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索 引 号: 公开方式: 公开时限: 发文字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class="pmingcheng"> 2021-07-29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新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6 月 25 日


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 2021 — 2025 )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新乡市委关于制定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 “ 十四五 ” 时期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新征程

“ 十四五 ” 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乡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现代化新乡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十三五 ” 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奋力拼搏、攻坚克难, “ 十三五 ” 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整体工作成功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新乡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迈上 3000 亿元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 5 万元,均提前实现比 2010 年翻一番目标;财政总收入超过 3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前 四 位; 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超 95 亿斤。 成功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首个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新乡,全省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用。

创新驱动迸发新活力。 郑洛新自创区新乡片区 “ 一区四园四集群 ” 建设加快,高新区在 全省 率先开展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机制改革, 在全国高新区 综合 排名 三年 提升 26 个位次, 发展量在郑洛新自创区连续两年 居 第 1 位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 被 认定 为 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5 家,居全省第二位;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94 家,达到 40 2 家,居全省第三位 。成功举办三届 “ 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 ” ,成为新乡市科技创新的新名片。

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 按照 “ 一台两器一园 ” 的 121 模式, 推进 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 建设,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 20% 以上 ;大企业集团培育力度加大,新航集团、卫华集团、 心连心 化工集团 营业收入超 100 亿元;制造业 “ 三大改造 ” 全面实施,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质效 不断提升 ; 华为鲲鹏、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氢能等产业从无到有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上市公司 新增 2 家、 达到 5 家 ; 新三板挂牌企业 29 家,居全省第二位 。 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复评成功,中国铁塔(新乡)动力电池回收与创新中心成立,省 MEMS (微机电)中试基地成功获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 四优四化 ” 进程加快,延津县丰产示范方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 纪 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大旅游、大文化、大物流、大健康等行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南太行 、宝泉西沟 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八里沟获批 国家 5A 级景区。

三大攻坚谱写新篇章。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封丘县、原阳县提前一年摘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即将收官,绝对贫困问题在牧野大地历史性画上句号。 建立环境保护 “ 三个体系、三个机制 ” , 推动 环境保护 实现了从全省末位、被环保区域限批到 综合考核连续 4 年居全省前列 的艰难逆袭,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PM 10 、 PM 2.5 平均 浓度比 “ 十二五 ” 末分别下降 43.7% 、 45.7% ;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境内 8 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 Ⅴ 类水体全面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 ; 国土绿化行动提质加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明显,政府债务风险率、银行不良贷款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新晋高速全面 复工 , 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等 重大 历史遗留问题 得到妥善处置 ,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 高水平 规划 布局 “ 三带三区两 城十 镇 ” ,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预计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达到 5 7.6 % 。 郑新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高标准规划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 , 高质量 编制完成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生态城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推进三生空间重塑,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 道。累计 召开生态城建设周例会 超过 1 5 0 次,陆续破解了审批、融资、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难题,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思想基础、工作基础,凤泉湖引黄调蓄及配套工程即将下闸蓄水。高标准建设沿黄生态带, 黄河大堤、控导工程连接线等生态廊道 基本建成 , “ 六带 ”“ 九园 ” 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成效突出,中心城区功能不断优化, 供热覆盖率由 63% 提高到 99% 以上。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复审,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得到大幅提升。 县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 长垣实现撤县设市,获批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 “ 三起来 ” 示范县(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 “ 两县十乡(镇)百村 ” 示范工程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形成新优势。 豫北地区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郑济 铁路 新乡段顺利实施,新焦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沿黄 高速、濮卫高速、沿太行 山 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境内段及新增出入口工程开工建设,新晋高速建设加快;菏宝高速黄河大桥、 G107 官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G107 东移改线、 S229 辉原线、城市环路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过 100 万千瓦,地热供暖突破 150 万平方米 ,新扩建 110 千伏以上变电站 90 余座,日濮洛原油管线建成投运,燃气管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列入省 “ 十大水利工程 ” 的卫河共渠综合治理、西霞院水利枢纽、贯孟堤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平原湖等引黄调蓄工程加快推进。全市 “ 全光网改造 ” 基本完成,进入第五代移动通讯( 5G )网络商用时代。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 放管服 ” 改革持续深化, “ 一网通办 ” 前提下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覆盖面不断扩大,时限压缩 50% ,工程建设类项目办理时限压缩到 90 个工作日以内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省领先; 国企改革工作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新飞电器经过重整实现涅槃重生;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农村综合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价格、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 一体两翼 ” 国际陆港加快建设, 中欧班列(新乡号)、 “ 新日韩 ” 铁海联运 实现 常态化运营, 保税物流中心( B 型)一期主体建成; “ 一招四引 ” 成效显著,平煤锂电、雪人股份、鲁花食品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实施 。

社会民生获得新改善。 高质量完成各年度民生实事,民生支出累计 154 1 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4 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 “ 积分养老 ” 模式成为全国典型。超额完成 “ 全面改薄 ” 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义务教育全域基本均衡,中小学课后服务受到中央媒体点赞,被评为 2019 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高等教育实力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位居全省前列。豫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三级医院达到 7 家,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9084 张。 获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战胜 2016 年 “7.9”“7.19” 两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全国 “ 双拥 ” 模范城蝉联 “ 七连冠 ” 。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平安新乡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 、 市政府 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令, 带领全市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勇于担当,支持支援湖北,保障 防疫物资 供应, 为全省全国抗疫 大局 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新乡风采。

五年来, 全市上下 始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政治统领、思想引领,注重抢抓机遇、融入大局,注重项目带动、基础支撑,注重人民至上、民生优先,注重加强党建、强化保障,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把奋斗目标聚焦到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上, 加快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 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推进沿黄生态带、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 大企业集团培育、 “ 六大要素 ” 招商条件建设 以及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 等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着力 补齐 了 一系列发展短板,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实现了产业结构由 “ 二三一 ” 到 “ 三二一 ” 、城乡结构由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开放格局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推动牧野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为开启现代化新乡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 1-1 : “ 十三五 ” 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 年

基数

“ 十三五 ” 规划目标

“ 十三五 ”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2020 年

年均

增长( % )

2020 年
预计

年均

增长( % )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7 . 14

8.5 左右

3014.5

6.7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 人)

56318

81200

84293

6.4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14

8. 4

预期性

4.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47

21.6

10

1 01.7 亿元

7.2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38.7

40 以上

45.4

预期性

6.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49

56 左右

57.6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33.98

35 左右

4 0.66

二、创新驱动

7.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 % )

2.02

2.5

2. 15

预期性

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78

3

5.12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50

60

预期性

10. 互联网普及率( % )

68

87

> 100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18031

8.5 左右

7 .4

预期性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31

10.5

10.2

约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5 以上 ]

[4 2 ]

预期性

14.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6.83]

[ 19.66 ]

约束性

指标名称

2015 年

基数

“ 十三五 ” 规划目标

“ 十三五 ”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2020 年

年均

增长( % )

2020 年
预计

年均

增长( % )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95

95 以上

预期性

16.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1.8]

[2.16]

约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6

76.5

77.4

预期性

四、资源环境

18.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5.45

按省下达指标

完成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19.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按省下达指标

完成 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20.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4.44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2.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3.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4.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

22.32

23

23.1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036

1080

25. 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 PM2.5 )浓度下降( % )

[10]

[4 5 . 7 ]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40.27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6. 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 % )

20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劣 Ⅴ 类水体比例( % )

40

完成省下达目标

0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氨氮(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氮氧化物(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注: 1. [ ] 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 ; 2. 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更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 我市 看,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

面临 的 发展机遇 : 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发挥产业体系基础、现代基础设施、开放通道优势,融入国内大市场和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我市在生态保护、水网体系、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 加快郑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我市更好接受郑州辐射带动,打造郑州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 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科技成果等各类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面临的挑战: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主要人均指标位次靠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市差距较大,面临 “ 标兵渐远、追兵渐近 ” 的压力加大 。 动能转换明显滞后,高端产业 比重偏低 ,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经济结构不优 。 工业化城镇化质量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偏弱 ,特别是产城融合不紧密,制造业不强,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偏少,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增势不强,农业农村仍存在不少短板 。 生态保护任务繁重,污染排放量依然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导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 推动改革开放困难增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各方面制度逐步成熟定型,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同时,影响社会的风险源增多、燃点 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难和债务金融等虚拟风险碰头,防范化解 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

综合研判,我市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区域竞相发展的比拼期、经济蓄势跃升的突破期。必须胸怀 “ 两个大局 ”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赢得主动、在积势蓄势谋势中厚植优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现代化新乡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方针

“ 十四五 ” 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开好局、起好步,整体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乡绚丽篇章。

推动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要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 “ 七个坚持 ” 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新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所需所急所盼的民生实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坚持新发展理念 。 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新乡各领域实践中得到精准、高效落实,推动新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敢于向改革要活力、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向开放要空间、坚决破除一切隐性壁垒,勇于向创新要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发展制约。

—— 坚持系统观念。 站位全局推动新乡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 坚持项目支撑。 突出项目建设这一总抓手,坚持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 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补齐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大力发展新经济, 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保持我市发展优势。

—— 坚持务实 重干 。 树牢 干的导向,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积势蓄势谋势的事,多干抓机遇用机遇、应变局开新局的事,多干解民忧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争创一流,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第四节 总体布局

坚持中心带动、向心布局、组团发展、轴带联动、节点提升、城乡融合、全域协同,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开放共享的 “ 一核四带 ” 发展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绿色产业带、长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南太行文旅康养 产业 带建设,形成 “ 王 ” 字形产业布局。

—— 依托中心城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打造新乡创新创业动力源。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携手郑州共同推进郑新深度一体化,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带动 “ 四带 ” 加快发展,建设 新乡经济核心。

—— 以郑新快速路、 G107 、 S229 为轴,推进沿线县(市、区)向南对接郑州市郑东新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经济,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创新产业走廊,推动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建设 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

—— 充分发挥长垣市引领带动作用,以封丘荆隆宫产业集聚区、原阳产业集聚区、平原示范区、获嘉产业新城等为战略节点,加强与郑州空间衔接,形成沿黄绿色制造产业带和高效观光农业、文旅康养产业带,实现黄河两岸南北呼应、有机协同、相向发展,建设 沿黄绿色产业带。

—— 引导中心城区向东与长垣市,向西与新乡县、辉县市、获嘉县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建设 长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 以辉县市、卫辉市为主,整合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及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独具南太行特色的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南太行文旅康养 产业 带。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未来十五年,我市将坚持 “ 两个高质量 ” ,朝着 “ 六个新乡 ” 的奋斗目标迈进,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

在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作用更加彰显,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增强,党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

在创新新乡建设上,强化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引擎作用,将新乡片区打造成郑州都市圈创新驱动发展标杆,带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中西部地区先进行列。

在富裕新乡建设上,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数字新乡建设上,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标杆企业,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

在文明新乡建设上,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更加舒适宜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

在美丽新乡建设上,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走在黄河流域前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让新乡成为城乡居民的美好家园。

在平安新乡建设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

(二)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今后五年要在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 经济发展质量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二三产业占 GDP 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社会事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 科技创新能力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影响力和要素吸引力不断扩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全面提升,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 改革开放成效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域协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 一体两翼 ” 国际陆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方位、全要素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 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劣 V 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稳定 消除。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修复走在全省前列,美丽新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社会文明程度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影响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中原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 民生福祉保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分配结构持续改善, 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迈向更高水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 社会 治理效能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执行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走在全省前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表 1-2 : “ 十四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 年

基数

2025 年

目标

五年年均增长或

累计

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5 以上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 ( % )

7.0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5.5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5 7.6

> 61

预期性

指 标

2020 年

基数

2025 年

目标

五年年均增长或

累计

指标

属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 )

8 .0 左右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6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2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0

预期性

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 % )

[2.5]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0

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5]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

1 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

11.0 左右

约束性

1 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87

3.7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89

> 4.3

1 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5.0

预期性

1 4

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59

4.0

预期性

1 5

人均预期寿命(岁)

[ 1.0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 6

单位 地区 生产总值 能源消 耗 降低 ( % )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指 标

2020 年

基数

2025 年

目标

五年年均增长或

累计

指标

属性

1 7

单位 地区 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 8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65. 6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 9

地表水 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 % )

75.0

按国家、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

森林覆盖率( % )

23.1

> 26.0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

485.9

> 475

约束 性

22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0 .03 5

> 0.0 35

约束性

注: 1.2020 年基数为初步预计数; 2.[ ]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 3.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第二章 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发展的战略支撑, 发挥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带动作用,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 力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

第一节 强化自创区引领作用

完善自创区空间体系。 加快推进 “ 一区四园四集群 ” 建设,以高新区为核心区,辐射经开区、平原示范区、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牧野区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中国电波科技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载体。

