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022-00050 | 有 效 性 | 有效 |
发文机关 | 信政 | 成文日期 | 2022年04月14日 |
标 题 | 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信政〔2022〕6号 | 发布时间 | 2022年04月18日 |
信政〔2022〕6号
信阳市 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 信阳市 “ 十四五 ” 应急管理体系和
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信阳市 “ 十四五 ” 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已经市政府同意,现 印发给你们 , 请认真贯彻执行。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2 年 4 月 14 日
信阳市 “ 十四五 ” 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 能力建设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 十四五 ” 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加快振兴发展、实现 “ 两个更好 ” 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信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十四五 ”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河南省 “ 十四五 ” 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的改革进展
“ 十三五 ” 期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信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持续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 十三五 ” 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1.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持续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整合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执法检查、应急救援等职能,组建市、县(区)应急管理局,职能划转、人员转隶平稳顺畅。出台《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建立 “1 11” 指挥部( 1 个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 11 个专项指挥部),统一领导、集中指挥、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初步形成。
2. 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完善。 出台《信阳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信阳市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十条措施》《信阳市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等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职责持续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 “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专责监管、部门职能监管、企业日常监管、社会协同共管 ” 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综合运用 “ 五查五改 ” 方式( “ 企业自主查、条块结合查、分级分类查、专家会诊查、联合执法查 ” 和 “ 落实投入改、挂牌督办改、带案督查改、纳入诚信改、事前问责改 ” ),深入推进事故隐患拉网式、动态式排查整改。制定出台信阳市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年度工作方案,坚持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县(区)推进、企业落实,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完成。 “ 十三五 ” 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69.5% 和 16.8%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49.0% , “ 十三五 ” 规划目标高质量完成。
3.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
“ 防抗 救一体化 ” 机制初步形成。 出台《信阳市 “ 十三五 ” 防震减灾规划》《信阳市气象事业发展 “ 十三五 ” 规划》等文件,基本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合作、灾害预警发布、分级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不断健全,救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灾情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多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初见成效,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保障和物资保障不断加强,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高。
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共建成 476 处雨量站和 17 个水文监测站点,乡村安装 3000 余套简易雨量报警器,实现各大中型水利工程重点部位、重点河道险工险段的视频监控站点全覆盖,覆盖全市雨情、水情、工情的监测预警网络初步建成。组建信阳市地震监测台网,开展信阳市中心地震台项目建设。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畅通,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能力不断增强。
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多部门联合防灾减灾资源整合等工作积极开展。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逐步建立,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的山洪灾害群策群防机制更加健全。山丘区旅游景点、农家乐、林场、施工工地和中小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区域的相关企 事 业主体责任和办事处属地监管责任进一步压实。
4. 综合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以 “ 全灾种、大应急 ” 为导向,建成 “ 市级救援队、站级突击队 ” 专业力量架构,组建高层、地震、水域等 7 类灭火救援专业队和 12 支固定消防设施操作小组,专职消防员 222 人、各类执勤消防车 121 辆、装备器材 2.1 万余件(套)。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常态化建设持续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应急物资储备建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 各 级 物资储备规划 、 年度需求计划 和 储备品种 及 规模更加合理完善,关键时候能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5. 宣教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教育培训不断强化。 市安委办推动各级各部门利用每年 “ 安全生产月 ” 活动契机,持续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对话谈心和 “ 安全生产月 ” 应急演练 活动。 依托河南省干部网络学院和应急管理干部网络学院,持续开展干部队伍线上培训;依托市委党校、大别山干部学院,加强 定期 全员培训、新招录人员培训及行政执法培训;依托河南省应急厅,组织主要领导参加应急决策能力培训。将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 “ 三项岗位人员 ” 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考试系统。
全民安全素养持续提升。 扎实开展 “5·12 防灾减灾日 ” 、 “ 安全生产月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防汛救灾及森林防火紧要期等节点时段的宣传活动;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媒介 平台 刊载播放应急安全知识和安全公益广告;扎实推进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 五进 ” ( 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 ) 活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开展 “ 安全知识竞赛 ” 、 “ 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 论文征集、应急管理 MV 视频征集评选、应急管理新媒体作品征集等活动 , 全民自救互救 意识和 能力明显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阳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度 发展、 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示范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 十四五 ” 时期,我市发展正处于政策机遇叠加期、转型发展关键期、爬坡过坎攻坚期、深化改革关口期,各类安全风险呈增加和复杂趋势,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 我市地处三省交界,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高危行业和领域门类众多,安全生产监管压力大,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大部分山区坡高路陡、地势险峻,过境运输车辆较多,道路安全事故易发频发。部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衰减,一线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安全培训 流于形式 ,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发挥不够 , 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 。
