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次党代会以来,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把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三区”)建设作为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转型、助崛起的核心抓手,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聚焦聚力,扎实作为,为打造南阳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强力支撑。
数据最直接、最有力地展示了“三区”建设呈现出的良好态势——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6亿元,对全市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13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入驻企业近千家、个体工商户两万余家,吸纳近20万人就业。
产业培育主攻“特”
推进“三区”建设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聚神聚力聚焦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在做专、做深、做精、做出特色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过百亿元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基础部件等特色集群规模日益扩大。新野县产业集聚区以“新纺”、“罗蒙”为龙头,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今年上半年产业集群规模已经超百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以“淅减”为龙头,带动84家企业组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生产汽车减震器、齿轮、弹簧等上千个品种的产品。唐河县产业集聚区的光电电子制造企业共58家,占集聚区全部企业的41%,初步形成了以兴利源电子为龙头的手机触屏镜片产业链。其他产业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也进一步凸显支撑作用。
如果说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打造工业产业集群的话,那么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服务业“两区”)就是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漫步全市13个服务业“两区”,你看到的或是繁荣的商贸景象,或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处处迸发着服务业的巨大活力。
我市服务业“两区”起步初期,就牢牢把握核心内涵,聚焦主导求突破,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镇平的玉文化特色商业区是全省唯一规划在乡镇的特色商业区,已成为镶嵌在豫西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内乡、社旗等县的特色商业街区等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招商引资突出“大”
扩大开放、招大引强,是加快“三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更是加快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 以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目标区域为主攻方向,我市谋划了一大批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目标企业,市、县(区)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取得了显著成效。华南城集团、恒大地产、荣阳铝业、招商局集团、台湾亿光电子等一大批企业集团相继在我市投资兴业。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突出协会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用好南水北调这个纽带,持续深化京宛对口协作,高站位、深谋划、实对接。在平台搭建、产业转移、企业嫁接、产品进京、人才培训、结对帮扶等方面实施一大批合作项目,不断加快推进中关村科技园、水科技园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入驻,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建好用好卧龙综合保税区这一对外开放平台。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通关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保税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同步进行,高起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择优择强择新,确保优质项目入驻,用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落实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达成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主动对接一批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加强与大型高资本投入企业的跟踪对接,积极寻求合作契机,确保实现突破。巩固深化杭宛合作,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产业转移承接。
大招商带来了“三区”建设的大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服务业“两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3%,高新区、淅川县、内乡县、社旗县、镇平县产业集聚区,桐柏县安棚化工专业园和宛城区特色商业区实现晋位升星。
项目落地务求“实”
项目建设是“三区”发展的牛鼻子。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合理分布领导力量、工作力量,把主要精力、主要资源集聚到项目建设上,主要领导抓具体、抓重点、抓突破,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氛围更加浓厚。全市上下对项目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方向越来越明,越来越会干,越来越有成效,项目的类型、投资、形式均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形成了全力以赴上项目、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谋划更加主动。持续谋划一批项目,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培育,策划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带动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进入国家、省计划笼子,不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保障更加精准。为确保符合特色主导产业的项目提前投产,我市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清单式管理、领导联系分包、“三专”推进、联审联批等项目推进机制得到强化,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更加迅速。集中抓好“五个一百”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重点推进240个重大工业项目和10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产业配套,确保招商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较快发展,目前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7家。13个服务业“两区”实现集聚特色融合发展,卧龙岗文化旅游、张仲景医药文化、镇平玉文化、赊店商埠文化、内乡衙署文化等特色文化园区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
信息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