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我市召开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今年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今年,聚焦新型工业化建设,我市将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系统思维、链群思维、创新思维、赋能思维、市场思维、企业思维“六种思维”,全力做好稳增长、链群建设、创新引领、三大改造、企业培育、优化服务“六项工作”,推动全市17条优势产业链全年营收达4600亿元,实现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构建具有洛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系统思维,厚植发展基础
聚焦稳运行,提升监测能力、预警能力和分析能力,全面掌握全市工业运行态势。
聚焦稳预期,关注当期,把握远期,预判周期,深化政企产业形势分析和信息交流,提升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聚焦稳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全年实施超千万元重点工业项目700个,年度计划投资750亿元,推动350个项目开工建设、400个项目投产达效。
聚焦防风险,加强安全生产精准管理,强化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强化链群思维,夯实产业支撑
发挥链长专班引导作用,逐链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各县区研究制订本地区优势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加快融群入链、联动发展。
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支持20家链主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经验,参加产业链政策措施制定,重点引导274家链上“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融入产业链配套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发挥协会联盟协同作用,开展协会内企业资源链接、供需匹配、产销对接,提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和市场占有率,建立全市协会、联盟表彰通报机制。
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产业链布局,做强材料、装备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做大新能源电池、光电、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建成千亿级产业链4条、500亿级产业链4条、百亿级产业链9条。
强化创新思维,做强动力引擎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平台布局,力争围绕每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一个高水平创新载体,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与龙门实验室、智慧岛、科技产业社区联动机制,带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全年新增产业研究院2家。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创新突破,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水平,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抢占创新突破新赛道,加强前瞻布局,着眼科技前沿,依托政产学研各类创新力量,内引外联优质创新主体,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原创成果,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
强化赋能思维,提升质量品质
推动数字化改造提效扩面,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智改数转”入企服务,开展智能化转型梯度培育,对标重点产业链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
推动高端化改造提速升级,聚焦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环,推进工艺质量提升和新技术、新材料、新流程技术改造,加快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创新机制和推广应用机制。
推动绿色化改造提标示范,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绿色技术应用推广,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争创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0家以上。
强化市场思维,激发主体活力
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支柱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成长为头雁企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支持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围绕未来产业,支持科技初创企业成长为“独角兽”,2024年推动10家企业入选省级单项冠军培育库。
加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聚焦产业链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差异化精准指导和常态化监测帮扶,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
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创新培训方式,开展“菜单式”“沉浸式”“专题性”培训,全年培训企业家500人以上,评选推荐中原、河洛企业家领军人才10人。
强化企业思维,优化发展保障
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当好“知心人”,畅通企业沟通渠道,落实每周企业走访、会商工作制度,分产业、分主题组织“河洛茶叙”15场以上。
立足企业开展工作,当好“贴心人”,加强惠企政策宣传,确保扶持政策企业应享尽享,逐链开展精准对接,全年开展服务活动500场,服务企业2万家次。
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当好“暖心人”,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办理、反馈、跟进闭环解决机制,将支持存量企业做大增量作为工作重点,推动企业营收增长超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