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

  • 索引号:MB1532375/2022-00005
  • 发布机构: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 关键词:规划
  • 成文日期:2022-06-06
  • 发布日期:2022-06-27
  • 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

                                                                                                                                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已成为数据时代的生产资料、数字政府的基本特征、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为加快推动大数据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全面强化大数据对经济和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家相关战略部署以及《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大数据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指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数字治理服务能力,持续促进大数据产业建设,扎实做好数据安全防护,深入推进大数据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进展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郑州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本固基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高速光纤网络城乡全覆盖,5G实现市区、县城、重点乡镇连续覆盖和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新技术及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窄带物联网(NB-IoT)实现县城以上区域连续覆盖,政务云服务器规模超过4千台,联通、移动、电信等基础通信运营商在郑州的大数据中心以及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顺利完成。

    政务大数据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郑州市以城市大脑建设为核心,先后开发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优化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领域治理服务能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政务服务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构建了以“郑好办”APP、郑州市政务服务网、综合自助一体机、办事大厅综合窗口为一体的“四端融合”政务服务体系,“郑好办”APP服务事项办件申请量超246万,办结率达99.8%,被评选为2021城市APP综合示范奖。

    大数据产业集聚态势愈发凸显。“十三五”时期,郑州市大数据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构建起以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等为主的大数据核心产业和行业融合创新应用为主的大数据关联产业集群。龙子湖智慧岛作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和先导区,累计引进大数据企业超200家,形成了良好的集聚发展态势,教育、交通等领域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郑州大数据安全政策规范日益健全,发布《郑州市政务数据安全暂行管理办法》,加快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责任明晰、安全可靠、能力完备、合作共享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基地聚焦芯片、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数据安全重点领域方向,集聚多家信息安全头部企业,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大数据在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是自身发展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治理能力仍需提升强化,郑州市各委办局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数字城管平台、12345市长热线等多个平台缺乏整合,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采集、业务难以协同等因素导致数字化治理效能不高;二是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大数据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数据龙头企业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底层基础技术等方面能力短板需要补齐;三是数据安全风险逐渐增大,以城市大脑为代表的各类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数据归集、加速数据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数据泄露、数据滥用、隐私安全等风险日益突出。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带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不断加速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迭代更新,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一)数据资源的爆发增长和加速传播为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大量新的硬件与应用不断涌现,数据产生频率显著加快,全球数据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数据在各类网络中加速传播和应用,为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十四五”时期,以数据集聚为核心,加速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化应用,已成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核心价值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大数据的赋能范围从原有的电子信息领域逐渐延伸到工业、金融、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城市数据、视频数据、语音数据、互联网公开数据、设备数据、图像图形、旅游数据以及企业经营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可视化等开放利用不断深化和快速突破。“十四五”时期,加快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对于激活传统产业生命力、抢占新兴业态制高点具有重大意义。

    (三)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以传统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政府治理需求。随着政府生产和拥有的数据资源规模日益庞大,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已成为数字时代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以大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切实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强化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促进大数据健康发展释放数据价值的基本前提

    当前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其自身收集、存储、使用、分发等环节均面临新威胁,大数据安全保障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是大数据产业长效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稳定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时期,迫切需要根据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做好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按照河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等工作要求,以“数字郑州”建设为统揽,以数字化转型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设施、技术、产业三大支撑为基础,以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三类应用为主线,以保障安全为底线,切实做好大数据发展保障,以大数据发展全面引领和支撑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设施统建,开放共享。统筹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的设施衔接和联动发展。消除部门间、行业间、区域间的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构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数据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大数据创新服务场景,加快促进大数据应用的市场化开发,积极引导社会联动,构建高效、有序、开放、多元的大数据发展格局。

    应用驱动,夯实产业。以应用需求为指引,推动大数据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完善。

    安全可信,健康有序。妥善处理发展创新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坚持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审慎监管,保护创新,在保证安全可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落实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构建安全规范的发展应用环境,提升大数据各环节的安全性和可信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郑州大数据发展迈上新台阶,设施、技术、产业三大基础支撑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部地区一流水平,政务治理、社会服务、数据赋能三大核心应用能力国内领先,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完成,形成以大数据为驱动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有力支撑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步建成全国数据赋能创新示范区。