自然灾害防御任务依然繁重。 我市地处淮河上中游,境内淮河支流密集,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 10 条,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 49 条 , 森林覆盖率达 4 2. 3 %,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区域灾害风险系数高。暴雨洪涝、低温冰冻、暴雪灾害、干旱灾害等时有发生,极端天气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 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多发,农村削坡建房、公路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逐年增多,源头防治难度大、任务重、资金投入高 。 信阳地处郯庐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和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游地震带交汇处,地震灾害风险较为严峻。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健全。 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健全。各层级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不畅,数据壁垒、信息孤岛仍不同程度存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滞后,个别县(区)停留在方案编制阶段。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衔接不紧密。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匮乏,大部分乡镇未设立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流动频繁,应急管理责任尚未完全落实。
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数量规模与实战需求 存在 差距,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组织结构较分散,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度不高。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够顺畅,信息传达、上报、发布归口不一致,应急物资储备、调用、补偿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 县、乡 两级 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执法能力不足;资金保障不够、人员配备不足、执法车辆和装备缺失、委托执法未得到有效推广等现象普遍存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基层应急管理职责划分尚未明确,基层应急能力亟待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 十四五 ” 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信阳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视察,为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的叠加效应持续显现,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信阳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及视察信阳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信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2. 城市战略定位的深入推进,为信阳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在信阳交汇叠加,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信阳建设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和 “ 连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协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区域性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 ” 战略定位,并从政策、资金、要素、人才等方面给予信阳全方位的支持,信阳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必将迎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市防灾减灾 救灾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城市整体安全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3. 科学技术 快速 进步,为信阳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支撑。 我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信息化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大数据、云计算、 5G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不断加快,为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4. 人民群众 的 安全需求日益提升 , 为信阳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 内生动力 。 幸福美好家园基本建成,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升,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推动平安信阳提供强大动能。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以积极推进信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破难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 监测预警能力、 应急救援能力、本质安全能力、 社会应急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为新时代信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政治引领。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 “ 四个意识 ” 、坚定 “ 四个自信 ” 、做到 “ 两个维护 ”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和制度优势 转化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全面提升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 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 安全 红线,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 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有效解决应急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差异化管理、精细化施策, 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驱动。 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形成应急管理新优势,有效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在风险感知、管控以及应急指挥、救援、保障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 社会 共治。 加强全过程应急管理,强化全灾种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营造全民关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群众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三)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坚持 重特大生产安全 事故零发生 ,全社会防范 和 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 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
专栏 1 “ 十四五 ” 核心目标 | |||
序号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6% | 约束性 |
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4% | 约束性 |
3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2% | 预期性 |
4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0 | 预期性 |
5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 | 预期性 |
2. 分项目标
( 1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建立全市多级联动指挥体系,打造统一协调的应急指挥平台,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市、县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 80% 。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达到有班子、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培训 “ 六有 ” 标准。
( 2 )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常态化运行,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 3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加强。 全市防灾减灾 救灾 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 预警能力 明显提升 , 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的短板补齐加固 , 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全社会安全文化素养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10 个、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 30 个。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5%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 8 小时以内。
