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材料产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夯实先进制造发展底盘。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也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我省材料产业比重大、基础实、应用广,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必须把材料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来抓,以创新驱动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进入“十四五”,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对做优做强材料产业进行战略谋划和统筹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基础材料提质发展、战略材料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结合我省实际,牵头起草了《行动计划》,明确了2022—2025年我省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攻坚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总体要求
《行动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重大要求,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为攻坚重点,加强关键核心工艺、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补链强链延链,壮大基础材料和特色材料比较优势,塑造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材料产业体系,推动全省材料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
《行动计划》提出未来4年我省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省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和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材料创新高地和先进材料基地。主要包括4项具体目标:一是以先进钢铁材料等4个基础材料产业为重点转型提升,以电子功能材料等5个关键战略材料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以石墨烯材料等4个前沿新材料产业为重点前瞻布局,构建“454”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二是打造以新材料为支撑的2万亿级材料产业底盘,新材料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18%左右,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规上材料产业的比重超过50%。三是培育40个先进材料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形成先进钢铁材料等6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链,可降解材料等3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纳米材料等4个前沿产业链。四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材料创新高地,到2025年,规模以上材料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每年突破3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与先进工艺,4年形成100项以上关键核心创新成果。
三、主攻方向
围绕发展目标,结合我省材料产业基础,《行动计划》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3类材料细分为13种材料,并提出了40个重点发展方向。
(一)提质发展4类先进基础材料。大力发展以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为重点的先进钢铁材料,以铝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镁基新材料、钨钼新材料、铅锌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以尼龙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先进膜材料、氟基新材料、盐化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化工材料和以超硬材料、新型高温材料、特种玻璃材料、新型建材、新型陶瓷材料为重点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培育壮大5类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发展以半导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等为重点的电子功能材料,以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纺织纤维等为重点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以金属离子电池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光伏电池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以医疗装备材料、功能性植/介入材料、医用耗材新材料为重点的生物医用材料和以节能降碳材料、环保材料为重点的节能降碳环保材料。
(三)前瞻布局4类前沿新材料。着力攻关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等石墨烯特种功能材料,3D打印专用的各类金属粉末、陶瓷粉末等增材制造材料,超导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和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先进合金。
四、攻坚行动
为确保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行动计划》提出了创新生态提升、核心关键技术、补链强链延链、重大项目建设、企业主体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标准质量品牌和融合创新应用等八大攻坚。
(一)实施材料创新生态提升攻坚。提升材料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新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研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快规模以上材料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强化技术交易“撮合”服务,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二)实施材料核心关键技术攻坚。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开展百项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到2025年突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100项以上;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供给,加强先进材料学科学院建设和基础研究,发挥好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实施材料补链强链延链攻坚。以“特、精、高、尖、新”为方向,提升我省在基础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加快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延伸。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关键原辅料、核心部件材料、工艺用材料的攻关和规模化应用,突破关键战略材料核心环节,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保障能力。把握新材料发展趋势,推动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创新,扩大产业化应用,构筑前沿新材料先发优势。
(四)实施材料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深入实施材料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材料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推动材料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平均增长水平。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等重大政策机遇,深化区域分工协作,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强化材料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
(五)实施材料企业主体培育攻坚。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推动基础材料领域重点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到2025年全省百亿级材料领军企业达50家以上。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材料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材料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0个以上。加快推进材料企业“小升规”,到2025年,规上材料企业达1万家以上。
(六)实施材料绿色低碳转型攻坚。严格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落实“两高”项目会商联审机制,推进产能整合和减量替代,加大违法违规新增产能查处力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制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管理办法,大力培育材料产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深入开展材料重点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和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支持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研究,加快新型集碳负碳技术攻关。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关键工艺和过程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环利用,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废纸、废轮胎等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构建资源循环性材料产业体系,实现能源资源梯次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
(七)实施材料标准质量品牌攻坚。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深入推进“标准河南”建设,加大新材料领域标准的有效供给,提升材料领域“河南标准”水平;加强材料领域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材料应用手册衔接配套;建设新材料领域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促进科技、标准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提升新材料检验检测能力,加大国家级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力度,提升我省检验检测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依托重点材料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计量测试机构,打造我省新材料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新材料测试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强材料质量品牌建设,支持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鼓励建立重点产品使用说明书规范机制,推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
(八)实施材料融合创新应用攻坚。推进材料制造过程智能化,建设材料智能化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系统,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与分级贯标评定,加快材料企业管理体系变革,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材料龙头企业打造企业之间网络化协作平台,建设专业化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材料产业与“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推动先进材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材料龙头企业由单一制造向“制造 服务”转型,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主要目标和攻坚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着眼打好“组合拳”,提出五项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机制,深化部门联动、条块联动、政企联动,细化材料重点行业和产业链“双长制”,推动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盟会长单位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企业产业服务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加强政策协同。制定出台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支持政策,推动财税、金融、能源、科技、投资、招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力。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机制,加强政策供给和研究储备,加大政策宣讲和贯彻力度,促进惠企政策落地落实。
(三)加强要素保障。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三个一批”,多措并举抓好重点材料企业用能、用地、用工、运输等生产要素保障。推动金融服务向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应用和中小企业倾斜,提高必需的原材料保障水平。
(四)加强人才引育。贯彻落实“1 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体系,深化省内高校新工科建设,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重点材料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使用模式,完善人才发展体系。
(五)加强制度创新。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模式,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摈弃“一刀切”的思维和做法,实行产业布局及项目非禁即入。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制度创新,营造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