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漯河新区、经济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漯河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九月三日

漯河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年)

“菜篮子”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件大事。蔬菜是“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国务院2010年出台三个文件,对加强蔬菜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河南省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扩大蔬菜出口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1〕96号),漯河市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漯政〔2010〕9号)。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市场价格波动大、规模化程度低、生产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化发展不平衡、产品深加工能力低、附加值小,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突出问题。通过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总结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五年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市蔬菜产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我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质量立市战略,研究提出《漯河市2012-2016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目的是引导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建立和打造我市蔬菜生产、销售的协调机制和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产,提高规模化水平;发展壮大蔬菜加工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规划》编制和实施是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菜篮子“两个确保”的需要,是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需要,更是我市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质量立市战略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两个确保”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为突破口,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丰富市场,满足供应,平抑菜价,实现农民增收,让市民吃上质量安全放心菜,促进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复种)达到94万亩,较2011年增加6万亩,增长6.8%,其中,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较2011年增加1万亩,增长2.6%;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4万亩,较2011年增加5万亩,增长10.2%;绿色食品原料(辣椒)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27个,较2011年增加7个,增长35%;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23个,较2011年增加9个,增长64.3%;全市建设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的“放心菜基地”达到4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16万吨,较2011年增加24万吨,增长12.5%,实现蔬菜总产值36亿元,较2011年增加1.5亿元,增长4.3%。建立大型现代化蔬菜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个,年交易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发展蔬菜加工企业10家。全市建立专业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35个以上,较2011年增加7个,增长25%,监测生产基地及市场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无公害蔬菜合格率达到99.7%,较2011年相比增加0.2%。

到201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复种)达到100万亩,较2011年增加12万亩,增长13.6%,其中,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较2011年增加21万亩,增长53.8%;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辣椒)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36个,较2011年增加16个,增长80%;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37个,较2011年增加23个,增长164%;全市建设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的“放心菜基地”达到6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32万吨,较2011年增加40万吨,增长20.8%,实现蔬菜总产值40亿元,较2011年增加5.5亿元,增长15.9%。建立大型现代化蔬菜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个,年交易量达到500万吨。培育发展蔬菜加工企业15家。全市建立专业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40个以上,较2011年增加12个,增长42.9%,监测生产基地及市场覆盖率达到100%,无公害蔬菜合格率达到99.9%,较2011年增长0.4%。把漯河打造成为豫中南最大的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区、豫中南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产业化基地市、全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打造豫中南最大的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蔬菜出口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1〕96号)及《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漯政〔2010〕9号)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按照“交通便利、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保一线、促二线、抓三线”的原则,认真制定蔬菜生产发展规划,致力把漯河市打造成“高产、高效、优质”的豫中南最大高效蔬菜生产区。

1.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蔬菜生产发展计划。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属漯河城市近郊区,肩负着市区城镇居民蔬菜供应重任,其蔬菜生产发展主要保障市区市场的有效供应,平抑市场菜价,丰富市民餐桌。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蔬菜生产发展计划是:到2014年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分别达到5个,郾城区出口加工基地达到1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分别达到5个以上,加工企业分别达到2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在90%以上;在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步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到2016年,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分别达到7个,郾城区出口加工基地达到2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分别达到8个以上,加工企业分别达到3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中拱棚等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30%以上。

2.临颍县蔬菜生产发展计划。临颍县历来是我市蔬菜生产大县,基础好,其蔬菜生产发展在保障我市菜篮子有效供应的同时,对我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颍县蔬菜生产发展计划是:到2014年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10个,出口加工基地达到3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6个以上,加工企业达到3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中拱棚等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2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在90%以上;在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步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到2016年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12个,出口加工基地达到7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9个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20%以上。

3.舞阳县蔬菜生产发展计划。舞阳县蔬菜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舞阳县蔬菜生产发展计划是:到2014年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2个,出口加工基地达到1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2个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2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在90%以上;在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步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到2016年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达到3个,出口加工基地达到2万亩,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产品达到4个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家。其中,新型高标准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占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40%以上;蔬菜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20%以上。

4.以高效蔬菜示范园区为依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蔬菜生产、销售的主要平台。农业示范园区是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推进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是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是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作物种苗生产、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市场与农户联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科技人才培训和农业信息扩散等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蔬菜示范园区是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共有蔬菜园区20个,均属民营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农民专业村会和土地承包大户所建。近年来,我市蔬菜园区对推动我市蔬菜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壮大我市蔬菜园区建设发展,充分发挥蔬菜园区特有的示范带动功能,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市、县区、乡镇、政府要把蔬菜园区建设作为发展蔬菜生产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坚持以广泛吸收民间资本为主,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为辅,通过招商引资,引导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参与等形式,加快我市蔬菜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现代、技术先进、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蔬菜示范园区,以此为依托,走“园区 基地 农户”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搞好园区企业与农户对接,充分发挥园区的设施、技术、人才、资金、产品销售通道等资源优势,与千家万户菜农联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过对接解决园区由于资金短缺、土地所限、规模难以扩大的瓶颈,同时解决了一家一户菜农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种植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通过对接把园区变成千家万户菜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场,技术员的培训站,产品进入大市场的集装箱,使我市蔬菜产业真正形成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促园区的良性环境产业新格局。为此,市、县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向蔬菜园区建设发展倾斜,金融部门提供优质宽松的信贷服务解决蔬菜园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着力打造我市高效优质蔬菜园区,使之成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平台。