培育四大产业集群 加强制氢、储氢、用氢等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高比能锂电及材料产业化进程 ,培育 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 产业集群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设立河南生物技术研究院和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推进华大基因华中中心、华兰生物疫苗及单克隆抗体、茵特赛尔细胞制备中心和综合细胞库、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培育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加强工业、生命科学、医疗、生物育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开发,推进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链研发创新、建链集群和应用服务推广,推进物联网无线传输模组成果转化 ,培育 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过滤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正大无人机科技创新和市场开发 ,培育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

加大自创区核心区政策支持力度。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做强自创区核心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科技开放合作、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先行先试。完善 “ 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 ” 三制改革工作,构建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专栏 2-1 : “ 十四五 ” “ 一区四园四集群 ” 建设

“ 一区四园四集群 ” 建设两大载体 鲲鹏云和华为云。

“ 一区四园四集群 ” 建设重大项目 华兰生物疫苗及单克隆抗体、科隆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华大基因华中中心、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园、正大无人机、氢能产业园、华为鲲鹏产业生态链、新东光电信息专业园、绿纤科技城。

第二节 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平台,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创新模式,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形成闭环创新体系。 抓住国家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发挥中电科二十二所、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家驻新高校院所研发资源作用,加强基础领域研究,在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来新布局,建设国家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实施 “ 三个一 ” 工程,培育国家、省、市三级创新载体。引导华兰生物、银金达、高远路业等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牵头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到 2025 年,培育国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 150 家以上。

专栏 2-2 : “ 十四五 ” 重点建设创新载体平台

“ 三个一 ” 工程 培育 10 个国家级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打造 150 个省级创新平台,构建 100 个市级创新载体。

四大创新载体平台 研发孵化平台、知识产权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

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小麦产业研究院、华兰生物医药研究院、中纺院中原分院、 863 科技产业园、泰投双创生态社区、氢能产业园、中国电波科技城、新乡创新谷、中科创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河南电池研究院、深实科技、中科院数字经济技术产业研究院、 天博物联网研究院、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 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茵特赛尔干细胞制备中心、华大基因华中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产业平台、新型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新乡分支机构 、原阳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共建)、河南省中央厨房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究院 、 新乡先进制造研究院 、多向模锻科技研究院、中科院上硅所齿科材料研发平台、河南煜和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平煤铁塔动力电池回收与创新中心 。

第三节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强化高校院所应用科研导向,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加 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 持中电科二十二所、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河南电池研究院、新航集团、华兰生物等企业和院所承担 “ 卡脖子 ” 工程,实现在生物育种、无线传输 模组 、 5G 天线、信息安全模组、超晶格正极电池材料、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氢能燃料电池、基因精准医疗、免疫疫苗、蛋白质药物、工业机器人 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实施企业分类培育制度。 实施 “ 创新龙头企业 ” 带动工程,支持国有创新龙头企业改制,推进民营创新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信托产品、增资扩股等多渠道筹集创新资金。实施 “ 高新技术企业 ” 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实施 “ 科技型中小企业 ” 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孵化、招商引资、高层次人才领办创办等方式,引进培养一批初创型企业,提升转型一批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到 2025 年,全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 10 家,高新技术企业 达到 500 家 以上 。

第四节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建设招才引智、人才联盟、产业人才、创新转化 “ 四大平台 ” ,实施人才引进、技能培育、企业名家、人才融通、高校留才、智力强农 “ 六大工程 ” ,构建人才引进聚集政策体系、人才开发培养政策体系、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体系、人才流动配置政策体系、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体系、人才科学管理政策体系 “ 六大体系 ” ,努力打造 “ 牧野英才 ” 行动计划升级版,提升人才竞争优势。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 围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 实施 “ 人才强新 ” 行动计划。依托创新平台,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引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实行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服务等便利措施,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团队)。完善科技奖励机制。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建设高校实训基地。探索在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人才联络工作站。到 2025 年,引 进 培 育 创新引领型人才或团队 50 个 以上 ,拔尖及以上高层次人才 150 名。

加大企业家创新培训力度。 设立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组织企业家参加国内知名大学管理培训。联合第三方培训机构,鼓励企业家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精品游学。构建企业家与高校院所和投资机构交流平台。

第五节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健全以增加知识产权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探索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加快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充分发挥新乡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效能,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对使用者按照实际缴纳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共享使用后补助。培育建设区域性科技大市场。持续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 ,提升常态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融合化办会水平,打造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永不落幕的开放创新品牌 。到 2025 年,力争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0 家。

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引 进 培 育 一批评估咨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立完善覆盖全市、服务企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网络。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间试验、孵化育成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第六节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创新管理。 优化 “ 小政府、大服务 ” 运行模式,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支持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突出集聚创新要素、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孵化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高效为导向的考核考评机制。综合运用研发资助、创新券、政府采购等多种激励政策工具,加快构建形成 “ 研发 — 转化 — 应用 ” 一体化、链条式推进的创新政策体系。

营造创新氛围。 培育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扶持初创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财政参股研发机构改革,加快河南电池研究院、中氢动力电池研究院、天博物联网研究院、中纺院中原分院 、中科院新材料研究院 等研发机构建设。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构建尊重知识、崇尚创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统筹推进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 按照 “ 立支柱、举龙头、铸品牌 、 强载体 ” 的总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结构层次,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 双向融合、双轮驱动 ” 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业立市战略, 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 制定优势产业提质、新兴产业提速、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推进链条拉长、载体提级、企业加速、基础增强四项工程,实施智能引领、绿色改造、品质升级行动,不断完善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结构迈进中高端、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打造 “ 产业名城 ” 和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 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提高优势产业质量效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拉长链条、承接转移为重点,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家居 4 大优势 支柱 产业质量效益。 提高新兴产业培育速度。围绕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规模扩张,加速电池和新能源汽车、 生物产业 、 新兴信息 、 新能源、 新材料 5 大 战略 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提高传统产业层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张增量、优化存量、扶优汰劣,全面提高工艺装备、产品技术、能效水效、环境保护水平,形成化工、建材、造纸 、煤电 4 大传统产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 3-1 : “ 十四五 ”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优势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 做大做强起重装备、振动机械、过滤与分离、汽车零部件等优势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推进智能物流仓储设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环保装备、航空装备等行业发展。

食品加工 大力发展以小麦、稻米、玉米、花生、食用菌、畜禽为原料的农副食品工业,发展以休闲、方便、绿色、有机为特点的特色食品制造业,发展以产品健康、丰富为代表的酒水饮料制造业、熟食加工制造业等,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端健康食品工业基地。

纺织服装 在做强纺纱、做新纤维的基础上,不断做精印染、做大服装,构建 “ 纤维 — 纺纱 — 织造 — 染整 — 终端纺织品 ” 产业链,逐步实现纺织品绿色化、时尚化,建设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型纺织服装基地,推动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绿印小镇、新乡化纤超细氨纶及纤维、中远氨纶等项目建设。

现代家居 以智能家电为核心,以现代家具集聚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与家具行业融合发展,培育电子商务 家居 家装 消费金融新业态,打造智能、绿色、健康、环保的产业链。

战略新兴产业

电池和新能源汽车 全力突破固体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氢能燃料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等新型电池,着力建设加氢站,延伸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 做大做强血液制品、疫苗、高端医疗器械 、检验检测试剂 等优势领域,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精准医疗、动物保健功能产品、 医疗耗材 等产业,搭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筛选检测、大分子中试生产、细胞技术服务、质谱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新缺生物制药产业化,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新兴信息 发展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及配套、应用电子(含电子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大数据产业,着力构建鲲鹏生态产业链。推进建设中国电波科技城、信息通信专业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 MEMS (微机电)传感器及芯片研发制造基地。

新能源 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屋顶太阳能、 “ 光伏 ” 基地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地热质能、生物质能、农村沼气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垃圾发电规模。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新材料 支持银金达等包装新材料建设,大力发展以豫创增材为主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3D 打印金属材料,发展壮大石墨烯、 功能陶瓷、 超薄铜板等先进材料,鼓励发展绿色纤维、生物质纤维等功能性纤维。

传统产业:

化工产业 采用新型化工技术,改造提升新乡市传统化学工业,引导化工企业集聚入园,重点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业。

建材产业 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推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产品绿色化。发展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等高端产品,加强与装配式建筑业的整合链接,鼓励发展新型绿色建材产业。

造纸产业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扩充原料供应,合理利用废木片、废秸秆、回收废纸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加大新一代制浆技术的开发力度,以先进的制浆技术和环保新技术,推动造纸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包装印刷新技术,着力打造中部包装印刷基地。

煤电产业 在控制总量、确保安全生产的原则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

围绕培育打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物 产业 等 4 个千亿级和纺织服装、现代家居 等 2 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的 目标,以 “ 链长制 ” 为抓手,实施产业强链固链延链拓链行动,形成一批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关联度更紧的优势产业链。以发展基础坚实和增长趋势持续的领域为核心,聚焦关键产业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抓行业龙头培育,开展产业链 “ 通堵点、接断点 ” 行动;抓产业协作,开展供应链 “ 连上游、强中游、接下游 ” 行动;抓企业帮扶,开展要素链 “ 保重点、联关键 ” 行动。

专栏 3-2 : “ 十四五 ” 产业集群

千亿级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物 产业 。

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现代家居。

百亿级产业集群 新兴信息 、 新能源、新材料、 化工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 、煤电产业 。每个县(市 、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 1 个以上 100 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区 “ 二次创业 ” 。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方向,坚定不移抓好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突出先进、智造、专业发展定位,坚持 “ 一台两器一园区 ” 的 121 模式,落实 “ 五个一 ” 推进机制,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金融链、供应链、政策链 “ 六链融合 ” ,强化工业用地收储、标准化厂房 建设 、创新平台 打造 、开放平台 建设 、融资平台 建立 、产业基金 设立 “ 六大要素 ” 招商条件建设保障,滚动培育形成 20 个以新兴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持续深入推动产业集聚区 “ 二次创业 ” ,坚持提升产业链水平和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高端化发展和县域产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优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化要素资源集中高效配置,深化 “ 亩均论英雄 ” 改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为引领的高能级产业载体体系。

专栏 3-3 : “ 十四五 ” 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

专业园区 绿色纤维专业园区、电池及电动车专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专业园区、信息通信专业园区、航空航天专业园区、动力电池专业园区、高端装备专业园区,生物与新医药专业园区、电子信息专业园区,新乡机器人专业园区、新乡电波科技城专业园区、起重智能制 造 专业园区、医疗器械专业园区、先进成形高端装备专业园区 ,各园区重点实施一批研发平台、孵化器、加速器项目。

全力培育大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支持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科技创新、产融结合、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并向全流程智能化企业转型,不断提升新产品开发、精品制造和品牌创建能力,壮大新航 集团 、卫华 集团 、心连心 化工集团 、白鹭 投资集团 、科隆 集团 、驼人 集团 等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制造企业;持续推进企业成长促进行动,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创新型企业提升引领计划,加强示范引领、政策支持和企业服务,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和细分领域 “ 单项冠军 ” 、 “ 隐形冠军 ” 。到 2025 年,全市力争形成营业收入超 200 亿 元 企业 3 家 以上、 100—200 亿 元 企业 5 家 以上、 50—100 亿 元 企业 10 家 以上、 10—50 亿 元 企业 30 家以上的发展格局。

专栏 3-4 : “ 十四五 ” 大企业集团培育

200 亿级 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 亿级 河南科隆集团 有限公司 、 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河南新飞制冷器具有限公司、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 、 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豫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加快实施 “ 三大改造 ” ,推进产业 智能 化、 绿色 化、 品牌 深化人工智能、 5G 、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开展 “5G 工业互联网 ” 、数字化车间 / 智能工厂等示范推广;鼓励重点企业从生产智能化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物流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拓展。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开展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实施节能节水改造;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开展过程清洁化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围绕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 加工 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 “ 新乡特色 ” 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 和 河南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探索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

第二节 加快 推动 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加 快 服务技术、业态、模式和 载体 创新, 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 推动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 打造 “ 学在新乡、游在新乡、医在新乡、养在新乡、乐在新乡 ”的 三产品牌,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 高端化发展 现代物流 业 。 发挥骨干物流设施龙头带动作用,完善 “ 通道 枢纽 网络 ” 的区域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 发展公铁联运、高铁物流,优化运输结构。提升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到 2025 年,区域物流枢纽和现代物流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现代金融业。 加快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 中原银行 综合 金融服务中心 等建设,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性(业务)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及分支机构,培育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主体。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到 2025 年,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业态 20 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达 10 家以上,建立市级农商行。 科技服务业。 突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推进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新乡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新乡创新谷、新松机器人产业园等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大力发展 各类科技孵化载体。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建设区域、行业、企业数据中心,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打造中部区域大数据产业中心。依托青峰网络、饿了么、嘟嘟网、猪八戒网 、新投信息 等 信息 服务企业,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务。 商务服务。 发展工业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商务服务,支持各类智库建设,提高商务服务专业化水平。 促进特色会展 发展。

