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求突破,抓升级添动力。2017年以来,开发区响亮提出围绕产业集聚区实施“4321”战略,即到2020年,千亿级食品及配套产业、百亿级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百亿级液压配套产业、百亿级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确立在全省领先优势,百强食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孵化创新基地、液压系统配套基地三大基地成为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区属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达10亿元。
一、深化改革“强”招商
抓改革,强动力,促发展,产业集聚区吹响新一轮招商引资“集结号”。今年,开发区对原有招商机构合并调整,招商机构和项目落地服务机构全部纳入产业集聚区,构建了由1个专业招商局、4个招商办事处以及2个服务项目建设部门组成的“大招商”格局,专业招商局负责产业发展研究,京粤闽沪4个招商办事处负责区域内招商渠道建设和项目跟踪,国家级创业中心和轻工食品工业园负责中小企业引进和孵化,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在创新招商方式上,坚持大员上阵,带头招商,区主要领导拿出二分之一时间外出招商邀商,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成功引进农业化龙头企业北大荒绿源、国内最大香蕉深加工企业广西铂洋等;依托专业特色园区平台,开展链条招商、集群招商,南华城生态食品辅料园、食品和包装机械产业园、尚达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园4大专业园区吸引近30家企业进驻,客汇省级众创空间为无人机开发等20多家创客团队提供发展平台。同时,探索社会化招商新路子,采取委托招商等方式,聘请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企业等中介组织机构招商,有效调动社会资源。
二、做强产业“引”大商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做文章,通过抓龙头、引配套、强服务,努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吸引名企名牌企业聚集发展,园区进驻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行业百强企业已达到20家。
在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产业集聚区实施“强壮、强链、强心”战略,出台《产业集聚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2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企业在品牌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扶持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投资30亿元的神州霞光食品科技产业园近期签约进驻,中国最大的肉糜制品企业安井食品、中国最大的鸡肉休闲食品企业无穷食品、中国面制品龙头企业今麦郎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正洽谈推进。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产业集聚区通过与协鑫集团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与中钢研集团共建研发实验室,引进投资30亿元的协鑫新能源河南总部基地、投资10亿元的铸锭及方硅芯切片、投资10亿元的中钢研蓝宝石长晶生产项目等,产业集聚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跨越发展。在液压及配套产业发展上,流体技术产业营销经理人联盟、“挖机无忧”电子商务等走在行业前列,随着流体产业园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液压及配套产业聚集了利通液压、汇龙液压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启动4万平方米的双创孵化大厦建设、东环路现代物流园,引进圆通豫南仓储集散中心、潞原通商贸等区域性总部项目,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三、创优环境“助”招商
环境是生产力和集聚力,产业集聚区将改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作为重点,在简化投资程序、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投资环境洼地上下功夫。
产业集聚区建立服务专班机制。由区领导牵头成立16个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台账、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实施台账制度、销号制度、督查制度,杜绝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等现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企业融资上市,出台《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奖励办法》,对区内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及债券市场成功融资的,最高奖励1000万元。产业集聚区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达到11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均占全市挂牌企业半数以上。
栽好梧桐树,筑巢引凤来。产业集聚区还大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攻坚,“南工北商”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中山公园建成开放,中山路立交桥基本建成,城市面貌显著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坚定了企业增资扩股的信心和力度。加大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展警企、企地共建活动,密切工农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嘉吉成为全国最大的果糖生产基地,平平食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辣味面制品生产企业,旺旺漯河工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旺仔馒头和浪味仙生产基地,可乐漯河工厂、统一漯河公司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全年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占全市的70%,居全市第一,国家级高企总量全市占比达40%;省级研发中心达10家,占全市30%;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46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34%,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全年专利申请量达391件,较去年翻一翻,居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