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商丘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P0040-2017-0008 公开责任部门 市科技局
公开日期 2017-03-09 公开目录 计划规划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商科〔2017〕7号
信息有效性 有效

窗体顶端

关于印发《商丘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科技局、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根据商丘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商丘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 年 3 月 1 日

 

商丘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 — 2020年),是商丘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是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的紧要时期,更是商丘在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指引和布局商丘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快速、持续发展,根据《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商丘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一、 “十三五”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 十二五 ” 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认真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商丘“一个中心一个枢纽五个基地”战略定位、富民强市中心任务和“两高一低一提升”发展目标,坚持“持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型商丘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现代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局部领域创新走在全省前列,整体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富强商丘、文明商丘、创新商丘、平安商丘、美丽商丘”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1、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先后出台了《商丘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20年)》(商政〔2011〕54号)、《中共商丘市委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商发〔2013〕6号)、《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商发〔2015〕24号)、《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商政〔2016〕1号)和《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商发〔2016〕5号)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改革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开放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市厅会商建立常态化机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西安交大、西北农大等建立全面深度合作机制,全市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载体大量涌现,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到“十二五”末,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由2011年的63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100万元,增幅达到57.2%;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03.9亿元,五年新增660亿元,年均增长10.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创新、创造和创业优良环境和活跃氛围初显。

2、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全市已有商丘、虞城、民权、柘城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占全省 18% ,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1 个, 新建河南省优质酥梨园区和河南省虞城县奶业创新型农业集聚区,全市加快创新发展的中心突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新建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 居省辖市第7位;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到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河南中分仪器有限公司智能电网、柘城县金刚石超硬材料及制品、民权县冷链物流、示范区环保装备、虞城县五金工量具等牵头新组建或参加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占全省18.7%,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占全省10.5%,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创新平台多头并进、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在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生物农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载体新特色和新优势,整体带动全市各类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的创新发展跃上新台阶。

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形成了梁园区生物医药、柘城县金刚石及超硬材料、睢县电子信息、虞城县精密制造工量具、宁陵县生物化工、民权县制冷装备、示范区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在碳纤维功能材料、金刚石超硬材料、电子仪器、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环保装备制造等6个重大领域,累计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8项,争取省级财政科技投入3850万元;累计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9项,争取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近3000万元,引导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生产流程、工艺和产品层次进行提升改造,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拉长产业链,向产业价值高端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2家; 全市在省科技厅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226 家。其中,上海现代哈森 ( 商丘 ) 药业有限公司、夏邑县淮海铸造有限公司各获得 100 万元瞪羚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支持, 4 家企业获得“河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专项资金。目前, 全市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0.5%;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5千件和3千件大关,分别达到5312件和3439件,同比增长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72件,同比增长39%,年均保持了80%和86%的增长。实现了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为粮食连年增产做出重要贡献;累计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0多个,一批农业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区域试验,其中,大豆新品系商豆1201、甘薯商Y10-1和商徐30Z-12、商花511、商粱11号参加国家区试;大力实施富民强县试点县专项工程,其中,全市5个县(区)承担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8个县(区)承担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专项投入1300多万元;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7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累计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32项;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50%。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一个时期,是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举措持续深化、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创新主体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发展作用不断显现的关键时期。

