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发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宗福就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答复记者问

信阳市发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宗福就国务院批复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答复记者问




问:张主任,国务院已经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请介绍一下我市参与推动情况

答:2018年10月6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复(国函〔2018〕126号),国务院10月18日对外公布。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11月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对外公布。《规划》明确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以及具体发展路径等。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流经豫皖苏三省入长江,全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跨越我国中东部地区豫皖苏鄂鲁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84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之首,耕地1.9亿亩,占全国的11%。作为我国的第四大水系,千里淮河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积堵塞了淮河入海口,千百年来淮河洪涝灾害频繁,成为一条害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河治理一直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长期积累形成了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在全国所有大江大河中,唯独淮河流域缺乏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支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推动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在国家、省市不同层面多次反映,动员我市力量,协调沿淮省市推动这项工作。每年的人大、政协提案也积极呼吁《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战略是江苏省淮安市2010年率先提出来的,2012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手对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课题组起草形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2013—2030)》,同时起草了“关于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建议”,通过中国生产力学会上报宁吉喆同志,并转请李克强总理审阅。李克强总理批示:“请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阅研”。随后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时任副主任何立峰、副秘书长范恒山分别作出批示,进一步推动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向前发展。2016年年初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江苏、河南、安徽三省立即组织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信阳市作为沿淮三个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从财力、人力等方面全力协同江苏省牵头组织规划前期研究和初稿编制工作,市政府批拨专项经费,市发改委专门派1名党组成员带1名博士副处级干部和1名科长参加在淮安市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启动仪式,有1名博士全程参与规划初稿的起草、调研等工作。2017年3月2日,江苏省发改委以(苏发改区域发【2017】214号)文件将《规划》初稿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2017年4月27日,江苏省发改委召开规划集中修改工作会议,河南省发改委率信阳等6市1县发改委参会。2017年7月5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中部政策体制处江洪副调研员率队来信阳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调研,调研组在信阳召开河南省6市1县座谈会并进行实地考察。

无论是2012年淮安、蚌埠、信阳等市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启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课题研究,还是2016年在江苏淮安启动《规划》前期研究和初稿编制工作,以及后来省级、国家级层面的调研和大改后的征求意见等,信阳全市上下都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规划文稿先后多次在各县区和市直单位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为确保我市更多重大建设项目纳入《规划》中,我委向各县区、市直部门共收集整理修改意见37条,在《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修改80处,我市提出的修改建议很多被采纳。如:第四章第一节中“支持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第五章第三节“推进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产品基地建设”、第四节“支持信阳建设康养产业示范区”、第七章第二节“支持信阳创建农民大学成人教育培训学院”、第三节“丰富各类文化内涵,更好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共同举办淮河文化大讲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淮河文化”等。

问:请你介绍一下《规划》实施的战略意义

答: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2014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中指出:

1.有利于解决困扰淮河60年的治理难题。自古以来,淮河不断祸害沿河两岸,素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闻名。1951年,毛泽东就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直到2007年仍需炸坝泄洪。《规划》实施将彻底解决淮河流域“十年九旱一涝”问题。

2.促进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淮河流域是我国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淮河流域目前缺少一个国家层面全流域的整体发展战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可以弥补这个空缺。

3.形成我国下一轮经济新的发展增长极。依托沿淮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流域全面崛起,最终将淮河流域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4.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粮食产能建设重点核心区。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13%的耕地面积和19%的播种面积,承载了全国20.4%的乡村人口,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提供了全国14%的农业产值,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8年批复的《规划》文本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全流域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出海水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东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支撑带;有利于优化城镇格局,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问:请你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生态发展、全面小康主题,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百姓幸福的经济新支撑带。

《规划》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大河流域绿色发展典范。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统筹推进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构建沿淮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促进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深化合作,扩大开放。全方位拓展合作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战略定位(“三带一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带。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为全国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全国粮食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探索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努力在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东中部合作发展先行区。引导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向内陆腹地转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联动东中部、协调南北方的开放型经济走廊。

