促进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开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发挥气象的科技支撑作用。
  3.聚集专业优势,发挥团队综合作用。依托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组成一个包括栽培、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等方面优势互补的专家团队,大力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加强专家指导,落实专家包片、包点指导制度,在作物生产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种粮科技水平。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上,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高标准、高规格,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制订《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坚持高起点集成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管理要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使粮食生产者在生产过程、加工和流通全过程有标可依、有规可循。
  2.建设标准化基地。以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漯河市雪健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载体,建立小麦、玉米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田,辐射带动全市粮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全面发展。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年扩大绿色食品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及品牌开发,积极做好“三品一标”工作。鼓励和扶持粮食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逐步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和加工规模。
  3.加强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根据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自愿联合,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创新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和农业生产体系。
  四、提高耕地地力
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开展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多途径增施有机肥料。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广泛应用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加快城乡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推广应用配方肥以纠正土壤缺素症和控制养分过量投入,确保土壤养分平衡;加快农机农艺相结合步伐,推广土壤深松和深耕与免耕轮换技术,促进土壤熟化,加深耕作层;配套建设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预警机制。
  五、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公益性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开通农技服务热线电话、实行直通车服务,为农民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力求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发挥其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2.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理清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管理关系,实行县级农业行政部门派出体制,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合理配置人员。
  3.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报酬。
  4.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广泛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与农户结成经济共同体,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六、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带动
  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开展更高层次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高标准粮田区域内每个县区选择2-3个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万亩方,集成技术,集中要素,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增产潜力,实现单产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七、农业防灾减灾建设
  突出抗旱防涝和病虫害防治,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网建设,建设农业与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评估系统, 增强全市粮食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应对频繁发生的冬春干旱、晚霜冻害等灾害天气,确保气象服务在粮食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章  重大工程项目
  一、基础设施条件改造项目
  1.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建设目标:围绕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通过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科技措施和政策措施等,确保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打造粮食生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优质安全,节本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预计到2015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600万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建设任务:2012-2015年度,中低产田项目涉及临颍县和郾城区,项目面积10万亩,其中临颍县5万亩,涉及皇帝庙乡、陈庄乡、瓦店镇、三家店镇和王岗镇5个乡镇、56 个行政村;郾城区5万亩,涉及新店镇、龙城镇、商桥镇、孟庙镇、黑龙潭乡等5个乡镇、49个行政村。
  2015-2020年,中低产田任务涉及舞阳县和临颍县。其中舞阳县4.7万亩(中产田面积3.09万亩,低产田面积1.6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5%,涉及马村乡、孟寨镇、九街乡、吴城镇、太尉镇、保和乡、文峰乡、候集镇、章化乡、舞泉镇、莲花镇、姜店乡等12个乡镇。临颍县中产田面积3.28万亩,低产田面积1.58万亩,合计中低产田面积4.8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66%,共涉及全县15个乡镇。
  2.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建设任务:漯河市2012-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项目区耕地面积82万亩。其中,舞阳县26万亩,包括马村乡1万亩、北舞渡镇1万亩、侯集乡2万亩、辛安镇3万亩、姜店乡2万亩、吴城镇5万亩、孟寨镇3万亩、保和乡3万亩、文峰乡3万亩、章化乡3万亩;临颍县32万亩,其中皇帝庙乡3万亩、瓦店镇3万亩、三家店镇3万亩、王岗镇5万亩、陈庄乡1万亩、台陈镇1万亩、王孟乡5万亩、窝城镇1万亩、杜曲镇4万亩、固厢乡2万亩、巨陵镇2万亩、繁城镇2万亩;郾城区24万亩,其中裴城镇6万亩、新店镇4万亩、商桥镇3万亩、龙城镇3万亩、李集镇4万亩、孟庙镇2万亩、黑龙潭乡2万亩。
