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宛政办〔2022〕31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17日

南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崇高使命。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河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三五”应急管理领域相关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任务。

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成立市、县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出台《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全市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南阳市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响应办法》等文件,组建成立“1+11”南阳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总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职能平稳划转,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制定《南阳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南阳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等文件,安全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安全意识持续提升。非煤矿山企业关闭退出力度持续加大,地下矿山六大系统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加快,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全面覆盖;烟花爆竹企业整体退出,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全面推进,各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我市重大战略相衔接,全市自然灾害防治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措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基础持续夯实,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网络覆盖率大幅提高,防洪除涝工程和抗旱水源工程全部落地,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全民防灾意识普遍增强,防灾减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救援力量稳步增强,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演练持续开展,救援效能明显提高。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生产安全事故、森林火灾、防震减灾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发布,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先后举办白河防汛抢险和“守护中原”跨区域地震救援等多场应急演练。在驰援郑州等地抗洪抢险以及南召县“9·24”超历史特大洪水应对中,体现出我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1.主要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大有作为、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对加强水源区保护、做好移民后续帮扶、抓好粮食生产、发展中医药、培育特色产业等作出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

党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南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纳入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我市应急管理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经济社会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我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大市,区位交通优越,产业体系完备,开放通道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产业、市场、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科学技术进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卫星遥感、雷达监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5G等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主要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风险挑战凸显期、调整转型窗口期、蓄势跃升突破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繁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各类存量增量变量风险交织叠加、事故灾害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没有改变,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城乡安全高风险低设防依然是我市的基本现状,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够牢、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仍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压力还很大。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涌现,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随之出现,风险隐患更难排查,安全风险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更具突发性、异常性,极端天气气候发生概率增大,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地质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呈高发态势。我市各类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可能增多,社会大局稳定可能受到影响。

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完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不完全匹配,应急管理队伍和精准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应急队伍共训、共练、共建、共战机制尚不完善,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全灾种”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不足,遥感监测、物联网、超前感知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化解安全风险、筑牢发展底板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破难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控、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等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影响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南阳、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党建高质量引领应急管理高质量,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优势,为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应急管理队伍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全过程全灾种管控风险,强化关键节点风险防控,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精准治理,把风险隐患排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实战导向。坚持围绕实战、服务实战、为了实战,着眼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综合保障,谋划重大政策、筹划重大项目、布局重大工程,补齐应急管理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抢险救援实战能力。

——坚持全民参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加强群防群控群治,大力推进应急和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全体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发挥作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事故总量继续下降、死亡人数继续下降、遏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明显提升,应急救援力量显著增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幅跃升,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3%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7%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2.分类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达到有班子、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物资、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培训的“六有”标准。

(2)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常态化运行,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得以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3)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加强。全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30个。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100%。

(4)应急救援能力大幅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壮大,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日益增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专业救援队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100%。县(市、区)综合救援力量建队率达到100%,各类功能区和乡镇(街道)专(兼)职救援力量覆盖率达到100%。

(5)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设完成,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征用补偿和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不断完善。市、县、乡级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全线贯通,智慧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合理布局全市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6)应急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与部门设置,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建设,健全部门机构设置,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完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充分利用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会商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协同各指挥部立体作战,实现市域范围内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结合南阳实际,探索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新体制机制,建立分工清晰、平战结合、权威高效、扁平化的自然灾害防治组织指挥体系。

建强市县应急机构,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乡镇(街道)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完善乡级应急管理“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物资储备库、应急调度平台)、村级“一站两员一队”(安全劝导站、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兼职应急救援队)机制。

2.优化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市级应急管理总指挥部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送、办文行文等跨部门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规范指挥调度程序,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建立与周边省市应急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

健全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驻宛解放军、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积极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应急救援协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两岸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联合应急救援等体系。

3.压实各级应急管理责任。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河南省深刻汲取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推进问题整改工作方案》,以及《南阳市健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条块同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制度,制定职责清单和工作清单,健全政府应急预防与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

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并予以公示,切实解决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监督,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综合运用通报、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和闭环管理。完善灾害事故调查评估机制,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落实事故调查评估报告提出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对履职尽责表现突出、成功避免或处置应对重大险情、抢险救灾完成任务出色的个人和有关单位,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奖励;同时,对工作中行动迟缓、敷衍应付,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予以问责,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4.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施分类分级执法,实行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局队合一”。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备执法装备。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考核奖惩、容错纠错机制。

加强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依据、标准、程序、结果和监督途径。严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政处罚等级,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工作模式。

(二)深化本质安全能力建设

1.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和论证机制。加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严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项目安全准入条件和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严把立项、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的安全关口。