空间布局:“一带、三区、四轴、多点”。“一带”指淮河干流绿色发展带。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三区”指北部淮海经济区、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我市属中西部内陆崛起区,该区包括蚌埠、信阳、淮南、阜阳、六安、亳州、驻马店、周口、漯河、平顶山、桐柏等市(县),发挥信阳生态宜居和健康养生城市、淮河上游区域交通物流信息枢纽城市和蚌埠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四轴”:1.依托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建设临沂—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城镇发展轴;2.依托京广线,建设漯河—驻马店—信阳城镇发展轴;3.依托京九线,建设菏泽—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城镇发展轴;4.依托京沪铁路与高铁,建设枣庄—徐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城镇发展轴。“多点”指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增强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问:《规划》分几个阶段,达到什么目标

答:《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涵养能力大幅度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高,城乡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洪抗旱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沿淮生态廊道。

到2025年,建成经济发达、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态经济带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淮河目标基本实现。

问:《规划》对信阳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规划》在未来的17年“是指导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给信阳未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全文直接涉及信阳46处,间接涉及信阳100多处,《规划》在生态方面提出“增强淮安、盐城、蚌埠、信阳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特色产业和城镇密集带。发挥蚌埠、信阳、阜阳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沿淮生态屏障,“加强南湾水库、出山店水库水源涵养和保护,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打造信阳市固始县和新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新经验。”《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提出,健全立体交通网络,“以信阳、阜阳、驻马店、蚌埠、淮安、临沂为枢纽,建设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提升信阳、 蚌埠、淮安、徐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大精准扶贫脱贫力度,加快信阳、驻马店、桐柏、六安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区域交通路网、防洪抗旱水利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增强淮安、盐城、徐州、蚌埠、商丘、阜阳、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市辖区规模结构,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若干主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支持信阳、驻马店、漯河、淮安、蚌埠、菏泽、临沂、阜阳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在中央财政支持方面《规划》提出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多元化生态补偿;在政策支持方面《规划》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在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等。《规划》是国家给我市搭的一座高质量发展“大舞台”。之前无论是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我市都站在边缘,处于国家战略的洼地。专家研究认定我市是三个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使信阳站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舞台中央,从发展洼地登上了发展高地,是我们未来进行重大改革、制订重大政策、谋划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南。

问:请你介绍一下外省市在推动《规划》方面的做法

答:信阳同江苏淮安市、安徽蚌埠市都是《规划》提出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规划》出台前后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努力推动《规划》顺利批复。两省、两市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上均有较好的经验做法,尤其是淮安市作为发起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市长尚朝阳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新会指派,市里组织我们于2018年11月29日至30日到淮安市考察学习,淮安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国梁、市发改委主任黄克清等参加了座谈讨论,我们从中得到较大启发。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淮安市委、市政府将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发展的重大机遇,主动牵头沿线城市组织起草《规划(初稿)》,并派专人到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工作,参与修改《规划》;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多次到国家发改委、省委、省政府汇报取得支持;《规划》出台后,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省发改委积极牵头协调推动《规划》实施,将采取一系列行动落实《规划》。蚌埠市委、市政府立足淮河承接上下游的节点城市,市委书记牵头成立领导小组,主动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对接国家层面规划,对点联络上下游城市,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两个中心”,多次到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主动到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委对接协调,将蚌埠市争取为《规划》内唯一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淮安市在当地报纸、网站、电视台、新媒体等,采取战略解读、在线访谈、网上对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规划》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凝聚力量的热点,淮河生态经济带话题始终处于城市发展“热搜榜”前列,形成了全民讨论点赞的浓厚氛围。蚌埠市除了加大宣传力度,还发挥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成立了由20多名各界专家学者组成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不断推出各类科研课题和社会命题,带动市内11所高校师生参与研究讨论。

三是积极研究政策。淮安市委、市政府组织多次会议研究解读《规划》,将《规划》逐条对照分解到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要求从各自职能角度结合实际开展解读;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从工作机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等7个方面初步整理出70多项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重点任务,谋划了近期实施的项目300多个。蚌埠市以提高综合交通能力为切入点,加快谋划连接淮河上中下游重要节点城市的高速路网和沿淮铁路,积极推进蚌埠—淮安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淮河干流蚌埠段二级航道工程,进一步提升蚌埠港靠泊船舶吨级和吞吐量,加快构建淮河流域高等级入海航道。