( 4 )应急救援实战水平不断提升。 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壮大,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日益增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 100% 。县(区)综合救援力量建队率达到 100% ,各类功能区和乡镇(街道)专(兼)职救援力量覆盖率达到 100% 。
( 5 )应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设完成,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不断完善。市、县、乡级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全线贯通,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 60% 。建成 1 个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完善统一领导、分级指挥的领导体制, 健全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 应急指挥 机构 ,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 进一步理顺 防汛抗旱、 抗 震救灾、森林防灭火等 指挥机制 , 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市、县、乡级和专项领域指挥中心,加强现场指挥规范化建设 , 有效协同 “1 11” 指挥部立体作战。到 2025 年,形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指挥机制。
完善 议事 协调 机构运行机制。 推动市、县两级安委会、消安委、减灾委等议事 协调 机构的优化调整,完善机构功能架构,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完善安委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深化安委会 “1 X” 责任体系建设。
健全 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乡镇(街道)按照 “ 六有 ” 标准,建立完善乡级应急管理 “ 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 ” (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物资储备库、应急调度平台)、村级 “ 一站两员一队 ” (安全劝导站、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兼职应急救援队)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 、 统筹使用编制资源等方式,建强县(区)应急管理机构,鼓励乡镇(街道)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职能,明确承担其日常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鼓励和支持人口数量多、经济规模大、事故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应急管理专业人员。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压实属地管理责任。 完善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实行清单动态调整制度。健全市、县(区)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构建科学严谨的应急管理考核体系,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定期开展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 “ 回头看 ” 。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明确部门监管责任。 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进一步夯实有关部门在人员密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健全责任链条,加强工作衔接,形成监管合力,严格把关重大风险隐患,着力防范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健全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将企业主要负责人列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以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为基础,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健全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职代会) “ 双报告 ” 制度。推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 推动 重点行业 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
严格责任追究。 建立完善重大灾害调查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建立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坚持事故查处 “ 四不放过 ” 原则,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隐患酿成大事故 。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
(三)夯实应急管理法治基础
健全完善应急法规 规章 。 稳步推进市级地方性法规规章及配套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工作,完善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灾害救助、防汛抗旱、救援队伍、物资保障等领域地方性法规文件 , 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专项审查。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加大典型案例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规执行力。
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整合各项监管执法职责,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原则上实行 “ 局队合一 ” ,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厘清市、县两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建立完善执法人员考核奖惩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依纪依法追究执法失职渎职责任。
加强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专业培训,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定期开展执法比武、执法实务培训、执法难点探讨、执法案卷评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和执法业务能力。加强执法专用装备、执勤车辆和应急保障车辆配备。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执法力度。持续推进 “ 互联网 执法 ” 。按照 “ 统筹兼顾、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提高效能 ” 原则,科学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实行 “ 全覆盖 ” 执法检查,对其他企业实行 “ 双随机、一公开 ” 执法抽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信息公开制度,严格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责任追究,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四)推进本质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风险源头防范管控。 严把立项、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的安全关口 , 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动建立道路运输、建设施工、旅游、消防、危险化学品、工矿和城市运行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定期开展 工 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建立各园区应急资源数据库。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 四色图 ” ,形成安全风险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安全风险清单。开展城市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识别 , 建立健全事故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
强化隐患排查和治理。 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制定符合各行业领域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严格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管理,实行安全生产 “ 一企一码一档 ” 。深化市级 60 日、县(区) 30 日、乡镇(街道) 15 日隐患整改督办闭环机制,加强与县(区)、行业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统筹,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整改销号和整改效果评价。推动企业按照 “ 五有 ” 标准,建立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纠的长效机制,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扩面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持续推进《信阳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巩固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区域隐患专项整治工程,深入开展道路运输、交通运输(民航、铁路等)、建筑施工、 工业 园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特种设备、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查治理重点单位场所、关键环节安全风险隐患。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规范化。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