(二)着力打造豫中南蔬菜集散中心

1.建好批发市场,搞活市场流通。现有南关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陈旧,交易场地严重不足,冷藏设施缺乏,与全国农产品集散地称呼不相称,建设一个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迫在眉睫。通过招商引资,拟规划在源汇区临107国道,筹建一个占地300亩,投资3亿元,集仓储、办公营业、交易、商住、质量监管、电子结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功能,使之成为功能综合化、品种多样化、产品质量化、建设标准化的现代化漯河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此项工程将列入2013年漯河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及民生工程。在打造漯河市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同时,各县区也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到2014年全市大型现代化蔬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个;到2016年全市大型现代化蔬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4个。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豫中南最大的蔬菜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2.改造农贸市场,提升交易环境。目前全市农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脏、乱,各种设施不齐全,配套设施不完备,市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联合工商、规划、市场发展中心、城建等部门,采取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支持,公益性、经营性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合理化,建筑设施标准化,购物环境清洁化、优美化,行政管理制度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培育发展有序化的总体目标。全面改善我市菜市场硬件设施和购物环境,切实解决农贸市场“脏、乱、差、臭”和市民买菜难的问题,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的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规划部门把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到2014年漯河市在城区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达到4个,其中,市区2个,临颍县、舞阳县各1个;到2016年全市在城区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达到8个,其中,市区4个,临颍县、舞阳县各2个。

3.抓好产地市场,促进蔬菜销售。为便于外地客商到我地进行蔬菜交易,各县区蔬菜生产基地应积极建造简易、方便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减少交易费用,便于菜农直接销售。到2014年全市产地蔬菜批发市场达到20个,其中,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各3个,临颍县8个;到2016年全市产地蔬菜批发市场达到35个,其中,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各6个,舞阳县5个,临颍县12个。

4.建设直销网络,平抑蔬菜价格。在漯河市区居民较为集中路段、社区等建设一批免收各种费用的蔬菜直销市场、社区直销网点、直销早(晚)市、直销专卖店、直供食堂、网购菜市等产销直接见面的销售网络,在让农民卖上好价钱的同时,让市民买到新鲜便宜蔬菜,有效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问题,切实把国务院“两个确保”要求落到实处,实现农民增收,菜价稳定,社会和谐。到2014年全市直销市场达到10个,其中,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临颍县、舞阳县各建设2个;到2016年全市直销市场达到15个,其中,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临颍县、舞阳县各建设3个。

(三)着力打造全国蔬菜质量安全放心市

1.加强蔬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切实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二是加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证,不断扩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规模,提升蔬菜产品质量水平。三是强化蔬菜生产投入品市场管理,加强对蔬菜生产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农业、菜办、工商、药监、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查处蔬菜生产违禁投入品,从源头上保障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安全性。四是抓好蔬菜生产基地产品质量监管。大型的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生产园区要建立蔬菜质量自检站,加强蔬菜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同时,市县区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与蔬菜生产基地和园区签订蔬菜生产质量安全保证书,强化蔬菜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五是搞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技术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对蔬菜生产者进行无公害蔬菜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蔬菜生产者的蔬菜质量安全意识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2.加强流通销售质量安全体系建设。2003年10月1日我市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市区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2005年8月20日又完成了对各县区蔬菜质量的全面监控,成为全省首家市县两级全面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省辖市。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检测站28个(非专业机构),其中,市区检测站20个,县区检测站8个。到2014年,市区检测站点达到24个,舞阳县、临颍县各建立4个以上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经济开发区建立3个以上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到2016年,市区检测站点达到26个,舞阳县、临颍县各建立5个以上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经济开发区建立4个以上无公害蔬菜检测站点。

3.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设。一是成立市、县区蔬菜质量监测中心,配备专业检测人员负责市、县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大检测设备投入,更新检测设备,增加检测内容,扩大抽检数量和覆盖面,确保检测数据的精准度和权威性。三是加强对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检测水平。四是实施长效机制,坚持每天检测。严格执法,坚决销毁不合格蔬菜,切实加强对全市所有批发、农贸市场及超市的质量管理。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

