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政办〔2018〕4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南阳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8月3日
南阳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促进我市现代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办发〔2018〕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7〕56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中共南阳市委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宛发〔2018〕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渔业发展实际,现就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提出如下方案:
一、我市渔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取得长足发展,至2017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7万亩,渔业养殖产量达到12.3万吨,为解决我市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促进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渔民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660元增长至2017年的13789元,水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在渔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布局不合理、设施装备落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三产结构不平衡、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问题 ,发展方式、养殖模式亟待转变与创新。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渔业的深度变革,走绿色发展之路。倡导渔业绿色发展,是落 实新时代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行动,是转变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渔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渔区和谐发展、渔民增收致富、构建特色渔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 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优化空间布局、防治养殖污染、推进健康养殖、 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功能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 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展新渠道,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注重鱼类种质资源养护,追求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根据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实现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2.源头管控。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水产苗种检疫工作。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狠抓水产品质量监管,逐步落实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3.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改进传统养殖技术、养殖设施和装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劳 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产品产出率,改进池塘及大水面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渔业方向迈进。
4.规范秩序。加强普法宣传,提升 法制意识,依法治渔,维护渔业良好生产秩序。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态相协调、质量效益相统一的 渔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水产总养殖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水产品总产量控制在25万吨左右,其中鱼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确保 生产环境清洁美好、产出品种优质多样、产地抽检合格率97%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强基础
1.调整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 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快 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农渔发〔2018〕17号)要求,所有县(区)政府2018年底前完成养殖水域滩涂 规划修编发布工作,科学规划出“禁养区”“限养区”及“养殖区”,合理界定功能水域。
2.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按照“生态、健康 、循环、集约”的要求,在形成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地区,实施池塘生态修复、工厂化养鱼、循环水利用等新技术,发展安全、节能、节水 、环保型、自动化渔业,提高我市渔业装备和工程技术总体水平,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普及推广,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化进程 。
3.重视种业发展。良种繁育是生产的基础,加强我市本土优良品种选育、积极引进适销对路新品种、不断扩大优良苗种繁育规模,是 今后落实“调结构”的重点工作。围绕全市优势渔业资源,构建全市渔业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加强良种场、繁育场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 孵化设施和仪器设备购置、亲鱼更新及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国家省级良种场为龙头骨干,市县两级苗种场为基础的渔业良种 繁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年繁育渔业种苗3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4.强化绿色生产监管。贯彻落实健康养殖 相关管理制度,细化具体措施,加快推动水产养殖标准化进程。加强养殖关键环节监管,健全水产苗种质量监督抽查和疫病监测预警机制 ,强化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和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监管,逐步落实处方药和休药期等兽药安全使用相关规定。加强生产者诚信制度建设, 严格监管其生产和销售记录。加大产地质量安全抽查,扩大监测品种数量,构筑养殖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二)转方式
5.推进养殖方式转型升级。以提高水产养殖业“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为主攻方向,转变池塘粗放养殖或超高产 养殖方式,大力推进池塘健康养殖、设施装备养殖、多级人工湿地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广连片养殖尾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模式,促使 渔业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能源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开展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和生态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引导渔业向规模化 、集约化、生态循环方向发展,建成一批水系循环利用、配套装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养殖场。大中型水库渔业在取缔网箱养殖的基 础上向增殖方式转变,实施生态养殖,建立苗种投放和有序捕捞相结合机制,实现生产和水质养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
6.普及健康养 殖技术。生产过程积极推广高效配合饲料喂养、本土疫苗防疫、生态调控水质等多项技术,提高饲料高效利用,减少病害发生率,促进鱼 类健康生长。科学确定养殖容量,节约利用资源,探索建立轮养模式,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质量和效益。7.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 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在稻渔综合种养集中实施区域,规划发展苗种生产、加工等配套功能产业,以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遵循保障粮 食安全、增加农民收益、发展生态养殖的原则,在桐柏、唐河等稻田种植区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在镇平、社旗等莲菜种植区发展莲田养 鱼,兼养黄鳝和泥鳅。实施种养结合,将水产养殖引进种植区,实现增收增效。计划三年内每年创建1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1 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三)提档次
