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漯河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2013年漯河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3年2月18日
2013年漯河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
2013年是漯河城市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大创新的一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互动共进的关键之年。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市政府研究,现制定2013年漯河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加快“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实现漯河在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这一战略目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建设美丽新漯河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重点,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四级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努力把漯河建设成为舒适宜人、安全有序、方便快捷、生态环保的宜居城市。
主要目标是: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全市城镇人口新增4.6万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10平方公里以上,临颍、舞阳两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12平方公里以上;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套;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县城达到8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7%,绿地率达到35.1%,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58平方米。
二、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
(一)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统领大城建、大城管工作,围绕“一年大见成效、两年改变面貌、三年争创成功”的总体目标,实施“创卫”七大专项行动,全面掀起大创建热潮。
1.狠抓环卫设施建设。编制完成环卫专项规划,新建垃圾中转站20座、星级公厕40座,将市区建成区177座旱厕全部改造成水冲式公厕,配置果皮箱5000个,购置一批垃圾清运、清扫机械,满足垃圾日产日清的需要。
2.高标准管理示范路。按照示范路建设的管理标准,重点抓好市区人民路、交通路、黄河路等8条主干道示范路建设,力争把8条路打造成真正的“标杆路”、“形象路”,成为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窗口路”。
3.启动“双基”试点工作。出台开展创卫“双基”(基础、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在天桥街道办事处、老街街道办事处培育两个创卫“双基”工作试点,然后逐步全面推广,形成基层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网络,最大限度调动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全面参与创卫的积极性,确保一年之内大见成效。
4.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将2013年确定为城市管理提升年,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城市管理各项办法、细则、推进机制、工作职责等制度,并逐级落实到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建立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社区居委会的物业管理职能,力争三年内实现城区物业管理全覆盖,2013年完成试点工作;大力提升管理执法效能,着重解决巡查不及时、执勤不执法、执法不管理的问题;全面建立道路管理路长制,在媒体进行公示,并逐步推进到背街小巷,建立巷长责任制;实施人车分流计划,通过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推动“一主四副”商业零售中心布局,分流核心商业区人流车流,在市区核心商业圈繁华路段禁止停车;大力实施旧城区马路回归,完善旧城区交通路网,规范核心商业区五一路、马路街、老街、受降路、民主路等路段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实行退路进店、退路进市。
(二)充分发挥好规划龙头作用
着眼于长远,搞“百年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引领和调控作用,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凸显规划的个性差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
1.开展“规划提升年”活动。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和城乡规划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审查决策、重点项目规划服务等各个方面实施提升,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结合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做好未覆盖区域的控规编制工作,提高控规覆盖率;编制新的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详细规划,以及西城区二期控规和漯河新区各项规划;开展两河四岸、主要街区等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3.提高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指导各县区进一步完善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高中心镇控规覆盖率,加快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研究制定村镇规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4.强化规划监察和管理工作。按照《加强规划管理制止违法建设的规定》,全面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日常巡查,做到对违法建设早发现、早控制、早报告;坚持在新闻媒体设立违法建设曝光台,加大典型违法建设案例的公开曝光力度,增强全市干部群众遵守《城乡规划法》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认真开展规划批后管理;加快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拓宽广大市民了解规划、监督规划的渠道。
(三)强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
1.城市贯通工程。打通6条断头路:沙南嵩山路、文化路南伸至南环、井冈山南路北伸至滨河路,沙北泰山路、黄山路北伸至龙江路,汉江路西伸至王屋山路。建设6座桥梁,力争年底完成交通路沙河大桥加宽加固工程,开工建设解放路沙河大桥、太白山路沙河澧河两桥、跨越南环和高速公路的大型立交桥,启动汉江路澧河桥设计;打通火车站与汽车站连接的地下通道、文化路下穿人民路至新天地区域的地下通道。
2.解放路北伸综合开发工程。以解放路沙河大桥和解放路北伸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以沙北解放路为轴线的区域开发,推动郭庄、张胡魏两个城中村改造。
3.“引澧入沙”综合开发工程。围绕构建西城区环城水系、培育精品旅游景观,推进沙澧河大二期开发,彻底解决城区防洪问题,完成项目报批和规划设计,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4.道路建设工程。今年5月底前完成白云山路升级改造工程,升级改造湘江路、人民路、金山路等12条道路,新建道路20条。
5.交通设施工程。配合公交体制改革,实施公交畅通计划,规划公交场站建设和公交车辆行驶车道,公交车辆2年内实现全部在辅道停车港湾停车,设立与公交站相配的出租停靠站,逐步禁止公交、出租车在主道停车。实行地下停车场回归,新增6000个停车泊位。三年内17条主干道全部配齐道路护栏、信号灯、探头等交通设施,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推进泰山路与黄河路交叉口、交通路与滨河路交叉口、交通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交通路与老街交叉口等4个重点拥堵区域的交通改造工程。
