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有序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慧服务惠及全民、智能技术提升产业、智慧管理覆盖城乡,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全面深度融合,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创造力、竞争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便民惠民。 以解决城市治理 “痛点”为主攻方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着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立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大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一体化发展,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深化应用、务求实效。 在充分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深化应用上,将应用效果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真正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服务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和实效。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调动多元化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5G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支撑数据库和公用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政务服务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惠民服务便捷化、生态环境宜居化、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化、产业发展协同化要求,加快智慧应用系统建设,进而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促进产城结合。通过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探索出一条符合南阳市情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力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到 2020年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城乡入户带宽不低于100M,5G网路实现县城以上城区全覆盖和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积极推动网络、应用、终端等向IPv6演进升级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大数据中心和综合性数据共享平台、城市综合调度指挥平台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广泛提升;法人数据库、信用库、证照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更加完善;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办公协同平台、工程建设项目改革业务平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等基础平台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智慧医疗、城市“一卡通”等智慧应用方面有重大突破。
到 2022年,南阳特色智慧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数字城管系统、综治系统得到深度应用;政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程网办”“秒批”“并联审批”等广泛应用,政民互动、政企互动更加通畅,政府服务便捷性、高效性得到较大提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惠民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智慧服务惠及全民;智能技术应用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在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软硬件建设、人工智能研发、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并争取进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
到 2025年,全市智慧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公共服务更加智慧,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争取建成全国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
二、总体架构
我市新型智慧城市按照 “两个中心、三大体系、四类应用”的架构规划实施,各县区根据各自条件,积极开展特色智慧县城建设。
建设两个中心: 建设高标准的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撑各行业、各系统有效运行及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高效的 “数字南阳”综合指挥调度中心,集决策、预警、治理、指挥、展示于一体,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应急管理、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多领域协同。
构建三大体系: 构建管理与运营体系,通过可量化、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监控、运营、服务一体化;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各县区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区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一体化。
开展四类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按照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路,重点开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四类智能化创新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 按照《南阳市加快5G 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和5G基站建设专项规划,推动5G基站全覆盖建设。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设施,公路、绿地、机场、火车站、高铁站、 大型场馆、景区等公共场所向 5G基站建设无条件 免费开放 ;推动 通信杆(塔)与电力、市政、交通、公安等行业的杆(塔)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市通信发展管理办、自然资源 和 规划局、住建局、交通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 城管局、 林业局、 无线电管理局、南阳 供电公司、各基础电信运营公司、南阳铁塔 公司 )
2. 持续完善高速宽带网络。 推进 “全光网南阳”全面升级,构建覆盖全市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到2025年,城市入户带宽达到500M以上、农村达到200M以上。建设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广电骨干网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升级改造,积极推动网络、应用、终端等向IPv6演进升级。 (责任单位: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工信局、各基础电信运营公司、南阳铁塔 公司 )
3.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 优化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结构,建设市级统一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平台,向上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外网连接,横向实现市直政务全覆盖接入,向下实现各县区、各乡镇、街道接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各社区、农村采用专线 或 VPN方式灵活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支持各运营商以专线形式提供灵活接入服务;建设市、县两级互联网统一接入平台,推动多运营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高网络访问的可靠性。2021年6月底前,基本具备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支撑服务能力。优化建设运营模式,采用政府统一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各部门外网接入,推动非涉密政务专网整合及迁移。(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公安局、人社局、教育局、卫健委、财政局、 各基础电信运营公司 )
4.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依托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实现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弹性服务,为全市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库、中间件等各类共性支撑服务。丰富政务云平台功能,提供权限管理、性能管理、配置变更管理、生命周期管理、开放API接口等功能。 提升政务数据归集质量,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融合。构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机制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完善 “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2020年12月底前,政务云平台功能基本完善,为全市各部门(含县区)提供统一的政务云基础设施服务,90%以上的部门非涉密政务系统上云。(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信局、各县区政府)
