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漯有关单位:
现将《漯河市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实施方案(2017-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行。
2017年4月12日
漯河市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专项实施方案(2017-2018年)
为扎实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发改农经〔2017〕452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豫政〔2016〕75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漯河实际,制定本专项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的要求,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融合发展四个原则,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果蔬、优质食用菌,着力推进全市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创新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供给效率,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主要目标。到2018年,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发展到100万亩;优质油用花生、食用花生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小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4.6万吨、14.1万吨、13.6万吨,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6左右,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0%、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二、突出重点发展领域
(一)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加快优化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进一步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推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实现优质优价。培育引进推广综合性状优良、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突破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5个以上。围绕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强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技术,到2018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左右。依托县、乡、村基层组织,整建制推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支持培育10个生产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推进优质小麦精深加工,引导小麦加工企业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生产,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和专收专管专储专售专加工,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优质小麦精深加工研发平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农机局、粮食局、供销社、农科院、中储粮漯河分公司。
(二)发展优质花生。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高油酸油用、食用花生品种。加快引进应用与农艺相配套的花生生产农机装备,提高围绕收获、摘果、干燥、脱壳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程度,逐步实现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花生种植大户、畜牧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花生秧收购、储存、加工,推进花生秧饲料化。到2018年,建设高油酸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个,建设花生秧畜用清洁化生产试验示范区2个;总产提高到7万吨以上,优质油用、食用花生比率达到50%以上;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突破80%。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农机局、农科院、畜牧局。
(三)大力发展规模优质高效养殖业。调整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巩固提升生猪产业主导优势,稳定发展家禽产业,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等草食畜牧业。发展集约集群畜牧业,鼓励引导多层楼宇养殖,积极推进养殖企业配套光伏发电,培育1-2个现代化、高标准、大规模的领军性养殖企业,培育3-5个生态化、花园式、景观型的美丽牧场,在中小养殖场(户)密集区域建设5个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场点,争创1-2个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示范引领畜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高品质肉生产基地,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积极探索推进构树、桑叶、糖萜素、中药、无抗等新饲料喂养配方,全年推广种植饲料构树、饲料桑叶面积达到1万亩,采取联盟模式,抱团发展,协同创新,推进绿色、安全、优质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提高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支持秸秆收储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及收储设备购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配送体系。支持牛、羊养殖企业开展农作物秸秆收储,实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坚持以养代种,调整玉米品质结构,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市畜禽良种场平台,引导种畜禽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加快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奶牛、肉牛生产规模,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转型,支持肉牛基础母牛养殖和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
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农机局、农科院。
(四)发展优质果蔬。以优质辣椒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设施种植规模,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提升优质果蔬种植集约节约化水平。加快培育引进国内外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杂交小辣椒,加快优质小辣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烘干、储藏技术的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普及,提高优质辣椒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优质小辣椒集中连片种植,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小辣椒基地。培育3个生产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优质小辣椒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引导辣椒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产销对接,优质优价。做大做强小辣椒批发市场,打造小辣椒价格形成中心。积极发展葡萄、草莓、大枣、樱桃、猕猴桃等小杂果,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反季节蔬菜品种,加强果蔬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加快设施蔬菜温室、大棚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发展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蔬菜生产,提高12月—4月份“冬春淡”蔬菜自给水平;7月—8月利用遮阳网进行蔬菜生产,提升8月—9月份“秋淡”蔬菜自给水平。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到2018年,建设省级果蔬标准化生产园区14个。
责任单位:市政府菜办、市林业园林局、农业局、农机局。
三、统筹实施关键举措
(一)推进布局区域化。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优化作物布局。
1.优质小麦区域布局。科学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以郾城北部、临颍东部为重点区域,加快打造沙河以北强筋小麦适宜区。重点推广郑麦366、西农979、新麦26、豫麦34、郑麦9023等,示范丰德存麦5号、郑麦101、郑麦379、西农509、隆平518等。
2.优质花生区域布局。积极发展高油酸油用、食用优质花生,主推小麦 花生一年两熟的“以油促粮、双优双增”种植制度。巩固召陵花生传统产区,沿河发展花生新产区,在九街、莲花、太尉、侯集、章化、杜曲、台陈、繁城、老窝、姬石十个乡镇重点发展小麦、花生套种基地。重点推广高油花生高蛋白新品种漯花9号、漯花10号、漯花4016、漯花4087、豫花15、豫花22。
3.优质畜牧区域布局。重点在王孟、窝城、三家店、瓦店、北舞渡、侯集、吴城、莲花、李集、孟庙、问十、万金等乡镇发展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在新店、裴城、大郭、王孟、吴城、大刘、青年等乡镇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在裴城、商桥、吴城、太尉、巨陵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在辛安、保和、孟寨、杜曲、固厢、巨陵、新店等乡镇发展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在姜店、召陵等乡镇发展优质奶牛生产基地。
4.优质果蔬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召陵和郾城优质梨产区;做强郾城和召陵桃、草莓产区,巩固发展召陵葡萄种植产区,因地制宜发展郾城、源汇区猕猴桃、软籽石榴。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重的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城市郊区精细菜、特色菜生产基地和传统产区专业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以漯河市青苑农业发展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油用牡丹、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基地,辐射周边县区乡镇稳步发展。沿107国道、漯舞路两侧和城市近郊发展林果采摘、休闲园林、农家乐等第三产业。
5.优质辣椒区域布局。以临颍县传统优势种植基地王岗、窝城、三家店、瓦店、大郭、巨陵等乡镇为主,辐射带动舞阳县吴城、辛安、孟寨、北舞渡,郾城区商桥,召陵区老窝等乡镇发展小辣椒生产,主推小麦 辣椒一年两熟的“麦椒套”种植制度。重点推广红地豪1号、绿地豪、帅香红、地中皇、粮源椒8号、粮源极椒1号等品种。
6.优质食用菌区域布局。以河南华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为核心,立足舞阳县文峰乡,辐射带动舞阳县保和、孟寨、城关、章化等乡镇大力发展黑木耳、香菇、金针菇、猴头菇等食用菌种植,2018年达到1500万袋,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园林局、畜牧局、市政府菜办。
(二)推进经营规模化。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户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围绕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支持开展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到2018年,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比率达到65%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办、编办、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畜牧局、农机局、供销社。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开展高标准粮田标准化示范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绿色畜牧业示范县建设。按照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 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着力打造原产地整体品牌、公共区域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扩大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到2018年,全市8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纳入省级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50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园林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质监局、工商局、畜牧局、市政府菜办、农机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供电公司、农科院。
