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商丘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11411400005837168X-2022-00000249 发布机构: 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效日期: 2022-05-25 废止日期:
文 号: 商政〔2022〕11号 所属主题: 商政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商丘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商丘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商丘市人民政府              

2022年5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商丘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

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眼商丘市实际,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河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河南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和《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商丘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负责、密切配合,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积极推动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着力完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认真践行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奋力推进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应急管理目标任务。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全面推进,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全部组建完善到位,健全“1 11”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成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平稳交接。先后出台《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商丘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丘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丘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多项文件,应急管理破与立、防与救、统与分、上与下等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二是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出台完善了《商丘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商丘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商丘市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多项文件,双重预防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防控措施逐步加强,重大灾害预防与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危险化学品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加快,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全面覆盖;烟花爆竹整体退出,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全面推进,各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了“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迎大庆攻坚行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安全生产霹雳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贸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检查”等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是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增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市自然灾害防治相关部门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重大战略相衔接,积极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明确了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报送制度。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基础持续夯实,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网络覆盖率大幅提高,防洪除涝工程和抗旱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7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2个,全民防灾意识普遍增强。成功应对了2018年“8·18”特大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在遭遇商丘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强降水的情况下,实现了防洪工程无溃坝溃闸溃堤、城市内涝短时间排出、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未受大的影响,夺取了抗御自然灾害的全面胜利,防灾减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了《商丘市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试行)》《商丘市重大灾害和事故前方指挥部现场指挥协调保障办法(试行)》《商丘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全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建立救援力量稳步增强,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演练持续开展,救援效能明显提高。与周口市、宿州市、亳州市等三个地市的应急管理局签订应急联动合作协议,建立信息互通、救援资源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救援联合演练、联席会议协调等五项机制。专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修订发布市防汛、抗旱、生产安全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专项应急预案51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制定专项应急预案923个,共974个;主办睢阳城湖防汛抢险综合演练,督促城管、电力、通信、农机等市直单位和部门开展多场专项应急演练;2020年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紧急调拨应急物资、开展涉疫场所安全检查、指导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1.主要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商丘市追赶超越、加快转型发展,高质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商丘新征程,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原更加出彩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的新时代。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全省多领域战略平台的叠加效应,结合商丘“区域枢纽、开放前沿”“殷商之源、通达商丘”等战略定位,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对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呼声和期望日益高涨,应急事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热点问题,也为推进应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是党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商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商丘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等文件,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商丘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是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拥有国家级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和民权保税物流中心,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产业、市场、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科学技术进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主要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风险调整凸显期、调整转型窗口期、蓄势跃升突破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各类存量增量变量风险交织叠加、事故灾害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没有改变,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变革后存在随着职能大量增加,监管力量被“摊薄”,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支撑机构不足,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监管手段缺乏,部门间协调联动不足,预案体系衔接机制不够等问题。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制和指挥机制还不完善,基层缺乏应急管理“吹哨人”和“第一响应人”问题。市县两级没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缺乏,应急保障能力尚需提升。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城乡安全高风险低设防依然是我市的基本现状,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够牢、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仍需加强。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涌现,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随之出现,风险隐患更难排查,安全风险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三是自然灾害防御难度大。一方面,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更具突发性、异常性,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各类灾害交织多发,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市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病险隐患多。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承灾能力弱,避灾设施不健全。森林防火林区道路、隔离带、取水点等建设滞后,救火设备缺乏。地震台网、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还不健全,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恢复重建还不够精准。社会公众安全意识不足,基层防灾意识淡薄,风险辨识和管控能力不足,对可能形成的较大灾害,缺乏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准备。

四是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仍不完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不完全匹配,安全监管精准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应急队伍共训、共练、共建、共战机制尚不完善,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全灾种”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不足,遥感监测、物联网、超前感知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五是城市化发展累积潜在风险。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油汽输送、危房改造、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等安全风险突出。老旧桥梁、管道等重大工程进入风险高发期。随着城市系统愈发复杂,突发灾害事故的连锁反应、叠加效应越发凸显。

六是经济调整期事故防范难度加大。“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些地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盲目发展,易形成新的风险;一些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因产权、经营权变更,导致原有安全管理体系失效,易形成新的风险;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执行政策不坚决、搞变通进行最后掠夺,极易引发重大事故;快递、网约车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带来新生风险。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化解安全风险、筑牢发展底板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锻长板、补短板、筑底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影响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全民广泛参与。坚持以党建高质量引领应急管理高质量,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为商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引导全体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坚持两个至上,保障生命安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围绕实战、服务实战、为了实战,着眼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综合保障,全面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能力。