    ——基础支撑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条全面延伸。全市5G基站规模超过4万个,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2400G,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物联网服务支撑能力实现全国领先。

    ——核心应用能力全面强化。以数据创新价值为导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全面实施,大数据在政务治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郑好办”日均活跃用户达到100万人,数据赋能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全国标杆性的示范应用。

    ——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数据安全立体保障体系,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不低于15%,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应用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网络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1

    5G基站数量

    40000

    2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

    GB

    2400

    3

    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

    亿元

    1000

    4

    “郑好办”日均活跃用户

    100

    5

    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

    15

    四、筑牢大数据基础设施基石

    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设施、数据、技术、能力资源,建成“物联、数联、智联”的大数据基础设施,赋能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应用场景,全面支撑全市大数据发展。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强化室内场景、地下空间、重要交通枢纽及干线沿线5G网络覆盖。前瞻开展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推动网络持续优化升级。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提升IPv6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加快“双千兆城市”建设,推进乡镇以上10G-PON OLT设备规模部署,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发挥郑州网络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优势,深化“信息高铁”建设应用,打造云网边端的一体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实施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国家(郑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布局。持续提升骨干网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云网融合架构演进。

    专项工程1:5G产业化和应用创新工程

    重点推进5G网络部署。规范有序推进基站建设,高质量推进5G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强化用地用电资金等保障,加快5G规模组网进程,筑牢5G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网络基础。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进入郑州5G产业生态链,着力在构建产业生态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5G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中原5G创新中心,面向河南省及泛中部地区提供5G相关服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推动5G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促进5G产业化和应用创新向纵深发展。

    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进和统筹规划部署数据中心、云计算及边缘计算设施、超算中心、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存储和计算设施,打造算力基础设施集群,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立足全省及中部地区,在能源、农业种业、交通物流、黄河生态、卫生健康等领域布局国家级行业数据中心,在工业、车联网等领域按需布局边缘数据中心,推动边云协同发展。加快推广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应用,推进定制化超算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级区域数据中心集群相关试点示范,创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节点,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

    专项工程2: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超算中心应用。以中原(世导)大数据中心、国家超算郑州中心为依托,建设面向大数据处理的超级计算与云计算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设施,配置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围绕黄河模拟器、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精准医疗、DNA存储、生物育种、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环境治理等前沿领域开展一批重点特色应用,打造我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安全等级最高、计算能力最强、数据应用能力最广泛的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集群。

    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动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郑州数据中心、阿里云计算及数据处理中心等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性、区域性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积极引进互联网知名企业全国性数据中心和农业、工业、医疗健康等行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加快政务内外网、物联网、视频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相关网络建设。

    统筹共建共享物联网基础设施。重点依托通信运营商网络,大力推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物联网技术和业务测试,推广感知设施部署,充分挖掘感知设施部署场景。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动物联网设备共用和数据共享。加大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芯片研发应用,建设全市重点部位高效感知系统和统一城市物联网(IoT)平台,统筹建设行业级物联网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推动连接协议标准化,实现连接共享、技术共享、服务共享。加快推动市政、交通、安全、卫生健康、电力、气象、环境科学等城市公共领域改造升级,建成具备统一连接、采集、汇聚、分析能力的接入体系。

    (二)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充分发挥E级超算等大科学装置群的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打造和加强超算生态建设,统筹推动郑州市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建设等方面的大规模计算和海量存储等业务集中落地,积极拓展中部地区数据和算力支撑服务。建设面向数据科学研究,集案例、模型、代码编写和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试验场,以大数据试验场为核心,强化算力调度、数据存储、计算网络等多方面软硬件服务,支撑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一体化、交互式异构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与智能数据、大数据混源软件可信验证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

