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宛政办〔2018〕24号 
淅川县、西峡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14日

  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7〕729号),着力改善老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老灌河流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与形势

(一)目的及意义

老灌河发源于栾川县,自卢氏县、西峡县、淅川县注入丹江,贯穿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4个县,其中,南阳段流经西峡、淅川两县,该流域既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支流,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肩负着保护水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在此流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水环境治理责任的主动性、积极性,提炼推广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共治”、促进“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及时限

实施范围包括南阳市的西峡县、淅川县2个县,涉及西峡县16个乡镇(街道办)、淅川县5个乡镇(街道办),流域面积3387.68平方公里。试点工作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方案涉及到的具体行政区域详见表1-1。

(三)流域概况

经济社会发展。流域涉及人口68.35万人,城镇化率54.2%,区域人口密度为202人/km2。2016年流域生产总值4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2.65亿元,第二产业249.72亿元,第三产业139.63亿元,三产比重13.9:55.2:3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4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0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7元。

产业空间布局。流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系豫、鄂、陕三省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带,目前已形成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三大主导农业体系,以及医药制造、冶金建材、汽车配件铸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创新发展现代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精品核心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自然生态条件。老灌河流域北部以秦岭和黄河流域为界,东北部以伏牛山为界,南部紧邻丹江口水库,东部是南阳盆地,西南有秦岭山系东南余脉。流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占比分别为69.23%、12.18%、4.31%。老灌河的主要支流有丁河、蛇尾河、军马河、石界河等,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68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7.64×108m3。流域内农业耗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占比分别为44.2%、38.1%、17.7%。老灌河流域水系情况见图1-2。鹜礁  流域水质情况。老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保持在Ⅱ-Ⅲ类水质标准,其中西峡水文站断面、淅川张营断面为Ⅲ类,其余断面水环境质量均达到Ⅱ类水质。流域5个监测断面COD、氨氮、总氮、总磷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见图1-3。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实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为老灌河流域深化水质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老灌河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源消耗格局与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凸显,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将成为流域未来发展的严峻挑战。

1.流域空间开发与资源环境利用保护不协调。该流域地处内陆山区,山地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地形坡度较大,适宜建设用地相对匮乏。流域内个别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对于水生态空间保护不足,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密度较低,部分建制镇、开发区占用的国土空间较大,而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偏小。城镇、农村、工业、旅游等用地发展规模及空间尚未确定,尚未形成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2.新旧产业转换动能不足。目前老灌河流域三产比重为13.9:55.2:30.9,第三产业发展不够,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7%,第二产业比重虽高但实力不强,存在钢铁冶辅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需要,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行业被迫关闭或限制发展,需要加快转变思路,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行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经济的节能、环保与集约式发展。

3.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老灌河流域已经基本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收集范围不断增加,配套污水管网不足,影响污水处理厂效益发挥。化肥农药使用和畜禽粪便排放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排放量占比较大,成为影响丹江口水库、老灌河流域控制断面总氮不能稳定达标的重要因素。

4.水生态功能亟待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对丹江口库区水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水源涵养林和湿地等生态保护措施不能满足目前要求。河道、边坡水生态功能脆弱,流域内河道建设不规范,生态保育功能不强,景观功能弱;河道边坡硬质处理较多,亲水性及可进入性差。部分湿地功能呈现萎缩趋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用水量整体偏高。

5.绿色生活消费方式仍需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就餐人数增加,造成餐厨垃圾量过大,居民消费中对于过度包装产品的追求度高、从众心理普遍,过度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环保教育较少,对居民形成环保节能意识的促进作用不强。

6.水环境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要求。水环境管理的参与机制不健全,水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尚待健全,公众的水环境知情权落实不够,参与水环境规划和水资源分配等渠道和方式落实不够,不能建立起公众监督机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大局出发,坚持“三生共赢”“三位一体”和“三者共治”,维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着力开发利用空间,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着力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着力强化水污染防治,着力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着力提升环境与发展治理能力,进一步激发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水环境治理责任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水源保护、流域治理与扶贫攻坚结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全国水资源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统筹处理老灌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遵循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内在规律,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水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强化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产业与人口结构,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水生态修复、制度创新等方面集中整治和重点攻关,点、线、面统筹推进。