推动 生活性服务业向 品质、多样化升级 文化旅游业。 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全国知名太行山康养度假胜地、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 构建 “ 一山两河三城四镇 ” 发展格局。创建辉县市、平原示范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和宝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十四五 ” 期 间, 重点实施 30 个文旅标志性项目, 文旅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 5 % 以上,建成中原文化旅游强市。 现代商贸业。 围绕 购物 美食、 体验娱乐等多元业态和 “ 老字号 ”等优势品牌 ,发展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各类特色 明显的商贸 集聚区 。 引导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 加快 实体商业创新转型。 培育 电商直播基地,发展社区电商和农村电商。到 2025 年,力争规模以上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总交易额 达到 1000 亿元。 健康养老。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 , 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 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拓展日间照料等新模式。 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加快 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 。 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业。 在 K15 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引入国际国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培训龙头品牌。强化家政、养老、托育、护理等民生服务职业教育和培训。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以新乡・新东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为载体,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加快育幼、物业、 体育 休闲等服务业 发展。

专栏 3-5 : “ 十四五 ” 服务业重点工程

物流设施工程 构建 “ 枢纽 节点 网点 服务站 ” 高效运转的区域物流枢纽设施网络,重点打造 “ 新乡国际陆港 ” 、 “ 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 ” 等 4 个核心物流集群,着力推进郑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 LNG 铁路储运物流园等 18 个重要物流节点和海华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 30 个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完善乡镇综合物流服务站建设。支持原阳、卫辉等县(市)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节点)。加快新乡县、卫辉市 等 公铁物流园规划建设。完善现代化中转设施。

一山两河三城四镇 一山:南太行;两河:黄河、卫河;三城:生态城、森林城、卫辉古城;四镇:陈桥古镇、百泉古镇、原武古镇、唐庄镇。

30 个文旅标志性项目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中原融创文旅城、凤湖智慧城、原武古镇、陈桥古镇(含青龙湖湿地)、博浪沙公园、同心湖公园、王家潭公园、 “ 水墨 ” 赵堤、中原植物园、李大召遗址展示暨美好文创小镇;新乡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南太行公司景区(八里沟、关山、天界山、九莲山、万仙山、齐王寨、秋沟)、宝泉景区、轿顶山景区、白云寺景区、罗姐寨民宿项目、孟庄遗址保护和展示公园、辉县赵长城遗址保护、卫辉赵长城文化公园、竹书纪年纪念馆、龙卧岩景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百泉古镇、卫辉古城、合河文化公园、卫源湖文化公园、生态城诗经公园、北关街、平原省委旧址、比干庙景区、牧野湖公园、卫河公园。

加快 服务业载体转型创新发展。 聚焦高端服务业和特色优势服务产业, 推 动 商务中心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功能优化、服务升级 、品牌提升。推进商务中心区功能集成构建、高端要素集聚,建设产业服务和城市服务优势彰显的高品质功能区。 加快 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 专业性服务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专栏 3-6 : “ 十四五 ” 重点服务业发展载体

商务中心区 新乡市商务中心区, 重点 推进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企业总部港和金融港;支持平原示范区、卫辉市、新乡县等,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商务中心。

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 加快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新乡现代公铁物流园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以及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发展。

商务楼宇 依托商会大厦、互联网大厦、跨境贸易大厦、星海金融中心、国宇金融大厦等 , 培育一批商务楼宇。

第三节 加快建设数字新乡

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加快政府数字化和社会数字化,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 “ 数字新乡 ” 。

引导产业数字化。 深入实施 “ 互联网 ”“ 大数据 ”“ 智能制造 ” 等行动,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发展。 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育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发或与国内外知名平台运营商对接合作,建设综合性平台。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 现代 家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 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聚焦农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 渔业 等 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推进数字产业化。 抢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重大机遇,以鲲鹏计算产业生态构建为契机,加快发展 VR ( 虚拟现实 ) 、移动物联网、 5G 、北斗应用等先发优势数字产业。依托中电科 二十二 所、中科院数字技术产业研究院、华为数据中心、黄河科技集团网信产业有限公司、河南师范大学等,发展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研发面向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的高质量行业应用软件,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 鼓励开发 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 智能 软件与系统。

加强社会数字化。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 谋划 建设 “ 城市大脑 ” 中枢平台,推进 “ 一张图 ” 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高速光纤宽带网和 5G 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鼓励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支持发展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等无接触服务。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加快政府数字化 推进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 强化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建设、整合优化和互联互通 ,推动建设 数字政府云 , 实现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社会治理 “ 一网通管 ” 、政务数据 “ 一网 通 享 ” 。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强化政府数据资源供给,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 建立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监管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数字经济统计监测。

专栏 3- 7 : “ 十四五 ” 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培育工程 强化大数据技术服务、流通交易、科研 “ 双创 ” 等公共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大数据优秀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在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大数据应用。

5G 产业培育工程 培育中电科 二十二 所、天博物联网研究院、芯睿电子、百合光电、新科隆电器、河南若邻智能系统等重点企业开拓 5G 中高频产品市场,补齐补强 5G 核心元器件产业链。支持黄河科技网信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 5G 网络架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方面加快发展 5G 软件服务业。

智能制造升级工程 依托心连心化工集团、白鹭化纤、科隆集团、河南万向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升级版智能工厂、智能车间。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平台。 到 2025 年,打造 10 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100 个智能车间。

数字园区建设工程 实施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推进 2 0 个先 进制造业专业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园区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以及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到 2025 年,实现园区数字化功能服务全覆盖,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 60% 以上。

数字农业示范工程 加强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省现代农业示范园数字化引领,支持大田种植、特色瓜果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数字化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级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到 2025 年,建成 20 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区。

智慧旅游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新乡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整合共享和应用,探索在线旅游管理、服务、营销新模式。支持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建设。到 2025 年,全市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市博物馆实现智能导游、在线预订、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

数字化治理工程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城市运行 “ 一网统管 ” 。建设 “ 社区云 ” ,加快归集社区各类信息,创新社区治理线上线下模式,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到 2025 年,建成 100 个智慧社区样板。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郑新一体、主副引领、多点支撑, 加快推进 以人为核心 的 新型城镇化,构建以新乡中心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长垣市为副中心,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桥头堡,以县域中心和小城镇为重要节点 的 “ 一核一副多节点 ” 城镇体系, 打造 宜居、韧性、安全、智能城市。

第一节 打造郑州都市圈北部门户和次中心

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新趋势, 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大力推进郑新一体化 , 建设豫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推动铁路、高速、干线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郑州都市圈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北连京津、东达齐鲁的商贸物流中枢。以全方位开放为牵引,厚植先进制造、创新能力、交通区位、山水生态等优势,增强新乡作为郑州都市圈次中心的要素集聚承载和跨区域配置能力,打造郑州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健康休闲基地。加强与安阳、鹤壁、濮阳、菏泽等周边地市社会经济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提升郑州都市圈次中心功能,增强都市圈宜居城市吸引力。

第二节 深入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

按照 “ 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 ” 思路,坚持中心联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全域协同,加快构建 “ 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 ” 郑新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加快郑新两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提高郑新两地通勤效率,积极争取郑州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序向新乡市延伸,不断完善和扩大郑新一体化日常生活圈。加快轨道交通网建设步伐,构建 “ 轨道上的郑州都市圈 ” 。加密郑新间跨黄河通道, 实现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城市快速路等有机衔接, 郑州至新乡走廊 形成 5 轨道 9 高快路 的 多层次跨黄河通道体系 。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培育一批郑新一体化品牌企业,加快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 、 沿黄绿色产业带建设,构建 “ 大十字 ” 产业架构 ,推进郑新产业链式配套、紧密协作。加快建设平原示范区、原阳县等郑新一体化发展 “ 桥头堡 ” ,推动设立郑新特别合作区,探索统一规划、联合开发、园区共建等模式和成本共担、财税分享、统计分成、政策协同等机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

专栏 4 -1 :郑新一体化重大布局

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 “ 两中心 ” ,即郑州市中心城区和新乡市中心城区。 “ 三带 ” ,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 产业 带。 “ 六区 ” ,郑新一体化产业承接区、共同发展区、创新引领区、物流枢纽区、生态涵养区、健康养老区。 “ 多点 ” ,主要包括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城、新乡县城、获嘉县亢村等。

5 轨道 9 高快路 轨道交通 5 条:既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在建郑济铁路,规划轨道交通 S3 线、 S4 线。高快路网 9 条:既有京港澳高速和 S101 、原 G107 、 G107 东移改线等 4 条,规划安罗高速、郑州至新乡高速(与龙凤大道共通道)、郑州至辉县高速、郑新快速路(利用郑济公铁两用桥)、 S225 等 5 条 。

第三节 推进城 镇协调 发展

坚持 “ 向心布局、组团发展、区域融合、城乡一体、协同高效 ” 思路,以 “ 三带三区两城十镇 ” 为基础支撑, 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副中心、桥头堡辐射带动力和重要节点支撑力,全方位提升 城镇 协调发展水平。

专栏 4- 2 : 三带三区两 城十 镇

三带 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 。

三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中国制造 2025” 国家级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新乡辐射区 。

两城 凤凰山和凤泉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 。

十镇 陈桥宋源文化风情小镇、平原示范区原武 古镇 、辉县百泉古镇、宝泉文旅小镇、获嘉同盟古镇、卫辉古城、卫辉财神小镇、唐庄航空小镇 、 刘庄、小冀。

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 坚持 “ 东扩、西提、南融、北治、中优 ” 发展战略,按照 “ 东部产城融合、西部商 贸 服务、南部科研创新、北部生态宜居 ” 功能布局,加快以城市道路和公用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打造多组团协同发展的城镇组群。东部组团 加大高铁片区、大东区片区等建设力度 , 打造集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生活 性 服务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型城区;西部组团着力推进老城商业中心活化, 重点建设以火车站商圈等为主的商贸服务区, 按照 “一环三核四网”的总体布局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高水平 推动铁西片区城市功能提升、空间提质;南部组团发挥高新区和高校发展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与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建设新乡区域科研创新高地;北部组团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建设 ,规划建设 25 个大型公园、 50 个中型公园、 150 个小型公园 , 加快 推进 凤凰山 生态 公园、凤泉湖引黄调蓄工程等标志性重大项目 ,提升城区宜居宜业品质。提升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水平,推进延津县主题森林城、新乡城郊公园建设。以市区为中心, 构建区域网状交通体系,推进客货分流,打通新辉、新卫、新获、新新、新延快速通道和物流通道 , 加快 中心城区与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新乡县、延津县 、原阳县、平原示范区 等县域中心一体化发展,形成要素高度集聚、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专栏 4- 3 :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 生态城 重大 工程

建设定位 北方水乡、园林经典、 文化 圣 地 、创新乐园、旅游天堂。

建设目标 建设生态宜居为基础, 集宜 业、易商、怡游、 宜教 、颐养、谊邻于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打造凤泉湖滨水片区、凤凰山生态片区、都市宜居片区、产业升级片区等四大片区,初步形成 “ 三分见绿、五分见园 ” 的公园城市亮点,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到 130 平方公里左右。

重大项目 暄和里水岸风情街、五陵风情园 、络丝公园、凤凰山生态公园、花舞人间、乐活小镇、鄘南水镇、印象新乡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园( 1978 )、爱国主义教育园 、会展中心、凤凰山引水工程、凤泉湖引黄调蓄工程、凤泉湖鹭池湿地公园、共渠左右岸景观工程;生态城新中大道(北环路- G107 )、新飞大道北延(北环路-牧野大道)、牧野大道北延(北环路-规划路)、和平大道(共产主义渠大桥 — 双泉路)、宝山路( G234 -新中大道)、区府路( G234 -京广铁路)、双泉路( G234 -新中大道)。

增强副中心城市和桥头堡带动作用。 支持长垣市发挥省际交界的区位优势,完善市域副中心城市功能,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打造带动毗邻地区发展的新兴中心 ,建设豫鲁交界合作示范区 。引导长垣与封丘县城联动发展,打造民营经济示范区。支持平原示范区建设极具创新活力与宜居魅力的新兴增长中心 、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智基地 、 沿黄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的魅力地标。支持原阳县建设黄河生态文化传承示范区、郑州都市圈新兴增长中心、生态宜居城市、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基地。

提升县域中心、小城镇重要节点功能。 支持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建设。 提升新型城镇化生长点、工业化突破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点功能,着力培育更具影响力和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功能节点。