    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汇聚城市、土地、建设、交通、市政、公共设施等各种专业规划和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和精准映射,连接城市信息全要素,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工程建设项目的智能化审批,提高城市治理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CIM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政务服务、公共卫生、智慧交通等领域推动CIM+应用,带动自主可控技术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加速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五、推动大数据关键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大数据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高能低耗服务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大数据核心产品,开展以场景应用为牵引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大数据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

    (一)强化大数据技术研发

    围绕交通、医疗、环保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大数据分析关键算法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研究基于纵向行业数据的价值挖掘理论和算法,进行大规模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与大数据条件下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创新,开展大数据应用模型、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形成大数据关键技术专利资源池,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核心技术体系。

    (二)开发大数据核心产品

    聚焦大数据行业应用,强化大数据分析挖掘,研发数据采集设备、存储设备、高能低耗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终端、网络通讯设备、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开发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支撑软件,构建新一代搜索引擎、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应用基础软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

    专项工程3:大数据科研能力培育提升工程

    强化本地科研能力。鼓励在大数据科研领域具有较好基础的重点企业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级大数据科研项目,支持具有较强研发实力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申报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引导行业企业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研发创新合力,推进大数据科技创新与产业建设深度融合。

    深化外部科研交流。服务郑州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知名单位的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在郑州落地。

    打造融合科研生态。以市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引导,设立大数据领域多门类的联合申报课题,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多元化的研发团队共同承担,推动跨领域、跨单位的大数据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创新共同体,优化从技术到产品的转换路径,推进大数据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协调发展生态。

    (三)推动大数据相关研究

    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大数据相关前瞻性领域,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深化相关技术在公共服务、商务办公、社会娱乐、工业制造、生产安全和电子游戏等领域中的应用,打造元宇宙技术融合新标杆。

    专项工程4:前瞻领域发展专项工程

    推动区块链创新发展。加强区块链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区块链技术和模式创新。基于分布式账本、高性能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引擎等区块链底层技术,搭建统一的市级区块链服务网络。推进区块链在政务服务、工业互联网、健康医疗、产品溯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以技术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形成科学有序的区块链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构建区块链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应用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应用推广,提升区块链健康发展监管能力。

    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着力解决一批原创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深化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业、农业、物流、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以中原科技城为先导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鼓励各地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验,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构筑元宇宙先发优势。开展元宇宙底层基础能力前瞻研发,挖掘关键核心技术现实应用场景。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普及应用为切入,加大人体感知、3D渲染、脑机接口、可穿戴、机器人技术等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强元宇宙前沿技术创新,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元宇宙的前端应用实践,推动技术、投资、供给、消费的集群式创新,提升数字生态渗透率,构筑形成元宇宙先发优势。

    六、强化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大数据发展相关战略部署,推动大数据核心产业快速发展,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数据安全等产业,探索发展数据交易产业,强化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打造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战略新引擎。

    (一)积极发展大数据优势产业

    巩固发展数据采集存储产业。发展智能传感器、生物识别设备、无人机等数据采集终端。积极推广人工、系统日志、网络爬虫等采集模式,重点发展面向机器视觉、语音交互等新兴领域的采集产业。发展高可靠、高可用、高并发的分布式文件存储软硬件产品。发展面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发展海量异构数据集成与管理、大数据备份与恢复等产品。适度超前布局边缘数据中心等存储设施,在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培育数据本地存储服务商,支持发展经济社会、政务、互联网等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

    加快发展数据加工分析产业。发展数据标注、清洗、脱敏、建仓、建模、可视化等大数据加工处理服务,推动机器学习、智能语音、智能视觉等技术在数据清洗、标注、加工等处理环节的应用。支持标注等数据处理产业推广“众包”“众包+工厂”等发展新模式,推动中小企业专业能力细分发展,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数据标注乡(村)。发展消费者行为、网络行为、社交媒体行为、情感语义等行为数据的分析服务。支持有能力的数据处理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据服务集成商,推动数据服务一体化发展。