但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长期需要从外部引进,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发育缓慢,科技对外开放度低,开放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缺乏高层次统领的宏观创新载体,多元化科技投入融资体系尚未形成,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创新基础支撑需进一步强化;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未得到很好落实,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迫切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省内外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但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展望未来发展,全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也有巨大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工业4.0、“互联网 ”等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和革命性突破,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无疑对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压力,也为科技创新突出重围,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从国内、省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区域竞争已从产业竞争、资源扩张前移到科技前沿、高端人才和创新环境的竞争,各省、市、县(区)纷纷提出新的创新发展战略,力争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我省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完善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上升为现代创新体系,也相继完成新一轮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空间布局,7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郑洛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洛阳、南阳3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中科院过程所、自动化所等国字号研发机构相继在我省建立独立分支机构而非法人节点,都对我市“十三五”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本市看,当前,商丘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业困难不断累积,经济持续回升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工业产品大多处于中低端,层次低、附加值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低,制约明显加剧,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高素质人才短缺,特别是“双创”发展成为时代趋势,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在目前达到空前水平,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并将这种竞争、这种态势迅捷传导、反映在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激烈竞争上。这对商丘来说,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极端匮乏的现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一定要高度重视,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思想动力,抢抓机遇、战胜挑战,最要紧地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加自觉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到核心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才能成功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实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创建设经济强、城乡美、活力足、社会安、生态好、百姓富的魅力商丘新局面,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总体部署与发展 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 围绕建设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努力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豫东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在“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建设等事关商丘未来发展的大局中,积极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 部署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

—— 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实现政府引导培育和市场需求牵引双轮驱动,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的创新治理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企业主体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健全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推动企业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多向联动机制,面向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倾斜性与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的统筹性相协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商丘向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创新创业强市的转变。

—— 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坚持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相结合,以人才资源开发为先导,强化科研平台条件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科技人才的集聚和成长。

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基础与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加速人才、技术和研发机构的引进,加强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借力提高创新起点、缩小创新差距,努力补强短板,筑牢核心支撑,主动融入全国和全省创新网络,解决关系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综合管理技术集成应用瓶颈问题。

—— 构筑知识产权高地

坚持前瞻引领与跨越发展相结合,瞄准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提升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创造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上,加强知识产权前沿性布局,掌握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局部优势密集型产业,加快商丘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迁。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到商丘落地生根。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一批协同开放的知识产权创造功能型平台,布局一批知识产权引领创新创业示范区、支撑转型升级先行区、转移转化集聚区、创意服务与专利导航产业载体等独具商丘特色的知识产权,引领商丘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使商丘成为我省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豫东承载区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

——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科技支撑和开展创新性探索,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新产品开发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性创新的技术途径向产业技术创新领先者和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者转变。

加快培育省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通过优化布局、特色主导、错位发展,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这一增长点,培育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制高点,转化改造传统支柱产业这一拖累点,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应对我省民生需求和重大社会挑战,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促进“一心引领、一廊提升、两轴带动、五团支撑”高品质发展,加快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商丘。

(三)发展 目标

“十三五”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统筹布局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积极打造商丘科技创新高地,初步建成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要素基本完备、创新资源有效集聚、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的创新型城市和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豫东技术创新中心和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创新治理能力、创新协同能力和创新驱动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 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技术转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优势。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备案数量达到100家以上,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培育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翻番,培育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

—— 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完善

高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平台载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零的突破,争取创建1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新增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 商丘市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照相关规定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豫东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0家以上,推进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商丘分中心等国家创新团队商丘分支机构,创建大学科技园1个,每个县(区)拥有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1个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达到100家,实现省级研发中心在大型骨干企业全覆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

—— 创新资源投入大幅增长

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0%,研发投入比重占企业主营业收入的3%,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数超过80人年。

——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完善科技成果参与收益分配和奖励政策,探索“引项目 引技术 引人才”新模式,促进人才集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重点引进500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20个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5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成就并有一定声望的领军人才;汇聚10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海内外顶尖人才,人才所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GDP增长速度。组织实施“3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30名领军人才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权威;培养300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成为我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全市R&D人员总量达到5万人左右,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年。

专栏1:“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 2020 年达到 2.0% ,

3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 50% 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35% 。

4 、实现省级研发中心在大型骨干企业全覆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争取新增国家级各类创新平台 5 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 100 家,市级各类创新平台 300 家以上。

5 、组织实施“ 331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全市 R&D 人员总量达到 5 万人左右,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80 人年。  