第四节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县域治理 “ 三起来 ” 为根本遵循,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乡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强化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强县,以产促城、以城促产,分类推动工业基础较好、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市)错位发展,着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打造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特色产品的发展格局。建立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市域产业集群培育机制,推进各县(市)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服务业 “ 两区 ” 等载体作用,加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项目谋划实施,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有条件的县(市)积极争创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大力发展县域高效农业,完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

深化县域改革发展。 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 “ 四城联创 ” 。以县域治理 “ 三起来 ” 示范县(市)创建为抓手,引导相关政策、资源向发展态势好的地方倾斜,培育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县域经济强县。 推动县城积极融入周边中心城市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中小城市。 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打造一批工业发达型、特定功能型、城乡融合型乡镇。 积极推进区划调整。

推动城镇和乡村贯通。 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对城乡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完善 “ 城乡一体,覆盖全域 ” 的规划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护, 实现 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推行县域内教师 、医生 交流轮岗,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 县管校聘 ” ,推动 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

第五节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践行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经营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安全健康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推动城乡建设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推进水电气暖、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增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推动整体功能提升。 按照功能提升、内外兼修、环境优美、便利舒适的原则,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 。 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 充分利用老城区功能疏解腾退空间 , 保障城市功能织补。优化城市路网、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改善中心城区交通 “ 微循环 ” 。 围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目标,修复河道水系,整治景观风貌,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湿地、郊野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共绿地,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和小区海绵化改造,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和蓄水韧性。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完善城市规划引导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加强各类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高水平开展城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和居住功能、地下和地上空间,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优化塑造城市风貌, 注重 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 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前瞻布局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灾和物资储备系统,完善重要区位人防工程,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和人口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建设抗风险能力强的韧性城市。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立健全与城市建设运营周期相匹配、稳健可持续的城市财务平衡体制机制。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 坚持 “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途径解决困难群众和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全面贯彻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努力实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速度基本协调、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用地建设租赁住房,逐步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持续调整完善落户政策, 落实 郑州都市圈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 制度 ,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推动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强非户籍常住人口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服务保障 水平 ,全方位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缺公共资源差异化提供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体制机制,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竞争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建设用地 增加规模 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提高城市包容度,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 推动 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 全面融入 城市生产生活 。

第六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优化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高标准绘制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 一张图 ”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分类管控,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留白机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护耕地,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不同功能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受、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专栏 4- 4 : “ 十四五 ” 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

宜居城市建设工程 新增城市道路 150 公里,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断头路”、“卡脖路”,改造老旧小区 9.4 万户,新增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 375 公顷, 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 城区供热 基本达到全覆盖 、供热能力达到 4400 万 平方米 以上。

韧性城市建设工程 改造城市易涝点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实施河渠、暗涵清淤 41 公里,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城市、县城建成区 50% 、 20% 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实现将 80% 以上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第五章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 “ 妆点太行山、扮靓母亲河、保护大运河 ” 生态布局, 加快 “ 32231 ” 林业生态和 “ 五湖四河 两渠 ” 水生态体系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绿色新乡生态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段

推进沿黄生态带建设。 谋划和实施平原示范 区至 长垣市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以点彰显特色,以线强化贯通,实现点、线、面统筹发展,构建绿芯、绿廊、 绿带的 生态格局。以廊道绿化为重点,建设高标准沿堤生态林,加快实施 “ 六带 ”“ 九园 ” 等 64 个 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中原美丽乡村、绿色农林产业博览园 建设 , 初步 形成 以 “ 六大廊道 ”“ 十 大节点 ” 为支撑 的 高质量生态屏障。

专栏 5-1 : “ 十四五 ” 沿黄生态带重大项目

六大廊道 沿黄大堤生态廊道、沿黄河生态观光廊道、沿幸福渠穿滩公路廊道、天然文岩渠生态廊道、沿高速高铁生态廊道、 10 条进滩公路生态廊道。

大节点 平原示范区 “ 三滩 ” 分治示范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样板田、绿色科创小镇、中原国家植物园、鸟类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博浪 沙国家级森林公园、王家潭湿地公园、同心湖、融创文旅城、陈桥水镇。

11 个花木小镇 官厂镇凤凰文化珍 稀 植物小镇、韩董庄树艺小镇、蒋庄刺槐产业小镇、正商大宾休闲农业小镇、陡门养生茶产业小镇、李庄林经套种产业小镇、尹岗树莓小镇、孟岗四季花海小镇、芦岗制种产业小镇、苗寨食用花卉产业小镇、武邱乡观赏蔬菜小镇。

383 个美丽乡村 夹堤村、姚村、新王村、洪庄村、范庄村、司庄村、马房村、郑堤村等 383 个美丽乡村。

32 个绿色农林产业博览园 芡实、薏仁种植博览园、桔梗种植博览园、树莓种植博览园、观赏蔬菜种植博览园、金银花种植博览园、石榴种植博览园、养生茶产业博览园、黄花菜种植博览园等 32 个绿色农林产业博览园。

持续抓好自然保护地建设。 加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鸟类 “ 大熊猫 ” 震旦鸦雀、 青头潜鸭 等一批珍稀鸟类保护力度。加大太行山猕猴、新乡黄河湿地国家鸟类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推进原阳官渡、辉县共海、平原示范区等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优化湿地空间布局,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持续抓好黄河 “ 清四乱 ” 。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完善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和解决机制 ,推进 “ 清四乱 ” 常态化、规范化 。 加大整治力度,开展天然文岩渠、柳青河、孟姜女河等中小河流及农村河流 “ 清四乱 ” 。综合运用遥感监测、日常巡查等手段,全覆盖、拉网式推进 “ 清四乱 ” 。 依法打击非法采土、盗挖河砂、私搭乱建等行为。

规范高效利 用黄河水 细化实化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统筹当地水与外调水,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生活与生产用水,留足生态用水,依托黄河干支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水资源监测及供用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建设,构建用水高效、配置科学、管控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 推进 “32231” 林业生态 工程

把 “32231” 林业生态工程作为建设森林新乡的载体和抓手 , 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新乡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带、南太行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设森林新乡 。 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 、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构建 “ 一城三网四带多点 ” 生态空间。持续抓好沿太行山生态廊 道提质,将南太行、生态城、交通廊道绿化、废弃矿山整治等生态建设与国储林实施有机结合,提高建设标准,优化苗木结构,加强林木管护。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实施城市公园绿地 500 米扫盲工程,优化全域公园体系,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 2025 年,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森林覆盖率达到 26% ,城市绿化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乡村绿化覆盖率 达到 30% 。

加强关键区域生态整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坚持 “ 动用土方最小化、施工时间最短化、生态维持可持续化、作业方式绿色化 ” 原则, 加强北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重点防控景区开发、矿山开采、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活动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

专栏 5-2 : “32231” 林业生态工程

“32231” 林业生态工程 即: 3 带 2 城 2 区 3 苗木基地 1 储备林基地 。

南太行生态景观带、沿黄生态带、大运河(卫河)生态景观带 。

两城 生态城、森林城 。

两区 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 。

三苗木基地 获嘉县、凤泉(牧野)及封丘县苗木基地 。

一储备林基地 国家储备林基地(全域)。

第 三 节 建设 “ 五湖四河 两渠 ” 水生态体系

按照 “ 全面清河、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 ” 的思路,加快推进 “ 四水同治 ” , 全面实施节水、引水、蓄水、净水、活水工程 。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和修复治理工程,开展退田还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河湖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改善亲水游玩环境。加大城乡水环境治理力度,实现城乡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 。 稳步开展河道采砂综合治理,实施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开展黄河故道防风固沙和 土地盐碱化 治理,推进大沙河、天然文岩渠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加快建设 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新乡分中心 ,构建 “ 天基、空基、地基 ” 云水资源探测系统,提升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

专栏 5 - 3 : “ 五湖四河 两渠 ” 水系连通工程

五湖 定国湖、凤泉湖、卫源湖、东湖、南湖 。

四河 卫河、赵定河、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 。

两渠 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 。

第 四 节 持续深化环境污染防治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落实 环境污染治理 “ 三 个 体系 、 三 个 机制 ”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消除 影响 人民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打造优美舒适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新乡。

强化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京津冀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高标准要求,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快水泥、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工业窑炉深度治理。加强散煤、扬尘、氨等污染控制,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有序开展生活源 VOCs 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推进老旧车辆淘汰。落实 “ 路长制 ”“ 街长制 ”“ 山长 制 ”“ 网格制 ” ,推动精细化管理,提高环境监测与预警应急能力,提升污染防治精准化、科学化水平。 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清单式管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分级,动态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推进应急管控后评估。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 加强源头治理,优化排污口设置布局,完善控制单元达标管理体系,推进水污染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深化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提标改造并达到 地表水 Ⅴ 类以上水质排放标准。完善污雨水管网建设,加快尾水湿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升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流域环境风险防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完善覆盖市、县、乡的水质监测监控体系。

稳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严格新上涉重金属项目,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推进重金属、大宗固废、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污染防治。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膜、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分区域分品种分阶段禁限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的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

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开展重大产业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推广 “ 互联网 生态环保 ” 综合应用,完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预警网络, 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染动态溯源和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依法实施排污许可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设统一规划、监测、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环境气象预测预警水平。

第 五 节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 ,坚持源头严控和过程管理,着力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持续降低能源、水、土地资源 消耗 强度,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资源节约集约、生活绿色宜居的美好家园。

全面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 探索实施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制度,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 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 加快市 、 县 、园区和重点用能单位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水资源用途管制和区域行业用水配置,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强化雨洪水、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控国土开发强度,完善国有土地等级评价体系,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持续开展 “ 三违三未 ” 专项行动 ,加强地上地下复合立体开发,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全面推行能效、水效 “ 领跑者 ” 制度,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到 2025 年,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 80% 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施新一轮清洁生产。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 积极推广 绿色消费,倡导并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 健康的生活 理念和生活方式。 持续推进 公共机构、家庭、学校、社区创建绿色示范单位。

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 。 加快化工、电力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创建心连心等一批低碳试点。 加速低 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努力增加生态碳汇,提升碳汇规模和质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 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建立跨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不同行业间原料产品互供、能源资源协同利用,加快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工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园区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上下游间原料互供和余热余压等能源资源协同利用,构建循环耦合的园区产业体系。推进经开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园区循环化应用范本。推进延津、辉县 、长垣 等静脉产业园建设提质,完善提升城乡废弃物协同处置功能,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以延津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为引领,加快先进节能、节水、环保技术研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健全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水、电、气、热价格机制,完善体现环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行更加严格的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绿色标准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绿色金融产品,逐步开展绿色产品第三方认证。

第六章 加快构建基础能力支撑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协同融合、整体优化,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构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 “ 主体组网、区域融合、登顶太行、跨越黄河 ” 的远景格局,围绕建设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豫北现代物流中心 “ 两枢纽一中心 ” ,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智慧互通、安全绿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建设交通强市。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打造连南贯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 强化中原城市群铁路北枢纽功能。 构建 “ 四横九纵 ” 铁路网格局。规划建设高速、普速、城际、市域构成的多层次铁路网,郑济铁路建成通车,实现与全国主要城市群高铁直达,谋划推进新乡至菏泽高速铁路项目,形成 “ 南北通达、东行向海 ” 的高速铁路网格局; 加快 推进新焦城际铁路建设, 统筹推进郑州都市圈市域铁路新乡段规划建设。 因地制宜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鼓励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辉县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提高铁路货运比重。构建 “ 四纵四横两环 ” 高速公路网。建成郑州至辉县高速块村营至营盘省界段、沿黄高速封丘至原阳段、沿太行山高速新乡段、濮卫高速新 乡段 、鹤辉高速新乡段 ,开工建设安罗高速新乡段、沿黄高速兰考至 封丘段、沿黄高速孟州至平原示范区段、郑辉高速郑州至 新乡段 、安新高速新乡段 等 项目,新增高速公路 3 80 公里。开 展长垣至修武高速、鄄城(豫鲁界)至辉县高速卫辉至辉县段 、郑新高速 等前期研究工作。提升国省干线路网。形成 “ 七横十三 纵一连接一辐射 ” 的干线公路网,重点实 施 G234 辉县南村至申屯段、 G230 封丘开封黄河桥及连接线、 G230 封丘滑县界至封丘獐鹿市段、 S229 辉县至原阳葛埠口段、 S306 濮辉线卫辉上乐村至辉县高庄段等工程。 有序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城镇路 段的绕城改造,加快推进沿黄通道、交旅融合示范项目试点建设,着力实施普通干线公路 “ 节点枢纽畅通工程 ” ,消除瓶颈路,改善节点路,全面提升干线公路网效率和服务水平。 “ 十四五 ” 期间,计划建设改造干线公路 420 公里。完善市域城乡路网体系。加快市域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新延、 新获 、新新、新辉 快速路建设。加强县域公路与城市道路两网衔接,持续提升县乡公路网络通达能力,加快实施 “ 通村入组 ” 工程,深入推进 “ 四好农村路 ” 建设,加强黄河滩区内道路建设。依托南太行、黄河滩区等生态廊道打造特色骑行 、 徒步绿色通道。新改建农村公路 1500 公里,实现 20 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乡镇出口路全部达到二级路。到 2025 年,建成快速铁路对接周边、高速公路外畅内联、市域 快速县县通、干线公路覆盖全面、农村公路畅达乡村的综合交通网络。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铁路枢纽集聚与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新乡高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完善公铁联运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东站西广场零换乘工程,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便捷衔接。优化客运枢纽布局,完善枢纽功能,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客运班线等布局,规划建设 “ 市域 型 — 片区型 — 节点型 ” 三级客运枢纽体系,引导客运枢纽建设设施一体化、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实现短距离换乘。推进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高速公路互通、集疏运公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建设集客货运、邮政、供销、快递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配送终端,实现县乡村物流配送全覆盖。适时推进新乡境大运河卫辉 城区 段、新乡市区段旅游通航。

