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阳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支撑体系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已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南阳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序  言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口多、基础弱、大而不强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思想道德失范;社会管理水平偏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我市加速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原经济区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市被确定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和连南启西、对接周边的先锋区,省委、省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为我市加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也为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深入贯彻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南阳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建设步伐,开创我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特制定南阳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树立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公平,以打造和谐南阳、信用南阳、平安南阳和绿色南阳为抓手,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关心弱势群体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就业、增收、教育、看病、养老、维权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齐抓,四个成果一齐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改革,促进和谐。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责任和法治政府,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章  建设目标

一、近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争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900元、8600元以上。

(二)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8万人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

(三)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082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8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四)发展卫生事业。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65‰和15.5/10万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30/10万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

(五)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初步改善,人口分布得到优化,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六)创新社会管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每万人口刑事案件发案率保持在全国较低水平;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低于省定目标。

(七)加强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加完善,社会信用制度逐步健全。

二、中长期目标

在全面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形成,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经济更加繁荣。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进入全省前列的目标。

(二)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渠道,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三)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过上更加富足安康的生活。

(四)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五)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社会管理更加高效。民主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  体系支撑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统筹城乡就业,使每一个具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充分就业。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瞄准产业转移,推进大项目建设,拉动社会就业。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以及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围绕发展家政、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二)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推进就业。加大政府投入,继续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推进计划,提高放贷额度,开展创业培训,强化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放宽创业领域和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推动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建立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搭建就业载体。

(三)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深入开展就业援助、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活动,对“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多种形式开发社会公益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落实残疾人就业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积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多渠道就业。通过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引导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多渠道就业。

(五)建立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就业。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统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完善职能,合理布局,形成网络。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和促进转移相结合、部门服务和中介搭桥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开展信息服务、培训服务、政策服务、保障服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双重效应。建立劳务基地,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展跟踪服务,加强农民工管理,塑造、提升、打响南阳劳务品牌,实现就业和富民双丰收。

(六)规范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市各类城镇企业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作用,推进集体合同“彩虹计划”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创建活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法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不断促进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定期发布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房屋租金、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等财产性收入。切实抓好“菜篮子”、“米袋子”等惠民工程,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技能等级培训,提高技能型、专业型劳务输出比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扩大和提高涉农补贴范围及标准,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并重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四)确保移民安稳致富。认真落实支持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的财政扶持、项目倾斜、困难群众救助等政策,加大移民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力度,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鼓励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务经济,支持移民自主创业,确保所有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使移民搬迁真正成为惠民富民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建立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逐步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落实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服务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切实提高住院、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支付水平。加强城乡低保、失业保险和扶贫政策与最低工资的衔接平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资金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建设,提高慈善组织运作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活动。加强慈善事业的监管,规范慈善资金的使用。

(五)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按照扶老、救孤、助残、济困的宗旨,实施“霞光计划”、“明天计划”、“蓝天计划”工程,加强对孤寡老人、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人的救助。实施“星光老年之家"工程,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加快孤、残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推动孤儿家庭寄养机制。加快福利彩票产业化进程,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

(六)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完善落实安置残疾人就业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积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七)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和基础能力建设。健全内部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加强收支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市级数据中心和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

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四网两组”(流调信息网、医疗救治网、防控工作网、宣传动员网,后勤保障组、督办督察组)工作体系。建立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技术装备,提升反应能力,建立市县乡三级应急体系。健全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完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落实国家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帮助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内部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城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三)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依托医圣张仲景人文资源和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巩固和扩大南阳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发展中药材生产、中医药品研发事业,培育中医、中药优秀人才,发展覆盖城乡的多层次中医药服务体系。

(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推动公立医院的布局调整。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医生多点执业制度,满足医患需求。