三、重点任务

(一)构筑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遵循集聚规律,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创新布局,以打造商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增长极,以构筑豫东大学科技园、四省接合部协同创新中心、商丘特色创新基地和商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重要创新节点,拓展商丘创新发展新空间,打造商丘经济增长新高地,构筑产业核心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商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创建商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新路子,以建设“科技新硅谷、人才新高地、城市副中心、创业首选区”为目标,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纺织服装制鞋、新材料制品、农资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河南省商丘高新区为基础,整合商丘、民权、柘城、虞城 4 个高新区和全市的科技资源,以一区多园的形式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支持宁陵新型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商丘市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照相关规定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跟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商丘,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科技人才联盟等战略联盟,加强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区协同创新发展,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全市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 5 家位居全省第一,使高新区真正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加快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综合性发展新高地、构筑中原经济区豫东产业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成为带动河南、辐射豫鲁苏皖、面向全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以及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陆海铁航空联运枢纽和“一心一廊两轴五组团”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区,根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遴选办法》,积极争取商丘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区和异地共建区。

—— 优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布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要求和现代农业“高科技、高效益、全链条、全循环”发展规律,遵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一区多园的建设原则,创新资源布局,以黄河故道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区、南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农业科技生态园、鲜果观光采摘园、休闲农业体验园“两区三园”建设为载体,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为引领,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积极引导各类优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汇聚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全面集成熟化绿色、生态环保、节水节能等先进生产技术,全面覆盖种、养、加等农业生产全环节,全面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打造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专业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宁陵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优质 酥梨 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争创河南省农业高新区。 重点发展绿色果蔬、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加强果蔬、乳品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开展大豆、花生、红薯等特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比较效益,培育果品生产、乳制品加工等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接二连三”快速发展,形成以各类园区为节点、产业圈层分明的都市生态农业圈。

—— 建设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协同创新中心

加强商丘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按照豫鲁苏皖四省发展规划,以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孵化加速为核心,加快商丘市四省接合部创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发展公共科技服务、高科技研发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总部经济和高端生产性服务等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加速实现科技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和商丘省级以上高新区与创新中心一体化发展布局。

同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商丘创业创新中心 为载体,以 科技创新云为平台, 以豫鲁苏皖四省科技大数据为基础,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以加速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为支撑,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商丘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孵化中心为 核心,紧扣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交通物流、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金融、传媒等行业的综合性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促进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多维互动交叉融合,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生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新要素高速流通、创新活动高度活跃、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商丘提供有力的 科技支撑。

—— 打造商丘特色创新基地

以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转型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创新基地行动,结合市(县)区实际,打造创新基地,重点在开展研究精密制造、电子信息、数控智能设备、节能环保设备、金刚石及超硬材料、汽车制造和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同时,构建创意设计、创新研发、产品制造、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转型,打造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同时,加强特色创新基地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基地、创新方法集成应用与推广平台、技术转移分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专业机构,构建技术转移转化网络体系,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与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合作,组建商丘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组织实施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重点研发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冷装备、工量具、农资化工、节能环保等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

——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豫东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等6所商丘属地高等院校在地方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优势领域科研力量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目标,建设豫东大学科技园,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属地商丘的高等院校开展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强化科教紧密协同,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加强豫东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大力实施豫东大学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引领商丘发展,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办形式多样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孵化载体,为大学师生创业提供服务,形成创业人才集聚、孵化载体多元、融资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模式高效、示范效果显著的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专栏2:“十三五”创新发展空间布局主要指标

1 、在已创建的 4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 1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高新技术开发区;

2 、新增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组建商丘“三城五基地”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商丘“三城五基地”创新基地,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

3 、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协同创新中心、豫东大学科技园投入使用,重点推进市政府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院、中科院所属院所及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单位的全面合作;重点建设郑州大学商丘研究院、商丘师院大学科技园;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 50 家、众创空间 10 家。

(二) 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创新驱动、集群集聚、智能转型,扩大优质增量,调整优化存量,构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全市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面向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引导支持,在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豫东大学科技园和四省接合部协同创新中心,加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郑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科院等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突破和引进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新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以上创新方法示范企业5家、省级节能减排示范企业20家。