依法依规调整、关闭、退出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的化工园区和危化品生产企业,严密防范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进园,建设本质安全型化工园区。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入园整治工作,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

开展城市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点位风险、类别风险、整体风险等级判定准则,构建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系统,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感知、辨识、展示、预警、管控的动态、可视化管理,建立完善事故灾害预测预警和评估机制。

2.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管理,实行安全生产“一企一码一档”。运用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双重预防体系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扩面提质增效,构建多级联动的风险隐患数据库,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推动企业按照“五有”标准,建立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加大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建立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激励约束机制,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

3.持续推进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推进落实《南阳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巩固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工业园区、城乡建设、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专栏2 南阳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

1.危险化学品: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组织开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分级工作;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推进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深化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2.非煤矿山:提高新建萤石、铅锌矿、金矿等矿种地下矿山生产系统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严格尾矿库准入管理;有效整合中小型矿山企业;整改提升入井人数超30人或井深超过800米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全面建成尾矿库、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山在线安全监测系统。

3.消防:加强消防车通道、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仓储物流、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城乡结合部、文化娱乐场所、校外培训机构等综合治理。

4.道路运输: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旧桥改造整治;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严格客货车生产销售监管,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全面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强旅游客运、长途客运、危险货物运输、校车运行、农村交通等安全监管。

5.交通运输(民航、铁路、邮政、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强化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专项整治;深化铁路沿线、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治理;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严密防范禁止寄递物品进入寄递渠道,加强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营业网点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涉客运输船舶安全整治,推进唐白河航道环境整治,深化内河船舶涉海运输整治,严厉打击“三无船舶”非法营运;对渔船脱险脱管和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以及渔港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执法检查整治;强化砂石运输行为治理。

6.城乡建设: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建设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加强瓶装液化气行业、建筑垃圾消纳场及临时堆放点安全风险整治;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治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

7.工业园区:完善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深化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项目准入,将园区相关方和外来人员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园作业管理制度。开展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各园区救援队伍、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基础设施等情况,指导工业园区做好应急能力提升。

8.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4.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生产装备、生产设施、生产工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布局高端制造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利用先进技术对装备和工艺实施智能化改造,引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企业开展智能化建设,实施“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专项行动,开展智能化厂矿、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从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的转变。持续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免费帮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工作,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运行效率和能源效率。

(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健全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体系。组织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调查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致灾自然因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资源基础数据库,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制定全市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市县多尺度、多灾种风险评估与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有机融合,加强对普查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普查数据的更新维护,实现普查成果的长期应用与管理,推动风险普查与常态防灾减灾工作相互衔接。

2.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人工智能、模拟仿真、5G等技术,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密监测站点。建立灾害事故预警信息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灾情报送体系。推动各级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统一灾害事故预警数据标准,建设综合预警预报平台,大幅提高灾害事故准确感知、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建设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和预警提示短信发布平台,构建互通互联、信息共享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实时发布。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提高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

专栏3  南阳市自然灾害防治重点

1.地震灾害: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落实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治理,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推进地震易发区和高烈度设防地区房屋抗震加固,健全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地震应急响应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非天然地震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地质灾害: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评价和重大隐患排查,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对威胁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综合治理,完善地质灾害动态遥感监管平台信息系统。

3.气象灾害:开展暴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推进气象监测网络升级改造,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预报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4.水旱灾害:建设完成唐白河、丹江等主要防洪河道治理工程,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加强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引(调)水工程调蓄设施建设。

5.森林火灾:健全森林火险分级预警网络,加强森林火灾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森林消防蓄水池、储水罐建设,新增森林消防车,推进火场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加快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推动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和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4.提高城乡基础防灾能力。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综合防治,开展城市常态化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冗余度和模块化建设,加大城市水、电、气、热、路等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管网改造力度。各级各部门在规划建设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时,应当预留通信管线及其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推进公共资源开放共享。

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争取将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全面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模式,严禁随意更改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质。

加强农村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农居建设,对自然灾害高风险点实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抗震改造;积极推进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

(四)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1.优化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布局。根据我市主要灾害风险分布、救援力量投射范围等因素,立足就近调配、快速响应、综合救援,建设市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合理布局全市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依托现有队伍和基地建设综合(专业)救援基地,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区域特点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支持各地完善指挥场所,建设市、县两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物资储备仓库;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指挥平台和物资储备仓库(点),构建市、县、乡上下贯通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各级政府与行业部门、应急救援基地、重点救援队伍互联互通,提升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一体化水平。