    积极发展数据(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网络安全拟态防御系统和设备,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态势感知及应急处置。发展大数据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安全、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产品。构建“安全标准+安全芯片+安全软件+安全服务”发展体系,形成覆盖政务、生活、企业管理、金融等多领域的数据(网络)安全应用。推动本地大数据安全企业参与国家数据(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建设总部基地和骨干企业培育基地,打造国家级数据(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品牌。

    专项工程5: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工程

    推进市级大数据项目(场景)和企业认定。认定100个大数据项目(场景),支持大数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共同争取国家、河南省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制定市级大数据企业认定办法,认定500家大数据企业,并在税收、创新、人才等领域予以补贴和支持。

    打造多元化的大数据企业梯队。通过“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核心龙头企业。瞄准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软硬件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促进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的产业主体生态。开展产业示范应用,鼓励引导本地大数据企业参与数字郑州、数字政府、“互联网+”等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对企业在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给予专项奖补。

    推动大数据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鼓励技术领先、资源富集的大数据领军型企业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对内开展内部创业,对外开放数据资源、计算能力、开发环境等,降低大数据初创企业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数据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探索发展数据交易产业

    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政务数据采集、开放、共享、分类、质量、安全管理等关键共性标准,建立政务数据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在技术创新活跃、市场需求旺盛的大数据核心产业,智能终端、传感器等大数据关联产业,以及物流、制造业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应用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大数据行业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大数据标准示范应用,参与大数据相关国家标准验证研制和示范,开展已发布的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应用示范;开展物流、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大数据标准化应用项目试点示范,发挥标准化服务产业发展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推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数据资源的平台化运营,鼓励企业开展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商业模式创新,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增值服务,探索按需提供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主体,整合引入民间投资,探索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郑州市数据交易中心,鼓励拥有数据的机构、企业通过数据交易中心进行数据模型和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运营,探索建立通过商业行为驱动的数据共享开放新模式,发展数据资源流通新业态。制定数据交易标准规范,完善数据交易规则体系,明确数据交易的权责关系,防范交易数据滥用和不当使用。

    专项工程6:数据价值化专项工程

    创新数据确权模式。按照政府、企业、个人数据分类,根据应用需求反向确定数据权利需求,分级分类确定“有价值”的数据权利,引培确权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商,发展数据确权产业生态。按照成熟先上、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数据确权沙盒实验,优先在政务、物流等优势领域推进“部分权利”“单一领域”确权全国实验,适时开展数据权属确定和流转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数据确权机制和发展保障。

    探索数据定价机制。支持数据服务商、数据交易机构等联合专业科研机构,探索研究数据资产价值化评估模型,建设数据资源评估平台,抢占数据价值化发展先机。引导行业不断完善数据定价机制,建立定价评估工作机制,支持动态定价、静态定价、模型定价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定价模式。强化定价行为监管,规范数据定价市场秩序,做好政府数据定价评估,保障政府数据的公共性基本定位,避免市场滥用政府数据牟取暴利。

    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兼顾普通商品交易原则和数据特殊性,确定数据交易原则体系,从主体、标的物、定价、履行等维度明确数据交易规则、权责和约束条件。大力培育互联网+店铺式、交易平台、交易所等多种形式交易主体,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建设,鼓励交易主体由简单的居间服务商向数据资源综合服务商转变,积极发展数据交易产业。

    加强数据交易市场监管。着力提升数据交易市场监管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序推进敏捷监管和响应式监管,及时处置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和重大风险。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将更多行政资源从数据交易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七、促进大数据社会治理应用

    构建集全面感知、深度分析、统一指挥、主动服务、智能运行、科学决策、联合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统管”体系,形成“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一体化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特大城市数智治理示范城市。