8.争创国家级、省级各类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平安渔业示范县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国家级、省级标准规范引领全市渔业产业升级,提升规模生产绿色发展水平。2018-2019年助推各县(区)创建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完成南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任务。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在保护镇平金鱼、丹水鱼、鸭河鱼等品牌的基础上,推进水产品“三品一标”养殖基地和产品认定,培育新的产品品牌和知名商标,加强品牌宣传营销,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全国知名水产品牌。
9 .增加优质水产品生产。根据南阳市渔业资源特点和水域类型的差异,主要分三个区域:一是池塘健康养殖基地。以中南部卧龙、宛城、 新野和社旗5县市(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池塘多、单产水平高的优势,建设标准化池塘水产精养示范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基地,重点 养殖四大“家鱼”、中华鳖、黄鳝、黄颡鱼、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鱼、异育银鲫、大口鲶等品种。二是水库绿色养殖基地。以西部西峡、 淅川、镇平、内乡和北部南召、方城以及东南部桐柏、唐河8县为重点,以鸭河口、丹江口两大水库为主体,充分发挥区域中型水库堰坝 多、面积大和小型水库集中的优势,建设以水库为养殖水面的水产绿色养殖基地,大中型水库开展增殖渔业,全面禁止施肥养鱼,以鱼养 水,保护水库水资源环境,小型水库严格限制养殖密度和铒料投放,开展健康养殖。三是大鲵驯养繁殖基地。以西峡为重点,辐射带动内 乡、南召等县,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基地。水产发展要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水库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 善池塘养殖条件、扩大养殖面积、调整养殖品种、提高综合效益。同时,以县(区)为单位,主攻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品种,把品牌建设 和特色渔业发展作为县域水产业开发的重点,以品牌和市场带动苗种生产、增(养)殖、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
10.加强渔业信 息化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互联网 渔业”新业态发展,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整合渔业科研、推广机构和高 校资源,形成创新合力,重点在现代种业、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加工流通、装备升级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互联网 现代渔业” 深度融合,开展“数字渔业”示范项目,让产品和产业带电、上网。
(四)促融合
11.发展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原料生产,一头连着市场销售,在产业链中不仅处在前延后展的关键位置,而且具有产业 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有效提高传统产业效益。顺应社会发展及国内新消费群体的需求,研发优质、便捷、健康水产加工品,引导和 培育国内消费群体,不断拓宽水产加工品市场销售渠道。在水产品主产区积极发展加工业,以南阳银鱼、丹江风干鱼、鸭河鱼和小龙虾产 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扩大出口加工,促进加工生产规模化、加工质量标准化、加工产品系列化。对带动渔(农)户能力 强、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强的加工出口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新品种开发方面给予扶持。
12.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 市场空间广阔,是渔民增收的新渠道,是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打造休闲渔业基地建设,推进渔业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积极拓 展休闲垂钓、渔家乐、渔事体验和渔文化等综合性休闲服务功能,培育休闲渔业精品典范。瞄准观赏鱼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国际名品、 培育地方精品,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出口创汇,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做大做强观赏鱼产业。加强对休闲渔业的指导和扶 持,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提升效益,形成以城镇周边为中心的休闲渔业经济圈,促进自然景观与渔文化的有机结合、现代服务业与渔业 的有机结合。
13.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各地结合自身特点,立足产业兴旺,按照 生态宜居的新要求,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自然融入水清鱼欢元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
(五)重养护
14.继续实施渔业增殖放流。加强宣传,强化管理,继续做好放流苗种质量监测工作,科学评估放流效果,实现以鱼净水,以鱼养水,在打造绿水青山场景中,发挥渔业部门应有作用,促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局面。
15.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农业部 “亮剑”渔政系列执法行动,持续做好淮河干流及长江支流禁渔工作,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及“绝户网”捕鱼 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不断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控工作,落实“绿盾”环保督查各项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安排组织水利、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把渔业绿色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强化属地责任,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督导检查,达成各部门认真履职、共同推动渔业绿色发展新局面。
(二)增加绿色投入。要建立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联动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示范性、引导性,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个人捐助、利用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新机制,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保障各类项目顺利实施,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渔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库渔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开展种业自主创新、绿色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创新等项目。开展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新 设备、新模式。继续深化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一线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
(四)规范水域利用。根据水库主要功能的不同,将水库分为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含后备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和非饮用水水源地水库 两大类,并进行相应管理。组织对所有大中小型水库水产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水库养殖生产台帐,全面取缔河流、水库网箱养殖 和施肥养鱼,大中型水库待合同到期后取消承包养殖。加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在保证安全和河流生态基流的前提下,发 挥综合效益,利用小型水库合理开展经营活动,不得污染水库水质和破坏生态环境,辖区政府和相关乡镇、单位,签定水质保护责任状。
(五)强化督导奖惩。建立督查机制,适时开展部门联合督查,把各项任务和职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的 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通报表彰或奖励;对责任落实不力、水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重大事故或养殖过程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单位或个人 ,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8月3日
主题词: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N001-2018-0001030 | 文 号宛政办〔2018〕43号 |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18-08-06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