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靳鑫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您的提议很好、很中肯,直接点到了我市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并且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对于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精神卫生的领导
精神卫生问题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也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病人服务和管理工作。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众多(如综治、公安、卫生计生、民政、残联、社区等),目前仍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和我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需要多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动。 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管理规范化、工作专业化、救治多样化、管控精准化”的目标要求,突出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强制度、打基础、抓规范、促提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开创精神卫生工作新局面。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形成一个工作格局,完善二个工作机制,健全三个工作体系,做到四个到位,力争二个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即:
形成一个工作格局:形成由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家庭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大格局。
完善二个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综治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尽职尽责,财政全力保障,乡镇(办事处)全面负责,村居(社区)监督管理,家庭主动承担,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健全三个体系:一是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二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心理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康复体系);三是救治救助体系建设。
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管理到位;二是摸底排查到位;三是救治救助到位;四是精准防控到位。
力争二个探索创新:一是研究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免费领药服药制度。二是建立“七位一体”包保责任协管奖励机制。
(二)完善精神卫生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落实对口帮扶制度
按照《国家卫健办公厅关于做好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设置有关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6号)文件要求,郑州市卫健委指导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积极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结合各自医院实际,针对癌症、重大突发外伤、突发性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瘫痪、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重大疾病心理干预援助活动。原则上要求每家医疗机构全年应完成重大疾病心理干预援助病例5例以上。各区县(市)至少指定1家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作为本辖区精防工作技术指导单位,与辖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对口帮带协议,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筛查、登记、报告、随访管理等工作。
(三)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021年我市计划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6月11日印发《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转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郑卫疾控函〔2020〕23号),参照试点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结合健康郑州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目标任务,联合政法、公安、民政、残联、教育、宣传、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指导各区县(市)积极开展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具有郑州市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我市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
(四)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调查
根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2020年河南省居民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主要指标调查的通知》(豫卫疾控函〔2020〕36号)要求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郑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020〕59号)要求,为全面评估我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有效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经抽样,决定在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县、登封市开展2020年郑州市居民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主要指标和老年痴呆症调查工作。居民心理健康素养主要指标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城乡常驻居民(在本地居住六个月以上)。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素养状况以及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情况。老年痴呆症调查对象为65岁以上城乡常驻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9.7%,抑郁症患病率2.3%,治疗率31.2%;焦虑障碍患病率4.1%,治疗率26.7%;失眠障碍患病率14.0%,治疗率21.8%。
(五)积极培训,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能力
2011年,我们依托郑州市心理医院与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成立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河南省心理咨询师示范门诊,为心理工作者提供临床心理实习机会和平台,同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形式包括:跟随临床医生掌握心理障碍的诊断与识别以及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知识讲座、疑难案例研讨会、案例实操演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督导等。
每年开展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参会人员200人次。邀请国外知名心理专家前来讲学,每年1-2次,每次1-7天,讲座内容为国外心理咨询理念及先进技术,每次参与的心理咨询师约50人。每年还为前来医院实习的心理工作者约15人,实习时间3-6个月。
针对我市精神科专业医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还积极参加河南省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今年我们还要对基层医疗单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精神科转岗医师培训,计划培训200名精神科转岗医师,以满足基层对精神科医师的工作需求。
(六)开展“六进”活动,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干预
近年来,我们利用“健康郑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郑州健康大讲堂”等载体和“卫生宣传日”等重要时段,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广泛进行精神卫生宣传活动,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2019年10月11日,我市率先启动“健康郑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2020年10月10日,围绕“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的主题,我们在二七区政府升龙文化广场举行了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义诊宣传活动,市内五区和市属相关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35家的300余人参加了宣传义诊活动。我们还邀请了刁处长参加活动,对我们精神卫生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活动现场设立精神与心理咨询义诊台35个,工作人员340人,接受咨询与义诊的人员100人,参加这次宣传活动的群众500余人,摆放各类精神与心理卫生宣传展板140块,发放精神与心理卫生宣传用品及资料5000份。同时,各区县(市)也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全市共接受咨询与义诊的人员5000余人,参加宣传活动的群众15000余人,发放精神与心理卫生宣传用品及资料55000余份。通过宣传义诊活动,宣传了精神卫生惠民政策和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及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高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特殊人群解决问题纾解困难。首先是重点做好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出台一系列措施,减轻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压力。