    (一)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底座

    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以“云网数端边安”为重点,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基础底座,打造与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相适应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物联网感知中心和算法模型仓库,提高集中管理调度和数据处理中枢能力。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大脑的底层架构,构建“即时、全量、全网、全视频”的城市大脑核心能力,加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完善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围绕“采集、归集、治理、应用、运营、安全”的数据全生命周期,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按照网格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要求,线上推动政务网、物联网、视联网多网合一,完成全域基础数据归集,构建市域治理综合数据库。依托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和各类专题图层,建立统一的地址标准,叠加“一标多实”各类城市运行管理要素数据,打造集基础地理、静态数据、动态数据、监测服务数字治理要素一张图。坚持“一数一源、一数多用”,推动政务数据与城运数据对接互通,完善提升综合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支撑能力。

    梳理“事件”场景和服务流程。以单部门数据、跨部门数据、跨部门业务和数据为类别,分级分类开展全市社会治理“事件”和流程梳理,形成“事件”库和重点事项清单。理顺派单、协调、处置、监督的管理流程,制定“融合事件”流程再造机制优化方案,推动跨部门数据、跨部门业务和数据的一“事件”改革。按照“一类‘事件’一应用”、“一‘事件’一流程”的原则,开发设计不同类别的治理场景,实现一键办理,推进微服务、“一对一”服务。

    (二)完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

    建立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构。建立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城市大脑总平台和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运行和评价,为城市运行和“三跨”事件的联动处置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保障。以重点区域为试点推进各开发区、区县(市)运行管理机构建设,建设统一调度、分发流转、处置反馈、绩效评价为一体的综合性平战结合指挥运行系统。整合资源力量赋能基层治理,形成综合执法和联勤联动新机制。按照“市级统筹、分类调度,区县做强、综合指挥,街镇做实、管用为要”的思路,充分发挥其数据赋能、系统支撑、信息调度、趋势研判、综合指挥等职能,构建“两级机构、三级网格、五级联动”市域一体直达网格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构建协同互通的智能平台。以城市大脑为依托,构建市级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人、物、动、态”的全面感知和预警分析。开发区、区县(市)级建设平战结合的综合指挥运行平台,纵向连接上下级平台,横向整合本辖区城市管理、城市治理等相关部门系统平台,发挥居中调度、统筹协调、综合指挥和作战平台的作用。乡镇(办)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整合党建、综治、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应急、消防等各类网格,高效处置各类事件。打破条块业务系统互不相连的树状结构,促进“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两网融合,构建“两级平台、五级应用”的逻辑架构,推进系统通、业务通、数据通、技术通。

    专项工程7:数字治理“四跨”工程

    跨部门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整合统筹原有管理机构或管理平台,跨部门成立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构,解决多头治理的问题,探索建立数字化治理机制、法制研判机制、辅助决策机制、联席指挥机制、专班协调机制、执法联动机制、平战结合机制、问题反馈机制、督查机制、奖惩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等。

    跨层级统筹治理工程。推进各开发区、区县(市)运行管理机构和系统平台建设,解决中梗阻的问题。市、区县(市)、乡镇(办)通过市、区县(市)运行管理机构和三级网格,实现上下联动、协同处置。

    跨地区协同治理工程。建立郑汴、郑新、郑许、郑焦跨地区大数据协同治理机制,解决跨区合作的问题。以黄河流域生态大数据跨地区协同治理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协同治理的范畴,加快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跨系统服务重用工程。推动建立“一网统管”双中台架构,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建立“一网统管”的双中台架构(“城运中台”“数据中台”),其中,“城运中台”定位为应用枢纽、指挥平台和赋能载体,“数据中台”是跨系统的设计,为“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共用。“一网统管”双中台架构通过链接云服务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台,可实现数据反馈、敏捷响应、服务重用和组织降耗。

    (三)丰富社会治理应用场景

    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深化大数据在城市运行管理各领域的应用,优化城市运行秩序和管理手段。依托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构汇聚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提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指挥能力,形成“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新模式。聚焦城市运行中的应急管理、防汛抗旱、防洪排涝等堵点、痛点、盲点,实现对问题的精准响应和处置。推进综合治理、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网格的数据联动和业务协同,打造全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