1. 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聚焦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创建和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需求,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一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创新链,实现补链、延链和强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其中,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重点研发专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万宝、澳柯玛、香雪海、冰熊等制冷家电产业,步步先、爱玛、小鸟、力之星等新能源专用汽车和重工汽车零部件、商丘精密制造产业,瑞新、亚太、东和、金源等为龙头的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商丘生态食品产业、睢县电子信息产业、虞城“五金工量具产业”和民权“中国制冷设备产业”、宁陵县“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组织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培育一批千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2. 加快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及制鞋、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五金工量具等产业发展。以商丘食品工业名城、中原纺织服装制鞋城、国内重要的五金工量具生产基地和中原最大的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延伸补强上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和循环技术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业,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强煤电联营、铝电联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加强产业化、规模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以夏邑、虞城、睢阳区等纺织服装产业的集聚区、国家级钢卷尺及五金工量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史丹利、嘉施利、福万家、丰四方等复合肥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关键核心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3.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围绕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力量新材料、万克钻石工具、惠丰钻石科技、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柘城韶华、哈森药业、金振源电子、海乐电子、富士康(睢县)产业园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功能性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领域,精心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集研究、孵化、加速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学研用链条,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创建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制造车间,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购买专利技术,承接核心关键技术成果转移,增强创新能力,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研制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以优势领域的局部突破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壮大,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专栏3: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

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需求,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力争组织实施 10 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 30 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创新链,实现补链、延链和强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重点支持金锐金刚石产业园、鼎煊钻石年产 300 万件金刚石刀具、鑫源钻石精密制造技术,惠丰钻石微纳米超硬材料粉体工艺研发与应用。支持年产 100 万吨拉多美复合肥产业化核心技术,年产 400 万袋非 PVC 多层共挤膜大容量注射液产业化技术。支持年产 5000 辆轻、中、重型冷藏车和冷储半挂车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核心技术。上述关键基础件及通用件达到进口中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专栏4: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加强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电器产品的无铅化技术、材料循环及再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的可拆卸、回收及再制造技术。跟踪近净成形技术、仿生绿色制造和智能自修复等前沿技术。主要工业品的原料损失率减少 30% 以上,二次循环利用率超过 50% 。发展高精度控制与机器人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基于视觉的手眼协调技术、实时控制技术、底盘运动控制技术、控制器可靠性分析技术、关节驱动技术、基于学习的智能控制技术、仿生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遥操作技术、柔性控制技术。大力发展面向机器人的电控核心技术、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电机与减速器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高精加工技术,重点研究微驱动技术和低成本的驱动器技术。大幅提高机器人控制的精度与可靠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模块,加快促进机器人零部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形成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配套产业链的形成。

加快引进、研发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开发高精度、高速高效、多轴联动的数控系统,高功率激光切割、先进焊接技术与装备,高压水射流切割、成形技术与装备,高速冲压技术与装备。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创建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制造车间,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互联网技术,对生产流程、工艺和产品进行提升改造,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市建成省级智能制造工厂 10 家、省级智能制造车间 30 家。

创建商丘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发展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拓展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建成商丘科技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中心,支持高性能计算软件研发与应用、信息服务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等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支持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豫东大学科技园和四省接合部协同创新中心发展。

4. 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聚焦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围绕粮食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重点在生物育种、精准栽培、新型疫苗、冷链食品等方向,组织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商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创新现代农业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研发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促进农产品品牌化、生产服务化、经营资本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产业完备、主体突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林果栽培、花卉园林等产业,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技术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商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等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园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壮大现代农业。 一是 深化现代农业园区一区多园创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新体系,力打造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形成以梁园区、睢阳区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龙头,以县(区)为支撑,以乡镇为补充,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力争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加快全市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专业园区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强化示范引导,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渔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及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利用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降耗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 ”农业、特色农业开发、农业景观旅游等,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互联网 ”农业示范基地(村镇)、特色农业示范村和农业景观旅游示范园区。 二是 大力提升优质粮食综合生产创新水平。大力推进新增千亿斤、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良田,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粮田面积达78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0亿斤以上,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高产粮食基地。加强绿色果蔬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一批现代化、标准化蔬菜、林果种植、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特色基地,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果蔬品牌。到2020年,建成优质瓜菜菌生产基地100万亩以上。 三是 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能力。重点支持小麦、畜禽、果蔬、乳品、花生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流通关键技术、材料及装备研发;加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支持家庭农场联网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