2.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能力建设。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训词精神,坚持“五个不动摇”,全面提升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制定消防救援力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救援装备、通讯装备和其他应急专用装备的配备,加速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型发展,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力量,提高全灾种救援能力。加强城市消防站建设,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探索将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指挥调度体系,配齐专业车辆、器材和装备,配强洪涝、干旱、地震、地质、气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救援装备,提高综合救援能力。

3.推进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部门、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救援力量专业化建设。依托安全生产、森林灭火、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等专业救援队伍,市级建立不少于200人的安全生产、森林灭火、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专(兼)职救援队伍;各县(市、区)建立不少于50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20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类工业园区和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按标准建立企业救援队伍。支持水上搜救机构、装备和船舶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水上搜救工作。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设备,加强队伍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训共练。探索将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完善政府和企业购买应急服务机制,鼓励开发应急保险和理赔产品,加快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4.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掌握社会应急力量人员、装备、资金、保障等基本情况,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加强骨干队伍培育,制定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灾支持政策,重点支持2~3支社会骨干救援队伍建设。严格执行省社会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建立社会力量应急征用机制,落实社会救援力量的实训演练和表彰鼓励制度;支持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建设,建立各类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和应急救援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提高政府部门与社会救援队伍的配合协调性。加大应急实训设施向社会应急力量开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训练和能力测评基础设施保障。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五)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1.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优化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市、县两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修订备案。不断完善覆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推动各级政府组织编制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预案智能管理平台,加强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的编制、管理和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要求,开展预案编制修订、备案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风险分析、应急资源调查,突出应急预案的实战化、数字化、简明化,提升应急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加强跨部门跨区域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衔接,定期开展协同应急演练。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修订、备案、演练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应急预案管理的主体责任。

2.加强应急物资和救助恢复保障。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完善市级库、支持建设县乡库。完善各级储备库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标准,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规范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和军民融合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发展物资装备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建立应急物资装备更新轮换机制。

建立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打通共享共用渠道。运用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应急物资实时监测、快速调拨、全程追溯。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运力储备调运分发机制,推进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投放制度。推进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多方式联运模式,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配合机制,统筹全市物流及仓储资源,借助物流公司资源,健全灾害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提升紧急运输市场储备能力。

3.加快应急科技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科技研发创新机制,推动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推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面向应急管理领域科技前沿,培育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基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结合我市灾害事故特点,面向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加强事故灾害致灾机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研发。

全面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设“空、天、地”三位一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行业部门和救援队伍全覆盖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形成全市应急管理“一张网”调度指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强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遥感、5G、北斗等科技手段应用。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4.培育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完善政府购买安全应急服务机制,积极推广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重点支持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新型应急指挥通信和信息感知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新型消防救援装备、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关键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应急管理支撑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等。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落实安全应急产业税收、投融资优惠政策。完善区域性安全应急产业链,推进全市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安全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安全应急服务适度集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骨干安全应急企业,打造一批省级安全应急产品示范企业,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地安全应急相关龙头企业,依托特色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六)提升社会安全应急素养

1.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加强与南阳市委党校(南阳行政学院)合作,推进应急管理进党校等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鼓励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依托技术支撑机构,打造应急管理专业培训教育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利用省级应急管理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开展网上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定期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提升重特大事故灾害舆情应对能力。

2.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规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监督企业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创新“三个一线”教育培训模式(让一线安全生产培训员,在一线工作场所,给一线员工开展务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升培训教育形式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要内容,推动职业院校设立安全生产专业课程,培养新一代“懂安全、会安全”的产业工人。

3.完善市场化参与机制。严格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市场化服务机制,营造公平从业环境,鼓励专业技术服务、保险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育新型应急服务市场。不断增强企业财产保险、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完善全过程自然灾害金融救助制度,发展巨灾保险,大力推进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险全覆盖,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

4.加强安全应急文化建设。将应急和安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拓展社会资源参与应急和安全文化建设的渠道,繁荣发展应急和安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应急知识科普库、网上应急科普平台、应急科普体验馆建设。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重点面向农村群体,开发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应急安全公众教育系列产品。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知识宣讲、案例解说、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知识,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全民灾害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建立农村(社区)和居民家庭自救互救、邻里相助机制。将各类体验式应急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通过理论授课与体验式教学等教育方式向学生普及应急知识,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组织新闻媒体等单位及时更新、不间断播报有关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保持社会民心稳定。健全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构建社会化监督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南阳市应急物资储备和综合应急救援中心,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区域特点建设地方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完善航空救援体系,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支持纳入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库的“在方城县建设应急物资智能储备中心、在南召县建设伏牛山应急救援监测预警及实战能力提升项目、在唐河县建设南阳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项目、在内乡县建设宝天曼综合救援基地项目、在卧龙区建设应急管理及安全防灾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桐柏县建设桐柏山安全生产预防能力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6个项目建设。