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完成新乡军用机场搬迁,预留军民合用发展空间。建设 完善 新乡唐庄航空基地,推动长垣市、辉县市、封丘县等有条件的县市 规划布局 通用机场,有序拓展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航空旅游、公商务飞行及无人机应用等新兴业务。开展新乡全域 低空产业 经济发展研究。

优化公共客运服务体系。 完善客运枢纽体系布局,强化枢纽一体化衔接,提升公众出行便捷度, 构建便捷舒适、普惠共享的客运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加强乡镇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联系,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加快相对贫困地区道路客运发展,实现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坚持公交优先,实现郑新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实施市县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发展多样化道路客运服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客运专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约车服务等特色客运业务。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推动行业监管数据平台及子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服务互联互通及输出交互。推动行业数据应用,实现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可视、可测、可控、可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路网 “ 建管养运 ” 智能化水平。推进网络运输平台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建设市级道路货物(含危险品)运输监管基础数据库和安全监管系统。推进公交智能化出行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公交企业智能化调度综合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绿色交通。 大力推广绿色施工,加强路面材料、废旧材料的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避免交通设施不合理占用耕地。加快推广纯电动、氢能新能源客车、工程车、环卫车、出租车,强制淘汰、报废、更新老旧和排放不达标车辆,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专栏 6-1 : “ 十四五 ” 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轨道交通 建成郑济 铁路 新乡段, 加快 推进新乡至焦作铁路 建设,统筹推进 郑州 都市圈 市域铁路 新乡段 建设,规划研究新乡至菏泽高速铁路。

高速公路 续建郑辉高速块村营至营盘省界段、沿黄高速封丘至原阳段、沿太行山高速新乡段、濮卫高速新乡段 、鹤辉高速新乡段,实施安罗高速原阳至郑州段、安罗高速原阳至豫冀界段、沿黄高速兰考至封丘段新乡境、沿黄高速孟州至平原示范区段、郑辉高速郑州至新乡段 、安新高速新乡段 等,建设总里程 38 0 公里。

干线公路 实施 S229 辉原线辉县至原阳葛埠口改建工程、 S306 濮辉线卫辉上乐村至辉县高庄改建工程、 S311 封辉线延津县城至 G107 改建工程、 S230 沿南太行线林州辉县界至上八里镇改建工程、 G230 封丘开封黄河桥及连接线工程、 G230 通武线封丘滑县界至封丘獐鹿市改建工程、 G234 辉县南村至申屯段改建工程、郑新快速路等 8 个重大新(改)建项目,实施 S101 郑台线 S225 交叉口至新乡鹤壁界段改造工程、 S224 内罗线延津浚县界至马庄段改造工程、 S227 林桐线卫辉林州界至塔岗段改造工程、 S227 林桐线 S310 交叉口至新荷铁路段改造工程、 S231 薄原线辉县大北呈村至辉县获嘉界段改造工程、 S231 薄原线获嘉西环立交至后小屯段改造工程、 S309 长济线延津滑县界至班干村段改造工程、 S311 封辉线延津新乡县界至京港澳高速段改造工程等原级改造工程,建设总里程逾 400 公里。

农村公路 新改建农村公路 1 500 公里。

铁路专用线 建成河南心连心铁路专用线扩建项目、 豫新 发电 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工程 ,推进辉县市货运铁路专用线、 河南 新亚全通物流铁路专用线、卫辉市公铁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延津县晋开集团延化化工铁路专用线、新乡 LNG 物流园铁路专用线、新乡西部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扩建、新乡南部公铁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等前期工作。

旅游通航 适时推进大运河 Ⅳ 航 道通航(含卫河、共产主义渠),其中新乡城区段自西环路至北环路长 15.7 公里,卫辉市 城区段 建设路至森林公园长 8 公里, 先期 参照 Ⅶ 级航道标准建设。

通用机场 建设 完善 新乡唐庄航空基地,推动长垣市、辉县市、封丘县等有条件的县市 规划布局 通用机场。

第二节 构建低碳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 “ 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内源优化 ” 的战略导向,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加快形成煤、电、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

推动煤电优化升级。 严格控制煤电规模,坚决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煤电机组,不再规划新建除民生热电联产以外的煤电机组。加快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推进宝山 电厂 热电联产改造, 实施新乡中益电厂灵活性改造, 深入推进孟电煤电机组节能 升级 改造。 依托赵固矿区,加强煤炭洗选加工, 提高煤炭清洁使用度;推进 煤炭在全市电力行业 的集中 使用,提高煤炭使用集中度,降低煤炭在终端分散利用比 例。持续提高煤电机组效率,到 2025 年,平均供电煤耗低于 285 克标煤 / 千瓦时。

持续扩大电网建设。 新增 500 千伏 潞南 变电站 1 座,新增变电容量 100 万千伏安;新增 220 千伏变电站 8 座,新增变电容量 234 万千伏安;新增 110 千伏变电站 38 座,新增变电容量 239 万千伏安; 新改扩建 35 千伏变电站 7 座 ,新增 变电容量 7 万千伏安;新增及改造 10 千伏配变 9400 台,新增配变容量 189.9 万千伏安。到 2025 年,全市电网形成以 500 千伏获嘉变、塔铺变、冀州变、潞南变为核心,以 新乡 中益电厂、渠东电厂、能达电厂、腾达电厂为支撑, 28 座 220 千伏变电站为依托的环网结构,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全市供电可靠率达 99.9% 以上 。

推进全域集中供热。 全面整合市域及周边热源,优先发挥宝山、中益等大型燃煤统调机组集中供热优势,充分利用封丘、延津等生物质供热资源,合理利用造纸、水泥等工业余热资源,有序利用原阳、封丘、新乡县等地热资源,探索推进一体化小型核供热站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外引、多能互补 的集中 热源保障格局。推进中益电厂 — 经开区、宝山电厂 — 新乡市区、新亚纸业 — 平原示范区等跨区域供热主管网规划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工业蒸汽、民生采暖管网建设,努力实现区域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到 2025 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外通内畅、安全高效的 供汽 供热新格局,基本实现县城、重点乡镇集中供汽供热全覆盖。

提升油气保障能力。 加快区域输气管网建设,完善油气输配网络设施,推进博爱 — 获嘉 — 长垣 天然 气 长输管道项目建设,谋划获嘉 — 平原示范区 天然气长输 管道项目,全面打通第三气源通道。持续推进县域间管道和县域支线网络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城市燃气管网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依托省储运公司及新奥、新长、金鹏等城燃企业,持续提高气源保障和系统储气调峰能力。强化成品油资源协调力度,依托锦州 — 郑州成品油管线,增加成品油库存,落实铁路公路配送能力,提高短途配送运力,保障全市成品油资源高库存供给。

积极推进新能源建设。 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以分布式利用为主,通过市场化交易等手段,持续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应规模。加快原阳、封丘、延津等沿黄地区平原风电,辉县、卫辉等北部山区山地风电项目建设,打造豫北沿黄百万风电基地。依托同济大学、电池研究院、铁塔集团、国网新乡等资源优势,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培育加氢基础设施、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 产储运用 ” 全产业链。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 谋划 推进辉县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太阳能( “ 光伏 ” 基地)、地热质能、生物质能、农村沼气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垃圾发电规模。到 2025 年,全市风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 200 万千瓦以上,封丘、原阳、延津、新乡县等地累计实现地热质能供暖面积 500 万平方米以上。

建设 “ 互联网 ” 智慧能源。 扭住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销售使用模式变革。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推进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应用示范区建设,推进 “ 互联网+充(换)电基础设施 ” 建设,推进油、电、气、氢综合加能站规划建设及既有加油站升级改造。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有效对接热力、油气和其他能源网络,探索推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加快分布式储能设施建设,推进光伏、风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效灵活接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建设 “ 源 — 网 — 荷 — 储 ” 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物联网。

提升能源安全应急能力。 统筹煤、电、油、气、热的网、运、储设施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结构多元、多能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应稳定的现代能源新体系,有效平抑能源市场波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全面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能源项目建设、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全过程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能源保障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综合协同能力,确保全市能源供给平稳有序。

专栏 6- 2 : “ 十四五 ” 能源建设工程

电网 新建 500 千伏 潞南 变电站 1 座,新增变电容量 100 万千伏安;新建千佛变、留香变等 220 千伏变电站 8 座,新增变电容量 234 万千伏安;新建封丘文岩、卫辉安都、新乡县七里营等 110 千伏变电站 38 座,新增变电容量 239 万千伏安。有序推进辉县、卫辉市老 城 区等电网改造工程。

水电 规划建设 辉县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风电 推进黄河北岸原阳、封丘、长垣等豫北百万风电基地项目;推进辉县、卫辉等山地风电项目。

生物质 推进卫辉、延津、辉县等生物质热电项目。

光伏 新建高新区、经开区等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 辉县、卫辉、新乡县等 “ 光伏 ” 基地项目。

地热 推进封丘、原阳、新乡县等地热供暖工程建设。

集中供热 推进中益电厂 — 经开区、宝山电厂 — 新乡市区、新亚纸业 — 平原示范区等跨区域供热主管网建设。

燃气管道 建成博爱 — 获嘉 — 长垣 天然气 长输管道项目;谋划推进获嘉 — 平原示范区 天然气 长输管道项目;推进农村燃气管道建设项目。

综合加能站 新增集中式公共充(换)电站 30 座,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 1000 个,居民充电桩 2000 个,加氢站 15 座。

智慧能源 推进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应用示范区项目。

第三节 构建现代水利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深入实施 “ 四水同治 ” , 完善 丰枯互补和调洪防灾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打造豫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战略枢纽。

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筑牢黄河安澜 “ 三条防线 ” ,实施黄河下游贯孟堤扩建工程。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减缓黄河主槽游荡范围和泥沙淤积。推进沿黄蓄滞洪区、排涝水泵站等布局优化与功能提升。加强薄弱堤防治理,确保特殊滩区和封丘倒灌区群众汛期安全。加快推进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继续实施沿黄新乡段 16 处控导工程连点成线工程,谋划推进贯通曹岗险工道路与控导工程连接线,确保将 6000 流量以下洪水控制在黄河主河槽以内,不出现漫滩现象;拓宽改造幸福渠及幸福路工程,加快推进幸福渠道路全线贯通,将 10000 流量以下洪水控制在幸福渠以南;加固提升黄河大堤,实施大堤背河淤区土壤改良,全面整修现有不能满足防洪要求的堤坝,将 22000 流量以下洪水控制在大堤以内,提升大堤防洪能力。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确保黄河新乡段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

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 深入推进 “ 二级悬河 ” 和游荡性河势治理,畅通行洪通道,有效提高行洪能力。全力推进防洪坝新建改建等工程,加快推进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落实 “ 林网、路网、水网、管网 ” 四网建设,探索实施居民迁建后滩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 “ 花园、菜园、果园、游园、牧草场 ” 四园一场建设。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试点,结合黄河下游水沙特性、河道地形等,按照 20 年、 5 0 年一遇洪水标准,从河槽开始将滩区改造为嫩滩、中滩和高滩,推进泥沙嫩滩自然滞洪沉沙 、 中滩自然滞洪沉沙与机械放淤沉积相结合,高滩防风固沙永久避洪,探索 “ 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 ” 模式,着力打造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的新标杆。

优化水资源配置 。 加强水系连通,有序推进引黄供水及南水北调退水工程建设,实现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互通,南水北调补充的水资源利用格局。 合理实施引调水工程,充分利用过境水资源。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新乡市 “ 四县一区 ”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谋划实施辉县市洪州湖南水北调调蓄湖 南水北调中线新乡市塔岗调蓄工程。继续实施凤泉湖、原阳城南 、延津榆东 等引黄调蓄工程。加快大功、韩董庄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提升高标准农田供水保障能力和集约节约灌溉水平。

