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2017-2025)

2018年2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概述 1
1.1 规划范围 1
1.2 规划年限 1
1.3规划背景 1
1.4规划原则 2
1.5 规划目标 3
1.6总体布局 4
1.7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 6
1.8编制主要依据 6
第二章 规划必要性和意义 8
2.1规划的必要性 8
2.2建设意义 9
第三章 建设条件 12
3.1园区概况 12
3.2基础条件 12
3.2.1地形地貌 12
3.2.2自然资源条件 12
3.2.3 农业产业基础 13
3.2.4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 15
3.3 SWOT分析 16
3.3.1 优势分析 16
3.3.2 劣势分析 17
3.3.3 发展机遇 18
3.3.4 面临挑战 19
第四章 指导思想 原则 建设目标 20
4.1指导思想 20
4.2规划原则 20
4.3建设思路 21
4.4规划目标 23
第五章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26
5.1功能定位 26
5.2空间布局 27
第六章 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30
6.1功能定位 30
6.2发展思路 30
6.3规划地点 30
6.4发展目标 30
6.5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31
6.6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34
6.6.1 投资估算 34
6.6.2 效益分析 35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建设 36
7.1 功能定位 36
7.2 发展思路 36
7.3 发展目标 37
7.3.1 总体目标 37
7.3.2 具体目标 38
7.4 规划布局 39
7.5 主要建设内容 39
7.5.1 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39
7.5.2 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41
7.5.3 七加工产业集聚区 42
7.5.4 八现代物流园区 44
7.6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45
7.6.1 投资估算 45
7.6.2 效益分析 46
第八章 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建设 48
8.1功能定位 48
8.2发展思路 48
8.3发展目标 49
8.3.1总体目标 49
8.3.2具体目标 50
8.4生产布局及关键技术 50
8.4.1 现代粮油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50
8.4.2 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53
8.4.3 现代畜禽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56
8.5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8
8.5.1 投资估算 58
8.5.2经济效益分析 59
8.5.3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59
第九章 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 60
9.1环境现状 60
9.2 环境影响分析 61
9.3 规划思路 62
9.4 规划目标 63
9.5 关键技术与工程 64
9.5.1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工程 64
9.5.2实施“减肥减药”技术工程 64
9.5.3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工程 65
9.5.4农田质量提升技术工程 66
9.5.5 大气质量提升技术工程 67
9.5.6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工程 68
9.6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68
9.6.1投资估算 68
9.6.2效益分析 69
第十章 保障体系建设 70
10.1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70
10.2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71
10.3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73
10.4 现代农业发展金融保证制度建设 74
10.5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建设 75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78
11.1投资估算 78
11.2资金筹措 78
11.3 效益分析 79
11.3.1经济效益 79
11.3.2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79
 
第一章 规划概述1.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漯河市全境。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东西长76km,南北宽64km,总面积为2617km2,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49个乡镇(36镇、13乡),6个街道(社区),1257个行政村,总人口27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69.29万人,全市耕地面积249.5万亩,人均耕地1.16亩,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市。
1.2 规划年限   规划编制期限为 2017年-2025年。
1.3规划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等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源。
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已进入国家第七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方阵,为更好地建设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漯河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政府提出的“坚持规划先行,引领方向促发展”的要求,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制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17-2025),确定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等。
1.4规划原则科技引领原则。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引进、研发集成、示范推广适合规划区域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法、设备,全面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辐射带动全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开源开放原则。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遵循经济建设发展规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市场主导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绿色发展原则。绿色发展是增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坚守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
1.5 规划目标经过努力,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一流水平、两个创新、三个领先、四个功能、五大转化、六个提升”,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实力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把漯河市打造成现代农业强市、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流水平:集科技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展示、生产、推广于一体,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运作,尽快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两个创新:一是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进适宜当地的高科技品种和技术,并不断集成创新,体现同类型区域农业科技较高水平;二是机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适宜园区健康发展的制度,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统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三个领先:一是科技领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有较强的科技应用能力,能瞄准国内外绿色农业的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农业生产急需的能代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科技;二是产业领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围绕绿色、生态、安全的主题,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助推当地经济增长;三是模式领先。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企业“示范总部”,同时在当地符合条件的区域整合农业生产基地或农业项目基地,形成“龙头企业 科技 大生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绿色有机、品牌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形成标准生产、品牌经营的增值,创造效益。
四大功能:一是科技示范和标准化生产展示功能。通过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集中试验示范,展示绿色生产技术成果,并突出标准化生产功能;二是加工物流功能。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加工物流区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增值效益,带动园区和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绿色种养业,打造一个绿色产业,造富一方农民;三是科技展示功能。园区坚持“节水节地节能、循环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实行绿色标准化种植,生态养殖,推广实施农业节水、循环农业、洁净生产、生态治理等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四是教育培训功能。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和农户科技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融科学性、文化性为一体,规划设计带动周边农户科技技能培训功能;
五大转化: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化,达到“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产品品牌化”。
六个提升:提升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漯河市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漯河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水平;提升漯河市农产品品牌化与知名度、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1.6总体布局    立足规划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分要求以及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把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在总体结构上规划实施“一心两区多点”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布局。
“一心”主要是核心区,主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进行建设与提升,该区主要包括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现代农产品物流区等功能区。其中农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含肉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动植物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该中心将集聚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是科技园区的管理中枢、管委会办公所在地,包括管理区、生活区两大部分;“管理区”由农业国际交流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专家智库办公场地、职业培训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等组成。“生活区”由专家公寓、管理服务人员住处、餐厅、健身房等生活配套设施组成。
 “两区”, 按科技园区建设目标,将规划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功能区、绿色生产功能区,功能区主要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果的转化基地。其中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功能区分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生产服务型业)两个板块,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板块将围绕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业,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集中上市采后快速预冷、加工处理和入库冷藏保鲜,充分扩大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农业的增值效应;同时吸引鄂豫皖乃至全国的绿色种养殖产品进行加工。在发展振兴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依托现代信息、现代仓储、现代运输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绿色生产功能区分为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两个科技产业板块。其中:绿色种植业板块主要进行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绿色养殖业板块主要进行以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区分布在人群稀少、离村庄有一定距离的河道边,宜间隔安全距离,成点状分布,独立建设。
“多点”是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等合理布局相关产业板块点,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果的转化基地。
1.7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年产值增收达到4891000万元,其中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0000万元,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科技园区达到4 841 000万元。项目投资概算见表1-1。
表1-1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概算
项目区投资估算(万元)年产值(万元)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56500 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86000050000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科技园区21704004841000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102770(800000) 合计33896704891000
1.8编制主要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
4. 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
6.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7.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25)(农计发[2015]145号)
8.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
9.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0.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6〕58号)
1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科教发〔2017〕4号)
1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
13.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农〔2017〕143号)
14.  “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农〔2017〕170号)
15.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农计发[2016]99号)
16.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7.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15号)
18.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豫政办〔2017〕23号)
19. 漯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
20. 漯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
21. 漯河统计年鉴2013-2016
22. 漯河市志



第二章 规划必要性和意义2.1规划的必要性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遵循“规划先行”原则,在园区获准立项后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完成本规划。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规划区域提供新动源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漯河市虽然是1986年才成立的城市,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年屠宰生猪2000万头,占全省的30%,年产肉制品200万吨,占全省的40%;年加工转化粮食达600万吨,居全省的15%;日产休闲食品3500吨,位居全国前列,年加工饮料330万吨,位居全省第一,火腿肠、冷鲜肉、麻辣面制品等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应该看到规划区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不足,产品竞争力不足,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等问题。把创新作为规划区域发展的主动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
(2)绿色发展对现代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与紧缺双重约束日益加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面对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设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研究示范、推广、化肥农药零增长技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完善管理体系。研发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以及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再利用技术;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推进地膜清洁生产。
(3)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对园区提出了新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规划区域核心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将积累一系列成功经验,而这些成功经验的传播有利于推动规划区域,乃至整个鄂豫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4)园区建设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迈入新世纪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15年聚焦三农,是农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规划区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需要紧紧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发展内容,科学谋划发展方法与步骤。