--- 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基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鼓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检验检疫、质量检测、生产加工、信息管理等应用型技术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安全化、机械化、绿色化、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 一是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支撑粮食丰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突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集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高效、绿色生态于一体,坚持用高新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全市良种选育、畜禽新品种改良利用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率先转化科研成果,率先形成经济效益。 二是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研发基地。重点支持农业育种工程、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展种养加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先进农业装备设施技术集成与研发,加强优势特色作物与动物良种、农用物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可控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2020年,创建农业星创天地3-5家。

--- 加强粮食丰产、畜牧养殖和林果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先进农业育种、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展种养加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先进农业装备设施技术集成与研发,加强优势特色作物与动物良种、农用物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可控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 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积极建立新品种的规模化制种、亲本繁育、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包装加工等技术体系,促进种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加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高效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 二是 支持畜牧养殖业技术创新,突出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奶业、家禽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加强县(区)畜禽养殖基地和养殖大县建设,创建国家级畜产品加工示范区,打造现代优质安全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区域性现代畜牧业强市。重点支持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畜禽抗应急能力、改善畜禽健康水平、提质减排等的营养调控技术、畜禽健康养殖舒适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加强饲料、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水产清洁生产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推广新型疫苗、冷链食品技术;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的开发,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 三是 支持林果业名优花卉苗木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平原沙区防护林体系、城市林业生态体系和生态廊道绿化工程、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湿地资源保护工程等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生态林、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创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城市。重点支持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速生丰产林生产关键支撑技术等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5: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突出优质、高产,加强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结合,重点支优异育种材料和种质资源创制、高效复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培育优良农林作物新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立并完善规模化、轻便实用的加代育种技术体系与基地和多点联合试验网,培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农林作物新品种,推动现代种业发展。

以两季作物协调增产、周年资源协同高效为目标,重点开展作物周年增产提质节本高效关键技术、农田地力修复与提升和化肥减施增效、主要农作物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和综合防控等研究与应用,建立资源节约、简化高效型两熟种植模式,形成全市主要农作物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技术体系,生产效率提高 20%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5 以上,肥料利用效率达到 40% 以上。

加强“互联网 ”与农业结合,重点开展农作物生长模型与育种信息化、测土配方施肥、大田农业环境监测、重大害虫检测、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等集成应用,研发适合农业大数据的分析模型、处理流程、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服务应用等专用工具与方法,建立作物生长实时监测系统和预测模型,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

重点开展畜禽重大疫病快速检测、抗原与抗体的大规模制备与纯化、动物疫病治疗制剂等方面研究,建立畜禽疾病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平台,开发更加安全的疫苗载体,研发微生态制剂、卵黄抗体、广谱中和性抗体、天然活性产物等新型免疫治疗制剂,研制基于纳米材料、蛋白质芯片、单分子生物学的简便、快速、高通量的检测设备,开展畜禽疾病的远程网络诊断,全面提升畜禽疾病诊断效率和治疗水平。

依托养殖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单位,重点开展畜禽高效安全养殖的标准化工艺技术、疾病综合防控技术、养殖场节能减排、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的集成与示范,加快养殖设备研发,推进畜禽不同饲养阶段、不同饲养环境和模式下的高效安全养殖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支撑带动畜禽养殖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重点研究自然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外源物质投入的减量和替代、农经(牧、菌)循环链的改善等技术,构建适合河南省不同类型区的农田循环、农 - 牧循环、农 - 菌循环模式,物质能量循环效率提高 10-20% ,建立区域循环农业样板。

重点研究重金属、化肥、农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污水、温室气体等不同形态的风险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运移路径与规律、循环特征、形态转化以及环境毒理等,开展污染物源头阻控与风险污染物的微生物、化学和生态消减技术研发,集成农田污染修复和健康保育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应用,力争土壤有机质提高10%,生态健康指数明显提高。

