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漯河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漯有关单位:
  2012年11月23日,河南省气象局与漯河市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漯河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合作备忘录》,将我市列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四个试点城市之一。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具有全省先进水平、与漯河“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豫政〔2006〕61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落实气象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实现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年来的气象事业发展,我市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综合气象观测布局、预报预警平台搭建、气象科技创新、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省起步早、起点高,率先实施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保障沙澧河流域防汛安全的需要。近年来,我市极端灾害天气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2000年以来,仅沙澧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3次特大暴雨天气,给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的通畅以及流域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流域防汛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详实的气象情报、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测预报、更加快捷的气象信息服务。因此,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保障沙澧河流域防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保障漯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发展目标的确定,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为“三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对全面提升气象服务对漯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能力,更加突出漯河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先行作用,扩大漯河市在豫中南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全省先进水平,部分项目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具有中原特色、漯河风格的气象现代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漯河“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需求牵引。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漯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水平。
  2坚持市县协调发展。坚持市气象局、县气象局发展一体化,突出协调发展,形成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3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充分把握气象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在“一流台站”和“一流气象机构”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4坚持人才科技支撑。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内涵和气象队伍素质,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干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力度,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沙澧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流域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漯河气象防灾减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漯河在豫中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依托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沙澧河流域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加强沙澧河洪水预报和风险预警平台的本地化应用,推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试验业务的开展。建立完善适用于沙澧河流域气候特点的月、季尺度气候预测客观业务系统。升级现有设备,实现沙澧河流域各台站视频会议会商。与水文水利部门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实现沙澧河流域各水文站、各气象台站实景监控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现代化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按照我市地理环境、区域小气候特征和河流分布状况,结合本地行政区划,统筹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域洪水重点防治区气象灾害监测,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提高中小河流域洪水监测预警能力。增设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探测、水分监测等新型现代化气象探测设施,提高综合气象探测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满足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和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需求。增设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设备及移动、应急观测设施,强化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全市各探测站点之间高速通信网络建设,形成资料传输迅速完整、通信处理高效安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以兼顾处理车载式雷达、移动气象台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高效数据的现代化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三)加强现代化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建设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等县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系统、城市暴雨洪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多部门共享平台,开展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释用订正业务。加强气候预测研究,提高洪涝及干旱预测能力。加强气象与水利、水文、国土等部门结合,建立全市流域面雨量预报技术,提高强降雨预报服务能力。加强市级应急移动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气象灾害移动应急调查系统,配备车载式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移动气象台、应急调查车,以及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卫星遥感监测等专有设备,增强气象灾害现场监测和应急指挥能力。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紧密围绕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类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建设。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能力,满足政府决策、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五)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认真实施“十二五”人工影响天气建设项目,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设。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2〕44号)、省政府办公厅(豫政办〔201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文件精神,成立以人工影响天气为主的市、县(区)两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落实好编制和人员工作经费。坚持人影作业站点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建设。加大装备使用率和用弹量,科学组织人工增雨(雪)作业和消雹防雹作业。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技水平和整体效益,稳步拓展服务领域,为抗旱防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科学组织和高效管理,依靠高质量科研成果,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加强气象资源管理,开展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开展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覆盖面。
  (七)推进气象现代化管理与人才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气象行业管理,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建立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各项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力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层气象机构设置,推动基层气象机构人员编制、岗位管理工作规范化。优化人才引进,培养软硬环境,完善有利于气象服务、预报、观测等领域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政策环境。加大对气象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八)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优势,将气象事业规划纳入漯河国民经济和“十二五”规划。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单位自筹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机构,成立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地方气象事业相关工作纳入各县区政府年度目标,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气象工作目标定期检查督办机制,保障现代化气象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齐抓共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切实将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牵头,气象、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委、民政、农业、林园、水利、安监、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组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立项、指导和督办,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财政部门要做好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筹措,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规划部门要做好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项目的选址及规划审批工作;国土部门要做好气象新建、扩建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按划拨方式及时供应;建设、安监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及时接收当地气象台站建设项目的报建和审批等工作;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做好气象项目与农、林、水项目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通信部门要做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播,建成电视、网站、短信、无线广播、气象微博等一体化发布平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协助气象部门开展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注重统筹规划,推进资源共享,共同搞好灾害监测预警、社会公共服务、经济生产保障和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项目投入。全市各级政府要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机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气象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制定相关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每年要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召开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建设效益。市气象部门要建立科学、客观的气象现代化指标考评体系,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督查考核等方式,了解各县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指导各县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对各县区“三农”工作年度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对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确保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2013年10月15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