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2023年2月22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5日
新乡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进一步落实《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政〔2021〕2号)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自然资办函〔2020〕34号)和新乡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新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新乡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是新乡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具体举措,是规划期内新乡市安排各类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生态修复规划》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上位规划要求,是新乡市各县(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协调作用。
本《生态修复规划》适用范围为新乡市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总体概况
一、自然地理总体概况
地理区位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4°53'~35°50'、东经113°23'~114°59'之间,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山,与鹤壁、安阳毗邻;西北与晋东南接壤,西连焦作,东接濮阳,并与鲁西以黄河为界。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地形地貌新乡市处于河南省西部山地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中南部为冲积平原。地貌类型种类多样,内有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丘陵占比22.4%,平原地区占比68.0%,黄河滩地占比9.6%。
气候条件新乡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42.7℃(1951年6月20日),最低气温-21.3℃(1951年1月13日)。年均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12.3毫米,最大降雨量1168.4毫米(1963年),最小降雨量241.8毫米(1997年),6~9月份降水量最多,且多暴雨。
水文条件新乡市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其中黄河流域面积4193平方千米,海河流域面积4098平方千米。境内支流主要有天然文岩渠、金堤河、柳青河、卫河、峪河、石门河、沧河、百泉河、刘店干河、黄水河、纸坊沟河、大狮涝河、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共产主义渠等。据卫河干流楚旺水文站多年资料,年平均流量为65.3立方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20.6亿立方米,年最大径流量64.8亿立方米(1963年),年最小径流量为7.26亿立方米(1979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新乡段全长77.7千米,设计流量26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10立方米/秒,平均水深7米,河口平均宽度60米,最大宽度约200米,多年平均分配水量为3.92亿立方米。
二、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新乡市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的矿种有4大类28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7种、水气矿产1种。全市共有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19处,其中水泥用灰岩、煤炭、建筑石料用灰岩、地热、矿泉水等矿产是新乡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根据新乡市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市国土总面积为8291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面积为634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5%;建设用地面积为164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84%;未利用地面积为30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5%。
水资源根据新乡市2020年度水资源公报,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12.3毫米,地表水资源量为3.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69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3.10亿立方米,2020年新乡市水资源总量为9.2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28亿立方米,减少1.05亿立方米,减少了10.2%。
森林资源新乡市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市林地总面积1256.6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岗地,以天然阔叶林为主,其中,乔木林地539.89平方千米,占42.96%;灌木林地367.11平方千米,占29.21%;其他林地349.35平方千米,占27.80%;竹林地0.25平方千米,占0.02%。
野生动植物资源新乡市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气候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野生动物约有249种,其中兽类34种、鸟类156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鱼类32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鹳、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头鹤、白鹤、金钱豹、青头潜鸭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猕猴、震旦鸦雀、白鹈鹕、天鹅等34种。植物种类属温带类型,有高等植物1759种,其中苔藓植物76种,蕨类植物87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1584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杜仲、连香树、香果树、水曲柳、太行花、莲等7种。
自然景观资源新乡背靠太行、南临黄河,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环境为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八里沟、宝泉、万仙山等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水景观和以百泉、潞王陵、比干庙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全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省级名胜风景区1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三、自然生态系统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森林生态系统面积1915.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23.1%,森林蓄积量达到省控目标,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太行山区,其他区域呈线状和块状分布。草地面积97.29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1.17%,主要分布在辉县市和卫辉市等北部山区。全市水域面积331.96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湿地面积28.78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0.35%,主要集中在原阳县、封丘县的沿黄河滩区,以及辉县市、卫辉市山区水库周边。
四、经济社会
新乡市现辖四区八县(市)、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截至2020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617.1万人,城镇人口360.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4%。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3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45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1368.7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为9.7∶44.9∶4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03亿元,同比增长3.6%。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
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提升
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22.78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的6.31%,主要分布在北部太行山区和南部黄河滩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4个,总面积586.74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7.0%。类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通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较好地维持了新乡市重要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二、生态建设修复成效显著