5.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中枢平台。 依托政务云平台, 建设 “数字南阳”综合指挥调度中心, 打造集运行管理、决策指挥、交流展示为一体的智慧南阳调度中心,建成集感知、联接、计算、应用为一体的南阳 “城市大脑”。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接入全市各领域数据、视频、系统、热线服务电话等实时共享信息,对各领域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测,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实况实时更新、多维展现,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打造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集中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通过接口调用或服务总线数据交换的方式,逐步建立全市应急管理、治安防控、城市管理、交通指挥、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经济运行、环境生态、市政设施等基于城市运行监测场景监测指标体系。( 责任单位: 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委政法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公安局、交通局、城管局、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水利局、卫健委、教育局、气象局、民政局等)
6. 统筹建设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按照 “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思路,建设逻辑统一的南阳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依据国 家 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机房建设标准,鼓励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开展云计算数据中心改造。协调各运营商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明确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和功能平台划分,建设面向政务应用的专用网络区、承载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公用网络区和市民和企业的政务服务业务应用的互联网接入区。2021年12月底前,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有效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信局、 各基础电信运营公司 )
7. 建设统一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 按照统一接入标准,支持各类物联网前端设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实现对全市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分类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并通过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按需共享,支撑各相关领域应用的开展。统筹物联网采集终端的部署,加快井盖、灯杆、消火栓、桥梁、燃气、供水、停车、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终端部署应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强物联网运行状态监测,通过运行安全监控预警、节能监测、综合监督等功能模块管理物联网传输网络各终端的运行状态,保证物联网低耗节能、安全稳定运行。2022年12月底前,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市政设施智能化监测水平明显提高。(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工信局,住建局、水利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8. 建立统一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的统一管理,推进网络安全基础防护体系、密码密钥体系、身份认证体系、数字证书体系、传输加密体系、检测与评估体系等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加工、传输、存储、使用和共享等全流程安全保护。推进数据加解密、脱密、备份与恢复、审计、销毁、完整性验证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实行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风险评估和管理。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容灾备份机制,强化对政务网络关联的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护。2021年12月底前,完成政务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建立全市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网络安全与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完善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政务和大数据局、公安局、国安局、工信局等)
(二)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1.发展智慧交通。 加强自适应交通信号灯、交通智能感知系统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逐步整合交通运行数据、视频监控资源、运营商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综合评估路网运行状态,自动研判交通态势和交通事件,打造涵盖电子警察、车辆管理、流量控制、交通疏导、协调指挥、应急调度等功能的综合交通一体化管控中心。建设包含停车资源管理、停车信息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智慧停车平台,实现停车信息互联互通、停车资源使用情况实时监控,并为公众提供停车信息发布、查询、预约、实时引导、车位搜寻、智能支付结算等停车全流程服务。建设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导图、电子支付、出行信息、安全信息等服务,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准确,公众出行体验大幅提升。 2021年12月底前,全市综合交通智能化监管水平显著提高。(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应急管理局等)
2. 提升数字城市管理。 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完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对城市管理全要素、全时段、全方位的智能化识别,提升城市管理问题智能化发现能力和城市运行状态自动感知能力。升级现有数字城管系统,拓展完善功能,建设集市政设施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城市管理决策等于一体的综合业务系统,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慧化。优化城市管理网格化流程,推进相关业务数据共享和执法联通,实现城市部件、事件、法人等信息与空间地理信息叠加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执法精准性,打造全市管理一盘棋、指挥调度一条龙的新模式。 2021年12月底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应用,并结合全市“城市大脑”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交通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等)
3. 加快智慧安全建设。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对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街道社区等重要部位增加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数量,加强人员流动、餐饮住宿、商场超市、人员聚集场所等监控监测。汇聚全市视频数据、政务数据、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功能的基础上,拓展综治信息管理平台。 2020年12月底前,全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和联网率达到100%。重点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98%。基本建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的分层安全体系,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公安局、城管局、住建局、民政局、应急管理局、工信局、机关事务中心等)
4.建设智慧应急管理体系。 部署市辖区内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卫星通讯网、无线通讯网络节点,横向打通与市各级公安、城管、交通运输、气象、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教育、卫生健康、消防救援、地震减灾、矿山等相关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纵向与省、县级应急系统的指挥联动。构建综合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接入并调用国家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的指挥救援、预警监测、决策支持、监督管理等大数据支撑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市级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库与决策中心,为市级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综合研判、事故灾害预警、指挥辅助等基础支撑。 2022年12月底前,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信息全面感知, 实现 “数字南阳”综合指挥调度中心与应急指挥系统全面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公安局、交通局、城管局、卫健委、教育局、气象局、水利局、民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政务和大数据局等)