专栏2 信阳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 |
1. 道路运输: 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旧桥改造整治;全面清理整治农村 “ 马路市场 ” ;全面排查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强旅游客运、长途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农村交通等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综合运用各类监管数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 交通运输(民航、铁路、邮政、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 深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等专项整治;深化铁路沿线、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治理;严格落实 “ 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 ” 三项制度,严密防范禁止寄递物品进入寄递渠道,加强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营业网点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安全整治,推进淮河航道环境整治,严厉打击 “ 三无船舶 ” 非法营运;开展以渔船脱检脱管、渔业船员不适任为重点的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渔船冒险航行作业行为;强化砂石运输行为治理。 3. 城乡建设: 推进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瓶装液化气行业、建筑垃圾消纳场及临时堆放点安全风险整治;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治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 4 . 危险化学品: 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提 高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从安全、环保、技术、投资和用地等方面严格准入,制定并落实危险化学品 “ 禁限控 ” 目录,提升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强化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现有功能模块和预警机制。 5. 非煤矿山: 推动非煤矿山加快装备升级改造; 严格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市县安全许可质量抽查,推动非煤矿山 “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 ; 有效整合中小型矿山企业; 全面完成 “ 头顶库 ” 治理,尾矿库数量降低 10% ;加强对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抽查,指导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视频监控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尾矿库、地下矿山和边坡现状高度 200 米及以上的露天矿山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成率 100% ;加强重点时段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矿山安全专项执法,严密管控停工停产非煤矿山安全风险。 6. 消防: 加强消防 “ 生命通道 ” 工程、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 自行 车、仓储物流、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 “ 三合一 ” 场所、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城乡结合部等综合治理;加强教育、民政、文化广电和旅游(文物)、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宗教等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完善消防队站规划和建设,加强消防救援装备器材建设,强化特种灾害救援、危化品救援以及水域、山丘等救援装备建设,强化消防救援作战勤务保障和能力建设。 7. 工业园区: 完善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深化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 2022 年年底前 , 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 100% ,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 100% ;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园区智慧化进程,制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将园区相关方和外来人员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园作业管理制度。 8. 危险废物: 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 安全技术 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9. 乡村旅游: 全面开展民宿(农家乐)消防安全整治,加强民宿治安管理。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网络包车监管,依法依规严查严处违法包车、非法载客等行为。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内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10. 水利行业: 全 面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整治、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整治、水文监测安全专项整治、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安全专项整治、水利科研与检验安全专项整治。 |
3 .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开展 “ 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 ” 融合应用,加强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评估等功能的开发建设,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安全生产联动 联控机制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推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大力推进制造业模式变革。利用先进技术对装备和工艺实施智能化改造,引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企业开展智能化建设。
(五)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深入推进风险普查与评估。 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深入调查 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致灾因素 ,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设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风险评估与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 及 报告。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预测,优化风险评估体系,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所有灾种全覆盖。
加 强 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 提升水利工程防御标准,加强河道防汛、水库防洪、山洪灾害、地震灾害、防抗台风、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加强全市 1095 个小型水库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 加强城市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增强科技防灾减灾新技术等应用平台的互联互接,加大防灾减灾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和产品(装备)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等保障能力。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 综合减灾示范县、减灾示范社区(村) 创建工作。
专栏3 信阳市自然灾害防治重点任务 |