2.2建设意义(1)从思想和行动落实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建设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从思想和行动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的具体表现。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经营方式、产权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引领漯河市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紧紧围绕全市建设现代农业,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创新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行,集科技展示、种养循环、环境友好、效益显著为一体,呈现良种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形成科技成果引进、示范展示、生产加工、商品流通的经营模式,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集成创新,切实转变种养业发展方式,科学配置资源,优化种养结构,大力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产生一批就业岗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切实拉长做强农业产业化链条,带动全市的产业升级,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辐射带动漯河市周边的鄂豫皖地区,促进当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3)增强漯河市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建设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推进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大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态条件,使漯河市农业生产走上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有序、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通过建设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节水节地农业,发挥农业独特资源优势,有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模式,探索企业与科研教学机构合作的有效模式,探索企业带领大农户一起创业致富的模式,探索区域农业科技示范——辐射推广——产业化的新路子,有效引领漯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4)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以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试验、示范、扩散、辐射功能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用得上的实用技术,让农民快速掌握绿色生态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进而实现一产促二产;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可带动种养业发展,实现二产带一产;推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农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 建设条件3.1园区概况漯河市地处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东西长76km,南北宽64km,总面积为2617km2,辖临颍、舞阳两县,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49个乡镇(36镇、13乡),6个街道(社区),1257个行政村,总人口27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69.29万人,全市耕地面积249.5万亩,人均耕地1.16亩,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市。
3.2基础条件3.2.1地形地貌规划区域总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的卸甲店一带绝对高程达到百米以上,漯河市区57米左右,临颖县王岗、三家店一带低,为53米左右,坡降在1‰-4‰,以全新世造貌因素可进一步分为风积剥蚀岗地和冲积堆积平原两大地貌类型。
3.2.2自然资源条件   规划区域位于暖温带的南部边缘地区,属于温暖过渡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49.2-845.2mm,年内时空分布不均,一般是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一年当中,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4.7℃,7月份最热,多年平均气温为27.5℃,一月最冷,多年平均气温为0.5℃;年日照时数2187-2359小时,全年无霜期216-225天。
规划区域实有耕地面积189千公顷,土壤有潮土、砂浆黑土、褐土、黄棕壤土等4个土类,16个土属,44个土种。
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均属于淮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沙河、澧河和颖河。漯河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地表水年均径流量为3.7亿m3,沙河、澧河过境径流量为27亿m3,浅层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为5.2亿m3,潜水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带埋藏深度2-3米,可开采量为3.7亿m3。2016年流域水质均达到优良。
3.2.3 农业产业基础规划区域已基本成了“食品加工、绿色种植、畜牧养殖、现代物流”四大关键节点的产业优势,具有鲜明的“漯河特征”。即以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为核心,产业链向前延伸,引领和带动畜牧养殖和绿色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性发展,为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原物料支持,产业链向后延伸,带动现代物流的有序发展,形成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对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现代食品加工产业
漯河市已形成了肉制品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饮料生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就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集聚了一大批名企,如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北徐集团等。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的食品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2家。2016年,规划区域畜肉制品产量79.5万吨,小麦粉273.3万吨,速冻米面食品64.2万吨,饮料酒1.6亿升,软饮料409.5万吨,乳制品58.8万吨,饲料134.8万吨。建有“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肉类内陆口岸—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舌尖上的漯河”享誉华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人大厨房”。
(2)现代畜牧养殖产业
以“安全、优质”为目标,以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养殖为重点,2015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30.08万吨,禽蛋产量14.0万吨,牛奶产量13.4万吨。园区内已形成了众多规模养殖企业。如万东牧业,引进国际知名的生猪品种,拥有现代化繁育、配种基地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种猪、生猪12万头、母猪6000头,对改良提升漯河及周边生猪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北徐循环农业示范园有年出栏生猪50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2座,大型沼气工程5000立方米,年产有机肥2万吨加工厂。  
(3)现代绿色高效种植产业
2015年,规划区域粮食种植面积270.3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42.85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110.86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82.60万吨;豆类种植面积9.86千公顷,产量2.04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3.54千公顷,油料产量3.94万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60.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13.99万吨,瓜果类种植面积12.61千公顷,产量45.58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7.3万千瓦。规划区域已形成了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创汇的“三高”农业带,北部以“麦椒”“麦瓜椒”复合种植、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开展规模化种植;中部以瓜果花卉和黑色食品为特色,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种植专业村、专业社;南部以休闲观光为主,初步具备了生产、生活、生态、休闲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雏形;西部有泥河洼16万亩国家级高标准粮田示范园,以机收、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超高产模式。
(4)现代物流产业
漯河拥有3A以上物流企业12家。双汇物流是全国较大的冷链物流企业,中国公路物流在漯河建设有大型甩挂物流园,中国铁集在漯河建设有集装箱办理站,中储粮豫南物流园是豫中南较大的集仓储、货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园。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达到75.1亿元。
(5)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规划区域已初步形成以种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一是专业大户形成特色。全市1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户1536户,经营面积43.3万亩;500亩以上经营大户194户,经营面积18.9万亩;1000亩以上经营大户72户,经营面积11.5万亩。二是家庭农场快速兴起。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852家,建立家庭农场名录51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三是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130家。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到8.46万个,平均每个合作社35个社员。带动非合作社农户24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5.2%。四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6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5家。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8家,其中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2家,形成了骨干企业群体。五是现代农业园区颇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培育出沙澧春天、花桂庄园、绿汇农业等20多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年从业人员1.2万多人,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3.2.4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    规划区域内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是国内不多的以食品为主导的院校,建有专门的食品检测、包装、保鲜、物流等专业的研发机构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漯河农业科学院是全国地市农科院综合实力10强,拥有国家小麦、玉米综合试验站及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6个,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1个。规划区域内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80%以上都建立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9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7个,漯河食品产业创新联盟1家,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孵化器各一个,拥有国家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肉及肉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字号食品检测机构;2015年规划区域共有科技活动人员5730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超过规划区域企业研发人员的一半以上。另外,漯河市政府通过与江南大学、暨南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引进创业创新人才通道。自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近年来共派驻省市级科技特派员57个,建立起了一支常年活跃在企业和乡村一线的科技特派员队伍。规划区域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6%,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3.3 SWOT分析3.3.1 优势分析(1)该规划区域为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科技部(国科发农[2015]256号)批复建设的全国第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之一,区域范围包括漯河市、郑州市等10个省辖市。规划区域将与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其它城市一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集聚技术、人才、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引领规划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人民生活富裕。
(2)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在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规划区域自2003年举办首届中原食品节(中国食品博览会)以来,已连续举办17届,位列商务部中国十大有影响力展会。2015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企业数量占规划区域企业数量的31.8%,年末从业人数占企业从业人数的47.4%,企业总产值占规划区域企业总产值的51.3%。规划区域年屠宰生猪2000万头,占全省的30%,年产肉制品190万吨,占全省的40%;年转化粮食600万吨,占全省的13%;年产各类饮料150万吨。规划区域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食品安全先进城市”和“食品安全优秀城市”。 培育出冷藏物流企业双汇物流公司和全省第二大口岸豫南陆路口岸,年农产品和食品物流货运总量200多万吨、居全省前列,漯河成为全省物流核心圈三大物流园区之一。
(3)区位优势。规划区域位于我国中原地区,交通十分便捷,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3.3.2 劣势分析(1)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在新作物良种育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主体产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规划区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近3万人,但70%分布在教育和卫生领域,真正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中级以上人员不足3%,远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水平,现有企业中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不足企业技术人员的三分之一,试验发展人员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三儿之二以上。
(2)科研投入仍然偏低。2013年、2014年、2015年,规划区域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0.94亿元、1.08亿元、0.90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75%、0.67%和0.54%,占比在全省18个地市中分别居第16位、16位、18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偏少,2014年规划区域全社会研发投入为6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3%,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研发投入3.5亿元,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7%;2015年规划区域全社会研发投入7.55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6%,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研发投入4.1亿元,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1%,距离完成全面小康目标值2.5%还有较大差距。
(3)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普遍偏低,对自主创新以及购买专利、技术等方面投入很少,甚至是零投入,企业发展仍属于规模扩张、拼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也处于起步阶段,辐射带动有限,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以及绿色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数量与规划区域农业产业并不符合。
3.3.3 发展机遇(1)国家处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有可为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国家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等。这为规划区域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2)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坚持“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等短板,夯实基本面、增进新动能、形成新业态、打造增长点,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科技创新。
3.3.4 面临挑战(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耕地面积刚性减少,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规划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1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脆弱,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2)国际国内双重市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重挑战。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比国际上的一些优质的农产品的价格还要高,大量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农产品受双重挤压,导致多数农产品销售受阻,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23. 