5.建设市场监管综合平台。 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市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平台信息数据同步向上推送至省级平台,市本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同步。建设网络交易监管信息系统,加快全市网络市场主体、电商平台、公众号等网络主体行为监管信息归集,加强企业市场监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建设,实现网络交易监管信息推送、投诉举报和业务申请、业务办理精准告知、监管任务执行、执法办案监管、联合惩戒、重点事件跟踪反馈、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 2021年12月底前,市场监管信息和社会信用体系之间的联动更加紧密,实现实体与网络空间市场主体全面监管,针对企业法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模式建立。(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局、城管局、政务和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等)
(三)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化
1.发展智慧医疗。 加快建成互联互通的市、县、乡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支持引导实体医疗机构合理合规开展线上互联网诊疗服务,积极开展远程诊疗业务,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 建设涉及生态食品全流程管理链、中药产业种植管理链、食品药品全流程追溯链、医疗健康服务链、疾病预防保健康复链、医疗健康保险支付链、人口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的 “区域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加快 实现全市 5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证、社保卡、居民健康卡(码)多卡通用,一卡就诊。建设市级统一支付结算平台,实现实时诊间支付、便捷就医。(责任单位:市卫健委、政务和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中医药管理局等)。
2.发展智慧教育。 建设南阳“互联网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市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学习资源数据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服务多级、互通共享。搭建智能技术支撑下的师生全覆盖、学段全贯通、市县乡三级学校全方位互动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化网络教研、网络备课、智慧课堂、网络作业等信息技术功能应用,推进全民网络教育格局形成。挑选 3—5所信息化基础好的学校作为试点示范,推动涵盖校园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推进“互联网 ”教、学、测、评、管的家校共育新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 “智慧教室”、“电子书包”等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政务和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等)
3.发展智慧金融 。大力培育引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快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跨界融合,支持无人银行、5G智能银行、智慧支付等新兴业态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金融产品、风控、服务的智慧化。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等相关大数据归集使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政务和大数据局、银保监分局、人行南阳中心支行等及各金融机构)
4.推广智慧扶贫应用 。实施 “互联网 精准扶贫”,健全完善低保户、贫困户与公安、民政、人社、住建、卫建、医保、工商、残联、税务等部门数据的核对比机制,逐步推动与公积金、房产、车辆、家庭收入、存款等信息共享,完善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完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加强对失能失智贫困人群的集中托养与兜底扶贫,推进集中托养中心建设,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医疗卫生、生活照料等服务。2021年12月底前,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实现全流程监管,“互联网 精准扶贫”模式广泛应用。(责任单位:市扶贫办、民政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医保局、公安局、残联、税务局)
5.建设“城市门户APP” 。建设 “城市门户APP”,对接政务服务平台及支付宝、微信城市服务等互联网服务平台,汇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集成政务服务、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商盟支付、农产品推广、景区游览、休闲娱乐、资讯推荐、公益活动等多项模块,打造面向全体市民的“城市APP”。加强对平台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用户授权、实名认证、查看办事指南、申报提交材料、查询办事进度等服务手段,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推进居民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开展基于居民身份证号实名认证,推广市民虚拟卡服务。2021年12月底上线运行南阳市“城市门户APP”,深度覆盖市民服务需求,普遍应用于政务服务、健康医疗、公交出行、金融服务、旅游支付等领域。(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市直各部门)
6.建设城市一卡通。 加快推进城市一卡通发行应用,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身份认证手段,提供各用卡场景的身份核验和鉴权功能,推动城市一卡通与 “城市门户APP”对接。推进城市一卡通与社保卡、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整合。推动城市一卡通向医疗健康、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其他公共领域拓展应用,将电子健康档案、就诊卡、身份认证整合纳入城市一卡通功能,丰富城市一卡通在社保缴费、待遇支付、公共卫生经费发放等金融功能方面的应用。建设一卡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发行服务、身份认证、信息交换、接入控制、应用管理、业务调用等服务管理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时效性和高度交互性的公共便民服务。2021年12月底前,建成城市一卡通在多个领域实现身份识别、业务办理、电子支付等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多卡合一”。(责任单位:市政务和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卫健委、人社局、民政局、医保局、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住建局、税务局、银保监分局等)
(四)推进生态宜居可持续化
1.积极推进智慧生态环保应用。 切实落实《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市统一环境监测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类监测站点布局,增加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数量,推广无人机侦测、激光雷达监测、城市移动空气监测等应用,优化采集流程,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提升完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三大监测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自动化、智能化监管。建立排污口电子化平台,实现对于全市排污口的电子化管控。建设智慧水务管控平台,对城市水资源配置、二次供水管理、水系综合治理等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数据共享。建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用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将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记录纳入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平台。 2021年12月底前,初步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治理平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率达100%,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2022年12月底前,建设完善移动执法终端,深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优化人证核验、可视通讯、多媒体取证等功能模块。(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气象局、水利局、住建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等)
