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凝心聚力 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意见

       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研管理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进一步提高担当政治使命、履行政治责任、增强政治能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新时代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深入学习领会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创新驱动是国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内涵和“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确保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综合创新能力排名进入世界前15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新时期科技工作思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入关键阶段,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忧中有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要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以强大创新能力为国家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新时代中心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导科技工作。

坚持以提升核心创新能力为重点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幅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融通创新能力,以更加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加快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

坚持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科技创新的重大牵引,聚焦创新突出短板和关键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加速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三大攻坚战,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核心、以诚信为底线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科研伦理和道德,增强使命感,潜心研究、多出高质量原创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突出“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坚持不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加强、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创新友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生态环境。

坚持全球视野谋划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以更有力的措施破除制约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坚定的信心推动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参与和引领全球创新治理能力。

2019年科技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把握主动,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强的紧迫感攻坚克难,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狠抓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优化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扩大开放创新,着力营造优良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提供强有力支撑,以优异科技创新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三、加强宏观统筹,系统谋划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系统研究科技工作的思路、政策和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在关系战略安全、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加强前瞻部署,进一步增强发展和创新主动权。

(一)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评估和总结。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需求为牵引,启动面向203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坚持开门编规划,调动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力量,广汇众智、凝聚共识,以全球视野、全局思维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和总体思路,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提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科技改革发展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同步推进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和《“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二)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把握国家创新体系演化发展规律,紧扣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谋划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路径和重点措施。进一步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健全分类精准支持措施,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强化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引导科研院所精干化、高效化发展。开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措施的评估总结,提出下一步指导意见。

(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以及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启动一批示范攻关项目,集成优势创新资源、科研精锐力量开展攻关。加快完善目标导向的任务形成机制,综合运用定向委托、定向择优、面向社会公开张榜等多种方式,选择优势研发团队,完善并行支持机制和多元化项目资助方式,加强里程碑关键节点考核。

(四)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探索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大力推动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一批长期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精简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流程。围绕“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深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推进基于全新资助导向的分类申请和评审试点,深入研究探索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智能辅助分类评审机制和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学科布局。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社会捐赠等方式,鼓励引导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考核,促进科研设施仪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

(五)做好重大科研任务接续衔接。强化科技重大专项责任机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启动部分重大专项接续布局论证工作。全面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任务目标和考核机制,切实将任务和目标聚焦到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的关键点上。统筹做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科技重大专项的接续互补,共同构建面向2035年的科技攻关重大任务完整布局。

(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龙头。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改革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分工布局。高标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推进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科技资源库(馆)建设,提升科技资源支撑保障能力。

四、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以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完善政策链,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打造创新发展加速度,有力支撑民生改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加快建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空天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落地。研究制定《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推动生物技术领域重大项目实施和基地平台布局,抢占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深部战略资源探采,加强国家资源安全的科技支撑。加快发展海洋主体观测、海洋战略性资源开发和极地观测/监测技术与装备,引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权益保障。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开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推动开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二)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部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推动取得一批农业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强化农业领域持续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若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超市等科技服务模式,强化星创天地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设创新型县(市),构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强化科技资源精准服务,组织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加强绿色技术和民生科技创新。积极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加快推进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固废资源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脆弱生态修复、化学品风险防控等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强社会治理领域技术开发和应用,推进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文化体育等领域科技创新,推进智慧社会建设。加强癌症、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力开展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产品攻关。加强人口老龄化科技支撑,提升新发突发人类重大传染病的科技应对能力。严格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

(四)加快培育集聚高端科技人才。按照国家整体人才战略布局,优化人才项目支持结构和总体布局,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研究制定引才规划和国别策略。充分发挥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制度吸引人才的功能,以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把人才智力引进更好地融入科技创新事业全局。提升国家重点引智平台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吸引集聚外国顶尖科学家、团队的有效机制。推动建立外国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战略研究、任务布局、项目管理、任务承担等工作机制,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国际培训支持力度。

(五)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军民融合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科技军民重点专项,推进国家科技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海洋等重点领域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开展军民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试点。推进标准工作军民融合。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法规建设。

