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治水千秋业 精神一脉传

  • 索引号:358372706/2021-00062
  • 发布机构:郑东新区水务局
  • 关键词:水利要闻
  • 成文日期:2021-06-30
  • 发布日期:2021-06-30
  • 中国水利报:治水千秋业 精神一脉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06月30日 第4871期

      本报记者 张元一 田慧莹

      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一时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闪耀神州大地,成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建党百年之际,循着历史的足迹,回望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我们看到大江大河有效治理,看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大国重器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看到生活用水从“肩挑”“车拉”到“手拧”的嬗变,看到漫天黄沙到塞上江南的生动蜕变……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在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一代代水利人肩负历史的责任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他们的身影定格在田间地头、高山峻岭、防汛一线、江河岸边,水利精神汇聚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为水利事业凝聚力量

      翻开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发展史册,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都浸染着水利人付出的心血汗水,每一座跨越山河的丰碑都镌刻着水利人传承水利精神的生动实践。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20世纪60年代,30万林县儿女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苦战10个春秋,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滋养了林县大地,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也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前行路上的信仰灯塔,积蓄着水利人不懈的精神追求。

      1997年10月28日上午10时28分,是载入中华民族治黄历史的又一高光时刻。小浪底截流戗堤南、北两岸的大型翻斗车同时向龙口口门倒入巨大的石块,黄河水被拦腰截断,从北岸山中的导流洞奔泻而出。

      20年风雨历程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小浪底工程,也造就了“爱国忠诚、敬业奉献、精益卓越、团结友善、自律自强”的小浪底精神,激励着水利人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建起一座又一座造福人民的丰碑。

      “1998年8月21日,第七次洪峰到来时,湖北省洪湖长江干提出现200米长的大滑坡和157厘米宽的大裂缝,眼见长江水穿堤而过,形势危如累卵。”抗洪亲历者何龙盛回忆道,紧接着他就看到守堤官兵趟过齐膝的泥浆,扛着沙包奔向大堤,一名军官挥舞着党旗,用喇叭高喊着“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长江流域告急!嫩江、松花江流域告急!珠江的西江流域告急!福建的闽江流域告急……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让人至今记忆深刻。

      一时间,抗洪抢险成了长城内外的一致行动,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动人画面在与洪水搏斗中上演。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团结奋战下,我们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并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正是从红旗渠精神、小浪底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实现了水利建设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给百姓带来越来越多实惠,水利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他们是践行者、弘扬者

      历史上的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还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忧患之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患作斗争,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治黄事业新篇章,黄河才迎来如今新岁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黄特等功臣”于佐堂,曾顶着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奋战14个昼夜抢护山东黄河王庄险工;“一等人民功臣”孙龙蛟,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湍急的水流中,用身体堵住河堤洞口;“推土英雄”夏崇文,推一辆小车,扛一把铁锨,每天推土二十八立方米……

      这些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开创者,在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靠着对党的忠诚和献身水利事业的决心,肩挑背扛,人抬车推,用生命与汗水传递着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精神火种。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在党的领导下,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

      一切为实、不奢虚华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汪洋湖,敬业为公、勤政为民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高安泽,把党心民心融在一起的“大禹传人”何贵平,心中装着千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危的水文勘测工张宇仙,甘于寂寞、忠于职守、坚守黄河源头30年的谢会贵,坚持真理、科学求实、勤奋敬业、鞠躬尽瘁的崔政权……

      时代在变,水利人的精神底色不变。党的十八大以后,水利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水利人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前行,生动谱写了新时代的水利人之歌。

      56载水利工地为家,9000多个日夜守护三峡大坝,两次患癌仍坚守三峡工地的郑守仁;25年来走遍洞庭湖每一条水系、为根治洞庭湖水患倾尽一生的余元君;一人一站,驻守极寒之地观测冷冽的界河,30多年如一日的任宝学;在“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中,为构建中国跨流域调水格局、助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海燕;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看书,一次比赛失利能写下2万字总结分析原因的年轻水文“工匠”陈磊……

      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科技创新一线的“排头兵”,有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头雁”,还有许多平凡岗位上苦练内功的基层水利工作者……每一位都是水利精神的践行者、水利精神的弘扬者。

      推动血脉传承

      除水害、兴水利,水利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文化精神的传承,更是穿越历史长河、彰显时代特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投身水利事业的精神传递。

      2019年12月,水利部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入选的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12位历史人物,都是各个时代的治水先贤,是一座座黄河冲不垮的丰碑。他们身上承载的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科学治水、创新求实等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汇聚着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引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保护河湖的广泛共识,让水利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传递。

      从2014年开始,水利部连续举办了“保护水源地”“保护江河源头”“保护河流尾闾”志愿服务暨公益宣传系列活动。

      2017年、2018年,围绕河长制的全面建立,举办了“保护城市水体”“保护乡村河道”志愿服务暨公益宣传活动。

      2019年,开展了“保护湖泊”志愿服务暨公益宣传活动。

      2020年,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8省10地开展“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母亲河”全河联动志愿服务活动,为保护母亲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贡献智慧力量。

      在水利人的带动和影响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河湖治理和保护中来,先后有42万名志愿者直接投身节水护水志愿服务和公益宣传,涌现出一大批乡贤河长、党员河长、记者河长以及“河小青”“河小禹”等巡河护河志愿服务队,水利志愿服务逐渐形成“在行业内辐射、向全社会传递”的良好局面。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将继续传承、弘扬和践行水利精神,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