1. 水旱灾害: 加快浉河等城市主要河道堤防建设,继续城市内河防洪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着力完善非工程措施,升级改造县级监测预警平台,调整和补充监测站点,积极加强重点区域监测站保障措施,认真落实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和人口密集区域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城市防洪风险信息管理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推进中小型水库升级和新建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 2. 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 加快信阳森林生态遥感监测应用基地建设,健全城区森林防火专业队和跨区域性防火专业队。建立信阳市森林防火信息网络、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火情实时监测系统。在重点火险区域建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完善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立一批自动化监测站点,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食叶害虫以及其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示范推广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跨行业的社会化防治组织,不断提升防治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3. 气象灾害: 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和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与应对能力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推进人影指挥中心建设,优化地面作业点布局,促进地面作业点标准化建设;优化探测装备,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在省级人影作业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完善作业效果评估方案,开展作业综合效益评估。 4. 地质灾害: 建立健全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预报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分类防治,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排危除险工程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对水平。加强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 , 力争到 2025 年基本消除或减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5. 地震灾害: 推进市中心地震台、 “ 一县一台 ” 和 “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 建设 ,加大地震监测台站密度,推进 “ 三网一员 ” ,加强群测群防。按照 “ 地下清楚 ” 的要求 , 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查明地下断裂分布,建立地震构造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为我市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提升城乡建筑抗震水平。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
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推动大别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构建具有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指挥协调、综合救援、物资储备调度等多种功能的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应急调度协调、灾害评估、专业救援等保障服务。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健全救灾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种现代通信手段相结合的备用或机动应急通信网络。
推进城乡韧性水平建设。 优化城市各类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布局,合理确定防灾分区。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体系,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推进城市通风廊道评估和规划。强化燃气管网、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热力管网、桥梁、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严禁随意变更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质。
(六)强化快速响应能力 建设
1. 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健全研判会商机制。 建立突发 事件 应急会商制度,完善应急研判响应程序,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响应指令,明确各类事故灾害的应急响应主体、内容和启动条件。健全多部门灾害风险动态会商研判机制 , 协同应对工作机制,优化抢险救援、避险避灾方案。
强化信息报送机制。 打通行业部门应急信息孤岛,加快视频监控、应急物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等资源信息整合,推进行业部门应急资源信息共建共享。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发布工作,推进与党委政府紧急信息报送全面融合。
强化快速响应机制。 健全各类灾害快速响应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风险响应机制。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健全舆情快速反应处置一体化机制,提高精准排查和科学处置水平。
强化复盘评估机制。 根据国家、省的相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规范,完善工作规程。构建属地政府、行业部门、议事协调机构、专家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复盘评估体系。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推进从政策、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深层次整改提升,切实增强灾害事故防范能力。
2. 优化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部门协同。 完善市级应急管理总指挥部综合协调机制,优化整合各专项指挥部之间、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信息发布、指挥处置等工作制度,实现上下联动、横向联通、信息共享、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加强区域协同。 健全完善与周边城市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应急指挥调度、灾情预测预报、物资协同调度保障等机制。加强区域间会商研判、数据互联互通、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军地协同。 加强与驻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援的工作制度的衔接,完善抢险救灾程序。健全军地应急力量指挥组织体系,强化军地联动指挥。加强军地联演联控联训,提高军地抢险救援协同联动效能。强化基层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协同发展。
(七)提升应急救援实战水平
建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 以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协同编配公安、交通、住建、电力、通信等精干分队。建强市、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多种形式救援队伍人员引培工程。建设水、陆、空及地下的立体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全灾种救援能力。强化救援装备建设,结合区域灾害事故特点,遵循 “ 立足标准、面向实战、适度超前 ” 的配置原则,开展救援装备正规化建设,配强专业化装备,配齐基础类器材。建立装备共享机制,最大限度为救援队伍提供所需的装备器材、技术指导、法律援助等。
建好专业应急救援力量。 推进各级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重点建设防汛、住建、水务、交通、消防、水上、燃气、危险化学品、矿山等行业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市级建立不少于 100 人的安全生产、森林灭火、防汛抗旱、地震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及地质灾害专(兼)职应急调查和救援技术支撑队伍。各县(区)建立不少于 50 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建立不少于 20 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类工业园区和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按标准建立企业救援队伍。
发展 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民政部门依法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救援组织进行登记管理,应急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救援力量的工作指导和支持保障 。 完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制度 , 建立与其他专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和救援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和招募应急志愿者,引导应急志愿者有序参与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到 2025 年完成 30 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培育。
(八)提高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1. 强化应急预案
加快预案制修订。 修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指导专项、部门、地方应急预案修订,做好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加强预案制修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情景构建和应急资源调查。有针对性地编制巨灾应对预案,开展应急能力评估。推进市、县、乡三级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部门预案和基层单位预案的 制定 修订工作,实化细化指挥长和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具体责任、应答机制、行动措施,分行业领域编制应急指挥工作手册(方案),强化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 。