改善防灾薄弱环节。 强化黄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提升全域防洪减灾能力。实施防洪抗旱重点工程,建设西坪、小井、齐王寨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增加抵御洪旱灾害能力。推动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降低洪灾发生风险。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 重点 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工程。 谋划 实施 合河水利枢纽工程。

专栏 6- 3 : “ 十四五 ” 水利建设工程

防洪工程 黄河新乡段 “ 二级悬河 ” 治理工程, 黄河下游(新乡段)防洪工程, 贯孟堤扩建工程,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卫河共产主义渠综合治理工程,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治理工程,合河水利枢纽工程,沿黄蓄滞洪区优化,排涝水泵站提升。

供水工程 西坪、小井、齐王寨等一批中小型水库, “ 四县一区 ”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辉县市洪州湖南水北调调蓄湖、辉县市南水北调退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新乡市塔岗调蓄工程,凤泉湖、原阳城南、封丘大功等引黄调蓄工程,人民胜利渠、大功、韩董庄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第四节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增强对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支撑能力。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实施新时期 “ 宽带新乡 ” 战略, 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 ,加快骨干传送网扩容升级,推进 5G 网络全覆盖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建成 5G 核心网大区副中心。 全面推进 互联网协议第 六 版( IPv6 ) 商用部署。统筹 5G 、 4G 和窄带物联网协同发展,推动物联网终端和智能传感器规模部署。 积极探索 6G 等未来网络布局建设。

加强建设新型计算基础设施。 支持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成全省大型数据中心,推动鲲鹏云计算中心建设,吸引超大型数据中心来我市集中布局。筹划建设城市数据中心和 “ 城市信息高铁站 ” ,优化云计算中心布局,推动数据中心向 “ 云 边 端 ” 分布式架构演变。 鼓励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算力等服务平台。

加速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智慧化管理运营水平。 谋划城市管理智能运营指挥中心,建设系统集成、系统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 推动城市治理类智慧应用。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发展智慧水利,推进公共卫生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打造智慧 食品安全 区块链云平台,发展智慧交通。推进民生服务类智慧应用。实施智慧养老,发展智慧教育,建设智慧医疗,推广智慧物流。促进生态宜居类智慧应用。打造智慧社区,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智慧能源建设。

专栏 6- 4 : “ 十四五 ” 信息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推进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项目、新乡鲲鹏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新乡大数据中心 续建 项目、 5G 基站建设项目、 5G 高精尖工业互联网项目、 5G 智慧展示体验项目。

第 七 章 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增强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建立统筹城乡、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聚力促就业拓岗位,更大力度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 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让群众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

千方百计 稳定和 扩大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评估,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河南亚信众创空间、新乡市科技众创空间等平台作用,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创业培训。优化创业服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开展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新乡 “ 牧野工匠 ” 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新乡 “ 牧野工匠 ” 品牌 。 到 2025 年,各县(市)至少建成 1 个创业示范园区,全市建成 2—3 个省级以上创业示范园区。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 加大选调生、 “ 三支一扶 ” 、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 ,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业 创业 。 开展 省 内区域间 劳务协作,加强青年农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健全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大龄低技能劳动者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托底安置。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应用 “ 互联网 就业创业 ” 信息系统,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建设线上线下智能化人才招聘市场。 完善就业困难人员 “ 随时申报、即时认定、限时援助 ” 的动态管理机制。 发挥人才战略联盟作用,搭建高校、企业合作平台,提高驻新高校学生留新就业人数。打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推进新东人力资源产业园申报省级、国家级产业园。 加强校企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加强各类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服务。 “ 十四五 ” 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35 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 统筹布局中心城区和县域基础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供给, 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提升办园质量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力争 公办幼儿园 比例达到 50% 以上。 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体系,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消除 “ 乡村弱 ”“ 城镇挤 ” 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和住房建设。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和特色发展工程,推动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 93.5% 以上。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学籍双向互认,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深化校企合作, 健全德 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开展 “ 学历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 ” 证书制度试点,打通学历、技能、就业通道。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为引领,打造新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豫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中心、技能竞赛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和公共实训中心。

持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发展。 建设中原城市群北部功能集中的高等教育园区, 加快平原大学城建设,吸引更多高校来新布局 。 支持驻 新高校建设 “ 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 ” 和 “ 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 ” 、申办博士授权单位, 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争创 “ 双一流 ” 建设,支持新乡医学院创建河南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校地对接、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在我市就地转化。

推动教育开放。 正确处理公益性与市场化关系,坚持公益保基本、市场上水平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院所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知名院校在我市建立分校。 重点引进 江苏富园、天立教育、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北大培文等优质小学教育资源 ; 积极谋划与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联合共办分校 , 不断提高高中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力争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整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创新教师梯队发展机制,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 “ 双师型 ” 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完善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教育,深 化 体教融合,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建设学习型社会。 加快全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衔接融通和成果认定转换,满足全民人生各阶段的个性化学习与多途径成才需要。 建立 完善 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回乡农民工培训等终身学习活动。 推进全民阅读,支持实体书店发展,试点推广城市书屋、文化驿站等项目,加快建设书香新乡。

专栏 7 -1 : “ 十四五 ” 教育领域重点项目

基础教育 建成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 60 所、义务教育学校 42 所、高中 6 所,改扩建学校 248 所。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程 建设新乡科技应用学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培训能力,新增 20000 人职业教育学位。

平原 大学城 入 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学院、河南航空产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欧亚交通学院、河南质量技术职业学院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广电传媒职业学院 等 高校 。

社区教育办学 成立 1 个社区大学, 10 个社区学院, 80 个社区学校,开办 10 个老年社区大学;创建 3 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 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2 个省级示范性县级社区学院, 10 个省级示范性街道 ( 乡镇 ) 社区学校。

第三节 构建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群众健身便利性、可及性,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健康新乡。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 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远程医疗系统,拓展 “ 互联网 医疗健康 ” 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健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保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加强重大疫情应急物资储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推动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强职业病防治 、 地方病防治、 食品安全、采供血等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长垣市国家医用防护用品及医疗器械 “三基地、三中心”建设 。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以创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豫北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 加强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建设。 引进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 补齐 市级 “ 四所医院 ” 短板, 重点建 设 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 ;健全 县级 “ 三所医院 ” 功能, 每个县(市)重点建好 1 所县级综合医院、 1 所县级中医院和 1 所县级妇幼保健院,提升全市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补齐乡镇卫生院 、 村卫生室服务短板,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合理分布。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能力建设。构建市域 “ 一小时急救圈 ” ,实现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城乡全覆盖。 加强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医学领域领军人才团队。 到 2025 年,全市新增三级医院 13 家,各县(市)建成 1 所三级医院 和 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加快中医院能力提升,完成市县中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推进 辉县 百泉药都和 封丘 金银花、卫辉卫红花 等 本土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深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深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儿童保健、康复等融合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规范和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健全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进一步促进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深度融合。 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完善综合监管制度。 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和互通共享。

提高全民健身素养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国民营养计划,推进 “ 三减三健 ” 和控烟限酒行动。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活动 , 促进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体育发展。 加快市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市青少年训练基地以及各县(市) “ 两场三馆 ” 建设, 完善社会足球场等各类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一批健身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多功能体育公园 ,发展攀岩、登山、滑翔伞、马拉松以及水上等运动项目,建设体育强市。 到 2025 年,城区 “10 分钟健身圈 ” 基本建成,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 。

专栏 7-2 : “ 十四五 ” 健康领域重点项目

综合性医疗卫生平台 推进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 开院 区、平原医院、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平原示范区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中医院等项目 。

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项目 建设集办公生活、应急指挥、检验检测、应急保障、物资储备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提升应急检验检测、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市职业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整体迁建市职业病防治所,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检测检验能力、防治能力和信息化能力。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 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都有 1 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 1 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的总要求。

生态城医养融合 工程 以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为基础,建设满足老年人教育、健身、娱乐、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元需求的国家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黄河、大运河体育 设施 打造一批体育公园、足球公园、儿童健身公园、健身步道、骑行步行综合道、骑行徒步服务驿站、若干青少年户外运动营地、汽车露营营地等。

生态城 体育公园 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自行车(马拉松)基地、凤凰山体育公园等体育项目。

群众性体育设施 建设新乡市青少年训练基地、体育公园,完善各县(市)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 “ 两场三馆 ” ,加快社会足球场地建设。

第四节 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 坚持普惠共享,围绕 “ 一老一小 ” ,建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和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入实施国家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依法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积极应对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趋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实现我市人口规模、布局与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创造条件让重点人群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到 2025 年,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合理区间。

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 加强婴幼儿照顾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 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 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 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机制。 每个县(市、区)培育 1—2 个示范性托育机构。

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支持社会力量 兴 办养老机构,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统筹医疗救护、家政服务、 “ 互联网 ” 等资源,发展多元化、智慧化、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 ,开展居家、社区和公共设施适老化建设改造,消除老年 “ 数字鸿沟 ” 。建设失能照护服务机构,实现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积极开发适老生活用品市场,大力发展银 发 经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友好社会环境。统筹建设医养结合项目,坚持以 “ 智 ” 提 “ 质 ” ,提升老年人康复服务水平。到 2025 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初步形成 15 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 40 张 ,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达到 50% 。

第五节 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配合推进全省统筹。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基本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规范完善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建设市 、 县 、 乡 、 村全覆盖的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体系,建立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医疗、生育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推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从制度全覆盖迈向人员全覆盖。优化社会保险政策设计,探索出台新业态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群体参保政策,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强化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完善风险防控系统。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 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救助保障标准调整机制 和 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常住地救助申领。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快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全覆盖。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红十字会改革发展。 推动殡仪馆、城市公益性公墓等殡葬设施全覆盖,推进乡镇示范性农村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倡导文明殡葬新风。

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 健全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帮扶制度,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孤残儿童和流浪乞讨残疾人救助服务,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帮扶力度。以社区和家庭为重点,扩大无障碍建设覆盖面。推进市盲聋哑学校迁建项目等。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强化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实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职业培训和终身职业教育,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等政策,提升就业安置质量。建设退役军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光荣院、军供站等建设服务水平,支持建设综合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基地。健全退役军人发挥作用 和荣誉 激励机制,常态化表彰宣传模范退役军人。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深入推进双拥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六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妇女、儿童和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依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等权利,全面消除性别歧视,提升妇女依法维权能力。完善城乡生育津补贴制度,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和母婴权益,扩大母婴室覆盖区域,加强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和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健全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开展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保障。

健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实施儿童发展规划,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健全孤儿社会福利制度。推动 市县 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 。 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加快儿童之家和儿童心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强青年教育、就业、住房、婚恋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支持家庭发展。 深入实施 “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 ” ,完善支持 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倡导家庭责任共担,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推进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最美家庭推选宣传,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打造第二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强化党建引领。 树牢 大抓基层基础导向,注重发挥先进群体导向作用、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深化农村基层党建 “ 四个五 ” 建设,推进积分管理、党员联户工作;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加强无主庭院党组织建设,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制度;积极推动 “ 两新 ” 组织的党组织全覆盖,凝聚各领域党组织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 政治、 自治、法治、德治、 智治 “ 五 治融合 ” 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巩固拓展 “ 四有两保 ” 无主庭院模式、村民代表提案制等基层治理方面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具有新乡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信访、环保、城管等各类网格化管理 “ 多网合一 ” ,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科学调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健全培育和监管机制,推进诚信和自律建设,最大效能发挥好 社会力量 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和动态赋权机制,及时制定并动态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的需求 “ 菜单 ”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激发志愿服务的社会治理潜力。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拓展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空间。

第 八 章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 五个振兴 ” , 抓好规划编制、体制完善、机制创新、政策落实、标准制定等工作,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三生融合、六链融合、价值融合、四园融合,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乡村振兴 “ 新乡样板 ” ,将新乡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新时期粮食核心区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心和现代农业强市。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巩固新乡粮食主产区战略地位, 让更多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新乡粮。

加强耕地保护。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 “ 三位一体 ” 保护,严禁耕地 “ 非农化 ” 、防止耕地 “ 非 粮化 ” ,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 598 万亩以上。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有效提高农村耕地集中连片程度。稳步推进深松耕地作业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等耕作技术,持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产能监测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110 万亩以上,生产用种商品化率达 80% 以上。以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花草和主要畜禽为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公共监管服务与农业综合信息水平,保障种子质量安全。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标准化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 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以种业创新发展为重点,建设完善的全产业链的种业发展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区,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依托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等重大农业科研展示推广平台,打造优质小麦种子基地,建设中国 “ 种谷 ” 。建立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1000 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 95 亿斤以上。坚持 “ 两稳两提一降 ” ,推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类分区域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 520 万亩以上。创建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80 万亩左右。每个县(市)谋划实施 1 个 10—20 万亩,涵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方、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现代农业示范区、 “ 四优四化 ” 试验区的综合示范基地。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保障农田工程设施长效运行。