(四)着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产业化基地市

辣椒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仅临颍县小辣椒已30多万亩,已辐射带动鄢陵、西华、许昌、襄县等周边县区小辣椒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王岗镇、三家店镇的小辣椒生产基地已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临颍县王岗镇荣获“中国辣椒第一镇”荣誉称号。2012年,我市成功获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我市要以此次创建为契机,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五统一”产业化模式,不断扩大我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提升我市辣椒品牌的知名度和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产业化基地市。

1.强化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完成。我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基地面积5.2万亩,涉及临颍县和郾城区5个乡镇29个行政村,三家涉农龙头企业,通过采取成立领导组织、建立激励机制、规范标准管理、强化理论培训、搞好系列服务等措施,2012年完成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市工作,2013年完成申请验收工作。

2.明确发展目标,推动我市辣椒产业做大做强。在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典型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我市辣椒产业,以临颍县为重点实施区域,辐射带动郾城区、召陵区、源汇区、舞阳县周边区域,发展辣椒标准化种植。到2014年全市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到2016年我市打造80万亩小辣椒产业工程。

3.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增强流通能力。以临颍县为中心,到2014年建成1-2个占地200亩小辣椒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到2016年建成2-3个占地200亩小辣椒专业批发交易市场,致力把漯河市打造成为中国小辣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4.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辣椒精深加工快速发展。目前,我市95%的鲜椒只能以原材料形式直接向外销售,辣椒深加工、仓储、包装等上游及下游相关产业严重滞后。各县区通过制定税收、用工、用地、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国内外知名辣椒深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到2014年全市辣椒加工企业达到5家,全面提升全市辣椒精深加工水平,把漯河市打造全国最大的辣椒加工基地。

四、政策支持

(一)完善基础建设,吸引项目落户。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现代蔬菜示范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支持合力,努力提高园区建设水平,为吸引优质项目落户创造良好的条件。对规模300亩以上园区,且示范带动作用强,其园区主干道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分别由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二)抓好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发展。必须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龙头企业、村委会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推进耕地有序流转,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对于土地流转用于发展蔬菜生产的蔬菜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市、区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补。蔬菜园区、蔬菜基地等所建临时性生产房用地按农业用地办理。

(三)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蔬菜产业,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资金筹集坚持“三结合、三为主”的原则,即坚持以市场投资为主体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坚持以金融业为主体的地方财政和金融部门相结合;坚持以现有投资渠道为主体的中央、省、市新设专项和现有投资渠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充分利用中央关于对种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村沼气、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冷链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等专项投资政策,加大对蔬菜产业投入力度。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资综合补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机购置补贴、国家粮食直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专项资金对蔬菜产业予以支持。三是建立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对城市征占菜地,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要求,征占新菜地开发建设基地,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全部用于建设新菜地和发展蔬菜生产。四是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协调现有可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各方面资金渠道,加大蔬菜生产设施建设、良种研发、引进、示范、技术推广、质量安全体系、冷链体系、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五是建立漯河市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市、县区两级财政列出一定数额资金作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加大对蔬菜生产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园建设、优势区域蔬菜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对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认证奖励,提升产品档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对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积极进行绿色有机蔬菜产品国家认证。对获得国家绿色有机认证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每获得一个绿色蔬菜产品认证,市政府奖励8000元;每获得1个省级名牌市政府奖励1万元,每获得1个国家名牌市政府奖励5万元。六是积极做好蔬菜招商引资工作,提高蔬菜产品加工出口能力,加快蔬菜生产结构调整和蔬菜生产经营步伐。通过联谊招商、外出招商、项目招商、品牌招商等全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加大投资力度,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蔬菜生产综合效益和蔬菜产品竞争力。七是优化投资环境,出台配套投资政策。吸引、鼓励中外企业、经济组织、个人,以及大型蔬菜产销企业,投资蔬菜产业。八是制定信贷优惠,减少发展压力。积极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部门,把蔬菜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出台相关信贷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资金担保措施,增加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为我市蔬菜生产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健全市场体系,培育流通主体。生产是基础,流通是关键,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流通的重要环节。解决好市场流通问题,对于解决好买难卖难问题,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给,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打造豫中南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县区政府对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供应,并把蔬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市县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市县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市场、早晚市、专卖店、社区网点等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五)强化机构设置,加强组织领导。为更好的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两个确保”,实现新一轮“菜篮子”工作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工作十分重要,为此,各县区要比照市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成立县区一级的菜篮子工作独立机构,归属县、区政府直接领导,人员按照一级机构要求配备人员编制。

(六)通力协调配合,推进规划实施。市县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指导和协调,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规划实施。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按照“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要求,由市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牵头,会同市县区农业、水利、交通、财政、工商、税务、土地、规划、金融、质监、药监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保障规划实施,市政府把此规划纳入各县区工作目标管理。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