第四章 指导思想 原则 建设目标4.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一条主线、一个方向、四个着力、一条道路”,即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促进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4.2规划原则科技引领原则。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引进、研发集成、示范推广适合规划区域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方法、设备,全面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辐射带动全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开源开放原则。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遵循经济建设发展规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市场主导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绿色发展原则。绿色发展是增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途径。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坚守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
4.3建设思路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为主线,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知名品牌为载体。 
(1)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力
尽快制定完善鼓励创新政策体系,逐步提高科技扶持资金规模,畅通金融服务企业通道,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不断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食品专业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增强企业之间技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攻关,共同提高;政府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现有研发中心的作用,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和人才培养;加快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现有国家级创业孵化器的引领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领建和联建“众创空间”,丰富创业孵化器的类型,完善孵化器的功能,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
(2)实施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战略,推动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借助于科技创新,继续大力实施“质量兴园、质量立园”战略,强力推行质量安全标准,严格落实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从地头到工厂到餐桌,种养加流通质量安全全覆盖。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走出一条“加工主导、规模养殖、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良性发展路子。在种植阶段,要开通新思路,利用新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生物防治、飞机喷防、轮作种植、机械收种、良种良法,科学贮运。在养殖阶段,大力推广“牧—沼—粮”、“牧—沼—菜”、“牧—沼—林”、“牧—沼—渔”等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规划园区内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90%以上要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和污染物零排放,废弃物全利用;推行科学规模养殖,大力推行中医药、微生物配方饲料,利用中医药进行防疫防病,减少抗生素超量使用,确保安全健康。
(3)实施信息化战略,提升仓储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漯河市是全国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和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双汇物流冷藏物流企业,中国公路物流是知名的综合物流企业,豫南陆路口岸是全省第二大陆路口岸,漯河市还是豫中南集装箱办理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信息化普及,收集区域内农产品种养加仓储物流信息数据,建立园区农产品大数据库,科学分析,为规划园区农副产品的储藏、流通、交易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服务;引导本土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引入知名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升规划园区物流产业综合服务水平;加强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互联网 与物流产业紧密结合,实现采购、生产、销售、配送和财务管理等流程的管控一体化和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整合。

4.4规划目标经过努力,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一流水平、两个创新、三个领先、四个功能、五大转化、六个提升”,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实力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把漯河市打造现代农业强市,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流水平:集科技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展示、生产、推广于一体,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运作,尽快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两个创新:一是科学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引进、研发适宜的高新技术、高科技品种,并不断集成创新,体现同类型区域农业科技较高水平;二是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适宜园区健康发展的制度,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统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三个领先:一是科技领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有较强的科技应用能力,能瞄准国内外绿色农业的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农业生产急需的能代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科技;二是产业领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围绕绿色、生态、安全的主题,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助推当地经济增长;三是模式领先。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企业“示范总部”,同时在当地符合条件的区域整合农业生产基地或农业项目基地,形成“龙头企业 科技 大生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绿色有机、品牌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形成标准生产、品牌经营的增值,创造大的效益。
四大功能:一是科技创新功能。围绕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绿色种养业等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品种、新理论。二是示范和标准化生产展示功能。通过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集中试验示范,展示绿色生产技术成果,并突出标准化生产功能;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加工物流区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增值效益,带动园区和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绿色种养业,打造一个绿色产业,造富一方农民;三是科技展示功能。园区坚持“节水节地节能、循环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实行绿色标准化种植,生态养殖,推广实施农业节水、循环农业、洁净生产、生态治理等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四是教育培训功能。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和农户科技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融科学性、文化性为一体,规划设计带动周边农户科技技能培训功能;
五大转化: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化,达到“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产品品牌化”。
六个提升:提升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漯河市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漯河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水平;提升漯河市农产品品牌化与知名度、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表2-1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具体指标
 指标2015年指标值2025年目标值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665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个)  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4.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075新型职业农民  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占比(%)5170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耕地保有量(万亩)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35.240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075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60.62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36.642供给保障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82.5193蔬菜产量(万吨)214.0230.0水果产量(万吨)11.113禽蛋产量(万吨)13.615奶类产量(万吨)13.415肉类产量(万吨)27.128


第五章 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5.1功能定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有可为历史机遇期,紧紧围绕漯河市打造“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战略目标,以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协同创新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全产业链为主线,全面增强规划区域的创新驱动能力,实现集聚创新资源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科技展示与交流功能、成果转化与职业农民培训功能、劳动就业增收增效功能、生态保护功能。
(1)集聚创新资源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能。园区注重建设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吸引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入驻,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强化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价值链。通过农业产业体系的示范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工业化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带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科技展示与交流功能。园区通过高效设施和循环农业规划、设计,展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宣传农业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入区展示国际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实现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农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推动园区科技交流与合作。
(3)成果转化与职业农民培训功能。园区以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为主攻方向,建立实训基地,整合科教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观摩会、研讨会、成果发布会和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农业干部、广大农民骨干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业管理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明显提高当地农业基层干部、广大农民骨干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综合素质。
(4)劳动就业增收增效功能。规划区内通过规划,充分利用规划区内农户土地,与科技人员合作参与试验示范,使得农户变成试验员和产业工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带动商贸流通服务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增加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生态保护功能。良好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环境保护,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规划,运用“节能减排”和循环农业理念,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进而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农田肥力,同时解决园区生活能源,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5.2空间布局   立足规划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分要求以及漯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把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在总体结构上规划实施“一心两区多点”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布局。
“一心”——主要是核心区,主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进行建设与提升,该区主要包括是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现代农产品物流区等功能区。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含肉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动植物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等,该中心将集聚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是科技园区的管理中枢、管委会办公所在地,包括管理区、生活区两大部分;“管理区”由农业国际交流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专家智库办公场地、职业培训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等组成。“生活区”由专家公寓、管理服务人员住处、餐厅、健身房等生活配套设施组成。
 “两区”——按科技园区建设目标,将规划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功能区、绿色生产功能区,功能区主要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果的转化基地。其中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功能区分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农业生产服务型业)两个板块,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板块将围绕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业,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集中上市采后快速预冷、加工处理和入库冷藏保鲜,充分扩大农业发展的空间和农业的增值效应;同时吸引鄂豫皖乃至全国的绿色种养殖产品进行加工。在发展振兴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依托现代信息、现代仓储、现代运输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绿色生产功能区分为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两个科技产业板块。其中:绿色种植业板块主要进行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绿色养殖业板块主要进行以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区分布在人群稀少、离村庄有一定距离的河道边,宜间隔安全距离,成点状分布,独立建设。
“多点”——是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等合理布局相关产业板块点,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果的转化基地。
第六章 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6.1功能定位建设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吸引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入驻以集聚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资源为漯河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漯河市农业“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提供持续动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与转移转化的载体,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探索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6.2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所确定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绿色种植业和绿色养殖业的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建设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健全新型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社会效益。
6.3规划地点主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市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建设。