推进 农业 六链融合。 坚持 “ 粮头食尾 ”“ 农头工尾 ” , 以 “ 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 为路径,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资金链、政策链 “ 六链融合 ” 。 聚焦最具资源禀赋、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发展优势的领域布局产业链, 壮大肉、面米、油脂、乳、果蔬菌制品等产业集群,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粮油产品精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 推动 “ 大粮仓 ” 迈向 “ 大餐桌 ” 。 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打造 “ 延津小麦 ”“ 原阳大米 ” 等品牌 , 提升农产品的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个性化水平 。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和收储新技术,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完善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豫北区域性粮食储运交易中心 , 架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 。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争创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县 (市、区) 、示范园区、示范企业。 发挥政策链的主导、先导和引导作用, 建立 完善财政支持、金融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政策,助推 “ 六链融合 ” 。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布局区域化、产品绿色化、管理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农业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动布局区域化 以 “ 四优四化 ” 为主线, 围绕黄河滩区、太行山地、黄河故道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四个重点区域,大力建设优质小麦基地、优质育种基地、优质果蔬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高标准推进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优势农产品发展新格局。

推动产品绿色化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3% 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 推进凤泉区等污染地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注重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生产标准化 按照 “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 ” 的标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0% 以上。建立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推广延津县供种、深耕、播种、管理、收购 “ 五统一 ” 模式,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管理。

推动经营规模化 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稳定在 150 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 100 万亩以上,优质林果发展到 44 万亩,食用菌产量达到 32 万吨,中药材 20 万亩,优质苗木花卉发展到 14 万亩。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生猪年存栏量稳定在 290 万头左右,生猪、肉鸡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 85% 以上、 90% 以上。

推动农业产业化 把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拉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业与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 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抓好延津县国家级、原阳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鲁花食品、克明面业、米多奇食品、五得利等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达到 130 家 。

推动营销品牌化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升 “ 中国第一麦 ” 品牌效应,加大对 “ 延津胡萝卜 ”“ 封丘芹菜 ”“ 辉县山楂 ”“ 太行山中药材 ”“ 获嘉大白菜 ” 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和保护力度。支持茹振刚优质中强筋等小麦品种和原连庄 “ 新乡小包 23” 等白菜品种产业化发展,打造 “ 麦爸菜妈 ” 品牌。

推动服务社会化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 , 产中的耕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 , 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服务,着力解决小农户生产现代化难题,促进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计划。做优农产品质量品牌,扩大 “ 两品一标 ” 农产品供给和影响力,完善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构建农业 监测 预警和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推动化肥科学合理施用。强化现代气象为农服务,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体系,推进智慧气象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 5G 、北斗导航、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 建设以新乡为中心、覆盖黄淮流域、辐射全国的优质小麦育种高地、农业智慧化技术与设备创新创业平台、优质小麦全产业链智慧化示范区。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一体推进乡村环境整治、设施改造、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打造农民美好生活幸福家园。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 “ 多规合一 ” ,保障村庄 用地合理 空间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加快路网、林网、水网、 管 网 “ 四 网 ” 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扎实推进 “ 四好农村路 ” 提质扩面,优化提升农村地区路网,持续实施农村公路通村入组、村通客车提质等工程。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 乡镇寄宿制 学校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和服务能力全部达标,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丰富乡村建设模式。 推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强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和价值。实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大力发展 “ 农业 旅游 ”“ 农业 康养 ”“ 农业 科普 ” 、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 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滩区经济、山地经济、林下经济,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 在辉县市、卫辉市等地形丰富多变、景观资质良好的区域,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等打造田园综合体;在获嘉县、新乡县、延津县等平原农区,结合农作物生产、花卉园艺生产、森林经营等特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在沿黄地区,结合沿黄生态带建设、滩区居民迁建,围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

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实施村庄清洁和乡村绿化美化,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完善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县统一处置、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处理体系。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 厕所革命 , 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有效管控乱排乱放, 加强改厕与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有机衔接。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推进现代宜居新农房建设。 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持续实施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工程,到 2025 年,打造 300 个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工程示范村 。

建设文明善治乡村 。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健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充分发挥新乡先进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农民道德素质提升行动、移风易俗行动、农村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专项整治行动、乡村文明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育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开展法治乡镇 (街道) 、民主法治村(社 区)创建活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深化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广泛开展平安村、平安乡镇建设。 到 2025 年,全市 65% 以上的行政村和 85% 以上的乡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第四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 持续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等改革任务。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承包地 “ 三权分置 ” 改革, 落实土地承包长久不变政策, 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持续抓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探索宅基地审批和建房规范管理、农村宅基地 “ 三权分置 ” 的实现形式;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体系,加快推进成熟地块入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全面深入推进 “ 党建 金融 ” 工作 。抓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力争形成更多 “ 新乡经验 ” ,为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子。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 土地、 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普惠金融农村覆盖面,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农产品 “ 保险 期货 ” 试点。完善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功能。

专栏 8 -1 : “ 十四五 ” 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新时期粮食核心区示范区建设工程 合理新建和改扩建粮食仓储设施,实施 “ 绿色储粮 ” 工程,规划建设标准仓 20 万吨、冷库 5 万吨、成品库 2 万吨。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气象灾害短临预报系统和精细化节水灌溉预报系统,发挥全市 21 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作用,作业范围覆盖全市高标准 农田 。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实施平原示范区农作物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推进国家现代农作物种子示范展示园区建设;选育优质强筋小麦、优质水稻以及精简化栽培直播稻、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系)等 10 个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支持延津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原阳县、获嘉县、平原示范区、辉县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到 2025 年,每个县(市) 至少建设 1 个市级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成功创建 1 个国家级、 4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 、 省级为骨干 、 市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依托中国农科院新乡县试验示范基地、河南省农科院平原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重大农业科研展示推广平台,以及河南科技学院、市农科院等在农业研究领域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村基础设施提升 积极推进河南省 “ 四好农村路 ” 示范县和市 “ 四好农村路 ” 示范乡创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护、水质监测评价 “ 三同时 ” 制度,强化水源保护,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到 2025 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5% 左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光伏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风能、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大型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发电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深化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效果,到 2025 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 厕所粪污治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92% 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60% 以上。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进一步改善脱贫群众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持续巩固 “ 两不愁三保障 ” 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 “ 四个不摘 ” 政策,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和基层帮扶力量,延续并优化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扶持,促进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和扶志扶智工作, 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不断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扩大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推动无法获得稳定收入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提升脱贫地区发展水平 。过渡期内保持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的总体稳定,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发展帮扶机制, 优化完善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模式。 因地制宜帮扶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就业渠道。

第 九 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 落实 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需求潜力,推动投资与消费协同发力、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有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努力打造新发展格局下新乡新优势。

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集聚优质资源,促进业态创新,释放消费潜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构建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城镇和乡村融合发展消费格局, 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

促进人口集聚。 按照 “ 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 ” 的要求, 完善制定 人口集聚政策措施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 。 突出高端教育、医疗、文旅等资源引进和重大项目实施,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吸引 更多 人口 和资源要素在新乡 集聚,实现 “ 产、城、人、教、医、游 ” 等有机融合 , 促进消费升级 。

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活力和创新动力,增加有效供给。 建立医疗康复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 “ 医养结合 ” 新型服务模式,构筑 “ 医、康、健、养、护 ” 五位一体的大健康产品供给体系 ,打造 高端医养社区生活 。 引进、扩大优质、特色、多样化选择性教育供给, 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 。 增加优质、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 的供给 ,满足老百姓 “ 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 要求 。 加快 “ 互联网 ” 与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步伐,创新数字文化 产品 供给 , 促进文化旅游创意、购物、餐饮、娱乐等多要素集聚发展,培育郭亮挂壁公路等网红打卡地,打造新乡文旅知名 IP ,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 。

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完善 “ 智能 ” 消费生态体系,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扩大智能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市场化供给。 推广 “ 平台销售 直播带货 短视频 ” 全渠道矩阵营销,打造和评选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发展 “ 线上引流 实体消费 ” 等消费模式。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着力打造消费集聚区, 建设提升消费街区、特色商业步行街,开展消费集聚区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夜经济和地摊经济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特色餐饮、展示、演艺夜间集市。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延伸。

推进重点领域消费提档升级。 推动传统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鼓励特定领域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鼓励生产厂家、经销商 制定实施 电子电器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健全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

优化消费环境。 鼓励 发展 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品牌经济。 推行文旅消费惠民措施,打造特色文旅、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消费服务品牌。落实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政策,鼓励景区景点出台门票优惠政策, 推出惠及全市群众的 “ 金石榴 ” 旅游 年卡,定期举办文旅惠民消费季、乡村旅游节 ,积极发展旅游短租服务和自驾游、旅居游服务。加强中华老字号品牌培育和保护。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广泛开展消费后评价。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加大消费者 权益 保护力度。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创业者和低收入群体扶持政策。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化保障水平,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创业经营、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 。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二节 着力 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投资 围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新一体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 国家 、 省重大战略 , 落地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聚焦 “ 两新一重 ” 领域,围绕以 5G 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县城公共设施完善升级、城市更新等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 铁路网 、公路骨干网、现代水网、沿黄生态廊道等为重点的重大工程,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完善续建、新开、前期、谋划等四个动态项目库,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稳定优势支柱产业投资,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投资不断增长。持续加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防灾减灾等领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加强要素资源保障。 深化建设项目用地制度改革,预留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空间,持续推进低效用地资源盘活,提升项目用地保障能力。健全向商业银行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接,搭建项目融资平台,积极服务项目融资,争取上级资金和债券融资,不断破解项目融资难题。建立健全能耗、环境容量等 要素 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简化企业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优化整合政府投融资平台,增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市场化融资能力。健全 “ 政银企社 ” 对接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债券融资,探索企业债转股与投贷联动, 建立 健全 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第三节 融入 国内国际双循环

完善 现代流通体系。 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提升 铁路货运能力,完善枢纽场站、物流节点和城乡配送网络。推进商贸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 提升 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效率 。推动流通企业转型发展 , 培育 壮大 现代流通企业 竞争力 。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流通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强统一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秩序。

推动 进出口贸易结构与规模双提升。 加强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 ” 成员国 家贸易往来。强化纺织、机电 等 传统外贸产业 出口, 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口 规模, 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优化出口转内销发展环境。 促进旅游、建筑等服务出口, 提升南太行等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扩大 先进技术 装备 、关键零部件、 紧缺资源性产品、优质消费品、高端服务等 进口。推动软件、技术进出口 ,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 。 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队伍,提高贸易全流程服务质量。 “ 十四五 ” 期间 ,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累计达到 13.5 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年均增长 7% , 货物贸易进出口稳定增长。

深化 国际 交流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增强行业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项目后续运营维护和技术服务,开展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 “ 建营一体化 ” 项目,推动单一承包型 “ 走出去 ” 向投资、运 营维护、技术服务集成式 “ 走出去 ” 转变。鼓励科隆集团 、 瑞丰新材 等更多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外投资或设 立分公司。鼓励水泥、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纺织、轻工、食品加工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有序向境外拓展。 支持驻 新高校和科 研院所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稳步推进中外办学, 加快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对外合作平台建设。

第 十 章 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 引领,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讲好新时代 “ 黄河故事 ” , 打造 “ 一山两河三城四镇 ” 标志性工程, 推动新乡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新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文旅强市。

第 一 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升面向基层的理论普及水平。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增强坚守公共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弘扬太行山革命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建好用好党性教育基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心走实。

坚守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坚持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常态化开展重大主题宣传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网络生产体系、网络正能量传播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网络文化。

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 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 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 等 创建 活动 。 大力 开展移风易俗、孝善敬老活动。 营造厉行节约良好风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消费理念 。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先进典型 ,培育更多出彩新乡人。

第二节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全面展示以黄河为纽带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办好黄河文化论坛, 构建具有新乡特色的黄河文化地标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彰显黄河流域文化魅力。

构建 具有新乡特色的 黄河文化地标体系。 以黄河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治理文化为主轴,实施一批 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 着力保护固态, 加大对百泉、比干庙、玲珑塔、陈桥驿、潞王陵等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力度;深入挖掘铜瓦厢黄河决口历史 渊源 ,着力打造铜瓦厢古镇等历史文化精品;挖掘新乡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博物馆、展览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融媒体,创新宣传推介模式,展现新乡历史底蕴和文化韵味。注重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着力传承活态, 加大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传承力度,大力提升对箜篌艺术、祥符调、潞王琴、陈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传承能力。 着力培育业态, 发挥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官渡湿地公园、黄河故道主题森林城、黄河曹岗险工段文化旅游、融创冰世界、水世界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景观价值的文旅项目。