    专项工程8:城市生命线专项工程

    完善地下管线管理前端感知设施。充分运用传感元件、精确测控、示踪标识、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排水、供水、燃气、供热、井盖等重要点位安装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管线运行状态,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管线运行状态各项信息,实现安全运行信息在线监控、准确采集及实时上传。

    完善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地下管线基础数据与管道健康状况,建成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形成管线地上地下“一张图”。优化现有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开拓地下管线图层管理、地图操作、地图定位、数据质检、数据更新、历史数据回溯、档案管理、共享应用、管线质检、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各种功能,实现地下管线从规划审批、工程许可、核查管理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推动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依托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构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明确应急响应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加强应急主体间协调沟通,根据险情及时调整救援区域、救援力量、物资设备、避难场所等,避免二次灾害。

    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开展智慧出行创新应用示范服务(MaaS)系统建设。融合多种交通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和辅助决策,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APP实现用户全链条出行服务的统一查询、统一规划、统一预定、统一支付、统一评价“一站式”服务,实现为乘客服务、为监管机构(政府部门)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加强“智慧公路”系统的建设应用。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高精度矢量地图与BIM技术平台为基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联网监控,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风险预判,为实现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监测、管养、预警等全生命周期日常监测与应急管控提供示范,推动交通安全、交通效率和绿色出行的提升,全面提高智慧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公众能力;加强对交通运输“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安全的监管,真正做到重点车辆安全运输工作的最高级别防控,促进运输企业的安全良性发展。

    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采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优化升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全面覆盖城乡区域,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污染源的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推动环保、国土、公安、交通、水利、林业等数据整合分析,支撑环保、气象、生态、林业、水情的分析和预警,以城市大脑为依托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状态评估、环境事件预测等能力。

    网信舆情大数据应用。建设“智慧网信”系统,加强郑州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感知、预警能力,解决互联网内容负面信息的发现、智能分析、智能预警、舆论引导和联动处置等问题,建立多部门联合、协同推进于一体的网络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升郑州市技术管网能力。

    八、深化大数据民生服务应用

    以民生服务的精准化和泛在化为目标,规范政务服务平台,强化需求识别,优化入口流程,完善服务内容,拓展多元渠道,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强化社会资源的引导和融合力度,提升本地生活数字化水平,强化社会服务供给能力。

    (一)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规范“一网通办”服务平台。聚焦政务服务事项、服务管理、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环节,逐步规范事项接入范围、事项开通条件、事项开通与变更、事项暂停、恢复或终止等事项管理;规范在线服务受理、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投诉建议等服务管理;规范平台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等数据管理;规范安全管理机制、接入主体安全管理责任、应急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安全管理,确保“一网通办”平台规范、高效、安全、平稳运行。

    推进政务服务需求精准识别。建立政务服务需求智能识别技术手段,围绕企业和个人“一件事”,以网络舆情大数据、政务服务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政务服务需求识别技术手段,优化政务服务需求决策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个人和企业需求特点,实施政务服务需求精准画像。围绕政务服务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和需求处理的全流程,建立跨部门的需求常态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务服务需求实时动态化管理。

    优化政府服务入口和流程。依托“郑好办”建立“亮数、亮证”功能,研究确立“一网通办”办事场景中的“亮数、亮证”效力,探索应用“亮数、亮证”让办事人减少材料提交和信息填报,强化电子证照的归集和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共享使用,协同相关业务部门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优化提升授权审批效率。

    深化完善政务服务内容。持续梳理“一件事”事项清单,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新开发上线一批部门高频事项和“三跨型”民生热点服务“一件事”,扩大“一件事”广度和深度,聚焦服务企业,加速“亲清在线”惠企利企服务事项的上线力度。针对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事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梳理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事项,及时推送政策及服务信息,提升关联事项办理水平。

    推进政务服务“减免”优化。实施“减免”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对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和要素实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针对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事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打通已有各部门审批系统,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为企业群众办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拓展政务服务多元渠道。统筹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一体机应用推广,推动各地政务服务大厅自助终端向综合一体机转换。探索推进政务服务与水、电、气、暖各类服务网点、各大金融机构等社会渠道融合,打造多元泛在融合的服务渠道。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适老化改造,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