6.4发展目标分行业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研发中心)15家,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20人,培养形成多支相对稳定而又富有创造力科研团队,力争有1个团队进入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团队能达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培育20家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粮食良种覆盖率稳定在100%,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要达到55%以上。畜牧和蔬菜良种覆盖率稳定提升,畜禽良种及蔬菜良种在畜禽和蔬菜增产中的贡献率要达到30、55%以上,集成20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转化科技创新成果20项。所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法人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年培训1次以上。
6.5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1)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园区内的双汇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成肉制品关键技术公共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中粮集团、金龙面业、南街村集团建成面制品及下游功能保健产品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恒瑞化工、平平食品、联泰食品建成休闲食品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建设漯河中德双成功能食品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农产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农产品加工制造技术设备、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等在内的“全链条一体化”开展技术创新,突出“高”、“新”特征,强化高新技术应用,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业态。整合资源,规划建设河南省食品科技大学,以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创新研究能力。
 (2)创业创新孵化中心
依托国家级漯河创业中心、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市食品职业学院、漯河市职业学院,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为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提供厂房、土地等基础服务外,重点提供股权融资、专利融资和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深层次服务,提高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和成长速度。
(3)动植物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
依托规划区域的生态生产条件以及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生产需求,开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生猪、家禽、牛、羊等新品种培育与引进、筛选,进一步挖掘增产潜能、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设500亩的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育种与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五里岗农科城;建设200亩的小麦、玉米育种与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金囤种业育种基地。建设150亩的蔬菜、小辣椒育种与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粮源科技园;建设1个生猪良种选育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天种牧业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1个家禽良种选育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阳光禽业,该公司为河南的蛋种鸡及孵化企业。建设1个牛(奶牛)良种选育繁育基地,规划地点为三剑客乳品产业集团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4)动植物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中心
主要围绕培育与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引进与创新研究,如作物育苗技术研究、作物轻减栽培技术研究、化肥农药减量施肥技术集成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等多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体系)或者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000亩的小麦、玉米及小杂粮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基地,规划地点为为五里岗农科城、金囤种业、粮源科技园等;建设3个1万头生猪绿色生态养殖研究基地(规划地点为天种牧业、北徐集团等),建设5个家禽绿色生态养殖研究基地(规划地点为阳光禽业、兴农牧业等)。建设3个千头牛(奶牛)绿色生态养殖研究基地(三剑客乳品产业集团、天农源集团等)。
(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依托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市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和进出口检验检疫中心的检验技术水平,主要完善感官检验实验室、化学检验实验室、物理检验实验室、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等,强化对产地环境(土壤、水、大气)、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能力,参数覆盖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和其他常规指标等定性定量检测,检测能力达到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的一流水平,为漯河市种植、养殖产品、科技研究以及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提供平台。同时,为促进区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向相关部门申请扩大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的业务范围,开通区域农产品进出口直检服务。
(6)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中心
主要依托漯河市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一次可容纳1000人左右的培训大楼一座,用以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培训楼内安装现代化教学培训设备,如电脑,互联网,多媒体投影仪等;农民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采用特殊优惠政策,通过引智公寓吸引国内外精英为生态农业科技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
主要依托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中心:办公区作为院地交流合作咨询服务机构,承办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引进、交流、咨询服务等。 
(7)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
依托国家级漯河创业中心、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市食品职业学院的种业创新中心、技术集成创新中心,设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展示蔬菜工厂化育苗、组织培养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植物工厂技术、蔬菜新品种展示等,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亩。同时在双汇集团、北徐集团、南街村集团等建设与提升企业的科技展示厅(馆)。
(8) 农业信息中心
以漯河市农业信息网、科技网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共享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开放集成为特色,以共享服务为目标,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农资高效物流、电子交易、监控溯源全程产业链综合信息体系,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产品服务。
(9)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依托国家级漯河创业中心,创建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所)及相应网站,设信息中心以提供技术需求信息、技术转让信息、技术成果展示;设技术交易中心以提供技术评估、技术洽谈服务;设服务中心以提供技术合同签订服务、人才智力交流服务、科技政策服务;吸引漯河市、河南省、全国、全世界的农业科研成果到此进行交易,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整体科技水平迅速提升。
6.6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6.6.1 投资估算   资金来源渠道包括:龙头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以及国家、省级专项资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所有投资都主要用来创新基地条件建设、实验室建设、设备仪器修购、改善科技人员居住生活条件等。
             表6-1  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建设投资
 投资估算(万元)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20000创业创新孵化中心1000动植物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10000动植物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中心800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5000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中心1000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中心10000农业信息中心500科技成果交易中心1000合计56500 6.6.2 效益分析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建设将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有力保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规划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建设
漯河市在200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原食品节,2008年,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批准,该展会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盛会,更名为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等3个县区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区”,临颍县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休闲食品产业基地。
7.1 功能定位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级中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整合提升原有农产品加工基地,规划布局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水平,成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之源、创新成果的实验基地和转化基地,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市场化、标准化,建设“舌尖上的漯河”。 
借助漯河市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依托区域内绿色种植业和绿色养殖业,乃至鄂豫皖、全国、全世界的优质原材料,采取“政府统筹、市场引导、企业开发、环境支撑、行业主管”的模式,做到互补呼应,将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打造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注重时令冷鲜和加工型特色产业的结合,打造产城产镇产村相融合的专业、开放式加工物流园区。
7.2 发展思路依托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周边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按照“资源整合、链条延伸、品牌建设、网络经营、提升效益”的总体战略思路,围绕肉产品加工、休闲食品等重点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等的应用水平,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调精加工物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增值比例,切实抓好品牌创建,实施“五个转型”,即产业发展形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发展模式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稳数量、提质量”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向“互联网 ”转型,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型,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提高漯河市农业产业竞争力。
做实做大三大板块。板块一:以面向国内外市场,高标准、多层次、创品牌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化物流为主,完善以国家漯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产业园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发展区;板块二:依托漯河市现有农产品产业基地或园区,强化提升、培育龙头、增加效益,做大做强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板块三:以重点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就近加工和服务重点镇农产品流通为主要内容,达到建一个基地,兴一方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快速融入现代网络经济,依靠“互联网 ”,加快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
7.3 发展目标7.3.1 总体目标沿着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基地育龙头、壮大龙头兴加工、精深加工的思路,在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率先为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的发展建立相关优惠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产品的加工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服务于现代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打造豫中南物流中转枢纽;率先在规划园区强化构建“多点”支撑的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达到加工物流的运作人工智能化和规模化,逐步形成拥有加工企业集群、现代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龙头性生产服务型加工物流区,以带动漯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切实抓好品牌创建,打造漯河市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版(2.0版)。
7.3.2 具体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肉制品加工产业、粮食深加工产业、饮料制造产业、休闲食品制造产业等全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到2025年,规划区域农产品加工创新机构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带动作用突出;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技术储备能力明显增强,培育重大科技成果6项,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5%以上;科技投入力度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R&D人员占企业人员的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以上。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6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7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规划区域年加工转化粮食达到1000万吨,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休闲食品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乳制品和植物蛋白饮料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果蔬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实现产品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五大提升”;到202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5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12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100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兴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7.4 规划布局以京广铁路、石武高铁、漯阜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宁洛高速等为总构架,毗邻郑州国家航空物流园区优势,形成“铁公航”联运交通体系和外联内畅的通达格局。同时,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第三方物流,形成“一平台、一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七加工产业集聚区、八现代物流园区、”的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物流体系,实施相配套的科技与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一平台”为漯河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产品新型销售渠道,推动经济转型。
“一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完善现有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提升现有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智能化水平。
“七加工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肉制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粮食深加工产业集聚区、饮料制造产业集聚区、休闲食品制造产业集聚区、调味品加工集聚区、果蔬加工集聚区、乳制品加工聚集区和食品工业园区。
“八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物流园区(食品工业园),以及规划区域内每个行政区分别建设物流园区,以实现物流全覆盖。
7.5 主要建设内容7.5.1 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阿里巴巴、京东或者国内其它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应用“互联网 ”开展产供销业务,带动中小企业跨入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为漯河市农产品走出漯河搭建更加畅通的渠道,在互联网领域全面打响“漯河制造”、“漯河创造”。该平台将统一全市零散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与一体,集中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商户信誉管理、商户资质管理等,确保漯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漯河市农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同时可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的物流优势,降低运输成本,增强漯河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内容有:
(1)农产品交易平台。为漯河市农产品经营者、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快捷的完成农产品国际贸易。
(2)信息咨询平台。为客户收集省、市内外乃至全球农产品供求、统计信息、价格、种类、农产品产地等及各地农产品商家信息;通过声讯、互联网等手段向客户发布的各种农产品信息及各地商家信息。支持在线导购。
(3)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整合已有农产品质量质量体系,应用条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3S”、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跟踪和溯源,消费者和商家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在该系统里查询农产品的产地、来源及质量安全问题。
(4)商户诚信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商户诚信管理和查询平台,把诚信度低的入驻商家清除出市场或物流园区,确保农产品经销商诚信品牌的建立,以使农产品销售健康、持续发展。
(5)运输配送管理平台。依托农产品物流中心,利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合理的对整个配送过程提供收货、提货、仓储、配货、补货、运输车辆的管理,使供应商与商户建立快速供给关系,结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对配送的统一管理,将使繁琐的日常业务科学化、计划化,解决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客户可以实时查询物品的物流情况。
(6)网络推广平台。采取社区推广、群推广、论坛推广、邮件推广、SNS推广、实时聊天工具推广等不同营销方式,推介漯河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同时,设立新手模块,推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更多生产者、消费者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7)交流平台。为全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商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交流种植经验、物流配送经验及农产品销售宣传手段、引进新的农产品品种等。
(8)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已有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讯设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全市所有农村居民点公路、网络设施的全覆盖,保证所有农村居民不用走出居民点就能应用网络。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不方便的行政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向中老年人、网络知识缺乏的人传授上网技能,以及作为物流节点。
7.5.2 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推动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二期建设进度,提升一期功能支撑和智能化水平,尽快聚集人气,形成规模;依托漯河食品商超连锁协会启动食品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建设,进一步确定漯河作为豫中南物流中转枢纽的优势地位;加快CCBOT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借助上海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物和线上交易的便捷条件和工商银行金融手段,拓宽漯河农产品走出去的通道。建设及改造内容有:
展示批发交易区:布局于粮油、蔬菜果品、肉类等农产品交易区(农产品交易大厅)。涵盖粮油干货、蔬菜、肉类、鲜冻品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多个种类,以健康、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吸引积聚财富效应,以品种全提供采购方便,以食品安全赢得顾客放心。
农产品仓储配送区:根据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配套建设好储藏、运输等物流设施,如低温冷库、保鲜冷库、气调冷库、冷藏库、恒温库、压缩机房和配电室,提升农产品配送中心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跨区域流通和错季供应,保证市场供给。设进货区、理货区、配装区、逆向物流作业区以及辅助作业区。
农产品检疫检测区:检测服务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为往来客商提供农产品检测检验一整套专业服务。进入交易中心的农产品,都必须通过检测服务区严格的检测、审查,包括蔬菜瓜果等的来源、品种、用药、施肥,畜禽产品的饲料配方、检疫情况、屠宰过程等等情况都必须查明、溯源。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
综合信息化服务区:为商家提供委托,代办接货、发运业务,包括办理各种杂货、集散箱货物的交接。定期提供对口的需求信息,提供农产品价格变动行情资讯,搭建商务信息交易服务平台。
辅助配套服务区:配有完备的加工、仓储、物流和服务等设施。农产品运达后,可直接在交易批发区进行专业分捡、切割、包装等工作;原材料或成品,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冷冻、冷藏和气调,保障其新鲜优质;专业的物流服务,让县内外客商的农产品随调随出;县内外客商抵达交易中心后即可在配套的餐厅、酒店就餐或休息,也可在特设的办公中心处理各种事务,另外还可享受到其他一系列的后勤保障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
7.5.3 七加工产业集聚区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集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加工、展示、信息交流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各个企业均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配置相应的研发人员、投入一定比例资金以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每个产业集聚区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及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设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
肉制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双汇集团、雨润北徐、正邦金运等企业,大力发展冷鲜肉、高低温肉制品,拉长传统肉制品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集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产业生产链;依托奥鑫牧业、天农源等企业,大力发展牛肉加工;依托源隆肠衣、铭诚油脂等企业,大力发展肠衣加工、油脂及生物制药。
    粮食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南街村集团、金龙公司等企业,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着力延长面制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依托雪健公司、恒达食品、铭富实业及双喜面业等企业,做大做强郾城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面包、饼干、糕点等休闲食品;以东城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覆盖召陵区各乡镇及周边,依托康达公司、天冠公司,积极发展玉米淀粉、葡萄糖、酒精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中粮集团、康师傅、旺旺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面品产业集群。依托东立食品、昌利面业、大中原食品等企业,发展召陵区面品产业集群。依托省级龙头企业雪枫公司、市级龙头企业石磨坊等企业,发展源汇区面业产业集群。
    饮料制造产业集聚区。以淞江产业集聚区为核心,依托乐天集团、金星啤酒、日康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郾城饮品产业集群。依托可口可乐、康师傅等企业,发展经济开发区饮品产业集群。
休闲食品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联泰公司及省级龙头企业南街村集团、豪峰公司,联合亲亲公司、巧巧公司、晋江福源、漯河劲牛等10余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临颍县休闲食品制造产业集聚区。以北徐集团为核心,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北徐集团及漯河劲牛、开口笑等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北徐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果蔬产业集聚区。以杜曲龙堂村为核心,覆盖杜曲、固厢、皇帝庙等乡镇,依托龙云集团、固厢城顶专业合作社蔬菜加工项目、俊生实业有机蔬菜初加工(冷藏、包装等)项目、丰旺公司、中农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集群。以王岗镇为核心,覆盖王岗、三家店、王孟等乡镇,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南街村集团、粮源公司及中大生物、临颍县绿隆小辣椒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企业,发展临颍县小辣椒产业集群。
乳制品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河南佳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剑客乳业公司、河南叮当牛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档次、提高水平,形成有特色的乳制品产业集聚区。
调味品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系列调味品项目建设,带动家家乐、冷饭店、厨倍佳等调味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水平,形成有特色的调味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与各种方便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家用和餐饮企业用品相配合的复合调味料新产品。
7.5.4 八现代物流园区本规划依托现有重点仓储、转运、配送、整理等物流设施,并加以整合提升,结合农产品产业集聚区以及行政区划,共建设与提升8个物流园区,分别是漯河市农业综合性物流园区、双汇物流公司、舞阳县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临颖县现代农业物流园区、郾城区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召陵区现代农业物流园区、汇源区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豫南陆路口岸物流园区,争创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各个物流园区重点进行现代物流技术引进与创新。主要包括:(1)现代仓储设施设备与库存控制技术,如;(2)装卸搬运装备与技术;(3)现代运输设施设备与组织技术,如食品物流从“静态保鲜”向“动态保鲜”转变;(4)现代物流配送技术;(5)包装与流通加工技术;(6)现代物流信息技术;(7)现代物流标准化及质量管理技术;(8)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技术等。积极引进现代大型物流企业,尽快实现有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每个物流园区应具有供应(采购)、销售、仓储、加工、信息、检测、物流配送等功能,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满足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各方面的需求
物流园区科学选址,应依托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枢纽、郑州航空港及其口岸,具有交通区位优势,便于发展多式联运。各个物流园区应与当地相关规划与现有设施相衔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总体规划;要紧密结合产业布局,突出专业服务特点。
每个物流园区应该根据其功能定位,进行园区科学合理规划,如设立仓储区、交易区、信息管理等。应该加强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7.6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7.6.1 投资估算资金来源渠道包括:龙头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以及国家、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所有投资主要用来技术革新、技术改造。
                     表7-1 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科技园区建设投资
 投资估算(万元)年产值(万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4001000农产品交易中心1000020000加工园区20000004500000物流园区160000320000合计21704004841000 7.6.2 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物流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加工增值、流通增值、集散增值三部分。经过技术与管理创新,设定规划区域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例为6︰1。
(2)社会效益
农产品加工物流功能区建设是国家高度重视与扶持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它的成功实施有利于漯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培育农业产业加工工人和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农业产业流通领域的的经纪人,而且,有助于培养农业产业生产基地的职业生产者,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安定,改善本市的农业经济结构,调节供需矛盾,提高农业领域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增加万名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环境效益
加工物流园区的建设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的聚集,污水和废弃物的集中、分类、安全处理,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基地和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和推广,提高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回收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八章 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建设
漯河全市拥有耕地面积249.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基地340.6万亩,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60.82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720家、蛋鸡养殖场达到235家、肉鸡养殖场达到98家、奶牛养殖场1家、肉牛养殖场93家、羊养殖场达到187家。规模养殖场畜禽665.4万头只,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以上。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园区9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38个、乡镇级51个。
8.1功能定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合理划定的两区基础上,紧紧围绕保障区域农产品供给安全、为第二产业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原则,建设“绿色精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强化体制、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加快培育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区域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区以及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
8.2发展思路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先进、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绿色发展方式走在前列、规模范围科学合理的要求,以科技引领战略、品牌效应战略为手段;以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龙头企业 基地生产模式(二产带一产)和提升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为支撑;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为重点的粮油作物、以优质瓜果菜(蔬菜、果树)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和以生猪、草畜(肉牛和奶牛)、家禽为主的安全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油、瓜果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积极发展“三品一标”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培育一批国内外公认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扩大对外辐射、带动和合作,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通过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的优势,加快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3发展目标8.3.1总体目标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和漯河市现有产业现状及资源禀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聚资源要素,重点在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方面,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适应生产经营体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创新与加大土地流转方式,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率先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质量安全与经济高效、供给保障有力、产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8.3.2具体目标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要素,实现优质粮油、优质瓜果菜、畜禽养殖的合理布局,且畜禽养殖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一致;粮食良种覆盖率稳定在100%,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畜牧和蔬菜良种覆盖率稳定提升,畜禽良种及蔬菜良种在畜禽和蔬菜增产中的贡献率要达到30%、55%以上,转化20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科技创新成果10项,建设产业集聚区15个,100个农牧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4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优质粮油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40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5千公顷,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0千公顷,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7千公顷。
(2)现代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蔬菜含食用菌种植面积稳定在60千公顷,果园种植面积稳定在3千公顷,一定规模的花卉苗木种植面积。
(3)现代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功能区