注重绩效、协调发展。以总氮控制、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为着力点,统筹考虑调优、控源、治污、修复、管理等综合性措施,坚持工程、生态和管理手段并举,促进老灌河流域协调发展。

落实责任、鼓励创新。落实水源保护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主要目标及考核指标

1.主要目标。到2020年,老灌河及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总氮浓度不劣于现状水平。水源涵养林发挥有效作用,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得以推广,生态建设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到2025年,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总氮浓度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以绿色产业占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资源集约循环利用体系、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保护协调性明显增强。

2.考核指标。围绕老灌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核心目标,建立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详见表2-1、表2-2。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生态利用和建设利用的适宜性准则,将流域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蓝线区”,分区进行有效治理。

红线保护,构筑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区包括对流域生态环境有重要“骨架”意义的水域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红线区主要用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按照禁止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对于确实无法避开生态红线区的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并经相关法定程序批准,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实施。

黄线控制,形成生态安全屏障。生态黄线区主要组成流域生态安全的保护屏障,按照限制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加强对区域用地的合理引导,严格控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对该类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村生活污染;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蓝线优化开发,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结合企业兼并重组、易地改造,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已有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健全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强化城区中心地位,提升城区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白羽、紫金、莲花三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五里桥、回车部分地区融入西峡县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上集、金河两镇融入淅川城区步伐。推动沿宁西铁路、208国道构建“K”字形轴带发展。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功能分区等角度优化城乡发展规划,共建共享区域性治污设施,形成有利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城乡布局。

3.科学引导人口空间转移。鼓励和引导山区人口空间转移,特别鼓励生态敏感地区的农业人口向重点城镇集聚,实现产业集中布局和污染集中治理。分散居住的山区村民向中心村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离开土地进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根本上缓解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4.严守生态红线。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全面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保护和提升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

5.严格水和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水和土地资源管理,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按照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总量。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充分挖潜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控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严格产业准入。按照国家制定出台的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名录,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运用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流动。制定禁止和限制在老灌河流域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限制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

2.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电机、变压器等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实施系统能效提升、绿色照明、余热暖民等节能重点工程。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在工业园区和企业应用分布式能源。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提升和整合金属加工业,壮大医药产业,加强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要求的示范工业企业、示范工业园区和示范城市,在开发区开展生态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循环化改造,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4.发展绿色产业。以控制产业水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为主要目标,根据老灌河流域资源优势和水环境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果、药、茶、菌、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猕猴桃、油桃、核桃、板栗等果品和有机茶、食用菌、蔬菜等绿色农产品种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做大做强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矿产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鼓励以特色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果汁饮料、调料品、特色蔬菜等加工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优化布局旅游景点,控制旅游开发强度,减少旅游开发对水环境的新增污染负荷,以伏牛山自然风光、丹江口水库风光及特色历史文化为重点,提升旅游品位,增强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发与保护西峡恐龙遗迹园、重阳文化发源地、南水北调博物馆等特色旅游资源。继续发展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促进旅游结构多元化和消费层次多样化。

(三)强化水污染防治

1.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业园区实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都要迁入工业园区,推进废污水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实行产业集聚区生态化改造,完善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标后,再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流域内重点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大型骨干企业全部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

2.强化城镇污水处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西峡县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西峡县丹水镇污水处理厂、西峡县田关乡污水处理厂工程,实施淅川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因地制宜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对西峡县污水处理厂、西峡县双龙镇污水处理厂、西峡县镇丁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脱氮除磷能力,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全面开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总氮、总磷排放监测与统计。配套完善城区、乡镇和产业集聚区收排水管网建设,尤其是支管网建设,改造雨污分流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在西峡、淅川县城新建污水管网151.5km,在各乡镇建设污水管网128.3km。到202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3.推动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因地制宜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淅川县垃圾焚烧处理厂。坚持集中处理与分类减量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方式,推广垃圾密闭化转运。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探索开展垃圾分类。“十三五”期间,新增垃圾收集站11处,到2020年,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左右。

