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
根据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 2006 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和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的统一安排,经研究,定于 5 月 20 日 -26 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第六届科技活动周,主题是:“携手共建创新型南阳”,届时将在全市举办一系列群众性科技活动。为切实做好本届科技活动周的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围绕主题,精心组织
2006 年是我国全面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明确 2006 年科技活动周的主要任务,紧扣“携手共建创新型南阳”的活动主题,集成各方力量,发动公众广泛参与,深入扎实地做好 2006 年科技活动周的筹办工作,做到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力求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通过在全市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全市营造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2006 年科技活动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宣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突出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南阳服务。这次活动一定要立足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既要保持一定的声势和规模,又要突出重点,注意节俭,注重实效。
在活动内容上重点突出五个方面:
第一、突出自主创新。围绕国家、全省和我市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重点向公众宣传《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宣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同时展示近年来我市科技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成就,引导广大公众理解自主创新,参与科技活动。
第二、突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展示企业创新成果,组织企业的研发设施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向公众开放,促进广大企业职工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三、突出青少年理解科学和参与科技创新。通过组织青少年进入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和与科学家交流等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系列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普活动。通过科普大蓬车、科技宣讲服务团、科技大集、科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生产、保护环境、增产增收、健康生活的科技知识,集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形成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服务,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基础。
第五、突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结合广大公众关注的防震减灾、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和生活等热点问题,重点宣传公众在生产生活中安全应急的必备科技知识;同时宣传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理念,重点普及能源、健康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举办 2006 年科技活动周,是向广大群众宣传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宣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对科技活动周的支持力度,把科技活动周作为科普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来实施,作为全社会宣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大事来抓。
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活动周的支持力度,要把组织筹备好科技活动周当做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及时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和实施科技活动周相关活动。要在总结以往科技活动周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今年活动方案,推出一批适合公众需求的精品活动,进一步扩大科技活动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其他有关事项
2006 年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各县市区要对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举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各县市区科技局牵头,全同当地宣传部和科协,形成 2006 年科技活动周总结报告并连同有关声像和图片资料,于 6 月 2 日 前报送市科技局办公室。对在科技活动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表彰。
联系单位:市科技局办公室
联 系 人:程进远 石伟良
联系电话: 63165555
南阳市科技局
二 00 六年五月十五日
主题词:
N040-2009-000107 | 文 号宛科[2006]14号 |
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日期2009-12-30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