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衔接协调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预案的刚性约束,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级别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强化上下级、同级别、军队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相邻地区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强预案配套支撑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健全完善覆盖全灾种、全行业、全过程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信阳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推动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化。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估管理办法和应急演练管理办法,完善应急预案及演练的评估程序和标准。对照预案加强队伍力量、装备物资、保障措施等检查评估,确保应急响应启动后预案规定任务措施能够迅速执行到位。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制定落实应急演练计划,鼓励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常态化应急演练,重点加强针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演练,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刚性约束制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及突发事件特点,按照规定时限、标准和要求,组织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强化演练磨合和日常检查。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及时跟进演练、发现问题、查找短板、反馈改进,提升应急预案实战能力。
2. 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构建实物储备、协议储备、虚拟储备和产能储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发展物资装备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建立应急物资装备更新轮换机制。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目录清单,制定应急物资装备产能储备目录清单。推进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增强乡镇(街道)、村(社区) 、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鼓励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建设豫南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物资储备中心)。
专栏4 信阳市应急物资储备品类 |
1. 生活保障类物资: 应当储备帐篷、折叠床、折叠桌椅、气垫床、睡袋、防潮垫、篷布、简易厕所、厕所帐篷,选配储备蚊帐、凉席、彩条布、移动房屋等安置类物资。应当储备棉被、棉褥、棉大衣、防寒服、棉衣、迷彩服、冲锋衣、夏凉被、毛毯、毛巾,选配储备绒衣、棉帽、棉手套、棉鞋、棉袜、单鞋、雨衣、雨鞋等被服类物资。应当储备帐篷照明灯、场地照明灯、 1.5 千瓦应急发电机、 3 千瓦应急发电机、手提式强光手电、净水车、净水设备、软体储水罐、灭火器、卫星电话、家庭应急包、救生衣、救生圈,选配储备取暖炉、多功能收音机、手持扩音器、对讲机等装具类物资。协议储备方便食品、自热方便食品、食用油、大米、面粉、挂面、矿泉水、火腿肠等食品类物资。 2. 医疗卫生类物资: 电子测温仪、现场采样仪(器、箱)、生物样品运输箱、动物疫病监测仪器、生物快速侦检仪、红外监测仪、病原微生物检测车等疫病监测类;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鞋帽、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等卫生防疫类;颈托、躯肢体固定托架(气囊)、关节夹板、担架、隔离担架、急救车、直升机救生吊具(索具、网)等伤员固定与转运类;急救箱或背囊、除颤起搏器、输液泵、移动 ICU 、心肺复苏机、简易呼吸器、手术床、麻醉机、监护仪、小型移动手术车等院前急救类;抗生素、解热镇痛、麻醉、解毒、抗过敏、抗寄生虫等各类常用药、血浆、人用疫苗、抗毒血清等药品疫苗类。 3. 森林火灾类物资: 火灾处置、消防防护、野外生存、无线通讯、专用车辆 5 小类,便携式移动水泵、串联水泵、自生氧气面罩、单兵作战防护装备、便携式照明灯组、山地水带铺设车等 27 种应急物资。 4. 防汛抗旱类物资: 观察测量、现场照明、水下营救、防洪排涝、水(海)上救捞、应急动力等 11 小类,水下勘察机器人、管涌探测仪、抢险照明车、打桩机、沙袋装袋机、冲锋舟、可移动发电机组等 50 种应急物资。 5. 地震及综合消防救援类物资: 地震应急、消防防护、生命搜索、破拆起重、岩土工程施工等 12 小类,雷达探测、船艇、水陆两用破拆工具组等 37 种应急物资。 6. 危化品、矿山事故类物资: 作业装备与材料、环境监测、污染物收集、岩土工程施工、救生器材、破拆起重等 10 小类应急物资。 |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 鼓励 各地、市级有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风险隐患特点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建立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打通共享共用渠道。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更新轮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建立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优化捐赠物资审批流程 。
科学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 综合考虑灾害风险、物资需求规模、交通物流条件等情况,优化应急物资仓储选址布局,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空间覆盖能力,加强在储应急物资快速响应保障。建立信阳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以其为中心的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仓库群,提升市级应急物资储备能力。推进县(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市内不同区域间、与周边城市间应急物资保障协同。
健全应急物资投运机制。 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运力储备调运分发机制。推进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物资投运机制。加强与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应急物资运输合作,完善应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快速投运免费、优先通行机制,建立应急运输 “ 绿色通道 ” ,保证救灾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提升应急救援运输效率。
3. 培育壮大安全应急产业
构建应急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链五链融合、区位优势与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具有信阳特色的应急产业园区。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和安全应急科技高质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产品。推广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
4. 增强智慧应急科技支撑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结合我市灾害事故特点,加强事故灾害致灾机理研究和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 全面 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 推进 “ 智慧应急 ” 建设,实施数字化转型, 升级改造 指挥信息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构建 “ 空 、 天 、 地 ” 三位一体的 应急 指挥 通信网,实现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系融合互通,行业部门和救援队伍全覆盖,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基础通信支撑。
(九)推动共治共建共享 格局
1.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厘清基层应急管理权责事项,合理配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落实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及相关部门责任,实现村(社区)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加强基层应急网格化建设,制定网格员应急管理工作职责清单。引导各类村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2. 加快应急专业人才集聚
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围绕安全风险防范化解、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等设置课程。综合运用理论授课、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吸纳外部社会力量,培养、引进应急管理领域的 科技 人才,建设技术过硬、层次合理、良性发展的应急管理 专业 人才队伍。