(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协同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组织编制支持雄安新区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布局和分类指导,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落实中央关于东北、中部、西部、海南等重点区域战略部署,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和任务推进力度,深入推进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监测评价。完善部省协商机制,推进议定事项和联动工作落实落地,指导地方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强化创新开放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顶层设计,开展国别合作研究和布局,深化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内涵,探索科技援外新模式,在优势互补重点领域加强科研合作、人员交流以及基地与平台建设。依托科技伙伴计划等提升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水平,做好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主场外交科技工作。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健康、能源安全等共同挑战。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程度,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推进科研经费跨境使用试点,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同港澳地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稳步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联合资助计划。

五、狠抓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

尊重创新规律,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狠抓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持续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以激发人的活力为核心坚决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一)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加快制定出台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文件。加强科研院所优化布局,加大基础前沿类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指导科研院所制定机构章程,保障依照章程自主管理运行。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强化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强化区域和产业创新的科技服务和支撑。开展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二)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支持。加强科技型创新创业,打造双创升级版。以技术创新引导专项为抓手,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牵头、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税收优惠落实力度,推动制定科技型初创企业普惠性税收免除具体办法。通过投贷联动试点、科技创新保险、科技型企业上市等方式,进一步培育科技金融生态。培育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自身优势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客深度融通。

(三)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统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布局,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发挥创业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作用,探索科技企业投融资对接服务新模式。推广创新券、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等政策,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对标国际先进模式,依托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

(四)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部署,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开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试点,引导科研院所立足职责定位、聚焦使命导向、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坚持评用结合,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健全评审和监督机制。

(五)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快完善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按不同权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平台效能。优化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统筹协调。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精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简化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严格执行任务书的评价考核约定,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增强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优化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

(六)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技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统筹,完善科技监督年度计划制度,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推动精简检查和结果共享互认,压实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监督职责和项目承担单位日常内部管理监督职责。健全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加大对违规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制定出台加强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文件,营造科学严谨务实奉献的科研氛围。

(七)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强化各创新领域政策法规的战略研究和前瞻谋划。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工作,强化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法律保障。加快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立法工作,加强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技术研发的规制,有效应对伦理挑战和安全风险。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完善配套政策和细则。完善科普政策,鼓励科普创作和科研机构、大学向社会开放,加大科普基地建设,提升科普宣传能力,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八)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加快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帽子多、牌子多等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履行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科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台账管理,围绕中央科技创新政策文件落实,开展动态跟踪,强化督查问效。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法人责任,推动高校院所加快制订、修订本单位具体管理办法,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等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六、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紧紧围绕政治机关定位,强化政治建设,突出政治引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自觉接受驻部纪检监察组监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与驻部纪检监察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加快机构职能转变,全面提升科技管理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为落实党和国家科技创新决策部署提供保障。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检验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确保党中央政令在科技部畅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认真贯彻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牢固树立尊崇和维护党章的意识,弘扬崇尚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推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形成推进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提升抓党建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化书记意识和班子政治责任,落实“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看党建”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落实。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作用。

(四)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整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反对懒政、庸政、怠政和“推绕拖”等现象。坚持“四讲四倡导”,坚持“人本分、有本事、能成事”的传统和导向,引导党员干部争做“忠诚、担当、专业、务实、守正”的科技管理干部,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强化纪律建设和纪律监督。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继续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把纪律挺在前面,抓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贯彻。以纪律建设为抓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尤其是第一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强化警示教育,真正汲取教训、自省自警,切实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加强纪检组织自身建设,完善纪检工作制度,不断提高纪检干部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六)提高国家科技管理体系整体效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指示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紧扣“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主线,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推动部机关各司局按“三定”规定要求全面履职到位,加强协调配合,提升运行效能。积极稳妥推进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支撑机关履职和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能力。强化部门与地方科技工作的顺畅对接、上下贯通,推进国家层面科技创新总体布局与各地区科技创新实际工作有机融合,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对干部人事工作的新要求,改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做好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稳步加快开展不同层级干部的选拔配备,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组织保证。落实中央全面从严管理干部要求,扎实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年度考核述职述廉、干部考察等工作,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开展提醒函询诫勉,加强警示教育。以和谐稳定、规范有序为目标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对部系统三支干部队伍的分析,把握干部人事工作规律,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2019年1月8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