年存栏生猪210万头、牛存栏13万头、羊存栏22万只、家禽出栏2100万只,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0%,实现肉类总产量28万吨以上,禽蛋13万吨以上。具体养殖数量还应该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整。
8.4生产布局及关键技术8.4.1 现代粮油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依托创新中心培育、引进、筛选的新品种、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等,依据本规划确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围绕“集中布局、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优化粮油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品种配置结构。形成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花生和优质大豆产业集聚区,依托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雪健公司、雪枫公司、中粮集团等加工基地建设临颍县、郾城区等在内的优质小麦种植集聚区;以东城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覆盖召陵区各乡镇及周边,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康达公司、省级龙头企业漯河天冠等企业,发展优质玉米种植集聚区;优质大豆集聚区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郾城区以及召陵区;优质花生集聚区分布在舞阳县、郾城区以及召陵区。
生产实践中,重点引进、创新下列关键技术及其模式:
(1)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已有的30万亩和舞阳县泥河洼16万亩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期分批开展设施配套、亩产吨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将80%耕地面积建设为高标准农田。
(2)节水灌溉技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微喷、移走式灌溉、滴灌技术等,建立主要作物的水足迹清单,制定合理灌溉制度,开展新型集雨设施与技术研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为0.7。
(3)机械化种植技术。研发、引进集成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存储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智能机械设备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
(4)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引进作物长势监测预警系统和视频监测系统,对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发生防治、长势、产量、品质进行全程监测,提高作物智能化种植管理信息化水平。
(5)精准化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已有成果,完成漯河市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构建漯河市耕地质量大数据;研究漯河市作物的养分需求规律,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因子和作物养分需求量进行作物施肥推荐,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蔬菜作物专家施肥推荐系统。引进、研发研发水溶肥、液体肥、生物肥、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
(6)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研究。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施用技术。引进、研发适于粮油作物施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设备。
(7)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本增效技术。综合利用农艺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技术,综合防治作物病虫害,研究现代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开发新型农药和替代农药,提倡施用生物农药,禁止施用剧毒农药。
(8)抗逆栽培与防灾减灾技术。与气象部门合作,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合理安排茬口与播期;人工干预天气技术研究,如人工防雹和人工降雨,减轻灾害损失;
(9)作物清洁生产技术。在实现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同时,引进、研发农作物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比例;地膜清理技术,保证当季作物田间的清洁卫生,不再新增残留地膜,引进光解膜、液体膜等覆盖保温材料和产品进行示范,替代聚乙烯地膜覆盖,减少污染危害。
(10)耕地质量提升与障碍因子修复关键技术。引进、研发有机肥、粪肥、沼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展大中微量元素均衡调控技术、土壤调理剂施用技术;引进、研发耕地增厚技术、耕层重建技术及其设备;大力发展生物肥料,研发生物养地技术。推广应用生物炭施用技术,有机肥安全利用技术以及绿肥轮作间作技术等在内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8.4.2 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依托创新中心培育、引进、筛选的新品种、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等,依据本规划确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围绕“集中布局、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形成优质蔬菜、优质瓜果、园林苗木产业集聚区。
8.4.2.1 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蔬菜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其中重点打造:(1)以杜曲龙堂村为核心,覆盖杜曲、固厢、皇帝庙等乡镇,依托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龙云集团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俊生实业、绿科公司、丰旺公司、固厢诚顶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大力发展的蔬菜种植产业集群;(2)以王岗镇为核心,覆盖王岗、三家店、王孟等乡镇,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南街村集团、粮源公司及中大生物、临颍县绿隆小辣椒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企业,大力发展临颖县小辣椒种植产业集群;(3)以文峰乡为集群核心地,覆盖保和、城关、章化等地,发展舞阳县食用菌产业集群;(4)依托漯河市亿康工贸有限公司发展芦笋等产业集群。
生产实践中,除与现代粮油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引进、创新下列关键技术:
(1)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重点研究育苗基质复配、容器选择与消毒处理技术、种子消毒技术、适期播种技术、集中催芽与机器播种技术、苗龄控制技术、壮秧培育技术、环境条件自动监测调控技术、育苗床设计技术、苗期水肥管理技术、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作物嫁接技术、株型调控技术、秧苗安全储运运输技术等。
   (2)田间蔬菜冷冻储存工艺技术。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生产集群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研究简便的田间蔬菜冷冻工艺技术,在各个蔬菜产业集群,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技术与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3)日光温室或大棚设计技术。设计适合漯河市气候条件的优质蔬菜种植用日光温室或者大棚,包括温湿度协调调控技术、光照度调控技术、二氧化碳增施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温室或者大棚便捷地运输技术及其设备等。
  (4)土壤消毒技术。优质蔬菜种植集群由于常年连作,容易导致土壤障碍,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消毒,应开展生态友好的土壤消毒技术选择以及相关设备研发。
8.4.2.2 优质瓜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瓜果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郾城区和召陵区。其中重点打造:(1)以召陵区铁炉村为核心的葡萄种植集群区;(2)以郾城区龙城镇为核心的鲜桃种植产业集群;(3)以郾城区新店镇为核心的草莓种植产业集群。(4)以召陵区大徐村为核心的西瓜种植集群区。
生产实践中,除与现代粮油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引进、创新下列关键技术:
(1)优质瓜果工厂化育苗技术。重点研究育苗基质复配、容器选择与消毒处理技术、种子消毒技术、适期播种技术、集中催芽与机器播种技术、苗龄控制技术、壮秧培育技术、环境条件自动监测调控技术、育苗床设计技术、苗期水肥管理技术、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作物嫁接技术、株型调控技术、秧苗安全储运运输技术等。
   (2)田间瓜果冷冻储存工艺技术。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瓜果生产集群建设主要内容之一,切实提高瓜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研究简便的田间瓜果冷冻工艺技术,在各个瓜果产业集群,按种植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技术与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3)日光温室或大棚设计技术。设计适合漯河市气候条件的现代瓜果种植用日光温室或者大棚,包括温湿度协调调控技术、光照度调控技术、二氧化碳增施技术、物流网模块智能监测技术、温室或者大棚便捷地运输技术及其设备等。
   (4)土壤消毒技术。优质瓜果种植集群由于常年连作,容易导致土壤障碍,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消毒,应开展生态友好的土壤消毒技术选择以及相关设备研发。
8.4.2.2 优质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花卉苗木集群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郾城区和召陵区。其中重点打造:(1)依托胡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舞阳振乾、锦地绿园等企业,大力发展种苗花卉产业集群;(2)依托开源集团、荣鑫园林、万春园林、伊人黑玫瑰、怡心兰苑合作社等企业,着力发展花卉种植产业集群。(3)依托胡桥、天翼等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稀经济林。
生产实践中,除与现代粮油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引进、创新下列关键技术:
(1)花卉苗木工厂化育苗技术。重点研究育苗基质复配、容器选择与消毒处理技术、种子消毒技术、适期播种技术、集中催芽与机器播种技术、苗龄控制技术、壮秧培育技术、环境条件自动监测调控技术、育苗床设计技术、苗期水肥管理技术、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作物嫁接技术、株型调控技术、秧苗安全储运运输技术等。
(2)花卉苗木工厂化生产技术。花卉苗木工厂化、专业化生产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重点研究基质复配、容器选择与消毒处理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二氧化碳增施技术、物联网模块化智能监测技术、温室或者大棚便捷地运输技术及其设备、花期调控技术等。
   (3)日光温室或大棚设计技术。设计适合漯河市气候条件的日光温室或者大棚,尤其是大面积的日光温室或者大棚,包括温湿度协调调控技术、光照度调控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温室或者大棚便捷地运输技术及其设备等。
8.4.3 现代畜禽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依托创新中心培育、引进、筛选的新品种、以及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等,依据本规划确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围绕“集中布局、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在规划区域内进行布局,形成生猪、牛(肉牛和奶牛)、家禽和羊养殖产业集聚区。
8.4.3.1 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生猪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等生猪调出大县。其中重点打造:(1)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双汇集团,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集聚区;(2)依托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三农牧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亚亨牧业等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集聚区;(3)以淞江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地,覆盖商桥、裴城、城关等地,依托省级龙头企业豫汇集团、日日红及市级龙头企业阳光禽业、隆源牧业等企业,发展郾城区生猪养殖集聚区;(4)以杜曲镇北徐村为核心,覆盖杜曲、大郭、繁城等地,依托雨润北徐、福阳农牧等企业,发展临颖县生猪养殖集聚区。
生产实践中,重点引进、创新下列关键技术:
(1)生猪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全市合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合理布局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地定量,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生猪承载量。重点建设标准化圈舍,配套饲养、防疫、粪污处理和水、电、路等设施设备。
(2)饲料加工生产技术
改善饲料特性技术以降低蛋白质饲料的应用,提高氨基酸及其相关化合物的使用;饲料磷含量降低技术、其它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酶制剂、生长激素、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合理使用技术;精准平衡饲料配方技术。
(3)生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
引进ISO系列标准认证体系和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使用的投入品标准体系。引进、创新、完善生猪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技术,肉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
(4)生猪高效养殖环境保护技术
自动喂料技术、高效用水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猪舍污染物排放降低技术、恶臭降低技术、养殖场噪声排放控制技术、养殖场环境控制技术。
(5)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减量排放的粪污全量收集技术,以固体粪便(沼渣)为原料的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等)生产技术,养殖污水(沼液)肥料化利用技术、沼气生产技术、养殖垫料回用技术、畜禽尸体快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设备等。
8.4.3.2 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牛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和召陵区等。其中重点打造:(1)依托三剑客奶业公司,带动源汇区养殖户发展奶牛养殖;(2)依托河南佳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舞阳县佳源万头奶牛养殖集聚区;(3)依托河康宏牧业有限公司、漯河市天味食品有限公司、漯河天农源实业有限公司,打造万头肉牛养殖集聚区。
生产实践中,除与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结合牛自身特点,引进、创新相关关键技术。
8.4.3.3 家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生猪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其中重点打造:(1)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双汇集团,大力发展家禽养殖集聚区;(2)以淞江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地,覆盖商桥、裴城、城关等地,依托省级龙头企业豫汇集团、日日红及市级龙头企业阳光禽业、隆源牧业等企业,发展郾城区家禽养殖集聚区。(3)以河南兴农牧业有限公司,发展家禽养殖集聚区。
生产实践中,除与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结合家禽自身特点,引进、创新相关关键技术。
8.4.3.4 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
优质羊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临颖县、舞阳县、郾城区和召陵区。
生产实践中,除与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重点引进、创新关键技术一致外,还应该结合羊自身特点,引进、创新相关关键技术。
8.5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8.5.1 投资估算表8-1 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概算
功能区投资估算(万元)年产值(万元)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代粮油示范功能区500005000现代瓜果示范功能区100005000畜禽养殖示范区80000040000合 计86000050000
资金来源渠道包括:龙头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以及国家、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现代粮油示范功能区投入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瓜果示范区功能区投入主要用于设施栽培技术设备更新以及农田建设,畜禽养殖示范区投入主要用于环境保护技术与设备更新。
8.5.2经济效益分析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农田地力提升可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按照每亩平均可增产5%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0万元;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年产有机肥5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40000万元;平均每亩可减化肥农药投入约150元,累计减少投入37500万元;规划实施后,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累积达到87500万元。
8.5.3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依托科技进步,提升种养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培肥土壤,减少化肥农业使用,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生活要求;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美化生活环境,实现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九章 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持续发展的前提。
9.1环境现状水环境:201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5.03亿立方米,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3.55万吨、0.33万吨;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境内澧河、黑河、三里河、沙河、颍河、清潩河、唐江河、汾河8条主要河流共设立12个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结果为:澧河为Ⅱ类水质,水质为优;沙河为Ⅲ类水质,水质为良好;颍河、清潩河、汾河水质为Ⅳ类;黑河水质为Ⅴ类,三里河、唐江河水质为劣Ⅴ类。
土壤环境:规划区域现有耕地面积269.36千公顷,从南到北有黄棕壤、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等4个土类、16个土属、44个土种,肥力水平较高,调查分析表明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18.4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8mg/kg,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89%。