    探索政务服务跨域应用。提升“掌上办”同城可办、通办的比率,推进上线事项向开发区、区县(市)延伸,探索开展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都市圈城市的政务服务,围绕跨区高频事项和重点场景应用,深化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业务通办。

    强化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以公共数据需求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基础,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共享、无偿使用、统一平台、安全可控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机制,按需向各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共享数据信息,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及时响应需求,提高供需对接质量。

    专项工程9:政务服务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社保大数据。建立市民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拓展市民卡应用及服务场景,推进市民卡在就医、景区观光、交通出行、金融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应用,实现一卡通用一码通城。推广电子市民卡,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间、各相关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对社保等相关领域的智能化监管,为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支撑。加大公安、城管、银行等多方数据的对接,不断扩大信息归集共享范围,建立个人信用积分应用体系,适时推出各类差异化信用待遇。

    住建大数据。围绕住房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推动建立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造多维度住房公积金网上办事服务渠道,持续对接“郑好办”“豫事办”,完善住房公积金服务“掌上办”“零跑腿”“刷脸秒办”,拓展住房公积金在信息查询、缴存信息变更、异地购房或退休提取、提前还款等方面“跨域通办、全程网办”,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税务大数据。坚持“起点高、一体化、可持续”的原则,以大数据思维为先导,加快推动税收业务数据化和税收数据业务化,纵深推进“数字服务”“数字征管”“数字风险”“数字税政”等公共服务应用,加快涉税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税收共治和综合治税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拓展税务“一件事”范围,加快推进个人涉税事项在“郑好办”上拓展功能,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查询办理相关涉税事项提供方便。

    (二)强化社会服务供给

    推动社会资源引导力度。引导社会化公共服务提供主体进驻“郑好办”,加大和可信第三方服务商的合作,融合交通、物流、财税、社交等多元化数据,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建设用户专属数字空间,加强各级各部门服务专区建设,支持各开发区、区县(市)结合自身需求,开发特色功能,拓展“郑好办”生活类服务内容,切实增强用户体验,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提升本地生活数字化水平。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智能快件箱、智能售货机、智能饮水机、智能回收站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推广,积极布局无人餐车、早餐自助柜等智能终端,支持电商平台、供应方、销售方之间加大信息和能力共享力度,整合地方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等各方资源,开展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加大线上服务供给,提升本地生活数字化水平。

    九、拓展大数据产业提质应用

    以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导向,强化制造业大数据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推进重点领域创新试点示范,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深化大数据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业数字化场景,促进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完善农业数字化生态,强化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智慧农业。

    (一)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政府相关部门、公共服务机构涉企数据,企业直报数据及商业化第三方数据,经过数据治理、标签化、建模分析后形成郑州市工业数据资源池,支撑产业监测分析,研制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各类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加快推动工业通信协议兼容统一,实现工业设备的全连接,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

    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培育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APP,提升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推动工业大数据治理应用和工业数据开放共享,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资源,提升中小企业数据应用能力,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可视、可管、可用、可信。

    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工业大数据应用方法,鼓励重点企业发展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国家标准,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引导企业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实现数据科学管理。

    专项工程10:大数据制造业试点示范专项工程

    装备制造:在生产全周期的各个环节部署智能装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家居服装:依托大量的消费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分析用户需求、产品市场潜力、产品定位等行为特征,通过智能化柔性生产,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

    (二)优化服务业数字化场景

    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数据和深挖数据,积极开发适应精益化生产、精细化运营、精准化营销、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联动,充分释放科技服务资源潜力,提升服务质量。鼓励现代物流、设计创意、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大数据赋能应用,转变和提升服务模式。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开发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体验式的服务产品和模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鼓励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服务业推进大数据赋能应用,挖掘行业发展潜力,引导企业做好做细大数据分析,发掘客户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和创新商业模式。