四是组织重大活动。淮安市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早在2017年5月就注册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江苏)有限公司,开展“淮河”商标注册工作。推动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同意近期召开5省发改工作会议,支持江苏省牵头建立省际合作机制,参加淮安市组织的省级联席会议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协调会成立大会。专程到上海学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会经验,筹备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发展协调会,签署有关合作协议、宣言,并召开市长峰会。

问:在推动《规划》落实方面发改委有什么建议

答:《规划》批复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落实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组织市委常委听取专题汇报,市长尚朝阳组织了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两次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安排推动《规划》落实工作。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内容丰富、覆盖面宽、时间跨度长,我们要把握实质,抓住要领,聚焦关键,集中发力。

第一,放眼全流域,聚焦五个一。

一条干流,淮河在信阳境内363.5公里,超过三分之一的长度,居于上游,保护是第一要务。因此,要从堤防、疏浚、航运通道、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等方面着眼长远谋划。一片支流,我市国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98.2%属淮河流域,属长江流域面积仅占1.8%,淮河总落差202米,上游落差178米,占总落差88.1%,信阳淮河支流流域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长度100公里以上的有48条,其中一级支流15条。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都十分重要。这些年国家对这些支流投入很少,要统筹谋划支流保护开发,重点在水毁修复、防洪抗旱、方便群众出行、小型水利工程、生态治理保护等方面谋划。一个屏障,大别山是个宝库,要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全域旅游、中药材培植、木本经济作物茶叶等全面稳定脱贫等方面谋划。一个中心城市,《规划》提出信阳市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可以规划在2025年建设成3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我们要在规划修编、产业发展、城市功能配套、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谋划。一个支点,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两湖”区域是起步区、先行区,要立即启动“两湖”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第二,务求实效,从七个方面发力。

一是基础设施补短板。交通方面,谋划推动京九高铁、合康(宁西)高铁、沿淮高铁、大别山北麓扶贫高速公路、淮河上游航运、乡村旅游公路、通用机场建设等;水利方面,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提质、水库防洪、水土保护、污水处理工程等。二是生态补偿。中央财政生态补助支持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区域补偿,同时提倡横向补偿,我们要加强相关方面政策研究。三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示范性工程,在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我市要重点从生产兴旺、生态宜居上发力,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四是壮大产业。推动信钢厂绿色发展智能化改造,推进建材产业集聚发展积极转型,提升茶产业、食品产业等转型发展,加快物流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五是发展中心城市。重点从壮大产业、完善功能上加强谋划,实施城市发展提质工程。六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主动与教育部属高校合作办校,争取到2025年在校大学生达到20万人;进一步壮大职业教育;积极引进科研团体落户我市。七是启动两湖建设。建设两湖区域绿色生态示范先行区。

第三,重点突破,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财政支持工程。抓好中央转移支付、省里重点支持的重点工程项目。二是交通枢纽工程。加快高铁、高速、水运、航空等项目谋划实施,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淮河上游综合交通枢纽。三是区域中心城市工程。积极组织做好主城区规划和各类控规详规修编,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四是构建多元投资工程。注册成立淮河开发公司,加快设立淮河基金,加强各类融资平台互助支持,构建多元投资体系。五是壮大产业转型发展工程。加快现有产业提质转型,鼓励支持新兴产业招引落地。六是优化发展环境工程。要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建立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机制,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培养充满激情干事创业的队伍,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经济带。

问:请介绍一下国家对《规划》的组织实施有什么保障措施

答:在保障措施方面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在批复和印发通知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综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推动实施方面明确了责任主体。《规划》明确指出,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责任主体,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将《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起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省际、市际协调会商机制,探索建立城市联盟和城市协调机制,实行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改革统筹推进,率先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在政策支持方面明确了责任分工。《规划》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在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要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支持各市县探索“多规合一”、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依法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支持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按照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有序发展投融资主体,活跃投融资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等,推动设立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

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明确了主攻方向。《规划》要求,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要求,不等不靠,扎实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举措,聚焦跨流域、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推进产权保护、国企国资改革、要素市场化、政府行政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沿淮各市要着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在加强绩效评价考核方面明确跟踪问效。《规划》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适时会同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监管职能,强化流域综合管理。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快制定并完善推动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