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现将《漯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15日
漯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豫政〔2016〕6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和谐漯河、健康漯河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稳步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4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5万,国民体质监测达标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标准,群众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稳步增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一)弘扬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终身体育理念。
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奉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美德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夯实全民健身硬件基础。
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城区“10分钟健身圈”日益成熟。不断完善沙澧国家体育公园、市体育中心、现有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功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居民健身广场、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利用城乡空间和土地资源建设一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各县区至少建成2块标准足球场。有条件的县区要建成“两场三馆”,即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扎实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在符合场地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在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与提档升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向社会开放。完善各类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体育消费平民化和生活化。
(三)健全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更加健全,90%以上的城市街道、80%以上的乡镇建有体育社会组织,80%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加强市、县(区)两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的登记管理与指导服务,重视发挥网络体育组织和健身骨干作用,确保其依法依规开展健身活动、提供健身服务。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总人口2.5‰以上,实现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有效提高上岗率,形成遍布城乡、科学有效、机动灵活的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网络。
(四)丰富活动供给,引领全民健身常态化生活化。
建立完善市、县(区)两级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机制,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妇女健身大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的足球赛事,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积极推广排球运动,充分利用常年举办国际级、国家级排球赛事的有利契机,实施群众排球运动推广发展计划。
深入推进一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亮点、一村(社区)一项目的“四个一”精品带动工程,进一步扩大中原徒步大会、环沙澧河自行车公开赛、心意六合拳交流展示、“多彩漯河、时尚乐跑”系列活动、舞动漯河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乒动漯河乒乓球大众公开赛、健身气功展示交流、工间操等赛事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扎实做好全民健身月(日)、老人节、双节等节庆期间的全民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五)优化结构布局,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发展。
发展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优先发展校园足球、田径、游泳、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体育项目。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使青少年掌握1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
发展老年人体育,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支持老年体育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引导涉老教育机构开设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和健康养生课程,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
发展特定人群体育,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加大对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大力倡导亲子运动,发展家庭体育。
(六)发挥多元功能,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发展对全民健身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体育康复、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门类规模,鼓励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全民健身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多项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统筹建设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等。
健全市、县(区)两级“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探索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部门行业、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全市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依托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县(区)两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形成各层级的部门联动落实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监督评估和协调联动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对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社会组织要做好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共同推进全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强化政策与法治保障。确保市、县(区)、乡镇三级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的制度化和实效化,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权利。
(三)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建设场地设施、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四)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考评机制,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全市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创建的测评体系中并增加权重。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加以落实。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五)建立全民健身信息宣传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通过专栏讲座、公益广告、网络软件、数字地图等方式,汇集体育健身场馆、组织、活动、方法等各类体育信息资源,为群众健身提供服务,培养体育消费习惯,提高群众健身素养。
(六)培养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创建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退役运动员、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健身榜样、媒体专家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体系,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本实施计划在漯河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漯河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实施。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本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严格督导与绩效评估。定期开展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要针对本级实施计划的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相关指标数据的达标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实施结果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布。
附件:漯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漯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
成 员: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教育局局长
市林业园林局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建委主任
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长
市规划局局长
市农业局局长
市体育局局长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市民族宗教局局长
漯河日报社社长
市沙澧河建管委主任
市总工会分管副主席
共青团漯河市委书记
市妇联主席
市残联理事长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管副校长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分管副院长
临颍县人民政府县长
舞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郾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召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主任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西城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体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