构建具有 新乡风采 的黄河文化价值体系。 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化, 深入 挖掘黄河文化 中蕴含的 悲天悯人、天下为公的人文精神 , 志虑忠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 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的斗争精神 , 追求真理、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 。系统整合 牧野之战、官渡之战 为代表的 战争文化 、 以 比干林姓宗亲资源 为基础的 宗亲文化 、以 百泉药会历史盛景 为标志的 中医药特色文化 和以 大平调、豫剧祥符调 为代表的 戏剧文化 ,创新传承发扬形式,实施一批非物质文化展示传承项目。不断丰富新时代新乡 黄河文化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着力发扬 红色文化 , 讲好陈赓、皮定均、郭兴、八壮士等革命年代的新乡故事,弘扬南太行革命文化 ; 讲好刘庄、石姑娘队、回龙村、愚公泉等艰苦创业奋斗故事,弘扬新乡艰苦奋斗文化 ; 讲好郑永和、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等先进群体新时代奋斗故事,弘扬新乡先进群体特色文化。

第三节 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

深入挖掘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文化遗产资源, 坚持科学保护、生态优先、传承利用、注重活化原则, 以 河为线 、重要 城 镇节点 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构建一条主轴带动、五大片区支撑、特色文化引领、多点联动的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空间格局。

以百泉河、大沙河、卫河主河道为主干,依托辉县百泉、合河、北关街、卫辉古城等重要节点,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充分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实现运河水域、岸线及沿线文化、生态、景观、旅游等资源要素点带汇聚、有机组合和高效匹配,形成相互融合、辐射周边的协调发展轴带。 按照河道水系分布、人文风情、文化特点,打造百泉及百泉河流域片区、大沙河流域片区、卫河新乡市城区段片区、卫辉市片区以及封丘陈桥驿宋源特色文化片区,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乡村振兴、河道疏浚、水系连通、绿色航运、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现悠久历史文化和美好乡愁记忆,形成对大运河新乡段壮丽本体的空间支撑。充分展示新乡本土孕育的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等, 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分类集中、功能衔接、融合发展,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区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

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包容开放、绿色宜居、特色 鲜明 的 “ 魅力运河 ”“ 美丽运河 ”“ 多彩运河 ” 。到 2025 年,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 全面 建成。

专栏 10 -1 : “ 十四五 ” 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中国青陵台相思文化园 推进相思大道、相思玫瑰园等 配套设施建设。

辉县市共工文化园 建设共工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园、大型情景剧等功能园区。

同盟山历史文化生态园 增建革命坊、崇文坊、宣武坊、仿汉阙、会盟店、勒兵修武殿、牧野大战长廊壁画及浮雕、后稷殿和牧誓台等,完善道路、水 系 、桥梁等辅助设施。

合河文化公园 建设新乡县卫共省级湿地公园、人工湖及湖心岛、水上乐园、卫河之源文化广场、卫河四季花海等,保护修复石碑石桥及卫河沿岸明清古建筑,重建展示杨树湾码头。

箜篌文化产业园 打造新乡箜篌文化新名片,建设以箜篌为主的管弦乐器博物馆,演艺厅等展示、演示中心。

遗址遗迹保护展示项目 建设共城遗址、孟庄遗址、凡城古国遗址 、龙山考古遗址 、沙门遗址文化公园 、百泉书院遗址展览馆 等。

建设一批博物馆项目 建设大运河(永济渠)航运博物馆、战争历史博物馆、华新纱厂纺织博物馆、曹岗险工治水博物馆、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平原省委旧址展览馆、原阳大信家 居 博物馆、原阳 “ 水牛稻米 ” 文化博物馆等。

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卫辉小店河村、辉县张泗沟村等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第 四 节 繁荣文化事业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扩大多样化公共文化供给,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化交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升市 县 “ 三馆 ”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形 成主城区和中心镇 15 分钟、一般村镇 20 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 市 公共图书馆、美术馆、规划 展览 馆、文化馆和融媒体中心 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推动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化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促进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民间博物馆对外开放。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整合城乡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 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创新实施农家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新乡。深入开展 “ 扫黄打非 ” 工作,加强版权保护, 发展档案事业。 到 2025 年,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

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 建立和完善群众网上点单、政府买单、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接单的双向数字服务机制。建设文化云平台,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打造功能强大的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网、数字文化传播网、基础战略资源网 , 建设智慧广电。

打造特色品牌 坚持 “ 文化下乡 ” ,持续开展好 “ 春满中原 ”“ 百城万场 ”“ 舞台艺术送基层 ” 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各类群众文化团、乡村艺术团发展,打造延津县 “ 春满 槐 乡 ” 、获嘉县同盟文化庙会、原阳县盘鼓争霸赛、封丘县广场舞展演和戏迷擂台赛等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好 “ 群文课堂 ”“ 少儿影视乐园 ”“ 流动博物馆基层行 ” 等公益文化艺术活动,创作一批新乡特色 群众 文化艺术精品。 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第 五 节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鼓励 特色文化产品、精品剧目 研发创作 ,提升 久鼎箜篌、 善也堂根雕等品牌实力和市场知名度 , 发展壮大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文化演出、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 稳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制造、康养、贸易、教育、科技、金融、体育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 支持引导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联手创作文旅项目,推动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常态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培育区域龙头文化企业。依托老旧厂房、工业遗址、商业楼宇等区域,建设文化创意空间。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 十一 章 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 制定 实施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质扩面,引入民营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稳妥推动市属企业二、三级层面混改 , 分批推进市局属集体企业改革改制 。发挥 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战略重组引进 2 家以上上市公司, 推动市属企业的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深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市场化、现代化。 着力解决引进外力改制企业遗留问题 , 实现全市国有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强化国资监管,落实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进一步理顺出资人与出资企业的关系,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助民营经济纾困解难。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民营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更直 接更有效政策帮扶。增加面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实施 “ 登顶太行 ” 企业上市行动计划,支持企业通过 上市挂牌拓宽融资渠道 。 实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持续开展民营经济 “ 两个健康 ” 提升行动,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 “ 两个健康 ” 示范县(市、区)。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建立政企沟通长效工作机制。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广首席服务官、企业服务日、企业家恳谈日等制度。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坚持正面清单引导与负面清单约束并重,做到 “ 亲 ” 而有度、 “ 清 ” 而有为。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市场配置要素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土地资产配置政策。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行 “ 标准地 ” 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加强产权保护。 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股权纠纷、合同违约、债权追偿解决机制和劳动用工、对外担保机制 。 细化落实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发挥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 “ 全国一张清单 ” 管理模式和统一代码体系。推进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简化工业产品审批程序。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举报绿色通道和及时回应机制。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 。 倡导公平竞争精神,弘扬公平竞争文化。

第三节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落实 “ 过紧日子 ” 财政方针,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零基预算管理。优化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任务,统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核心加快农信社改革,通过战略重组组建新乡农商银行。加快构建覆盖全市、 以支 小支农为主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创新统计制度和方法。强化审计职能,实现审计全覆盖,开展常态化 “ 经济体检 ” 。

持续优化政府职能。 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稳步推进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政务公开。 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 ,规范治理中介服务市场行为。

创建信用示范城市。 全面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地方信用标准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完善提升市信用信息平台和 “ 信用新乡 ” 门户网站功能,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及公开公示,为社会提供基础性、便利化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推广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创新 “ 信易 ” 惠民便企产品和服务。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第十 二 章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 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构建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完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

第一节 打造开放平台新优势

强化 “ 四路 ” 协同发展。 借势郑州航空港内陆空港型枢纽,发展航空经济。加强 “ 陆上丝绸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 ” 联动发展,着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 “ 一体两翼 ” 国际陆港,提升中欧班列(新乡号)、 “ 新日韩 ” 铁海联运国际班列区域辐射能力, 融入中国 — 新加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行南向至东盟新线,打通北向中 俄贸易通道 。畅通 “ 网上丝绸之路 ” , 创建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积极布局海外仓, 统筹规划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开放平台支撑。 争创自贸试验区 开放联动创新 发展区。壮大口岸经济规模,建成 2—3 个海关 “ 两仓 ” ,推进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等 海关特殊监管 区域 申建,完善口岸体系。加快推进经开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推进开发区开放创新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支持 产业要素 向开发区 集聚, 推动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觅罗宝新加坡产业园等建设, 打造一批高 质量对外 开放平台。加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开放合作力度。推动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向 “ 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 ” 发展,建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开展文化旅游 、 医疗卫生等多领域对外合作。

第二节 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深化 “ 一招四引 ” 。 强化 “ 六大要素 ” 招商条件建设 保障,实施行政领导带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金融负责同志,政商、招投、政企研协同联动的 “ 三带三联动 ” 招商模式,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在新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着力招引一批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 或 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落户新乡。 依托多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平台,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别双向投资经贸合作,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积极引进高端制造等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坚持稳存量和促增量相结合,鼓励已经引进的外资企业增资。着重引进国外高科技中小企业战略重组技术人才。 深入推动跨区域协作 , 不断 加强 与 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地区合作, 全面 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闽东南等战略合作,承接优质产业产能转移。

第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全面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推进行政审批 “ 流程再造、全程监控、红灯报警、密切协同、明责问责 ” , 抓好不见面审批和 “ 一次办 ”“ 一窗办 ”“ 网上办 ” 改革 。 探索实施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信用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和区域评估制度,建立不动产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 制。优化提升水电气暖、通信、邮政等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探索推行全程代办服务。建立完善市领导分包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机制,聚焦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集中开展制度政策改革创新,推动我市在省级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坚持 “ 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 ” 的原则,强化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推进 “ 互联网 监管 ” 和信用监管。大力推行服务型执法,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信用分级制度、 “ 双随机、一公开 ” 制度、执法报备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风险告知制度等。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公平竞争、自主经营的权利,优化涉及市场主体各类案件审理流程和执行流程。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关于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规定,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 管理 制度 , 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质许可、标准制定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高标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十三章 建设更高水平 “ 平安新乡 ”

全面贯彻 落实国家、省安全战略 部署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完善平安建设体系, 着力 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推动 “ 平安新乡 ” 建设 取得新成效 。

第一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统筹推进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推动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依法打击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国防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备战能力,健全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风险。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及时排查防范断链断供风险,加强可替代技术产品供应链重组和备份系统建设,提高企业根植性和关键环节控制力。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健全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和问责机制,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 新型领域 安全。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坚决 遏制危险化学品、 煤矿和非煤 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 、特种设备 等领域重 特 大安全事故 发生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固防护工程,完善全过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设市县一体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打造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推进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强消防救援队伍,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开展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深入开展诉调对接多元化解,强化 “ 法官前出、调解员全程跟进 ” ,充分发挥 “ 一办五中心 ” 作用,打造新时代 “ 枫桥经验 ” 新乡版。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分包制度,切实做到 “ 三到位一处理 ” 。做好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全面推进市 、 县 、 乡 、 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实现 “ 雪亮工程 ” 全覆盖。 加强监狱、戒毒、社区矫正、公安用房、警务训练基地等场所建设。 持续整治黄赌毒,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 “ 一府 一委两院 ” 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 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政策,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 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 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法治新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依法治市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省法治建设考核试点城市工作,增强法治核心竞争力。加强权限内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务型执法。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推进普法工作,持续开展法治宣传和青少年 法治教育 ,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第三节 完善权 力 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健全党统一领导 、 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深化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治监督,深入推进纪律、监察、巡察、派驻等四项监督全覆盖,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民主、司法、行政、审计、财会、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促进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第十五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和现代化新乡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 “ 四个意识 ” 、坚定 “ 四个自信 ” 、坚决做到 “ 两个维护 ” ,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高效贯彻落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和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 “ 四风 ” 长效机制,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实施细则。倡树 “ 五比五不比 ” 工作导向,营造干的氛围,倡导干的作风,持续解放思想,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开拓创新精神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

第二节 完善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

突出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撑作用。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政策支撑保障作用,加强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强化规划权威性和刚性约束, 制定本规划实施任务分工方案,细化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推进落实机制,加强综合督查和考核问责,确保如期完成。完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调整修订、监督考核等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

第三节 凝聚全社会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本规划宣传解读,用宏伟蓝图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汇集民意,增强全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坚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团结拼搏的奋进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开好局、起好步。

实现 “ 十四五 ” 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广阔而美好,任务繁重而艰巨。全市人民要更加 紧密的团结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实现 “ 十四五 ”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光添彩而努力奋斗!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