4.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中心,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探索农村生活垃圾的简易分类和就地减量处理,鼓励就地资源化。到2020年完成14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5.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真落实禁养区、限养区有关要求,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禁养区已关停养殖场开展转产、复耕、生态恢复,消毒清运建筑垃圾;对禁养区之外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养殖场户圈舍改造、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有机肥加工厂建设等。完成西峡县养殖密集区内1.7万头猪当量、淅川县养殖密集区内5.66万头猪当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6.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推进流域内传统农业向“种养平衡”的生态种植业转变,引导农业清洁生产。到2020年,老灌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禁止发展施肥量高的露地蔬菜等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使用有机肥,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消减氮磷负荷。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地膜回收与再利用,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0年,力争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全流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四)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

1.建立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重点整合和完善现有监测网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功能等单要素进行动态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综合主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影响要素,分级、分区、分类评价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相互配合的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制度,开展对资源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价和预警,解析超载成因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限制性政策。对水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预警提醒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监测预警的规范化、制度化,引导流域按照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依托丹江口库区、老灌河等水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申报力度,重点对老灌河及其主要支流河流湿地,根据滨岸结构现状,因地制宜恢复约5-50米左右的滨岸湿地植被带;在河流沿线的重要节点,依据现有条件,恢复和重建小型湖、池、塘等小型湿地。“十三五”期间,逐步恢复河流湿地自然状况。

3.提升水源涵养功能。老灌河流域第一山脊线以内15度以上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源涵养功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生态防护林建设,建设淅川县老灌河入库生态水源涵养林项目。加大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力度,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西峡县天然林保护项目。“十三五”期间,逐步在老灌河流域建立稳定、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有害物质多重隔离网络,阻隔、吸附、消解和过滤进入河流的各类污染物。

4.开展河流综合整治。以入库河流和污染负荷重、总氮浓度高的河流为重点,建设沿河截污、河道水质净化、排污口整治、人工湿地、垃圾清理等工程,分别在西峡县、淅川县老灌河支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截污管网和生态护坡。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削减污染负荷,增加河道水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建设淅川县王沟河、白水河,西峡县吴家沟、陡沟等4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和沟道整治工作,治理面积36.55平方公里。

5.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营造水土保持林,实施坡改梯及配套坡面水系建设、封育保护、沟道防护、溪沟和塘堰整治等工程。在西峡县八迭河、屈原河实施57.6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6.强化生物多样性维持。保护境内西峡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界岭桦树盘高山湿地等重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注重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保持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自然性。

(五)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1.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减排,加快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取缔大水漫灌,实施农业定额取水制度,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落实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工、农业用水计量率,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设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居民小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将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节水型工业园区。2020年底前西峡县、淅川县全部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

2.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保护老灌河、石门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排查评估以及风险预警,强化对水源保护区管线穿越、交通运输等风险源的风险管理。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和应急物资储备。

3.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以区域内重要控制断面(点位)等为节点,监测河流生态及沿岸的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分批分期合理确定生态流量大小与流量过程要求。优化流域开发布局,合理规划建设水利拦河工程,将生态流量作为综合调度的重要目标,重点保障枯水期河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最小水量。开展闸坝生态影响后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停建拆除。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采取闸坝统一调度、调水引流、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恢复河流的自然流量和生态水位。

(六)推广使用绿色产品

1.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推动节约用水,提高公众环境行为自律意识。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到2020年,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推广环境标志产品,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干洗剂,引导使用低氨、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农药、化肥。

2.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责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人大、公众及媒体监督机制。