5. 加快民生科技发展 。 围绕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重点在生物医药、精准医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防治、信息安全等方向,组织实施自然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等重点研发专题,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灾害预警和防御等技术,推进城市建设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研究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诊断与修复、环境品质提升、绿色园区与建筑等关键技术,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加强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生物保健品、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绿色发展的示范领军企业。让科技成果广泛惠及民众,为建设低碳发展、和谐、智慧和幸福的新商丘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6.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 加强现代化服务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重点支持开发文化旅游融合技术;支持开发旅游科技和创新技术和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技术。一是加快制造领域技术服务创新,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信息化技术和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应用性的整体概念设计技术,概念建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色彩设计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集成工程制造全过程计算化技术。着重发展基础部件和通用部件加工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技术,基础原材料加工及再利用技术,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研发技术。二是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社会融资为主导、市场化管理为运作模式,强化金融服务的支撑。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大数据库和物流配送体系,强化信息服务的支撑。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家大院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建设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推广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情监测技术、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构建“地方政府 科技机构 示范基地 农业企业”的成果转化链条,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构筑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1. 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接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围绕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绿色制造、高新技术农业和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等一批事关商丘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科技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加强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开展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围绕我市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参与研究制定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等,从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到人才、技术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协同社会创新力量,加快创新发展,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三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强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引导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为成长期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成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申报和发展的优良环境,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力度,到 2020 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 60 家以上。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依托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属地商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生命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方力量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商丘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现代农业,依托省级产业聚集区,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大中型企业,稳步推进布局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支持创建先进制造业工程研究中心。以提升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高端技术人才为支撑,创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专栏6:实施技术创新主体培育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重点骨干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采取奖励性补助、后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极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争取在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创业拓展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围绕创新链的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创新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到 2020 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 家,创新型企业达到 20 家,省级智能制造工厂 10 家、省级智能制造车间 30 家,建成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 300 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5 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50 家以上,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建设“互联网 ”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企业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等全面实时的“一站式”服务,重点在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 1 亿元以下、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初创期、早中期企业,作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发展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超亿元、行业竞争优势明显的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小巨人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助力其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形成“科技小巨人”企业带动、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支撑的良好局面,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全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到 2020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备案力争达到 100 家以上,重点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0 家,全市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驻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10 个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型集群。

3. 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 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改革人才培养、引进、适用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推动商丘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大市转变、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一是优化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重塑科技人才新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切实落实商丘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商丘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开阔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思路,提高科创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休闲条件,开辟有效的人生价值实现通道,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型创新团队、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为载体,加快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各类科技计划实施中,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支持,力争“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成就并有一定声望的领军人才;汇聚一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海内外顶尖人才,人才所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GDP增长速度。组织实施“3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权威;培养一大批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成为我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建设一批集聚承载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实现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4.实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程。一是坚持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和培育现有人才相结合,采取信息平台引才、组团外出引才、利用驻外机构引才、智力兼职引才、人才租赁引才、围绕重大项目引才育才、依托产业发展引才育才、挂职引才育才、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育才等多种途径引进培育人才。积极探索“引项目 引资金 引人才”、“研发中心 引进人才 成果转化”等新型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二是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70%。 三是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柔性引智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从事创新研究,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在商丘创办企业,经综合评估项目预期产值、税收、就业等经济社会效益指标,给予适当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专栏7: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的实际需要,面向国内外加快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生物、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努力构筑创业创新的人才高地。到 2020 年,重点引进 500 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 20 个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 50 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成就并有一定声望的领军人才;汇聚 10 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海内外顶尖人才,人才所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 GDP 增长速度。

组织实施“ 331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 30 名领军人才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权威;培养 300 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成为我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 1000 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建设一批集聚承载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实现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组织实施创业启动资金工程。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在商丘创办企业,经综合评估项目预期产值、税收、就业等经济社会效益指标,按不同层次给予 100 万元— 1000 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由受益财政和企业主体按 1 比 1 的比例共同支付;鼓励人才带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在我市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市级科技科研经费重点予以支持。人才技术成果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所占注册资本比例最高可达 50% 。