矿山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深入实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截至2020年年底,32个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主体全部完工;全市共创建完成绿色矿山11个;全市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入约8.8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218.03公顷,其中持证矿山完成394.94公顷,完成率100%;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累计投入约5.9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823.09公顷,完成率86.29%,“三区两线”历史遗留矿山累计投入约3.5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088.28公顷,完成率88.47%。持证和历史遗留露天矿山、“三区两线”历史遗留矿山均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深入实施“32231”林业生态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3.86万公顷,森林抚育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1%。其中,2020年完成造林2.35万公顷,森林抚育0.55万亩,滩区绿化0.22万公顷,乡村绿化0.39万公顷,山区造林面积0.35万公顷,建成高标准绿化示范村158个。
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沿黄生态带“六带”“九园”等64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年底,完成黄河生态廊道绿化2200公顷,基本完成174千米的黄河大堤生态廊道、66千米的黄河生态观光廊道、63千米的幸福渠河堤绿化廊道和53千米的天然文岩渠生态廊道建设,为加快“绿色新乡”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8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和省定目标要求。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共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6个,完成城市建成区17条黑臭水体整治,消除比例100%。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9%,较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和县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5%以上。全市621家规模养殖场建成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综合配套率、利用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四、农用地综合整治有序开展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6.5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9.87%;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0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1万公顷。实现土地整治与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建设体系的有机衔接,将耕地面积增加、质量提升以及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防护林网等田间工程配套完善等融于一体,基本实现水利、交通网络化,土地耕作规模化,灌溉机电化。
五、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先后实施多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对林区或生态脆弱区进行封禁治理,切实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影响,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存量。“十三五”期间,新增沙化治理面积910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率1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1.6平方千米,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六、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基本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1505个行政村(社区)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了42.63%;完成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黑臭水体治理28处;改造完成36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新增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2个,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乡村32个。
七、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采取围城造绿、沿河布绿、依路建园、美化庭院、点片补充的措施,着力打造“绿道”、“绿网”、“绿心”和“绿点”,大幅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园林绿化的可参与性和可进入性,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市。截至2020年年底,新增(改造)各类绿地426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0.1%、38.01%和12.02平方米;长垣市、辉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八、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高位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修复工作。统筹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协调推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协同联动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先后修订出台《新乡市北部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制定国家林业技术标准1个、省级林业技术标准2个、林业行业技术标准1个和制修订地方林业技术标准6个。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央和省财政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积极争取上级投资2.3亿,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带动社会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新格局。
第三节 主要问题
一、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需进一步加大
根据我市开展的历史遗留矿山核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待治理面积901.07公顷,主要集中在卫辉市、辉县市、凤泉区等北部矿山区内。受区域降雨量偏少、露天矿山破坏山体严重、资金需求量大等因素影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足,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周期长,矿山生态修复效果短期难以凸显,且后期管护难,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修复效益转化有待突破。仍有少数矿山企业对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造成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参差不齐,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任务依然艰巨。
二、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
新乡市森林资源偏少且分布不均,50%以上林业用地、森林面积分布在太行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市森林资源总体质量较低,多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低。局部湿地减少,野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不足。
三、局部地区水土保持能力亟待提高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6.17万公顷,占市域国土总面积7.44%,主要集中在北部太行山地和丘陵区、黄泛平原黄河故道区。目前尚有约48667公顷的坡耕地(坡度6°~25°)亟待进行改造,平原区防风沙林网建设相对薄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严峻。
四、水资源总量短缺且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新乡市1956—202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0.28亿立方米,占河南省水资源总量的1/3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l/7,水资源总量偏少,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降雨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全年降水7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为370.1~691.3毫米。地下水埋深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新乡市2020年度水资源公报,全市共有地下水降落漏斗3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60%以上,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比70%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多年均值为152立方米/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0.7~0.8的先进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五、部分河段水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十三五”期间,卫河小河口、共产主义渠卫辉下马营、人民胜利渠贾太湖、天然渠封丘陶北和文岩渠封丘王提等部分国考断面水质尚不能稳定达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仍有短板,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提升、防治水污染压力较大。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治久清,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或运维不正常问题突出。工业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绿色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六、乡村人居环境品质亟需改善