建设应急管理专家智库。 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 构建 应急管理专家 智库 ,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标准制定、应急会商研判等服务,为信阳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3.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安全宣传 “ 五进 ” 活动,采用 融媒体 拓宽安全文化展现形式和渠道。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发科普读物、教材等应急安全公众教育系列产品。利用 “ 安全生产月 ”“ 防灾减灾日 ”“ 消防宣传月 ” 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知识宣讲、案例解说、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知识,提升全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 安全知识竞赛 ” 、 “ 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 ” 论文征集、应急管理 MV 视频征集评选等应急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活动,扩大宣传效果。推进全民公益安全教育宣传,将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内容。将防触电、防溺水、防踩踏等安全知识和各类体验式应急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4. 有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培育引导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应急管理事业,为政府、其他企业提供安全应急服务。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健全政府引导、保险机构主导、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负责的市场化事故预防服务机制,推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四、重点工程
(一)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省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气象监测预警等项目建设,强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运行等监测感知数据的实时获取能力,建设 “ 多层级、全覆盖 ” 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专栏5 风险 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
1.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依托省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建设,接入气象、森林火灾、水旱、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结合自然灾害监测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监测预警信息服务。 2. 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 升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数据,进一步扩展监测感知接入范围;推进企业双重预防体系信息系统与监管部门、园区综合平台有效对接,实现监管部门(园区)在线实时监测监控 。 3. 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 推动应急预警发布与 “ 雪亮工程 ” 、 “ 蓝天卫士 ” 等相关部门已有系统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贯通与信息交互,接入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消防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保障现场监控视频,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指挥及时、精准、高效。 4. 气象监测预警。 实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完善市 、 县 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基层气象台站提质行动。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导向,建立健全智能化气象监测网络、格点化气象预报系统、智慧型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信息化全天候气象保障系统,全面提升市、县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规划建设 39 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10 套视程障碍现象仪, 21 个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和固态降水仪, 4 部 X 波段天气雷达, 3 部风廓线雷达, 1 套大别山梯度观测系统。有序推进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开展智能自动气象站示范建设,实现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天气监测预警村级全覆盖。 |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 大别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 推进 大别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 项目 建设 , 建成后将成为具有高效指挥、综合救援、技能演练、物资储备调运等多功能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辐射范围涉及鄂豫皖三省,在应对区域内重大自然灾害时发挥快速反应、突击攻坚、控制灾情的关键作用,切实提升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2. 应急指挥通信专网建设项目。 构建 “ 空、天、地 ” 三位一体的应急指挥通信专网;推进市、县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应急指挥调度保障能力。
专栏6 应急指挥通信专网建设任务清单 | |||
建设任务 | 建设内容 | 责任 单位 | |
市级 | 地面光纤 | 建设市级汇聚节点接入链路,部署路由和交换设备,完成市级应急管理单位和其他市级节点的汇聚接入,建设链路带宽不低于200Mbps | 市应 急局 |
窄带无线 | 建设固定基站、移动基站,接入省级核心网;接入省级网管及调度系统,实现对全市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的管理;配备手持及车载终端 | ||
卫星通信 | 建设车载站、机载站、便携站等 VSAT 卫星通信远端站接入部级中心站;部署天通卫星全网通终端、便携终端、北斗指挥机、北斗终端 | ||
县级 | 地面光纤 | 建设县级汇聚节点接入链路,部署路由和交换设备,完成县级应急管理单位的汇聚接入,建设链路带宽不低于100Mbps | 县(区)应急局 |
窄带无线 | 建设固定基站、移动基站,接入省级核心网;配备手持及车载终端 | ||
卫星通信 | 根据需要建设便携站等 VSAT 卫星通信远端站接入部级中心站;部署天通卫星全网通终端、便携终端、北斗终端 | ||
乡级 | 地面光纤 | 建设县级以下汇聚节点接入链路,部署路由和交换设备,完成县级以下的应急管理单位的汇聚接入,建设路带宽不低于50Mbps |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窄带无线 | 配备手持及车载终端 | ||
卫星通信 | 部署天通卫星全网通终端、便携终端、北斗终端 |
3 . 多灾种应急救援实训基地。 依托大别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水上救援实训基地、地震灾害、地质灾害 和 森林火灾救援实训基地。强化洪涝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种的应急演练,形成各种应急力量联演联训的保障基地。针对水域救援、森林灭火救援以及城市生命线领域专业救援,分类实施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强化先进实用性装备操作使用、专业抢险救援实战化训练、综合性应急演练等内容。
4 .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共建、民兵共建等方式整合优化专业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支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针 对地质灾害多发的县(区)建设 1 支以上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 针对信阳市降水量大 且 集中的特点,在各县(区)建设 1 支以上防汛应急救援队伍 。 在全市各大医院抽调医护 力量 ,组建 1 支能够及时反应、覆盖全面的市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三)本质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1.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实施城区防洪排涝 工程 和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 防御 工程体系。建设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 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推进地震台网建设工程,提升抗震减灾能力。
专栏7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
1. 城区防洪排涝工程。 实施积水隐患路段防洪排涝整治,摸清城镇排水管网等设施底数,掌握管网总数、空白区分布,以及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亟待更新修复数量,重点推进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和维护。到 2025 年,实现城市防洪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 2. 防汛抗旱水利工程。 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深入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实行小型水库安全鉴定 “ 体检 ” 常态化,建立小型水库动态化除险加固机制,提升水库防灾减灾能力 。 加强 淮河干流 和主要支流堤防建设,提升淮河干支流防洪能力 。 实施山洪截滞系统完善及提升工程,确保山丘区居民生命安全。 3 . 地震监测台网。 组建信阳市地震监测台网, 开展城市地震安全基础探测。 建设信阳市中心地震台,在 10 个县(区)建成 6 个测震台(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新县、息县、固始县)、 3 个地下流体台(浉河区、光山县、淮滨县)、 1 个大地形变台(商城县)。 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地震预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企业中的应用。到 2025 年,形成多学科综合观测的信阳地震监测台网,使我市监测能力达到 1.0 级, 7 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震中定位精度优于 5KM ,为地震紧急处置以及应急救援提供科学支撑。 4 . 固始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建设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警、火情监测、火灾扑救和指挥体系,强化森林火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指挥处置和快速扑救森林火灾能力,全方位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