5. 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 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创新载体,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依托优势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在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联盟,强化产业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盟的体制机制,在联盟资源集成共享、成果转化应用、利益协调分配、责任追究落实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引导和鼓励联盟组织内部成员单位联合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联盟成员技术研究院”。加强联盟的年度考核和评估,并根据运行情况对联盟进行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形成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联盟发展活力。二是加快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按照“产业引领、企业主导、协同创新”原则,重点在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发展良好的高新区和产业聚集区,围绕高端装备、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健康、节能环保、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等特色优势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新创业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市场化、科研团队集成化的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助推其发展壮大。支持在农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集聚各方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协调省内外各类应用型科研院所在商丘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协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提升技术成熟度,开展资源整合和研发服务,构建全市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网络。

专栏8: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以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盟的体制机制,在联盟资源集成共享、成果转化应用、利益协调分配、责任追究落实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引导和鼓励联盟组织内部成员单位联合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联盟成员技术研究院”。加强联盟的年度考核和评估,并根据运行情况对联盟进行动态调整和择优支持,形成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联盟发展活力。到2020年,新组建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覆盖。

优化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的实际需要,鼓励和支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驻商高校、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建立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到 2020 年,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新增院士工作站 10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 10 家。

6. 实施科技开放与合作工程 。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商丘各类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合作。支持央企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商丘转移转化。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对接、产学研合作或引进技术成果在商丘转移转化,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带动,吸引国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在商丘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积极落实与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强化与985、211高校、知名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发挥已签订协议单位的优势,建立广泛深入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二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单位及其科研人员,通过单独竞标或与我市企业、单位联合申报等方式,参与承担我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积极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商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建设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支持省内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并购与合资合作,通过人才引进、人员交流、合作研发、研发外包等方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增强专利技术储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科技交流和合作渠道,积极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信息和咨询等服务。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重点推进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化工能源、农业机械、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我市农牧业先进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示范推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开放合作。三是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在商丘建设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引进一批知名技术服务机构,搭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加强商丘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的市厅、市局会商,按照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吸纳省内外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加快技术、人才和成果的引进,推动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四是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深度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我市优势技术领域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商丘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协作更加畅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大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共生发展,社会组织协同作用全面发挥。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创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方式展开合作。探索建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以及组织管理模式。构建联盟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支持联盟承担产业技术研发创新重大项目,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五是促进创新集群协同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共生发展的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产业链、价值链配套,支持引擎企业携手中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加强科技、产业、财税等政策在创新集群中的协同和落实力度。推动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形成创新型产业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创新溢出效应。

 

专栏9:实施科技开放与合作

完善与中科院、知名高校、央企等的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我市重点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商丘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力争引进或共建一批研发平台、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对接一批技术成果。

重点强化与 985 、 211 高校、知名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广泛深入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吸引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单位及其科研人员,通过单独竞标或与我市企业、单位联合申报等方式,参与承担省、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

建成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商丘技术转移网络。

持续推进商丘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的市厅、市局会商。

加强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商丘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在我市优势技术领域强化协同创新中心布局。