生态环境:规划区域为平原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林木覆盖率为26.2%,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少,栽培植物或养殖动物资源相对丰富,有古树名数25株,树龄最长的1000年左右,最短的也在130年左右,其中7株为一级保护对象,4株为二级保护对象,5株为三级保护对象。
固体废物:2015年,示范区大牲畜存栏头数为793.78万头,猪存栏头数超过4736万头,家禽存栏66632万羽,畜禽粪便量约为7685万吨,家畜尿液4492万m3。农作物秸秆量逐年增加,2015年约为4200万吨;地膜用量20232吨。
9.2 环境影响分析漯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要围绕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农业高科技研发等开展。
地表水环境:示范区建设不涉及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故对地表水的水文情势等不会产生影响。示范区内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本底值较高,但随着规划的实施,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将有所降低,进入地表水体的污染物也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将会有所降低。由于规划内容涉及到小麦、玉米等多种农副产品加工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含有有机污染物及其它各类污染物的废水若处理不当排入地表水,将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土壤环境:规划实施将导致一定面积的耕地因为加工物流园区、高新技术研发区建设等,使用功能变为建设用地。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高效生态种植业、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实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将会有所提升,土壤物理性状可能得到改善;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产生的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也将提供有机物料,有助于土壤质量提升。
固体废物: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作物产量将会有所提高,秸秆等产量也会相应增加;但是畜禽养殖业将维持现状或者略有降低,以及伴随着畜禽粪便处理能力、技术等提高,畜禽养殖固废将有所降低;现代休闲农业导致临时外来人口的增加,也将带来粪便、日常生活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农业高科技研发中心等不可避免地也将产生固体废物。总之,随着规划的推进实施,规划区域内的固体废物将有所增加。
生态环境:由于规划区域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自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居住),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少,预测规划园区建设对野生动植物影响较小,相应地,由于种养业的发展,可能会引进一批新的物种,因此要注意外来生物入侵。但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及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示范区生态环境总体上会有较大改观。
9.3 规划思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遵循国家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等相关有关规划,根据规划区域面临的资源、生态问题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提高水肥药利用率、提升土壤质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依托现代科学技术,遵循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进行。
突出重点:规划实施过程中,在水环境质量方面,突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高科技研发中心等各类废水达标排放;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突出提高肥料及农药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在生态环境方面,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方面,突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利用及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以点带面:规划实施过程中,抓住典型区域典型环境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成熟后在规划区域内条件相似区域示范推广,进而全面改善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9.4 规划目标漯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走农业绿色发展方式道路为根本导向,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确保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打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田园风光优美的绿色园区,进一步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园 城一体”、“园 镇一体”、“园村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园区乡村振兴。为此,本规划建立了以资源可承载、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主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指标体系。
表9-1  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
序号指标项2025年目标1地表水环境质量断面监测达标率提高15%2加工物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kg/万元GDP)化学需氧量<4.0氨氮<0.7二氧化硫<2.7氮氧化物<2.83农田土壤质量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9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播种面积的比重(%)404资源利用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5肥料利用率(%)45农药利用率(%)35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97畜禽粪便≥90地膜回收1006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8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80国家级生态示范创建达标比例(%)生态县50生态村镇50 9.5 关键技术与工程9.5.1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工程1)大力发展节水种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运用喷灌、滴灌、微灌、雾灌、膜下灌溉等灌溉技术,逐渐建设覆盖规划区域的节水灌溉系统,实行地面水、地下水、大气降水“三水合一”,水—土—植—气“四位一体”的种植措施,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 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推广农艺、生物节水技术与水利工程及管理措施的优化集成, 形成以灌溉与生物节水技术为核心的、与各项节水和集水工程相配套的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发挥各项节水技术的整体效益。
2)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等企业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进行用水;各企业建立和完善循环用水系统,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取用水量和耗水量;采用省水新工艺、推广新的节水器具、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技术及其投入品等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各企业水资源利用应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新建、扩建、改建的与农产品加工相关及物流企业,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9.5.2实施“减肥减药”技术工程1)推广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减少化学肥料用量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依据,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合理确定不同作物施肥时期和施肥量,稳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到2025年,规划区域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达到45%。示范推广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氮磷减量与养分均衡调控技术、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型肥料应用技术等,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坡耕地应采取等高线种植。
2)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
根据《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加强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预防为主。应用农业农艺、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色板、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强化农药使用监管,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少量或者不使用国家限制使用的农药,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药、天敌防治和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经营台账和销售记录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
9.5.3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工程1)推广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根据土地及水资源承载力,在禁养区外的区域,合理规划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推行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和生态型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及散养户通过采用固液分离、雨污分离、建设商品化有机肥厂、建设沼气池以及三沼(沼液、沼渣、沼气)合理利用、修建足够容量且具有防渗性能的污水储存池、建设具有防渗防雨防风功能的养殖固体废物储存场、种养结合等多种技术模式及其组合(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实现对规划区域内现有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平均每县区建设1家商品化有机肥厂,沼气池2000个,废液贮存池容量达到10000万m3,埋设畜禽废水利用地下管线500km,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2)推广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农作物秸秆是可再利用资源。规划区域内建设食用菌生产企业,以利用农作物生产蘑菇菌棒,种养食用菌。菌渣进一步用做原料与猪牛等养殖废弃物一起堆置有机肥。到2025年,平均每县区可建设2-3个食用菌生产企业。作物秸秆也可以用来生产生物碳。
3)逐步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减少白色污染
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推广废旧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开展可降解和无污染农膜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探索地膜回收利用激励与奖惩机制,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工作,带动规划区域废旧农膜及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对没能及时回收地膜的农户或者经营组织应给予一定的处罚。
4)科学处理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采用先进加工工艺,从源头上降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凡是可回收利用的加工残渣等用作饲料或者堆制有机肥,若超过规划区域内的处理能力,也可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若为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对没能及时进行固体废物处理,随处堆放的企业或者经营组织应给予一定的处罚。
9.5.4农田质量提升技术工程1)实施土壤保育技术工程,全面提升作物生产水平
主要实施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占用农田耕作层土壤剥离后异地或原地构建耕层等工程,保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到2025年,规划区域内,建设3个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绿肥种植示范区;每县区建设5个万头猪,千头牛、10万羽家禽以上的种养结合示范区;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5%以上。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依托新一轮农田承包政策,加强农田平整、排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和宽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新建、修复田间防护林网。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要达到耕地面积的90%以上。
3)加强农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时了解农田质量变化
要优先保护农用地环境,严控重金属类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投入;城市污泥、污水需经过严格的检测后,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农田中施用;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市县乡三级农田土壤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建立农田土壤质量大数据库;建立农田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
9.5.5 大气质量提升技术工程1)农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工程
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禁止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农产品产品流通过程废弃物、农业生产废弃薄膜及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塑料制品等物质焚烧。全面推广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行业废弃物的肥料化,秸秆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技术,到2025年,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建立和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秸秆焚烧监管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
2)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工程
加强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竣工验收工作,落实大气环境保护“三同时”措施,重点加强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严格执行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按照规定要求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加强新建企业、规划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源的监控能力建设,对省控、市控及其他重点大气污染源安装在线连续监测装置,严格控制和监督重点源大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情况。
3)其它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工程
漯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会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要采用先进科学的扬尘监管及控制措施,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洒水抑尘,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大型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农田防风林建设和乡村道路、机耕路等地面硬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要按照规定设置气体排放通道及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9.5.6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工程    1)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工程
本规划实施离不开广大群众支持,实施对象面广量大、分散,这些都增加了环境监测的难度,为此通过培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技术等,尤其在青少年之中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开展规划区域内的生态红线划定。
2)农田林网及乡村绿化工程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田林网用树种,提高农田道路的绿化率;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增大乡村道路、农村宅院周围的绿化比率,形成一个个绿树成荫、河清水美的乡村。
9.6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9.6.1投资估算生态环境建设部分的投资概算,依据工程体系进行统计。预计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1102770万元。其中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资金中含畜禽养殖示范区的投资。
                  表9-2 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类别 建设内容、规模投 资(万元)水资源高效利用喷灌、滴灌、膜下灌溉等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90000减肥减药工程所有农田 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利用、作物再利用、地膜回收、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等1000000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地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质量环境监测等10000农田林网及乡村绿化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绿化等2500教育培训 270合计 1102770 9.6.2效益分析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规划区域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可以培肥土壤,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生活要求;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美化生活环境,实现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十章 保障体系建设10.1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坚持科学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基础铺垫、招商引资、股份合营等运作,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科研、生产、示范、推广、培训基地,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指导下,成立漯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筹)、专家委员会和投资管理公司。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筹),代表政府对科技园区相关主体的协调和服务、对相关主体的经济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具体负责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部分项目的招商引资、整个园区的管理运作、资源合理配置等。