2. 安全生产综合治理项目。 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根据行业部门和季节特点开展专项整治,精准排查治理隐患,持续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企业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
专栏8 安全生产综合治理项目 |
1.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针对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旅游、工贸、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和供水、供气、供电等行业领域,健全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和重点任务清单,实行重大安全隐患台账化管理。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整改提升,确保城市安全稳定。 2.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评估。 督促各县(区)及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调研座谈、档案查阅、现场检查、企业自评、部门抽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效和短板弱项,巩固阶段性成果,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主管部门。 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信息化建设。 已经建成双重预防信息系统的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完善提升线上线下同步功能 。 未建有信息化平台的企业,完成双重预防信息系统建设 。 小微企业实行重大风险点管控、重大隐患治理信息进平台 、 用平台。推进企业双重预防体系信息系统与监管部门、园区综合平台有效对接,逐步建成双重预防体系信息网一体化平台。 |
(四)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综合应急研发培训基地,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坚持社会共治,发挥专家队伍智力支撑作用,建设中部自然灾害产业研究院,形成全社会应急管理整体合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传统手段,建设应急广播体系。
专栏9 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
1. 中部自然灾害产业研究院。 依托应急 管理 部国家自然灾害研究院科研力量支撑,立足我国中部自然灾害综合减灾实战需求,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推动设立 “ 淮河流域自然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 和 “ 淮河流域综合观测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创新技术中心 ” ,全面支撑中部地区构建新时代高效科学的水域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科技体系。 2 . 综合应急研发培训基地。 依托大别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立足信阳应急能力提升需求,结合我市各类灾害情况,建设综合应急研发培训基地,集成产业研究、科技创新、研发试制、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大众体验、会展展示、商业服务等多种功能,打造传播应急文化、科技研发创新、应急新产品技术展示交流,实现宣传教育、模拟演练和科普体验等业务模块功能的优良平台。 3.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终端、警报器、大喇叭、吹哨子、宣传栏、小册子等传统手段,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应急广播 “ 最后一公里 ” 传播优势,提升应急广播发布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
(五)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 豫南 综合 应急 救援保障基地( 物资储备 中心) 。 根据灾害事故风险、物资需求规模、交通物流条件等,立足就近调配、快速响应,建成 1 个 区域性 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 支持 县 ( 区 ) 建设 救灾物资储备库,用于储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应对处置所需的一般性应急救援保障物资和受灾人员生活保障物资。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统筹管理,全面推进救灾物资装备保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储备能力。
2. 应急物资生产和应急救援仓储群。 重点培育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物流模块,加强应急物资、应急防护材料、应急医疗防护产品、应急救援防护产品、先进功能材料等生产和研发企业、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应急仓储物流和物资储备基地。
3. 应急管理装备能力提升项目。 以轻量化、高机动性、模块化为标准,加强救援、通信、个人防护、灾害防治等专用装备配备。按照配备标准和执法任务需求,强化各类执法装备和综合行政执法服装配备,提升应急救援、灾害防治和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
专栏10 应急管理装备能力提升项目 |
1. 中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 重点围绕智能应急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智能应急装备、智能探测装备、智能防爆装备、大型智能救援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智能舟艇、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应急智能化工程,建设园区智能化管理、智能管理服务运行监测和可视化展示平台。 2. 水上应急救援装备制造园区。 重点培育应急船舶制造及水上救援装备产业模块,发展应急船舶制造及水上救援装备、智能水域救援装备、遥控机器人等制造产业。 3. “ 智慧应急 ” 装备 能力 建设。 依托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配备先进适用的无线和有线通信装备,配备全地形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车组、通信指挥装备、宽窄带自组网电台和终端,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通信、定位、音视频数据采集、现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交互,为全市应急指挥决策提供装备保障。 4. 综合执法装备能力建设。 结合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规模和行政执法实际需求,加强个体防护、通用执法、矿山监管、危险化学品监管、工贸监管等装备配备,强化便携、智能先进适用的手持式分析仪、手持气体探测器等配备,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5. 抢险救援装备升级换代。 针对不同灾种,配备管用、适用的各类装备,加快老旧装备升级换代。加强城市内涝、山洪、山体滑坡、地震等专业救援、大型破拆、清淤设备、挖掘清障等装备的配备。加大搜索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森林火灾现场扑火装备、危化现场救援装备等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与应用。 |
4.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在城市新建公园、绿地、广场时同步设计应急避难场所设施位置。对人防、应急、地震、气象等人口避难、疏散、安置场所在布局、标准 、 功能、建设、使用、管理上融合建设,建成集战备、应急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5. 微型消防站建设。 中高风险乡镇(街道)、村(社区)及重点人员集中区域设立微型消防站,加强群众消防设施使用培训,提高全民消防意识,筑牢人民群众第一道 “ 防火墙 ”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切实承担责任,对于本行政区划内的应急管理事务负总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任务全面有序推进。
(二)加强部门协同
市、县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对于涉及多部门、多地区的应急工作,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真正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协同推进,形成推进本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投入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保障体系。强化经费保障,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本规划布局的 主要任务 和 重点工程 顺利实施。
(四) 加强规划监督
建立本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举措、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 2023 年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 2025 年完成规划成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评估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