7.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加快发展各类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完善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创业人才集聚、孵化载体多元、融资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模式高效、示范效果显著的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培育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引领商丘”活动,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互联网 ”创业社区等创业孵化载体。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培育和壮大。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的创业孵化示范区。加强各类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的衔接,形成“创业苗圃 — 孵化器 — 加速器”完整孵化链条,推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争取 柘城县、民权县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丘大学科技园创建省级 大学科技园, 夏邑县、睢县、睢阳区等具备条件的孵化平台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支持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来商丘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若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二是构建“互联网 ”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加快发展“互联网 ”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开源社区、虚拟社区等新模式,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覆盖面,推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进基层、进社区,支持人人创新。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 ”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实现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联动,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开展“众包”,推广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新创业模式,实现万众创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动。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三是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区。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导,鼓励支持全市围绕区县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孵化园区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作用,集成各类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支撑型众创空间和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区,推动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四是加快科技云服务。做好优化科技服务的加法,引导科技服务业向高效、专业、开放方向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布局,加快建设技术咨询、委托研发、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培育和壮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方式,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市场影响较大的省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产业链条,开展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在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等,重点打造一批服务要素集聚,功能设置合理,服务定位清晰,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五是大力推进科技型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型创业。鼓励支持依托不同主体建设的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有力支撑。组建创新创业服务联盟,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鼓励大企业牵头建立服务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方法和服务支撑,促进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快落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用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支持境外科技人才来商创业。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专栏10: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商丘市核心区创业创新园区集群,鼓励和支持各县(区)重点利用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和空间,对现有和新建的各类创业创新载体进行规划和建设,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搭建创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驻商高校要至少建设 1 个大学生创业园;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建立各类技术研发平台、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产业加速器等;要加强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打造创业创新高端平台和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等为代表,适合服务大众创业创新的众创空间。到 2020 年,市场主体总数比 2015 年增长 26% 左右;累计新增创业人数 6 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 21 万人,全市建成 10 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10 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0 个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区域性创业创新载体为重点,各类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创新要素共同发力,通过加快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孵化园、省电子商务创业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就业基地等,推动全市各类创业创新载体数量、质量双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到 2020 年,创建一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 个,全市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服务平台和省级服务平台。

8. 实施科技资本结合工程 。 发挥金融创新对创新创业的重要助推作用,以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一是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发挥国家新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促进创新创业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设立商丘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豫东大学科技园区商丘市“三区合一”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创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参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众扶”支持,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二是强化资本市场支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并购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海外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上市、挂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再融资。引导产业聚集区、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条件的各类园区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和上市辅导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拟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重组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步伐。加快发展统一的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三是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业务,逐步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股权质押以及产业链融资贷款规模。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信贷投入。完善科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索设计专门针对科技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型,建立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落实授信尽职免责机制,有效发挥差别风险容忍度对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保险发展,积极开发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险、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等产品,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保险费补贴机制,分散科技创新创业的市场风险。加快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发展,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支持科技担保公司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注入和补充机制,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

专栏11:实施科技资本结合

设立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支持。

设立商丘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豫东大学科技园区商丘市“三区合一”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投资。

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海外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加快发展统一的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

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信贷投入。推动科技保险发展,积极开发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险、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等产品,支持科技担保公司发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注入和补充机制,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

9. 实施知识产权 提升工程 。 以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为着力点,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制定鼓励引导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实施专利培育计划。开展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培育、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知识产权 ”创新创业等专项行动;到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0件以上。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选择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加强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工作,引导创新主体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抢占产业和技术制高点,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实施知识产权运营支持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中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商丘分支机构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深入开展“护航”、“闪电”等专项行动,加大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专栏12:加强知识产权提升

完善以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制度安排,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发展制度体系。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专利、商标、版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民事和刑事司法审判“三审合一”改革;建设以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验区(实验区)、园区等载体为核心的各级、各类产业知识产权平台,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实施专利培育计划,开展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培育、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知识产权 ”创新创业等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导航、重点企业专利战略布局、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等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到 2020 年,培育 5 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占比大幅度增加。

10.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通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同行动的科技创新治理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商丘向普惠均等的环境跃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整体效能,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和激励制度等方面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扩大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省级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加大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专家咨询组的比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新成果,普及双创知识,推广成功经验,加快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科普体系,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宣传普及能力水平。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中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一)树立创新意识 。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互联网、科技创新云终端、新闻APP终端、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类传播媒介,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 。 加强对创新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细化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加强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科学组织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县(区)领导干部考核范围,作为考核评价县(区)经济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强化监测调整 。 加强科技创新的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全市科技统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发展的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及时、客观的反映科技创新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监测评估状况,针对创新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加大财政投入 。 围绕科技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活动资助制度,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对科技活动进行评价、资助,促进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窗体底端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