(五)大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在全市城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大公共卫生场所卫生管理,抓好五小行业集中整治,加强创卫细胞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五、健全人口管理工作体系,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工程,更加注重以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发展,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育关怀抚慰制度、“节育奖”制度,积极倡导新的社会婚育价值观。完善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信息网络;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完善人口政策及配套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生育调节、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迁移流动、家庭福利等方面的人口政策及配套措施;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坚持综合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改善生育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优化人口分布。加快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深化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运作机制,逐步改进和消除人口流动迁移的制度障碍,建立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一)加强和谐村镇建设。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大力倡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

(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规划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项目和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构建数字社区,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支持社区群众性自助与互助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强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鼓励居民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努力创建“和谐南阳”。

(三)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完善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创造条件使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发展行业协会、慈善公益性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城乡社区老年人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建立社会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评估,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社会组织自律的发展格局。

(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建“信用南阳”。推进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倡导信用产品试用,开展诚信宣传,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标准建设。制定南阳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建立纳税信用管理系统、合同履约信用管理系统、产品质量信用管理系统、价格信用管理系统、信贷征信管理系统和市场主体信用管理系统等,形成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

(五)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继续抓好挂钩扶贫点的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培养、选拨、使用工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加强对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宗教渗透,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七、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健全信访工作机制。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信访事项跟踪督办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党政主导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加强信访信息网络建设,整合社会法庭、民调组织等社会资源,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强化属地管理和主管部门责任,实施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运行保障机制、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和安全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强化交通安全执法,健全道路交通快速抢救联动机制,使事故伤员及时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三)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食品安全监测,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加强食品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机制建设,建立评估评价体系,完善相关认证,确保食品安全。规范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推进监管信息化进程,实现城乡药品监督网全覆盖,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四)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市县乡三级社会应急联动指挥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数据库。完善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机制,推进地质、地震、气候等灾害、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预警预报、应急体系和城市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健全民主法治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一)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按照法律规定定期举行选举。

(二)推进依法治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认真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政府网站建设,拓展网上服务项目,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规范行政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和加强层级监督方面的作用。

(四)完善司法机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依法扩大诉讼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加强案件审限管理,提高办案效率。推行远程立案、巡回办案等便民措施,切实解决诉讼周期长、成本高、执行难等问题,快立、快审、快执涉及赡养费、扶养费、抚恤金和拖欠工人工资等案件。规范公证等收费,县级以上建立法律援助机构,减免贫困群众诉讼费。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律师制度,发挥律师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确保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司法基础设施建设,“两庭”、“两所”等设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五)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提高决策民主化水平,在各项重大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实行听证制度。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

(六)建设“平安南阳”。建设覆盖南阳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城乡技防体系建设,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公安信息网为依托,大力推进政法信息网络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两抢一盗”、制毒贩毒等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做好城市繁荣地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治安防范,抓好群防群治,有效控制刑事案件的发案率,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法律六进”活动,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意识。

九、健全反腐倡廉的惩防体系,提高社会公信力

(一)坚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教育,切实改进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作风。突出反腐倡廉教育重点,加强党组中心组学习,开展廉政党课活动。加强对农村基层、街道社区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南阳浓郁地方特色的廉政教育基地。

(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加大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力度,定期开展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活动,建立法规制度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

(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利行使的监督;加强对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加强对财政资金、金融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作用,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

(四)加大惩处腐败的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继续抓紧抓好查处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工作。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力度,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持依法依纪办案,提高执纪执法水平。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加强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增强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五)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收征用、矿产资源开发、城市拆迁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对社保基金、扶贫救灾专项基金、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公共服务行业、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纠建并举,以纠促建、注重建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考评监测

和谐社会建设事关老百姓的福祉,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评,逐级建立工作责任制。完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工作有计划、分步骤、按要求落实到位。

二、扩大舆论宣传

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宣传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创建活动中来,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共同遵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深化公共财政建设,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资金投入,并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社会公益性投入。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建设。

四、强化基础建设

和谐社会离不开与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对城市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的基础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和谐。

主题词: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支撑体系 通知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N001-2012-001163 宛政〔2012〕6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02-22
面向社会 主动公开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