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 [2021] 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 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七届人大 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4月22日
许昌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突破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奋力在上半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下半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社会大局保持平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3449.2亿元、增长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8亿元、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1%;进出口增长7.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35元、增长3.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6%;城镇新增就业5.49万人。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全市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53微克,优良天数达到256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发展。消费恢复相对滞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政府投资资金制约明显。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出口增长基础不牢。二是循环不畅制约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没有根本好转,工业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优化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风险上升制约大局稳定。稳定就业的任务艰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房地产去化周期有所拉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280万吨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力做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着力稳定实体经济。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强化生产要素协调保障,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让利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应收账款、存货、订单等质押融资力度,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比重,力争全年新增贷款268亿元。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家、辅导报备企业1家、新三板精选层企业1家,实现直接融资135亿元。扎实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保供、电煤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确保企业平稳生产经营。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抓好220个以上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00亿元以上,以项目建设增投资、增后劲、增信心。扎实做好项目服务,完善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实行“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优化重点项目评估考核制度,深入开展项目观摩、“四比四看”活动,全面提升重点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狠抓“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布局一批大数据中心,新开工棚改安置房5565套,加快推进沙陀湖调蓄工程、北绕城高速、能信热电异地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鼓励社会投资参与,优化投资结构。常态化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储备项目落地率。三是全面促进消费。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推动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复苏回稳。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进基于5G应用的网络零售、在线教育等线上消费试点,积极发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消费。开展文化旅游消费季、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包装开发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差异化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文旅消费示范区。鼓励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着力培育品牌消费集聚区。完善城乡消费设施,高标准推进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动电商进农村,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促进城乡商品和服务双向流通。四是推动外贸平稳增长。完善企业“白名单”制度,做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精准服务,促进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高水平筹办第3届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稳步提升发制品产品优势,扩大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出口份额,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RCEP协定签署重大机遇,鼓励外贸企业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作用,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积极申建河南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区,拓展外贸发展空间。五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制定完善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文件,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着力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加快推进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现代物流基础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积极探索“电商产业园 物流园 保税区”融合发展新模式。完善重要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平台,打造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监管链条。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核心,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发制品等优势产业能级,推动建材、轻纺、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安全、提质、增效”转型。实施鲲鹏计算、节能环保、硅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现代化培育计划,制定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黄河鲲鹏产业园、智能电梯产业基地、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企业培育行动,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落实“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积极争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专项资金,采用“揭榜挂帅”新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等工业基础能力。实施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争创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0家,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创建,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广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实施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对标改造、提档升级。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以提升亩均收益为导向开展“百园增效”行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新培育2-3个产业集聚区和10家企业“两业”融合试点,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100家、贯标企业30家。推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创建,确保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圆满收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壮大家政服务、托育托幼、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推进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以服务业“两区”提质升级为重点,全力推动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加速发展。四是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发展,组建信息化产业联盟,加快构建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建设,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大力开展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力争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突破,推动数字经济示范应用,依托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 政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应用。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聚焦企业、人才、平台、载体等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一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落地实施,发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许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技术优势,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技术推介会,促进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开展对德技术合作,争取和实施一批河南省国外智力引进项目,解决一批技术难题和需求。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2.0版,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以上,新增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1-2个。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落实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优化提升孵化培育、政策培训、企业认定等服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加快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重大创新平台申建等优惠政策。三是建设完善多层次创新载体。争取许昌国家高新区获批,引导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各类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平台,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在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硅碳新材料等领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星创天地。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入实施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共享使用奖补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化科技与金融合作,用好“科技贷”“科技保”等政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市场知识产权执法活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安全健康、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一是加快郑许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争取更多事项、项目纳入郑州都市圈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郑许“六大对接”。加快郑许市域铁路许昌段建设,推进绕城高速、郑南高速郑州至许昌段等4条高速公路建设,有序实施6个市域铁路站点小镇、忠武路沿线、“双创”宜居示范区魏都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加快许港产业带建设,推动《许港产业带发展规划》尽快获批,扎实推进平安智能制造科技园等项目。二是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全域及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扎实做好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推进窨井盖、城镇危房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滚动实施一批水电气暖管网、城市交通、污水垃圾治理、城市停车场、城市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实施森林许昌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山区生态修复、中心城区绿化等,完成11万亩建设任务。三是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市区一体、市区联动”的机制体制,制定出台《许昌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2.0版本)》,打造天宝路、学院路等7条精细化管理示范街,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向农村延伸。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现代小城镇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四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机制,落实权限下放、财政转移支付等支持政策,接续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创建活动,总结推广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积极创建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加快鄢陵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产业、消费、就业、金融等政策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确保低收入人群收入长效稳定、政策精准落实落地、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各县(市、区)优势特色,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6.1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以“六高”“六化”为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加大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力度,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五个一”行动计划,新增绿色食品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争创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力争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2个,省级美丽牧场1-2个。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载体建设,力争申报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提升农村公路150公里,打通农村公路“断头路”263公里;分步推进农村5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覆盖。开展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完成6.5万户户厕改造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争创省级美丽小镇3-5个、美丽宜居乡村20个以上。四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名。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一宅变四园”,探索推进存量宅基地有偿退出。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清零。全面完成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任务。五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落实《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扎实推进“5 1”改革,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技”要素制约,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开展试验区改革创新,梳理上报一批需要上级支持的改革事项清单,积极争取上级授权。以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为重点,深入谋划一批城乡融合发展项目,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政策倾斜。
(六)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不断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间,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进一步拓展“互联网 政务服务”,更大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全面提供“24小时不打烊”在线政务服务。加强“i许昌”平台建设和推广,实现线上服务事项450项以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及时全量归集共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加快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制定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规则办法,推进全流程智慧交易,全面提升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改革步伐。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扎实做好营商环境评价和整改提升工作。深入推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和民营企业“两个健康”“一联三帮”行动,因时应势更新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全面帮促民营经济纾困解难、提质增效。优化金融市场服务,搭建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完善主办银行制度和债委会帮扶纾困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扩大调贷资金规模,创新信用贷款、小额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拓宽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民营企业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三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德合作层次,加强与德国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化现有合作成果,拓展投资、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对德合作逐步向对欧合作拓展。加快中德(许昌)产业园和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组织灵活多样的“线上 线下”招商活动,拓展“靶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方式,强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定向驻点招商,深化拓展豫沪合作。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举办的重大经贸活动,继续依托三国文化旅游周、花博会、钧瓷文化节等节会开展特色招商。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一是稳定和促进就业。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特岗教师、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招募工作,力争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完善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 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应用,完善各级人才招聘市场、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等服务平台,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4600人。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网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积极推进县城城镇化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优化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所、幼儿园20所;稳妥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扎实推进河南农大二期工程、中原科技学院、市委党校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效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完善提升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健康许昌行动,组建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的市级城市医疗集团,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好市级“四所医院”和县级“三所医院”,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或医学中心;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动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落实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放宽失业保险金申领条件。完善特困群众保障机制,持续做好低保、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切实解决特困群众实际困难。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加大保供稳价力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四是持续提升生态保护质量。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强化细颗粒物、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开展工业污染、燃煤污染、移动污染源等专项治理行动,实施中心城区煤电清零计划,确保完成空气质量年度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断面稳定达标。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隐患排查,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确保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节能降碳,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产业培育。科学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围绕伏牛山片区、颍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等重点区域,实施天然林保护、矿山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颍河、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五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健全地方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稳妥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和化解非法集资风险。坚决兜牢财政风险底线,切实保障“三保”支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扎实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全省矿山事故区域性救援(禹州)中心建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序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力度,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