6.市政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在城区布局4个热源点,力争城市居民供热有较大突破。新建昆仑路大排水工程,对塔河、马沟、黑河西支排水实施清淤疏浚,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问题。改扩建第三水厂,建设第五水厂,铺设供水管网22公里,铺设供热管网30公里,燃气管网22公里,安装20条道路路灯。
7.市场建设工程。对老旧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安排10个老旧市场改造项目,重点是受降路、建新路、海河路、华山路、育才路农贸市场的整体改造,在城郊区域新建2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整治废品收购点,在郾城区集中规划建设废品收购市场。
8.绿化提升工程。对3个高速公路入市口及入市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建设新东环50米防护林带,打造白云山路景观大道。规划建设郝家台遗址公园,开工建设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城市绿化细胞工程,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提升庭院、小区绿化水平,三年内实现绿化全覆盖。
9.生态环保工程。大力开展治污减排。加快推进市污泥处置厂、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厂、锅炉脱硫设施和国控、省控重点污染运营监管,重点开展黑河、三里河、颍河、沙河、清潩河5个流域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全面推进资源节约。按照节约、集约、挖潜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稳步推进建筑节能、新型墙材改革。
10.住房保障工程。大力发展公租房,重点抓好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万套。以区为主,对全市10个老旧小区实施全面整治。
(四)重点实施“四大开发”
1.实施沙澧河大二期开发。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稳妥有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任务市区共担、五年全部完成”的基本原则,突出生态、康体、旅游、经营四大要素,重点实施沙澧河大二期开发,着力打造集生态体验、康体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生态城区。2013年完成投资2亿元。
2.实施漯河新区开发。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见成效”的发展目标,编制完成新区14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详规、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道路、桥梁、沿河景观等各项规划设计。扎实推进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牡丹江路大桥、沙河滨河景观带,启动双汇总部港和新区投资金融大厦等项目建设。
3.实施西城区开发。主要抓好“七路八楼四社区和一站三园两泵站”。“七路”,主要是新建的7条城市道路;“八楼”,主要指漯河国际广场、华鼎投资大厦、中储粮大厦、许昌中金商务大楼、天翼商务大楼、西城投商务楼等8个商务楼宇建设项目;“四社区”,指西城锦苑、胡庄和古城社区等4个住宅安置社区。“一站”,指长途客运站;“三园”,指月湾湖公园、月塘湾公园、海棠公园;“两泵站”,指市政配套设施方面的污水泵站和沙河排涝泵站。同时,抓好市博物馆等多馆合一项目,加快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赵少昂艺术研究院等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对西城区一期规划内剩余的6个行政村全部实施拆迁。
4.实施旧城区和城中村开发。对全市15个旧城区、56个城中村按照“两年全部启动,三年基本拆完,五年全部完成”的总体部署,全面实施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研究出台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制订有效的激励措施,将“两改”工作纳入县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2013年启动10个旧城区和34个城中村改造(旧城区含14个城中村)。
(五)抓好“两县十镇”建设
(一)加快两个县城组团发展。加快中心城市与临颍、舞阳两组团快速通道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临颍、舞阳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带动力和吸引力。临颍、舞阳两组团结合各自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发挥特色优势,错位竞争发展。舞阳县抓好舞北新区建设提速工程、旧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等三项工程;临颍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S329改道工程、经四路南延、电子园区一环路等8条道路建设,打通建设路,建设南环路,高标准建设107国道慢车道,开工建设新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要以“十镇六线”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实施新型城镇化体系中的中心镇“连接承接工程”,加大商桥、阴阳赵、大刘、问十、吴城、召陵等中心城镇建设力度,使其成为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的融合点。树立特色建镇、差异建设、错位发展理念,立足镇域历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将镇域特色优势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个性鲜明的城镇建筑特色和产业特色。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出台支持村镇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研究建立村镇建设的切入机制、监管机制、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以建设特色镇为目标,进行重点指导、支持和监管服务。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补助资金,进一步改善困难农民的居住条件。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坚持大员上阵,明确具体责任,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定责任,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二)强化配合联动机制。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眼大局,立足本职,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新闻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举措、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工作任务,制定详细方案,尽快进行分解。市目标办要抓紧研究制定一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并实行严格奖惩。市政府督查室要强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督导,加强过程管理,注重跟踪问效,激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镇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要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市城建投、发投、房投、西城投等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综合运用发行城市建设债券、集中成片开发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推进社会综合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放宽城市入户条件。深化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养老保险、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围绕农村和城镇制度的衔接和整合,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农民不仅能进城来,而且能够住得下、生活好、能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