    (三)完善农业数字化生态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环节,推进生产环境、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市场流通、加工储藏、检验检测等全过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机制。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科学生产、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产销对接、规模经营等领域的全面应用,促进大数据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优先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现各环节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以及责任可追究。积极发展基于气象、资源环境、农业统计、市场监测、传感器感知等各类数据分析的智慧农业。

    十、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以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前提,以健全数据资源应用安全为导向,强化数字资源安全防护,加大数据安全技术应用,深化安全运营和安全监管,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立体保障体系。

    (一)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能力。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数字政府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字政府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密码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范水平,完善外部单位至云平台以及云平台不同业务之间的安全隔离,增强跨网跨域的安全隔离与实时数据交换能力,解决政务终端的跨网跨域访问安全接入与隔离问题。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灾备能力。强化容灾备份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本地、同城、异地备份服务能力。加强应用级容灾备份设施服务能力建设,保障政务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降低系统故障和数据丢失风险。强化应急恢复能力,定期开展数据恢复和应急恢复演练,保障相关数据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灾备国密加密服务能力,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满足业务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恢复性要求。

    (二)提升数据资源应用安全

    强化数据资源安全防护。对数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分级,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防护。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开放等各环节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等领域相关信息的保护。

    强化数据应用安全保护。围绕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等方面,完善应用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应用全生命周期安全。推进城市安全大脑建设,开展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城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主动安全防护能力。

    深化数据安全技术应用。鼓励数据安全预警、数字水印、数据谱系、密文计算等技术产品应用,提升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速行为分析与数据内容的智能识别。持续更新和适应新的安全场景需求,以匿名化算法为核心,加强非关系型数据库访问控制及隐私保护。

    (三)强化数据安全管理监督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流程与标准,健全数据安全通报管理、缺陷管理、系统入网管理、事件管理、应急管理、问责管理等相关机制,落实数据安全工作常态化要求,强化政府数据安全保障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数据安全人员专业技能及应急处置实战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数据安全检测标准,强化数据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安全服务。

    强化数据安全监督。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数据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完善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数据安全应急队伍、应急资源建设,提高数据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完善政府数据安全指数评价机制,利用攻防实战演练不断提升数据安全防御能力。建立完善政府数据安全责任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借助第三方安全机构的技术力量进行监督,强化考评结果应用效能。

    十一、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继续发挥市“数字郑州”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全市大数据发展和数字郑州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议,形成省市县三级贯通、跨部门联合推进机制。建立推动大数据发展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大数据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扶持等方面的目标和责任,把大数据推进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充分发挥郑州市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专家研讨会、定期培训、主题讲座等形式,为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提供决策咨询。

    (二)完善政策法规

    完善政务服务、财政投入、政府采购、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实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政策配套,营造大数据发展政策环境,支持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与开放、数字郑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等大数据重点建设工作。结合郑州市大数据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大数据相关立法进程,制定郑州市大数据发展地方性法规,为郑州市建立良好的大数据发展软环境提供有力的法规支撑。

    (三)推进机构改革

    加速市属各级信息机构整合,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对政务数据进行统管整合,全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开展信息业务协同能力培训,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优选具有普遍示范效应的试点部门或地区,采用分批试点模式进行分步实施。在保持业务稳定性的同时推进重塑性改革,紧扣逐步建立政事权限清单、探索实行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完善章程管理三项任务,实现机构改革的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再造,提升大数据发展的管理支撑能力。

    (四)加强资金扶持

    利用国家及省级大数据方面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大数据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或政策性补贴。整合现有各项产业扶持资金,加强对大数据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加速器建设,明确奖补方向和持续补贴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大数据产业金融服务,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大数据资产证券化,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数据应用开发等相关工作。

    (五)促进人才建设

    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本地大数据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资源整合,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设立各类科研教育分支机构,鼓励高校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鼓励大数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高校在郑州设立分校,培养本土大数据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构建以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大平台,打造“人才蓄水池”。优化完善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类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专项制度,推动大数据科学家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柔性引才的政策设计。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影响力,推进郑州市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