3.坚持深化改革,全面统筹协调。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应急事业协同创新发展,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加快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将依法治理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

4.坚持预防为主,精确问题处理。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全过程全灾种管控风险,强化关键节点风险防控,强化精准应对处理,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精准治理,把风险隐患排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切实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协同能力。

5.坚持创新推动,把握重点方向。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激发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结合主责主业,注重问题研究,聚焦我市应急管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谋划重大政策、筹划重大项目、布局重大工程,补齐应急管理短板弱项,为经济社会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商丘市域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全力压减事故(事件)总量,有效防范较大以上事故(事件)和社会影响大的事故(事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事件);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加快形成新时代应急管理格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本质安全能力、科技信息化能力和全民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核心目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6%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4%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

下降21%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

<1.3%

预期性

5

平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3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2.具体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县级以上应急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乡镇(街道)应急机构达到有班子、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物资、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培训的“六有”标准。

(2)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常态化运行,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得以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等重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3)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加强。全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25个。

(4)应急救援能力大幅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壮大,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日益增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新购防护装备配备率、适体率达到100%,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

(5)应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完善物资储备体系,豫东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完成,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征用补偿和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3.远景目标。

到203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明显提升,应急救援力量显著增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幅跃升,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两个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夯实应急管理能力基础。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重点解决应急保障、救援队伍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形成干部高质、队伍专业、装备精良、物资充足、均衡发展的应急治理能力。

(1)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核心。

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把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党组织建设,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把党的领导贯彻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凝聚合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守纪律、听指挥、敢担当、打胜仗的应急管理铁军。强化政策研究,抓好布局调整,推进资源共享,多措并举、统筹协调,不断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给应急事。

(2)以提升保障能力为根本。

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商丘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优化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市县两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修订备案。不断完善覆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建设应急预案智能管理平台,加强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的编制、管理和实施。强化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风险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及应急能力评估环节,突出应急预案的实战化、数字化、简明化,提升应急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加强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修订、备案、演练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推进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县乡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省确定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标准,规范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和军民融合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和信息共享制度,打通共享共用渠道。建立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运力储备调运分发机制,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投放制度。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引导民众科学储备应急物资。

(3)以强健救援力量为依靠。

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能力建设,配备救援装备、通讯装备和其他应急专用装备,加速市消防救援支队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型发展,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力量,提高全灾种救援能力。探索将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支持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市级组建不少于100人的安全生产、森林灭火、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专(兼)职救援队伍;县(市、区)分别建立不少于50人的专(兼)职救援队伍;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20人的专(兼)职救援队伍;各类工业园区和危化、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按标准建立企业救援队伍。

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加大政府对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制定社会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建立社会力量应急征用机制,完善社会救援力量的实训演练和表彰鼓励制度,支持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建设,建立各类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和应急救援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提高政府部门与社会救援队伍的配合协调性。

2.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按照“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强化宣传、保障到位”的思路,建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强化应急预案效能,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教育,突出应急管理宣传,推进社会参与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1)建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应急管理体系,全市乡镇(街道)建强“1 4”管理体系(组建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应急管理办公室、一个应急救援队、一个应急物资仓库、一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达到有班子、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物资、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培训;村(社区)建立“1 3”管理体系(建立村级安全劝导站,落实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民兵应急救援队),达到有队伍、有场地设施、有物资装备、有工作制度,打通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

乡镇(街道)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应急管理日常工作,配齐配强应急管理人员,建立风险普查机制、监测巡查机制、督导管控机制等,做到“有班子”“有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依托辖区社会救援力量、企业内部救援力量等方式,建设不少于20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城市街道、经济发达镇、特色小镇、重点镇和重点示范镇应当按规定设立消防站,其他乡镇应当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做到“有队伍”;健全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协议储备、企业代储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按需配备、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做到“有装备物资”;加强应急管理和抢险救援人员业务培训,依托“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10·13”国际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组织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做到“有宣传教育培训”。