(四)推进发展产业化。树立大农业、全链条发展的理念,立足漯河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做强肉制品、做优面制品、做大休闲食品、发展乳制品、果蔬制品和生物制品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双汇、北徐等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生猪、肉鸡等原料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百亿级全链条肉制品产业化集群。以南街村、金龙面业、石磨坊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引导其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开发功能型产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一批面制品优势产业化集群。以联泰、恒达、平平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升级,培育国内有影响的休闲食品产业之都。依托中大、源隆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色素、低聚木糖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把漯河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制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持三剑客、佳源、花花牛等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奶牛生产基地,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温奶制品和功能型复合乳制品,全面提升漯河奶制品行业发展水平。支持亿康、桂馥等龙头企业,建立芦笋、鲜桃、食用菌等优质原料基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扩大出口创汇规模,带动全市果蔬产业大发展。支持胡桥、绿汇等苗木花卉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稀苗木花卉产业。力争到2018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达到13家,规划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5家,集群实现年销售收入130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园林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畜牧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外侨办、漯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保障措施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培育粮食、畜牧、花生、果蔬产业联盟,促进种养业结构调整,推动“四优”、“四化”快速发展。组织各主导产业链条内从事生产、加工、仓储、贸易及种业、农资、农机、科研、教育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盟,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推动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领域培训,建设一批懂生产、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队伍。到2018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200家,新培育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建立示范性生产基地,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服务方式,形成龙头企业 合作社 种养大户 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与农民利益共享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原料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优秀高技能城乡人才培训计划、扶贫攻坚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左右,到2018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000人。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提升“一站式”乡镇农技区域推广站的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集团化服务企业。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机构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院所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办、林业园林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工商局、畜牧局、农机局、供销社、扶贫办、农科院。
(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推进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大力开展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将关键技术攻关与成熟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突破瓶颈制约。集成配套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料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节本增效技术模式,控制灌溉用水总量,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实施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18年,初步形成主要粮油作物绿色增产模式,建立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3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1%。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降到0.8%以下,农药利用率提高2.5%左右。推进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重点提高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粮食烘干、加工设备等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秸秆饲料收集、加工贮存和挤奶、饲养、畜牧水产绿色养殖机械化,积极引进推广花生、辣椒、烟叶、蔬菜等多领域农业机械,到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网络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启动实施农技推广区域站物联网建设平台漯河示范区建设,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全市26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全部建设农业“四情”(苗情、病虫情、墒情、灾情)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同时与现有的秸秆禁烧“蓝天卫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设施农业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市农业信息化的综合服务指挥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水利局、林业园林局、国土资源局、畜牧局、农机局、邮政管理局、供销社、农科院、气象局。
(三)强化财政金融支持。落实上级财政支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方向,明确支持重点环节和区域。加大市级涉农资金整合,发挥政策聚合效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增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农业风险补偿金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以及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方面的信贷需求优先安排信贷资金。探索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机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三农”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机制和操作流程,争取种植业小麦、玉米农业保险覆盖面稳定增长,扩大能繁母猪保险等其它农业的覆盖面和参保率,探索育肥猪、活鸡等商业保险模式,发展肉牛基础母牛改革性保险,完善奶牛保险政策,适时推出对地方经济有支撑作用的农业地方补贴保险品种。
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漯河市中心支行、漯河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农业局、林业园林局、农机局。
(四)健全完善流通体系。推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产地直销配送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市场与产地相匹配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新网工程”提质增效,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线上线下经营服务新格局。以“互联网 供销”为平台,采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经营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实际专业型商务平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开展农村快件派送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支持优专特、“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入驻电商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畜牧局、农机局、邮政管理局、供销社。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各县区要成立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政策措施。
(二)明确工作责任。市农业局要强化对种养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市财政局要围绕支持种养业结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市国土资源局要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特别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合理确定用地标准,预留用地空间。漯河电力公司对花生、玉米、辣椒等烘干机械用电要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责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任务。
(三)突出宣传引导。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以及在全市显要位置设置宣传版面、设立标示标牌、悬挂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布局,宣传全市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宣传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关注、支持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主动邀请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来漯采访考察、宣传报道,不断提高我市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四)严格考核奖惩。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市政府每季度开展督促检查,各县区要及时报送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情况、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上下联运,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推进不力的进行通报、督办和问责。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督查和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