  按照国家、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项目区82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建成高标准粮田。主要内容:新打配机井12536眼,修复配套4043眼,架设输变电线路3384公里,开挖疏浚沟渠2960公里,建设桥涵15049座,建设节水灌溉田5.1万亩,改良土壤21.8万亩,购置农机具1428台套,建设农田防护林网7.56万亩,修农田主干道1200公里(其中,硬化道路940公里),支路1940公里,示范推广小麦、玉米、大豆等新品种25万亩。
  建设工期:2012-2015年完成40万亩,2016-2020年完成42万亩。
  建设内容:2012-2015年,新打机井6149眼,井距150米左右,平均深度40米,井管内径0.5米,单井出水量40立方米/小时以上,维修旧井1818眼,基本达到新井功能;建设输变电线路1497公里,实现井井通电;开挖疏浚沟渠1495公里,新建和维修桥涵7378座,建设节水灌溉田4.8万亩;改良土壤8.8万亩;购置农用动力机械336台套,配套农机具762台套;植树370万株,营造防护林3.7万亩;培训项目区农民和农技人员19.34万人,购置小型仪器1600台件;示范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质高产新品种12.9万亩;修主干道495公里,道路面宽7米,其中水泥道路445公里,路面宽4米,厚0.18米,修5米宽机耕路990公里。
  2016-2020年,新打机井6387眼,井距150米左右,平均深度40米,井管内径0.5米,单井出水量40立方米/小时以上。维修旧井2225眼,基本达到新井功能,建设输变电线路1887公里,实现井井通电;开挖疏浚沟渠1465公里,新建和维修桥涵7671座,建设节水灌溉田5.4万亩,改良土壤13万亩;购置农用动力机械380台套,配套农机具910台套;植树386万株,营造防护林3.86万亩;培训项目区农民和农技人员31.51万人,购置小型仪器1000台件;示范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质高产新品种12.1万亩;修主干道705公里,道路面宽7米,其中水泥道路495公里,路面宽4米,厚0.18米,修5米宽机耕路950公里。
  3.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涉及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2011年裴城等两个乡镇土地整治项目涉及裴城镇、新店镇两个镇35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8274.73公顷(12.4万亩),项目总投资11499.26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51.17公顷。召陵区涉及老窝镇、青年村乡、万金镇和邓襄镇4个乡镇,项目区建设总规模19146.70公顷(28.72万亩),其中耕地18365.95公顷(27.55万亩),规划后增加耕地面积58.35公顷。舞阳县两个项目:一是河南省舞阳县辛安镇、太尉乡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808.5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4.46公顷。二是2011年舞阳县保和等三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涉及保和乡、马村乡及孟寨镇等70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8614.34公顷,项目总投资12024.55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46.13公顷。临颍县二个项目,一是河南省临颍县大郭乡等四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1026.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0.81公顷,涉及大郭乡、台陈镇、杜曲镇、窝城镇。二是2011年临颍县石桥乡等三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涉及石桥乡、王孟乡及窝城镇三个乡镇53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9210.44公顷,项目总投资13455.65万元,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44.57公顷。
  4.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赋予我省粮食增长155亿斤,我市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涉及该项目。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我市每年完成土地治理8万亩左右,到2020年,建成80万亩左右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电配套、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亿斤左右。
  5.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安排在临颍县和舞阳县。
临颍县依据《临颍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更新机井、发展节水灌溉为主,除涝治理和道路桥梁整修相结合,渠、沟、田、路综合配套,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综合治理,建设配套田间工程。
  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治理面积2.1万亩,工程投资1631.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00万元,省级投资400万元,市级投资180万元,县级投资120万元,群众自筹131.75万元。涉及杜曲镇的北徐庄、龙堂、大李集、小李庄、木锨王、吕庄、北郭、大于庄、小于庄、大孟、申安张11个行政村,共计更新机井270眼,改造旧井50眼,发展低压管灌14000亩,发展半固定喷灌3000亩,其它治理面积4000亩,埋设低压线路54.66千米,购置出水带250套,潜水泵250套,开挖沟渠25.6千米,新建生产桥247座(其中2米跨生产桥175座、3米跨生产桥43座、4米跨生产桥29座),维修桥涵22座,维修闸3座,清淤排涝干沟11.47万立方米,新建跨河桥6座。2010-2012年共计整合涉农资金960万元,其中2010年整合资金400万元,2011年整合资金280万元,2012年整合资金280万元。
  舞阳县2011-2013年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总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恢复有效灌溉面积0.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低压管灌面积1.15万亩,半固定喷灌面积0.55万亩)。从而使项目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12万亩,耕地面积为9.21万亩;项目区原有节水灌溉面积0.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17万亩,所占比例为3%,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12万亩,所占比例为26.1%。规划实施后,项目区在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75万吨的基础上,新增0.93万吨,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2%。
  2012年计划安排在吴城镇,涉及张庄、朱庄、李庄、东王(东王、林庄、前鲁)、仙桥、学府、后曹(王园、后鲁)、赵寨(苟庄、赵寨)、板张(姚庄、板张)、英张(大英张、小英张)、边庄、西王(大吴庄、西王)、玉皇庙、北高、谷老、汪庄、袁庄(张庄、袁庄)、申店(小李庄、申店)18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13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治理面积3.06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新打机井192眼(全部为智能灌溉管理系统),维修机井55眼;新开挖排水沟长12.15km,清淤排水沟长101.07km,新建桥涵327座,维修桥涵40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其中低压管灌面积0.4万亩,半固定喷灌面积0.2万亩;埋设输变电线路38.4km,潜水泵200套。