行政村(社区)设立应急服务站,落实办公场所,配齐必要办公设备,全面推行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依靠民兵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做到“有队伍”“有场地设施”;明确村应急管理服务站的工作制度、物资装备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工作职责,推进村级应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有工作制度”;建设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应急器材,如个人防护装备、小型发电机、局部通风设备、带动力排水泵、乡村大喇叭、手持扩音器等,做到“有物资装备”。

(2)强化应急预案效能。

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实施及监督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衔接有序、管理规范、注重实效的全省应急预案体系,突出基层和企业应急预案建设,科学编制预案配套工作手册和事件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升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无脚本“双盲”演练等形式,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建立应急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规范管理。

加快预案数字化智能化,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预案内容的数字化、信息化转换,实现应急需求下的快速查询、识别、筛选与匹配等辅助指挥决策功能。

(3)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教育。

与党校(行政学院)合作,推进应急管理进党校等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充分利用应急管理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网上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推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立应急管理专业,鼓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依托技术支撑机构,打造应急管理专业培训教育基地。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规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监督企业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教育形式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突出应急管理宣传。

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利用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等载体,重点面向农村群体,开发科普读物、教材、动漫等应急安全公众教育系列产品。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知识宣讲、案例解说、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知识,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全民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将各类体验式应急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通过理论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等教育方式向学生普及应急知识,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落实市县应急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举办培训,提升事故灾害舆情应对能力。

(5)推进社会参与机制。

严格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市场化服务机制,营造公平从业环境,鼓励专业技术服务、保险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育新型应急服务市场。不断丰富事故灾害保险品种,重点增强企业财产保险、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完善全过程自然灾害金融救助制度,大力推进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险全覆盖,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健全安全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构建社会化监督体系。创新风险隐患举报机制,健全完善综合风险研判会商和灾情联合应对机制。

(一)完善“三项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1.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层层压实风险防控、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分级响应、协调联动、信息管控、调查评估、善后救助、灾后重建、监督考核等应急管理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条块结合、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与部门设置,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建设。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实现市域范围内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

进一步整合应急管理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强化安委会、减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职能,推动实体化运作。推进应急管理政策规划制定、总体形势研判、社会宣传教育等综合性工作。健全市县乡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

(2)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紧紧压实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好“一把手”领导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健全各级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推动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细化各环节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扎实推动责任落实。

(3)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

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明确“统”“分”责任分工,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优化管理,发挥好牵头推动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压实各行业部门应急管理职责,突出管好自身监管的行业领域,为其他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树立标杆。落实“防”“救”责任,应急管理部门主责是“救”,并通过综合风险监测、编制和组织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开展灾后调查评估等措施,做好综合防范工作。“防”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涉灾部门在本行业领域负责相关灾种的预防工作。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与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4)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应急管理部门持续推进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理念输出,推动企业自觉、自主、自动建立健全一套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主体责任内生机制,督促指导企业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2.完善应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社会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管控有力的风险管理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风险精细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成源头管控有力、事前评估有效、监测预警科学、排查治理扎实的应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

(1)推进安全风险源头管控。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严格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条件和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提升安全设防标准。严格新改扩建项目审批,严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关口。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严格各类园区等功能区的选址,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完善园区公共安全设施。推动危化品企业入园整治工作,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合理确定城乡开发强度,对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2)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按照“省级统筹、市县推动、行业指导、企业落实”的原则,从整体推进的维度做好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全流程管理。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管理,实行安全生产“一企一码一档”。建立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双重预防体系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扩面提质增效。推动企业建立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加大双重预防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建立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激励约束机制,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

(3)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重点单位场所、关键环节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坚持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专栏2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

①危险化学品领域。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落实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监测报警系统、紧急切断装置改造,推进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专业团队建设,开展重点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深化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强化重大危险源、高危化学品和高危工艺风险管控。完善落实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提升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②工贸领域。深化粉尘涉爆、液氨制冷、电镀、锂电池等重点领域环节专项治理。完善有限空间、动火、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工贸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持续深入推进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有限空间等高危作业场所推广高危工艺智能化控制、在线审批和监测预警系统。

③煤矿领域。加强瓦斯防治,精准治理煤与瓦斯突出、水害和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加大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力度,规范采矿秩序,加强整合技改扩能煤矿安提高执法质量和信息化远程监管监察水平,生产建设矿井全部实现远程监管监察全监管,推进“一优三减”和“四化”建设,。