(二)本质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扎实开展危化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推进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提质扩面,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管控能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4   本质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1.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完善园区配套公用工程、建设智慧化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和专用停车场建设,全面提升防控水平;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降低城镇人口密集区安全和环境风险,提高城镇安全水平。

2.智慧矿山建设。开展矿山工程数字化设计,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矿山;持续开展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对无生产经营主体和长期停用尾矿库企业,进行闭库治理并销号,进一步提高尾矿库本质安全程度。

3.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利用河南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实现对市域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等高危行业企业风险在线监测预警。

(三)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应急联防联控联建工程,不断提升科学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专栏5   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及救援队伍有针对性地提供排水工程抢险救援技术装备、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跨区域救援特种装备、自然灾害防治救援特种装备、森林灭火技术装备和地下矿山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等7类重点装备。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全省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对市域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实现动态管理。实施全省地震构造环境精细探测和重点地区与城市活断层探察。建设非天然地震监控站网,实施地震监测仪器升级换代计划,新建一批地震观测及预警站,建设地震预警发布系统。

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利用河南省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中心,全面整合市域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实现全域数据接入、数据智能处理、数据质量管控、跨域共享交换,完成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息汇聚共享。建设南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加强全市预警发布业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设置市、县、乡三级预警发布工作机构及人员岗位配置,明确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基层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联防联控联建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淅川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包含应急救援力量、装备、物资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资源数据库的协同调度平台,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建设。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各地共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救援信息通报、专家会商等工作机制,健全军队、武警、消防、专业队伍、社会力量等抢险救援力量协同机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震灾风险治理工程。

(四)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推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落实综合执法改革意见,深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强先进装备研发应用,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

专栏6   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通信专网建设。建设应急指挥地面光纤网络,承载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会议、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建设固定部署的专用无线通信网,实现应急响应中语音通信业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建设卫星通信网,支撑应急现场远距离通信保障和扁平化应急指挥。通过部、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单位应急指挥通信专网立体式全覆盖,为应急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网络通信保障。

2.各级应急指挥场所完善。建设完善市、县各级应急指挥场所,配备大屏幕显示、音频会议、视频调度、分布式管控、融合通信、信息安全、供配电等相关设备,确保各级应急指挥场所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的上下级无缝衔接。

3.应急指挥业务系统建设。按照“省级统建、分级部署”的原则,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横向接入公安、消防、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纵向联动省、市、县、乡应急管理部门,承载值班值守、突发事件报送、信息发布、协同会商、应急决策、指挥救援、现场态势实时感知、综合研判、辅助分析、决策优化、灾情评估、灾害统计等业务功能,打造统一指挥、下上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数字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调度会商、应急决策、远程视频指挥和应急保障。

4.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执法能力提升。以轻量化、高机动性、模块化为标准,补充配备市、县、乡三级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通信、个人防护、灾害防治等专用装备,各地按照配备标准和执法任务需求,配备各类执法装备,提升应急救援、灾害防治和综合执法能力。推进建设具备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领域的智慧应急信息系统。利用省级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融合汇聚应急系统内部及与外联单位各类数据资源。利用省级双重预防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平台,重点推动市域小微企业双重预防系统建设,建立分行业、分类别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基础数据库,推进工矿商贸企业双重预防系统建设提质扩面增效。

5.乡村振兴应急基础能力提升。完善乡村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建立适合农村地区的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全方位智慧化社会动员体系,引导社区、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坚决防范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加强和规范农村消防站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基层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体系,实现乡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喇叭全覆盖。实施乡村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房屋抗震加固工程。推进乡村公路、隧道隐患整治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6.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利用省级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省级应急管理新媒体中心、数字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急知识科普库和网上应急科普平台,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支持各县(市、区)利用废弃的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等建设安全生产主题公园、减灾体验馆,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打造防灾减灾文化主题公园,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升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健全跨县区、跨部门规划协同配合机制,密切工作联系、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大举措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多元资金投入格局

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载体作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完善财政、金融、信贷等政策,加快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财政投入和应急管理发展需求的衔接,引导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优势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努力消除县区和城乡差异,拓宽规划多元投入保障渠道。

(三)严格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由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公布进展情况报告。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级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

相关文件: 《南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解读

主题词: 南阳市 人民政府 政府办公室 印发 十四五 应急 安全 能力建设 建设规划 的通知

索  引  号 文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有效性
N001-2022-0000304 宛政办〔2022〕31号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05-23
面向社会 主动公开
有效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