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情不已丹心献天山--记河南漯河援疆医生陈文诺

援疆情不已丹心献天山

            ——记河南漯河援疆医生陈文诺

 

哈密开发报记者 柴雪琴

 

  寒冬的早晨,汽车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陈文诺不时摇下车窗,用手机拍下眼前的美景:覆盖着薄薄一层雪的山峰,看上去向前无限延伸的哈巴公路……每次在伊州区和巴里坤之间往返,他总是拍不够。

  陈文诺是十三师的一名援疆干部,援疆前是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

  他总是说自己所做的工作很平凡,可是如果没有他,红山农场医院至今都没有口腔科,天山北麓沿线的患者为了治好一颗病牙,依然不得不一次次往返200多公里前往山南的伊州区。

  心系天山,再续援疆情

  2016年3月5日,陈文诺和同行的援疆干部一起来到了印象中寂寥遥远的新疆,来到了此前闻所未闻的兵团。

  翻过巍峨的天山,陈文诺见到了将要服务一年的红山农场。虽然团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可是在来自人潮涌动的中原城市的陈文诺眼中,这里还是有一丝荒凉。

  走进红山农场医院大厅,陈文诺一眼看到了漯河市一个多月前捐赠的一套牙科综合治疗椅。他楼上楼下走了一圈,可是并没有找到口腔科。

  医院领导带着陈文诺来到一间空置的办公室,告诉他这是专门腾出让他开展工作的。

  陈文诺的心头沉了沉,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的科室,这一副重担要落在他的肩上,在他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如何和新同事相处的复杂心情里,又增添了科室建立起来后有没有患者的担忧。

  陈文诺不是一个习惯于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他马上着手亲自设计口腔治疗室的装修,一个多星期后,设计和装修工作就完成了。大家一起动手安装综合治疗椅,干得热火朝天。直到看见椅子上有血迹,陈文诺才发现自己的手在安装过程中受伤了。

  办公室装修好了,治疗椅安装妥了,可是还是无法开展工作。陈文诺发现,红山农场医院既没有口腔治疗器材,也没有必需的基本材料。

  可是,红山农场医院没有相关的预算,无法购买陈文诺需要的医疗用品,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回自己的单位求助。很快,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向红山农场医院捐赠了价值四五万元的口腔科医疗器材。

  就这样,一名医生、一间办公室、一台治疗椅,撑起了一个科室。

  陈文诺最初关于没有患者的担忧并没有发生。一直以来,职工群众对在团场医院开展口腔治疗工作的呼声很高。如今,团场有了口腔科的好消息经大家口口相传,患者蜂拥而至。

  近20年的从医经历让陈文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于是,巴里坤县及其乡镇的群众来了,就连100多公里外、天山以南伊州区的患者也闻讯而来。

  一年的援疆期转瞬即逝,陈文诺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科室,离开边疆那片空阔寂寥的高天厚土,离开天山脚下热情可爱的人们,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

  可是不久,他就接到了来自红山农场的邀请函。他走了之后,科室就“瘫痪”了,团场职工群众好不容易成真的美梦又泡汤了。

  陈文诺十分纠结,如果不去,自己这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他甚至能想象到职工群众们失望的脸庞。如果去,于公,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没有主心骨、带头人的现状将持续两年;于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爱人的肩上,他也真的于心不忍。

  可是,医院领导和一家老小都对援疆大业给予了无条件地支持,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将援疆期限又延长了两年。他不但自己回来了,还把自己的学生——今年上半年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顺也带到了红山农场医院,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带教。短短半年时间,王顺就已掌握了基本的口腔治疗技术。

  情牵边疆,一心为群众

  深居天山,巴里坤人的身上留存着一份被大山守护着的淳朴和善良。正是这份淳朴和善良深深打动着陈文诺,让他愿意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2016年秋天,一名连队职工牙疼得厉害。可是,当时正值麦收季节,他舍不得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硬是忍着牙疼开着自家的联合收割机去帮别人收麦。

  等他收完麦子赶到医院,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给陈文诺打电话,没想到陈文诺很快就来到医院,认真地为他洗牙、治牙。

  几次治疗后,这名职工的病牙痊愈了,他高兴地说:“第一次在家门口享受这样专业的治疗。”

  巴里坤县奎苏镇一名哈萨克族群众带着自己的儿子来看牙。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在上学期间还专程请假回来找陈文诺看牙。这名群众看到陈文诺治好了自己儿子的牙,又相继带着爱人和女儿来到红山农场医院。

  虽然陈文诺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名医生的职责,可是这名群众全家却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古尔邦节前夕,他特意来到医院,邀请陈文诺去他家过节。古尔邦节当天,他又派儿子来接陈文诺。尽管陈文诺当天由于患者太多而无法赴约,可是他的内心还是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就冲着边疆群众对他的这份情,他也觉得自己的援疆之行值得。

  对于有些不方便的患者陈文诺还上门服务。

  一名职工的父亲退休后在大营房桃园新村居住。一个多月前,老人因为牙病慕名来到红山农场找陈文诺医治,陈文诺为他进行治疗后取了他的全口牙模。12月18日,为老人订做的全口义齿到了,为了免去老人翻山越岭来回颠簸,陈文诺第二天便来到老人家帮他戴上义齿。

  陈文诺每天一上班就能看到患者在门口排队等候,忙起来他连停下来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哪怕是患者周末或节假日打电话给他,只要在红山农场,他从来都是随叫随到。

  近两年来,陈文诺医治患者达2000余人(次)。

  除了日常的坐诊,陈文诺还积极参加团场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在巴里坤区域开展的义诊活动,深入到连队、乡镇、牧区,把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是巴里坤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生动表现了牙病给患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广大患者眼中,陈文诺就是给自己和家人解除痛苦的天使。而职工群众对陈文诺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成为激励他将自己的医者仁心全部奉献给这片土地的不竭动力。

  援疆过程中对家人的愧疚是每一位援疆干部无法避免的心中之痛。

  陈文诺的父母年事已高,女儿今年才上高中,跟他在同一家医院上班的妻子工作繁忙。他走了之后,家里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016年11月,陈文诺的妻子因病需要做一个大手术。妻子刚出院,他便赶回红山农场。

  几天后,他和妻子视频聊天中发现她身着病号服,这才知道原来妻子需要再做一个手术。当时在场的团场领导马上为他订好回郑州的机票,并派车把他送往哈密飞机场。

  谁知,途中妻子在和他通话的过程中得知了这件事,坚持让他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因为太了解妻子的性格,他无奈之下只好把机票退了,让司机原路返回团场。

  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地缺席,这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一天,陈文诺将红山农场雪后初霁的美景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一位朋友的评论让他沉思良久:“寂寞中默默坚守,风雨中砥砺前行。”

  这句点评不正是兵团人和兵团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为了祖国的稳定和繁荣,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牺牲了太多个人利益,坚守在辽阔的边疆大地上。他突然间发现,兵团的援疆干部无形中已成为连接兵团、兵团精神与外界的桥梁。其实,这一意义和他们为兵团所作的贡献同等重要。

  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在红山农场最难熬的第一个月不再那么难熬,他对家人的亏欠也因为被赋予了一种意义而让他豁然开朗。

  雪后的天山更显坚韧雄伟,在陈文诺眼中正是兵团人的象征。近两年的时光悄然而逝,陈文诺已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片伟大的土地,爱上了在这片土地上无私奉献的人们。这里已经成了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