2020年2月8日,我们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抽调30余名专家,成立了“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救援医疗组”,设立了58678311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热线、“心灵使者”(13071008693)心理咨询微信专号,积极为广大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郑州市八院、市九院共开通应对疫情心理援助专线电话6条,配备接线员共20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疫情期间和疫情后郑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共接收心理咨询热线电话516个,各区县(市)每日心理疏导人数约100人,累计心理疏导人数35697人。其次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心理医疗救治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也加大了心理支持关爱服务力度,积极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市妇联、市卫健委联合为前往武汉参加医疗救助的医务人员家庭发放了关爱大礼包,每周为前往武汉参加医疗救助的医务人员家庭赠送“新鲜蔬菜礼箱”,解决其家庭生活实际困难;对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配偶,给予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安排调休等,以方便照顾家庭子女老人。市九院针对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制作了“医务人员心理减压团体视频心理干预”微视频,按照医务人员4-8人一组,定期给予心理干预服务,缓解了医务人员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获得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广泛赞誉。在做好医务人员心理工作基础上,2020年2月23日,我们印发《关于转发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郑防控办〔2020〕100号),明确各区县(市)要统筹做好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加强住院和居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和社区照护,防范院内感染,降低患者肇事肇祸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3月18日,郑州市卫生健康委、郑州市民政局《转发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进一步做好我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持续做好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20年5月22日,郑州市卫健委组织心理专家在市疾控中心收听全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培训班,集中学习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知识。2020年6月12日,市卫健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平安办印发《郑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方案》(郑平安办〔2020〕5号),发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联防联控机制,对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面开展排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基础信息,逐一处登记建档,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印发《关于转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务人员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郑卫疾控函〔2020〕31号),贯彻落实领导同志关于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转发《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24号),进一步加强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治愈患者全面康复。
(七)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综合管理水平
各区县(市)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平安办组织协调,公安、财政、民政、残联、司法行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履职尽责、齐抓共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我市各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综合救治救助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筛查、发现、登记、危险性评估、随访管理、服药指导等服务。所有乡镇(街道办)全部建立由平安办、公安、民政、残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形成“五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工作平台,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定期流转辖区患者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做好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优势,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每季度开展定期筛查和随访。村(社区)全部建立关爱帮扶小组。对辖区内已经鉴定、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实行乡镇(街道)包村(社区)干部、派出所包村(社区)民警、村(社区)干部、基层精防医生、患者监护人等“五位一体”的监护包保责任,明确各自职责,落实管控措施,加强日常监管,做好随访管理,确保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无脱管漏管。2020年6月29日召开2020年各区县(市)精神卫生工作推进会,通报2020年上半年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情况,安排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工作。2020年9月17日,召开2020年郑州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进行工作交流。传达学习市委政法委《郑州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方案》,部署《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6—2020年)》终期评估准备工作。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严重精神障碍登记在册患者27376人,报告患病率为2.53‰,规范管理率88.6%,服药率91.14%,面访率为92.6%,各项管理指标较去年均有所提升。2021年4月15日召开2021年精神卫生工作暨严重精神障碍调研活动培训会,安排部署2021年精神卫生工作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调研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重视不够,导致发展不平衡。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统一,各区县(市)精神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人力财力不足,因此精神卫生工作开展的不尽如人意,有些单位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精神卫生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二)政府投入不足。我市在精神卫生工作方面经费的投入不足,重建轻管,只前期投入经费建设,而后期心理服务缺乏经费保障。
(三)部门协调不够。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导致对社会心理服务人员数量底数不清,无法实现资源整合。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共建共享阻力较大。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家都要澄清模糊认识,提高重视程度。这些不仅关系家庭的幸福,更加关系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加大政府投入。重视的程度决定了建设的水平,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支持,不仅包括经费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源及培训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有工作都需要人员来完成,在建立硬件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具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素质。目前急需加大对心理热线的投入,确保心理健康需求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服务帮助。同时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三)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共建共享。心理健康问题要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形成联动机制。我们要发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专业优势,以市八院、市九院为龙头,整合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参与,打造我市心理服务体系,为心理健康需求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
(四)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卫生健康部门将按照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市八院、市九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精神科转岗培训和心理咨询等培训,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演练,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水平。
(五)加强协调,提高心理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与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与财政部门沟通,探索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免费领药服药制度,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心理健康需求人员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与民政、残联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康复工作,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感谢您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注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