10.1.1 成立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科技局、农牧局、工信局、农工委等局委办和开发区主要领导组成,成立“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市科技局、农牧局、农工委等局委办、开发区任副总指挥,根据任务,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10.1.2 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成立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管委会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的管理机构,设定为副市级事业单位,为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法定代表人,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口径,在建设任务上,管委会按照整体规划布局组织实施。 
园区管委会(筹)内设机构包括综合管理办公室、科技研发办公室、科研创新孵化中心、科技推广培训中心、项目管理中心、财务办公室和人力资源办公室。
10.1.3 成立漯河市现代农业开发公司
成立漯河市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个机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兼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全面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与管理工作,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果展示、品牌培育与宣传等全面负责,完成任期目标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10.1.4 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该专家委员会的职能是向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就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方针、规划、管理以及重大项目和研发资金的使用方向提供咨询服务,保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示范项目的健康运行。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10.2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10.2.1 重视人才吸引孵化,培育园区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1)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建立一直有技术、懂管理、爱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抓好项目区内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梯度合理、差别有序的农业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2)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引进省内外专家、学者到园区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工作,提供优质的保证条件。大幅度提高来园区工作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真正从物质和生活待遇上形成重视农业、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现有人才的培训方面,重视现由科技人员的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使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创造一个大胆使用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加速培养人才的环境与机制。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依托漯河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漯河职业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等智力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短期培训、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理想、高水平,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营造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4)构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漯河职业学院、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等组建河南食品科技大学,积极开展 “校企合作”等技术研发项目,创建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0.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园区管委会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协商决策;园区管委会组织、协调、促进园区在农业接卸、信息技术、设施工程、生态环境技术等领域的国内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技术、资金的引进力度,促进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科技的低成本、超常规发展;推进园区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鼓励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机构,支持其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大政府支持,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互动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和引导各层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病虫害物理防控等;建立覆盖全市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结合园区物流产业建立功能完善、反映敏捷的农产品进出口系统,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标准框架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
10.3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10.3.1 建设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劳动者的现代化。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难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漯河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65个,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未来应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创建产业集聚区,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程度。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挥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
10.3.2 壮大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园区创新能力
紧抓国家、省、市对农业的各项鼓励优惠政策支持,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氛围;增加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和提高农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尤其是人工智能化水平,鼓励投资者从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优良品种生产、实验、示范、推广工作,鼓励投资者创办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园区在对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种苗农业原有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外,加强对入住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园区积极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推广辐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进出口贸易所需生产资源等给予优先保障。
完善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粮油种植业、瓜果种植业和养殖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培育一大批集约化生产水平较高的生产基地。
10.4 现代农业发展金融保证制度建设10.4.1建立科技和金融联系制度,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统筹规划科技与金融资源;建立科技专家库,为银行和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投融资专业咨询服务,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配套支持力度。
10.4.2 加强政策性金融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
对园区内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科技农产品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加强银行与企业协会、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园区内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科技型合作社、科技型大户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规模化经营。积极申报国家农业扶持政策补贴,如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补贴、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补贴等。
10.4.3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
针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现代物流、绿色种养业等产业链的重点环节,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为园区产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工具、金融制度和政策在农业科技上的应用,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
10.4.4 进一步完善科技担保体系
积极探索对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方式,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金融租赁等多种业务。鼓励各级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形成面向科技型农业企业的科技担保网络。促进科技担保与创业投资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型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有效控制融资担保风险。
10.4.5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政府财政出资连合多家金融机构,以贷款贴息、引导基金等多种形式,撬动资金连锁支持,为每家企业解决技术升级改造贷款问题。协同统筹农业、林业、电力、水利、气象、保险等上级部门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绿色生产。
10.4.6现代农业发展保险制度建设
县区级人民政府应探讨农业保险发展办法,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包括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财政出资补贴等方式,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和应用范围,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农民生活富裕服务。
10.5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建设10.5.1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渠系配套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农田水利设施明确管理目标、划定管理范围、落实河长制、划分管理责任、落实管理任务,有序推进节水工程、交通道路、道路绿化等工程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10.5.2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
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重点要加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形成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0.5.3农田路网建设
    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确保农产品运输,方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道路规划根据当地的地形、用地规模、总体布局、周围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活动轨迹和交通设施的发展水平等因素,规划设计出经济、便捷、结构清晰、宽度适宜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路网规划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路基资源,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路网规划应与田、林、水等布局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在满足未来规划区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兼顾原有道路历史。
10.5.4电力工程规划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区的变配电主要输送线路根据各功能区生产和生活以及设施的需要,在原有供电设施基础上,增加输电线路和变配电设施,满足功能要求。为了降低成本,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远距离高压输电线路采用高架线,而输电到达各生产点,经变压后改为架空电缆,输送到各用电单元。服务区和产品加工区,考虑环境景观与用电安全,采用地埋电缆供电入户。
新增电力主要为生产经营用电。如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与管理培训中心,现代农业功能区的设施农业生产用电、畜禽养殖用电,农产品加工物流生产用电。
可以根据园区招商情况以及产业需要增容。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增加变压器,变配电站的位置应选择在用电区的负荷中心,同时尽量靠近最大负荷的地方。
鉴于电力供应及其设施建设由国家电力主管部门负责,区内电力设施在建设实施中还需呈请当地电力主管部门审批和规划设计之情况,本规划根据园区内用电量及其分布情况加以估算。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1.1投资估算                表11-1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投资概算
项目区投资估算(万元)年产值(万元)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培训中心56500 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86000050000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科技园区21704004841000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102770(800000) 合计33896704891000 11.2资金筹措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投资建设步伐,必须发挥多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技改资金、发展支持资金等。项目资金以上级投资为主,积极争取涉农项目资金(含农业扶持补贴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全市涉农项目集中整合,实现了涉农项目建设的“打捆利用”。 
漯河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带动全市农业的产业升级,为此,园区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招商引资和申请银行贷款相结合,兴建高标准科技园区,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1)自筹资金
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发展资金,捆绑相关局委办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园区,吸纳社会资本进入进入园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2)银行贷款
利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政策性项目贴息贷款主要用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更新、技术改造以及基本建设。
(3)招商引资
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布局及名特优亮点,如将农产品加工物流组团、绿色种植业组团、绿色养殖业组团,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4)国家及省级专项资金
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省级层面投入农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同时,借助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用于农业科技项目补贴,以此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以及条件建设所需资金。
11.3 效益分析11.3.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年产值增收达到4891000万元,其中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0000万元,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科技园区达到4841000万元。
11.3.2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本规划实施后,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一是对漯河市农业质量升级的带动、示范作用,良种良法的应用与推广,农业科技的引进与创新集成,将使区域农业达到更高的水平;二是提供多品种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三是广泛就业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大力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漯河市科技局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