  2013年计划安排在章化乡,涉及智王、西李吉、后古城、前古城、东李吉、榆林(榆林、套楼、陈庄)、朱庄(新庄、老庄)、湾李、付庄(前付庄、后付庄、岔河、裴庄)、梅湾、官李、军李(军李、炮张)、魏楼(魏楼、朱庄)、岭谢、康庄(康庄、何庄)、郭庄、刘庄、河湾、店街(店街、亢庄)、简城(简城、王庄、程庄)20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65万人,耕地面积3.05万亩,治理面积3.0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新打机井392眼(其中智能灌溉管理系统300眼),维修机井65眼;新开挖排水沟长5km,清淤排水沟长92.84km,新建桥涵346座,维修桥涵45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其中低压管灌面积0.4万亩,半固定喷灌面积0.2万亩;埋设输变电线路78.4km,潜水泵400套。建设总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恢复有效灌溉面积0.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低压管灌面积1.15万亩,半固定喷灌面积0.55万亩)。
  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管理,改变目前重建轻管的现象,逐步建立建管并重的体制,确保工程发挥长久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实施农业机械化项目
  1.农机补贴项目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为主要任务,全面做好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12大类34个小类91个品目机具的补贴工作,到2015年,确保全市粮食作物机播面积达到100%,小麦机收面积达到99%以上,玉米机收面积85%以上,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95%以上,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90%以上,促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2.推进农机农艺结合项目
  继续组织开展好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工作,机收秩序进一步规范,机收质量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268万千瓦,增长5.2%。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00台以上;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500台以上;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2000台以上;其他农业机械稳步增长。按照《漯河市2010-2015年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农机化示范园区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中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作用;到2015年,全市建设农机化示范园区310个,辐射带动全市耕地面积90%以上。继续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机维修和操作人员技能。到2015年,全市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75000人。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入户率、办证率和检审率。依法行政,科学监督,规范行为,强化服务。到2015年,全市完成拖拉机注册登记60000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000台;完成拖拉机驾驶员持证人数达60000个,其中联合收割机驾驶证1300个;各类机械检验率达85%以上。加强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全各县区农机大户协会组织,在每个县区建成2-3个明星农机服务队,建成2-3个农机示范村,拓宽服务项目,增强农机作业市场的活力。
  三、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1.优良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
  2012-2015年,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及产业化开发,推进基因技术、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
项目主要安排在舞阳县、郾城区、源汇区。
  舞阳县2012-2013年实施,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种子仓库850 平方米、新建种子晒场500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330平方米、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综合用房1000平方米。院内硬化面积500平方米,水电设施配套工程1项。购实验室仪器设备347台(套);成套种子加工设备6台;农机具及农药机械77台。
  郾城区2012-2013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建设内容:新建晒场1500平方米、新建种子仓库400 平方米、新建种子质量监测用房1640平方米。大门1个、铁栏围墙360平方米、排污沟100米、院内硬化面积200平方米,水电设施配套工程1项。新修排水沟20000米,整修排水沟20000米、新打配套机井242眼、维修机井210眼、新建桥涵150座、维修桥涵80座、新修生产道路7公里、新植树10万株、新建种子鉴定圃10亩。购实验室仪器设备33台(套),成套种子加工设备25台,农机具33台。计划2013-2015年在市农科院现有基础上,建设完善新生原种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展示推广基地200亩,主要推广示范小麦、玉米和大豆新品种,年展示新品种累计达8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包括晒场2000平方米,种子储备库300平方米,种子检测室300平方米,挂藏室300平方米,烤种室150平方米,种子展示室150平方米,农机具室3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27台套,农机具8台套。
  源汇区计划到2015年以河南金囤种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建立源汇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示范推广基地。主要内容:新建砖混结构综合实验楼1200平方米;抗逆性鉴定苗圃10亩;隔离网室300平方米;日光温室2000平方米;辅助工程新建砖混结构农机库100平方米;水泥晒场1500平方米;晾棚200平方米;其他工程新修沙石中心道路700米;排水沟1400米。土壤改良及平整200亩;新打机井4眼;输水管道铺设600米。主要设备新购农田机械16台,检验仪器16台套,室内烤种设备18台套;附属设备新购土壤分析设备2套;其他设备7台套。建立农作物新品种育种田200亩,农作物新品种病害鉴定圃10亩,农作物新品种高产示范攻关田30亩,农作物新品种繁殖材料生产田20亩。
  2.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
  项目安排在舞阳县、临颍县和郾城区。
  舞阳县拟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一个,总投资1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监督检测车辆购置及建设办公用房等。临颍县重点扶持粮源、永丰、北原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确保供种安全。到2020年,新培育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2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郾城区计划到2015年拟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一个,总投资12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监督检测车辆购置及建设办公用房等。
  3.耕地有机质提升项目
  该项目主要在召陵区。到2020年,全区秸秆还田率达到90%以上,秸秆腐熟剂使用率达到80%以上;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通过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实施有机肥补贴项目,逐年提高有机肥使用面积,使有机肥平均亩使用量达到200公斤;充分利用农家肥、牲畜粪便、沼气沼液,通过建立农家肥、牲畜粪便、沼气沼液回收利用机制,提高利用率,即防止污染环境,又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舞阳县。