3.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益。

大力推广利用“互联网 ”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利用网络销售绿色产品,推动开展二手产品在线交易。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减少生产企业使用有毒、有害、难降解、难处理、挥发性强物质,主动披露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水效、环境绩效、碳排放等信息,推动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批发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所进行节能、节水改造。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严格执行“限塑令”,鼓励使用生物基材料的环保包装制品。

(七)协同促进绿色发展

1.加强扶贫对口协作。引导北京市与流域内优势互补的村级集体组织参与重点扶贫村帮扶。帮扶淅川县陈营村等贫困村,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针对贫困家庭的不同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的劳动技能。建设重要入库河流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实现就业。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成为护林员、护水员、协管员等,实现就地就业。

2.推进生态环保协作。鼓励北京市企业帮助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参与水源保护项目承包经营。积极引导、鼓励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老灌河沿线生态系统建设,建设环库区美丽乡村、水源地库滨带、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工程,共筑水源区及干渠沿线绿色生态屏障。推进环保新技术及新理念,建设水源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引进北京市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

3.支持产业对接协作。鼓励北京科研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与流域内企业联合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施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项目。健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鼓励北京市企业参与枢纽型物流、产业集聚型物流和商贸流通型物流基地建设和运营;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特点鲜明、服务多样的农产品综合信息平台,促进优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整合淅川、西峡县旅游资源,建设采摘、观赏、餐饮、休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南水北调水源地旅游品牌,提升南水北调水源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公共事业协作。实施学校“手拉手”工程,选择北京市优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与淅川、西峡县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对口交流,协助提高教学水平。实施医院“手拉手”工程,结合水源区医疗卫生发展实际需求,支持北京市卫生医疗机构与两地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协作,加强互动交流。改造农村闲置小学、公建设施等为养老院、幼儿园和文体活动中心,关怀农村老幼群体。开展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培训,采取校地联合、校企对接、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水务、农业、工业、旅游、科技、金融、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八)创新体制机制

1.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监督检查,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市县乡三级河长体系,健全河长制工作的巡查和例会、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督查督办、考核激励、宣传教育、全民参与等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各类排污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

2.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新模式。针对老灌河流域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强化对流域水体氮、磷污染控制、湿地修复、生态养殖、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流域保护先进适用技术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选择出工艺操作相对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投资节省以及低运行费的先进技术,向全流域推广;组建流域环境保护专家库,以加强流域环保技术的指导、试点示范和创新,为老灌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导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行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排污权抵押融资和环境污染保证金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整治。建立健全排污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鼓励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通过交易方式取得,且不得增加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

4.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问题,通过公开征集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积极发挥公众和舆论监督作用,为加快水环境综合治理和规范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

四、投资匡算及可达性分析

(一)总体安排

按照老灌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建设任务,本方案共安排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及对口协作3大类,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收集处理、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生态循环农业、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对口协作10小类共45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1亿元。

按任务类型分,污染防治类项目29个,生态修复类项目13个,对口协作类项目3个。按行政区划分,西峡县29个,淅川县16个。项目分布情况见表4-1,建设任务量见表4-2。

(二)重点工程概述

1.城镇污水处理。城乡污水处理项目12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5000吨/日,提标改造能力59000吨/日,新建管网279.8公里,估算投资8.24亿元,占总投资的40%。

2.城镇垃圾收集处理。城镇垃圾处理项目4个。新增垃圾处理能力400吨/日,估算投资2.94亿元,占总投资的14%。

3.养殖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项目2项,估算投资0.16亿元,占总投资的1%。

4.农村环境整治。对14个建制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估算投资0.25亿元,占总投资的1%。

5.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综合整治项目5个,估算投资1.48亿元,占总投资的7%。

6.河道综合整治。综合整治河道3条,估算投资3.4亿元,占总投资的16%。

7.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4个,治理面积36.55平方公里,估算投资0.37亿元,占总投资的2%。

8.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2个,治理面积57.62平方公里,估算投资0.46亿元,占总投资的2%。

9.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项目4个,防护面积553.8平方公里,估算投资0.82亿元,占总投资的4%。