④非煤矿山领域。按照“控制总量只减不增,整合存量智能升级”原则,提高地下矿山经济、规模准入标准,严格地下矿山准入管理。深化地下矿山关闭退出,出台淘汰落后设备、推广先进工艺目录和机械化减人、智能化升级技术标准,实施地下矿山“三个一批”工程(提升改造一批,停产整改一批,关闭退出一批),全面提升地下矿山“三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⑤消防领域。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仓储物流等综合治理,实施石油化工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提升计划,对火灾突出风险源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文博单位、养老机构和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三合一”场所、群租房等高风险场所区域火灾隐患整治工程。

⑥道路运输领域。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快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强力整治道路客运领域安全隐患,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动态监管。

⑦城乡建设领域。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行为,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

⑧城市管理领域。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清单,发挥各有关部门监测预警网络作用,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风险“一张图”,对重大风险源和隐患实现实时监控。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监测机制、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⑨工业园区领域。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将园区相关方和外来人员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园作业管理制度。对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各园区救援队伍、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基础设施等情况,指导工业园区做好应急能力提升。

⑩危险废物领域。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安全技术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4)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加大重点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力度。加大先进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实施“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专项行动,重点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建立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降低危险岗位现场作业人员数量。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的转变。

3.完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通过加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健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求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建成自然灾害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精准、工程防御能力显著提升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体系。

(1)加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组织开展商丘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灾害综合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依据《河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编制全市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普查宣传培训,完成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致灾体内外业调查;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承灾体信息调查;汇集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形成综合性调查成果,并按照要求逐级完成数据汇交。县级负责编制本地区普查任务落实方案;组织开展本地区普查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具体普查任务,审核汇集县级普查数据成果,并按要求完成数据汇交。

(2)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健全灾害事故预警信息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灾情报送体系。建设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实时发布。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提高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控制性枢纽工程安全加固防护工程建设。

专栏3 自然灾害防治重点

①地震灾害。推进地震易发区和高烈度设防地区房屋抗震加固,健全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与服务平台,健全地震应急响应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非天然地震应急响应体系。

②地质灾害。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评价和重大隐患排查,提高地质灾害详查精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对威胁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综合治理或移民搬迁避让工程,建立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

③气象灾害。开展暴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推进监测网络升级改造,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④水旱灾害。运用维护好主要防洪河道骨干控制工程,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加快推进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加强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农田抗旱工程建设,完善引(调)水工程调蓄设施建设。

⑤森林火灾。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县(市、区)森林火灾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进火场通信和信息 指挥系统建设,推动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和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建设,配备能够满足当地森林防火工作需要的消防车等物资装备器材,完善森林消防蓄水池、储水罐,火情瞭望设施,提高森林防灭火综合处置 能力。

(4)提高城乡基础防灾能力。

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综合防治,开展城市常态化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乡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壮大乡村应急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完善农村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农居建设,对自然灾害高风险点实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抗震改造,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

(三)推进“四化进程”,构建工作新格局。

1.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

在应急管理领域认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能力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形成法规标准完备、执法规范公正、普法优质有序的应急管理法治化格局。

(1)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以防范系统风险、保障安全为基本点,构建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坚持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严格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和过程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和省层面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修订情况,及时跟进制定、修订我市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装备配备标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标准与评估规范、应急管理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化标准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支持部门、行业有针对性的制订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市场共同制定标准新模式。

(2)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健全市县乡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行“局队合一”,实施分类分级执法,强化市级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职责,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备执法装备。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考核奖惩、容错纠错机制。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对重点企业按明确的时间周期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对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建立应急管理法治社会宣传格局,加强法治宣传与新闻报道,营造守法环境。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深化法治社会建设,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意识,严格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政处罚等级,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及时动态调整,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

2.应急管理协同化建设。

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谋划,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协同发展,协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各个灾种、衍生灾害及灾害链,加强多灾巨灾应对研究和应对准备,着力构建内部融合、上下贯通、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军地协作、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全区域联动协同有序、全链条处置优质高效、全灾种应对专业科学的应急管理协同化格局。

(1)全面推进区域内应急管理协调联动。

完善市级应急管理总指挥部综合协调机制,构建市县之间、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健全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等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指挥调度程序,建立健全市县乡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加强现场指挥规范化建设,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建立与周边市县应急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

(2)系统推进复杂灾害协同化救援。

全面提升重大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加强对多灾种和衍生次生灾害的预测与防控能力,实现由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推动气象、水利、水文、公安、农业农村、消防救援等部门数据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数据库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应急资源快速调配机制,确保事发后应急资源快速到位。