2.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积极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康养老、智慧生活圈、智能安防、智慧城管、智慧停车、智能快递柜等智慧应用。进一步加强 “一中心两平台”建设,推进社区数据采集、政务服务、基层党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住房租赁、协商自治等各项业务服务管理。 推进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统一向社区一站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在健康医疗、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社区安防、智能家居、远程抄表、社区物流等领域,为市民提供 “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2021年12月底前,在建的50智慧社区试点得到有效提升完善,建成智慧社区主题数据库、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基层政务服务实现全面整合。(责任单位:市民政局、政务和大数据局、医保局、人社局、公安局、城管局等)
3.发展智慧文旅。 推进 A级景区、星级酒店、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文旅接待场所的智慧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批三钻级及以上智慧景区。建设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旅游企业实时监控、旅游客源市场精准分析、旅游突发事故快速处置、旅游行业统一调度、旅游发展科学决策,并与交通、公安、环保、气象、应急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旅游集散中心,对南阳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旅产品等进行全面展示。积极探索应用“5G VR/AR 4K/8K”技术,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在线应用场景。”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交通局、公安局、 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气象局等)。
(五)推进产业发展数字化
1.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推进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加快 5G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围绕蔬菜、林果、食用菌、畜牧等种养业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推进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 5G 智慧畜牧,探索“5G MEC VR”在畜牧业融合应用,支持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无接触全景全天候的实时监控、智能识别的生产、管理环境;加快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数据体系,推进数字乡村示范县、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商务局、水利局、财政局等)。
2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贯彻落实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在生物制药、信息材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建设,在电机电器、零部件、仪器仪表等离散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试点,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生产管理和智能决策优化水平。开展 “企业上云计划”,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和门槛,推动中小企业集群整体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5G 工业互联网”实施,推进5G无线连接等技术在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的应用。大力推进工业物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建设运用。 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搭建技术研发、行业应用和市场推广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应用和发展。 2022年12月底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形成智能制造带动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大格局,智能制造由点状突破转向园区提升。2023年12月底前,全市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基础完善增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政务和大数据局等)
3. 推动电商物流一体化。 大力推进电商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用物联网、 5G、大数据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物流系统,全面提高运营水平。积极推进电商和物流企业搭建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培育一批本土垂直电商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各类公共平台、电商平台和电商物流平台等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开放共享,促进贸易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推进企业运用搭载物流末端网点备案登记电子地图系统、物流末端网点收投终端系统、数据信息采集交换系统、快递车辆GPS定位系统、收寄验视信息监管系统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衔接用户、电商、物流等各环节,实现多方信息汇总共享。重点推进蓝奥智能家居产业园、内乡农产品网货基地、京东云仓建设项目,打造南阳电商物流聚集群。(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政务和大数据局、交通局、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南阳海关等)
4.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淅川县产业聚集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内乡产业集聚区、方城产业聚集区等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建设统一宣传、营销、物流、商贸、金融、用工、知识产权、土地和房屋、能源、运维及其他相关专业服务模块,加快园区智慧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建设园区内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作平台,加强园区内部企业间产业链协同,打造园区平台化、集约化、规模化运营优势。大力 推动白河大数据产业园、 南阳中关村科技园、镇平新经济产业园、桐柏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数字化园区。加快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园、赊店古城文化园区等园区智能化 建设,打造智能化园区。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 科技局、政务和大数据局等 )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市智慧城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完善具体措施,加强督促协调和服务指导,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专项专班推进机制,由各专项第一责任单位牵头,成立专项专班推进小组,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成立市属国有资本控股和智慧城市专业运营商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形成政府主导,专业主体参与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的建管模式。 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支持 EPC、PPP等方式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建立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统筹制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三)完善政策体系。依托国家、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政策法规和指标体系,推动我市城市治理、科技投入、产业发展、市场机制、人才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完善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考核管理办法,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提高我市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水平。
(四)加强人才保障。 加大新型智慧城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企业和人才。依托高校、园区、软件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和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加大对现有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 “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开展试点示范。市级层面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县级层面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信息化应用程度广的县区作为县级智慧城市试点,开展先行先试。围绕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