10.对口协作重点工程。建设西峡县丁河猕猴桃小镇等3个重点工程,估算投资3.09亿元,占总投资14%。

(三)预期环境效益

通过本方案实施,老灌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将会有较大改善,河流水质得以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并不断提高。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点源、面源等的污染,削减了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污染负荷,保证了南水北调水质质量和安全。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使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可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使流域内各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更协调,功能更完善稳定,自然资源存量及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不断改善。

1.污染治理效益。一是通过对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促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二是城镇污水处理实际处理能力由8.6万吨/天提高到18.1万吨/天,其中提标改造污水处理5.9万吨,污水处理率从现状81.4%提高到90%,增加污染物消减能力化学需氧量8890.5吨/年、氨氮1067.6吨/年、总氮1206.2吨/年、总磷165.2吨/年。三是新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新增垃圾处理能力400吨/天,基本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减少二次污染和突发性污染事件风险,四是农业农村治理区,增加污染物消减能力化学需氧量878.4吨/年、氨氮61.6吨/年、总氮184.7吨/年、总磷33.2吨/年。

2.生态建设效益。方案安排实施河道清淤和综合整治工程,清淤疏浚河底淤泥,可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有效提高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在河道深化生态建设,修复河口生态,减轻水体污染。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36.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62平方公里。开展天然林防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面积553.8平方公里。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加强试点方案落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按期完成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省发改委汇报、沟通、衔接,帮助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的重大问题。

2.加强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储备库动态管理,根据规划建设任务,及时更新完善项目储备库。切实加强前期管理,加大专业审查力度,加强综合效益评估,严格审批程序,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艺,尽力提高投入产出比,避免建设风险。要规范建设与运行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管。加快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运营监管,保障已建项目充分发挥功能与效益。

3.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立环境信息交流制度,定期通报环境质量、环境执法、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和污染治理工程信息。建立方案反馈和调整机制,职能部门随时根据掌握的项目实施背景、工程进度与效果,以及公众对于方案实施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加强环保、水利、建设、农业等多部门协作,建立相互防调配合的水质监测信息网络,定期实现水源地、污染源、流域水文和人群健康资料等有关信息的共享,定期发布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让公众及时了解流域与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二)政策资金支持

1.加强政策引导。制订和完善老灌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配套政策,重点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对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纳入点源治理范围,并参照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对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清洁工程、农药替代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对参与面源污染治理的市场主体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

2.实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承担领导、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构建包括政治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内的严密责任体系。建立完备的责任台账制度、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事故责任追踪溯源制度。完善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将污染和生态修复、生态服务期间损失以及损害评估的费用纳入赔偿范围;明确赔偿主体;建立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环保专项基金等社会化赔偿制度。

3.强化资金保障。西峡、淅川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建设领域投资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源保护相关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将其纳入本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对项目建设用地、用电等实行政策优惠。要积极筹集治理资金,鼓励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或运营。

(三)评估考核

西峡、淅川县人民政府是方案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将治理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开展阶段性总结和评估,凝练有效模式,考核实施方案中的具体指标和重点任务,按时将年度考核情况报告省发展改革委。



附件:1.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领导小组
 2.重点工程清单


附件1
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领导小组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7〕1861号)有关精神,为促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新水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实践经验,落实《方案》主体责任,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经南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景劲松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孙昊哲  市委常委、副市长

成 员:司马恒  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

乔长恩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郑复兴  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

尚 磊  市财政局副局长

韩 沛  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 俊  市国土局副局长

王 鹏  市畜牧局副局长

江新社  市农业局副调研员

王会午  市水利局总工程师

张绍铎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总工程师

周华锋  西峡县政府县长杨红忠

淅川县政府县长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工作的开展,主要负责研究谋划重大政策措施、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重大问题的汇报衔接、督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试点工作的任务落实和项目实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乔长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试点日常工作。

宛政办24附件.doc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14日

主题词: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南省老灌河(南阳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N001-2018-0000644 宛政办〔2018〕24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05-18
面向社会 主动公开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