尽管市域内乡村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杂物乱堆放、污水乱泼乱排等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乡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处置设施落后,多为掩埋或焚烧,对环境的二次破坏仍然比较严重,制约了乡村进一步发展。目前,部分区域乡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道路、排污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健全,乡村道路少、窄、差,给生态宜居高质量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
七、城镇生态系统韧性亟待提高
新乡市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有连涝7年、连旱10年的记载,均造成了巨大损失。受极端天气影响较大,防汛工作仍面临“南有黄河之险、北有山洪之患、中有内涝之忧”的突出问题,形势十分严峻。城市内部自然生境多样性不足,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绿地不足,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普遍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备,蓄滞洪区建设薄弱,城市抵御灾害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较弱。2021年“7·21新乡特大暴雨”导致城乡严重渍涝,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机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修复新定位。新乡的沿黄滩区面积、滩区人口均居全省之首,我市始终把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守牢生态底线和抬升发展高线相结合,自觉融入大局、科学把准定位、积极谋划特色,统筹推进新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品质,加快黄河流域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调的生态保护格局,奋力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郑州都市圈建设带来生态修复工作新机遇。新乡是郑州都市圈重要次中心城市,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共建郑州都市圈给新乡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带来新的机遇,持续开展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修复治理,推进科学国土绿化、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良好生态需求。
美丽新乡建设明确生态修复工作新任务。认真落实《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政〔2021〕2号)有关“美丽新乡”建设要求和任务,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深入推行“六化”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加快推进“美丽新乡”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生态修复工作新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二、存在挑战
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我市森林资源偏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占用部分耕地和生态用地。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也将降低这些土地的生态功能。人地关系紧张、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状况仍将持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改善。长期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破坏多于建设,造成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6.17万公顷,占市域国土面积7.44%,主要集中在北部太行山地和丘陵区、黄泛平原黄河故道区。部分断面水质尚不能稳定达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仍有短板。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补充耕地项目占用生态用地,平原绿化滑坡较为严重,农田防护林体系亟需完善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村庄环境绿化和整洁度不足。城镇蓝绿网络连通性不良,绿化率低,蓄水排涝能力不足,城市韧性有待提高。
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完善提高。自然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不强,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科技创新驱动和技术装备有待加强。不同部门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协调联动,治理措施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制约了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效益。跨部门、跨县区合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测预警机制亟待配套跟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极端天气频发、旱涝急转,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农田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等造成严重破坏。受“7·21特大暴雨”影响,新乡市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共32个项目中受损项目达26个,项目受损率81.3%,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1.09亿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两个高质量”和“六个新乡”建设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要任务,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美丽新乡”建设和“五湖四河两渠”水生态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乡绚丽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谋划,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系统推进绿色新乡建设。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立足于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谋划好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针对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明确修复目标,突出重点区域,科学谋划重大工程,提高规划质量水平。
统筹协调,分区分类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合本市不同区域生态问题状况和生态功能重要性、敏感性和恢复力,合理选择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分解、传导和考核。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创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创新多元化投入、保护和监管模式,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以绿色生活和政策引导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
第三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
到2025年,全面提升北部山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同步治理、应治尽治;黄河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南太行、卫河等重要山脉、河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功能巩固提升,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提升,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
展望到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全面修复,太行山生态屏障、黄河生态带功能持续增强,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各类自然公园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完善,农田生态系统和城乡人居环境优良,水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实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幸福家园。
围绕规划目标实现,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内容,规划确定生态质量类指标9项、修复治理类指标4项共计13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6项。详见表2—1。
2. 生态修复分区图
3. 重点工程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