  建设内容:每年邀请省市专家集中培训150人次和外出培训100名农技人员,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此项每年投资约25万元。在每个村筛选出10到20户种粮大户,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指导4000户,投资约65万元。每年投资建设5个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进行2个试验示范项目,计划每个基地投资6万元左右,总投资30万元。为进一步加大县级和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办公条件,在原有八个乡镇开始仪器设备建设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剩余六个乡镇和县农技中心、植保站、土肥站、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的仪器设备和办公用房建设,计划每个乡镇投资50万元左右,每个县级推广机构在60万元左右,预计在2018年全部完成。计划为397个村级站每站发放一套价值1.5万元的农技推广设备,计划投资约600万元。在2015年配备150个村级服务站,在2020年底全部完成配备工作。
  建设期限:2012年-2020年。
  投资概算:2012年计划总投资120万元,包括农技人员培训25万元,农户培训65万元,基地建设30万元。2013至2016年每年计划总投资290万元,包括农技人员培训25万元,农户培训65万元,基地建设30万元,建设一个乡镇和一个县级机构110万元,村级服务站60个90万元。2017至2018年,每年计划总投资260万元,包括农技人员培训25万元,农户培训65万元,基地建设30万元,建设一个乡镇50万元,村级服务站60个90万元。2019年计划总投资175.5万元,包括农技人员培训25万元,农户培训65万元,基地建设30万元,村级服务站37个55.5万元。2020年计划总投资120万元,包括农技人员培训25万元,农户培训65万元,基地建设30万元。
  第六章  体制机制创新
  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创新投入机制
  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整治、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田间电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涉农项目,要加强衔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服务的投入,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与推广专项,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研究集成一批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耕地地力定向培育,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先建后补、民办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标准粮田区域集中。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和其他投资主体向高标准粮田区域投资;明确信贷支持重点,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断提高,继续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落实国家政策,加强组织协调,稳步开展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保险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扶持发展农资连锁配送,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二、搞好综合配套管理服务,创新农业管理机制
  按照服务体系跟上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的要求,在高标准粮田区域,根据分布区域和规模,因地制宜设立高标准粮田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实施规划和行政执法监督,集中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统一管理高标准粮田,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和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环保等公共设施进行管理,确保及时做好各项公共服务工作。同时,配套设置农业技术区域服务站,主要负责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实施工作,粮食作物病虫害和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等。  
  三、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队,通过政策、资金的倾斜,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加大对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扩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积极扶持示范区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统防统治。积极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百千万”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市长、分管副市长分别分包3个10万亩粮食高产方,县区、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实行责任制,将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要抓好一批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试点,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定期组织观摩交流,开展督导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
  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以此为基础,以县区为主体,市、县两级都要编制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对划定的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要统一编号,建档立卡,标明地块,落实到农户。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今后不准改变用途、减少面积、降低质量。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避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避开铁路、公路、电网等重大线性工程线路,避开农村建设用地,积极稳妥推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部建成。要围绕建设目标,分解年度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跟进做好完善配套工作,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条件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培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完成管理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等工作,建成条件具备的高标准粮田。
  三、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在高标准粮田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对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工程进度、管理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综合考评。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竞赛活动,对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