(3)健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

做好军地双方应急预案对接,明确应急指挥机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3.应急管理智能化建设。

强化应急科技顶层设计,推进科学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加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推进一张图、一张网建设,强化智能化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化手段助力风险防范和精准治理,基本实现应急管理全域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高效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安全通信,构建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

(1)构筑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系统思维”。

落实应急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布设一张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与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从深层次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装备一批智慧化、便携化、一体化的智能救援装备,构建一套先进强大的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

(2)搭建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智慧中枢”。

按照部厅制订的标准,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推动全市应急信息一张图一张网建设、应急可视化融合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多网融合,智能辅助应急指挥处置决策。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智能化业务应用平台,部署智慧化运维管理系统。

(3)布设应急管理智能化格局的“立体架构”。

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采用5G、SDN、IPv6、PDT等技术,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强化应急指挥设施、执法检查装备、应急救援装备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

4.应急管理社会化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服务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服务政府监管职责履行、服务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提高为主要任务,基本建立主体多元、机制灵活、覆盖全面、综合配套、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格局。

(1)规范社会组织运行。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完善社会组织区域联动机制,培育引导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应急管理探索性和基础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急管理咨询和服务,发挥智囊团作用助力应急事业发展。

(2)创新服务工作模式。

通过行政、市场、合作、委托、购买服务等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社团组织发展,鼓励协会、联合会、商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共享对接、有序衔接、领域跨接,强化对社会组织的考评管理和引导。

(3)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的招募管理、能力提升、激励示范、支撑保障“四个体系”,健全应急志愿服务规范运行机制。推动应急科普教育、政策宣讲等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安全生产预防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推进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工程,完善园区配套公用工程建设智慧化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全面提升防控水平;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降低城镇人口密集区安全和环境风险,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实施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煤矿、工贸等高危行业企业风险在线监测。

(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支持结合实际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汇聚相关部门监测数据和信息,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研判。

(三)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升工程。

全市各级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突出实战性、综合性,以“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科学指挥、高效运转”为目标,将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指挥处置枢纽”和“权威信息枢纽”。高标准建设智能化、可视化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同步推动县、乡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集中、统一、高效、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应急指挥体系,平时用于日常事务处理,战时用于突发事件处置,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四)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提升工程。

逐步将商丘建设成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在科技、管理、文化三个维度做好“1 3 1”的重点工作:即建设1个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构建3个全过程管理环节,做到合理规划布局、主动风险管理、高效应急处置;打造1个安全文化体系,做到安全理念牢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行为自觉。

(五)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豫东(商丘)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着力打造“7中心 1协会”。“7中心”:应急安全体验中心、应急宣传教育考试中心、应急救援训练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医疗救援中心、应急救援运输保障中心、应急物资生产中心;“1协会”:商丘应急安全协会。支持商丘民权紧急航空救援基地建设,完善协同调度、物资储备、应急支援等功能,为商丘及周边地区应急救援提供支撑。支持县(市、区)、乡镇(街道)建设本级物资储备仓库,完善应急救援设施。

(六)科技装备与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

以轻量化、高机动性、模块化为标准,补充配备市、县、乡三级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通讯、个人防护、灾害防治等专用装备;按照配备标准和执法任务需求,配备各类执法装备,提升应急救援、灾害防治和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双重预防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平台,重点推动小微企业双重预防系统建设,建立分行业、分类别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基础数据库,推进工矿商贸企业双重预防系统建设提质扩面增效。

(七)乡村振兴应急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乡村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建立适合农村地区的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全方位智慧化社会动员体系,引导社区、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坚决防范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基层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实现乡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喇叭全覆盖,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实施乡村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房屋抗震加固工程。推进乡村公路隐患整治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八)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坚持面向公众、注重实效,推进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和教育体验场馆建设,为公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宣教场所,增强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商丘应急管理学院”,筹建“豫东(商丘)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与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辐射周边地区。加强公民安全教育,制定全民安全教育计划,实施全民安全文明素养培育工程,提升应急宣传覆盖面,提升全民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各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落实责任,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开辟筹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全力保障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三)强化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要强化政策保障,将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规划应急管理工作程序,持续深化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相关制度标准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

(四)加强评估督查。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各地、各部门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市应急管理局要加强督促落实,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跟踪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相关内容 《商丘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解读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