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2014-08-11 | |
发文字号 | 周政 〔2014〕 33号 | 发布日期 | 2014-09-10 |
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周政 〔 2014〕 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我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1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河南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3〕48号)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内涵特征
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是服务业企业(机构、商户)集中布局、服务业集群发展、服务功能集合构建、空间和要素集约利用,促进大容量就业的服务业集聚区,是为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功能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等共同组成了我市科学发展的载体体系。
商务中心区是在省辖市市区和未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金融、信息、研发、企业总部、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机构,拥有商务办公、会展(展示)、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能够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综合商务服务的城市功能区。
特色商业区是在省辖市市辖区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县级市市区内,集聚相关服务业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为一定区域提供特色商贸服务和相关商务服务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发展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符合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将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周边发展。
2.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城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城区产业支撑,提升城区经济实力。
3.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有助于构筑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集聚平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和研发基地,引进高端项目、高端机构、高端品牌和高端人才,形成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我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振城区经济、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快规划编制论证评审,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楼宇经济发展,强化特色商业街培育和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实施精品“两区”创建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统计考核体系,推动“两区”尽快出形象、出规模、见成效。
(二)主要目标。2014年全市“两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左右, 2015—2020年,全市“两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800亿元左右,税收9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逐步培育一批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服务业集群。近期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建设区域主干路网和供电、给排水等主要市政配套设施全覆盖。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两区”规划体系。强化协调服务,提升规划质量,全面完成“两区”规划的编制论证评审工作。要按照省出台的“两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大纲和评审办法,以“两区”发展规划和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重大规划精准衔接,近期加快完成“两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报批工作。
(二)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两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作用,加大对世界500强、国内百强服务业企业和知名商业地产企业的定向招商力度,招大引强选优,以招商引资带动“两区”快速发展。
1.积极谋划招商项目。立足一次开发成本与长期整体收益平衡、单个项目与总体功能格局平衡、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超前谋划、筛选储备一批“两区”重大招商项目。
2.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制定实施“两区”招商引资专项方案,围绕“两区”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瞄准重点招商区域和重点招商对象,积极开展专题活动招商、小分队招商、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两区”。
3.加快推进项目落实。将“两区”投资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纳入市重点招商项目范围,明确责任单位、工作班子和责任人员,采取“一对一”方式,加大跟踪服务和推进力度,争取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见效。
(三)有序推进“两区”内城中村改造。在实施“两区”建设过程中,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提升城市品位为主线,以改善和提升“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动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两区”发展需求、功能定位及载体建设,综合确定城中村改造模式及时序。安置区项目的设置不仅要解决失地居民的居住问题,而且要考虑生产就业与休闲娱乐问题,辖区公共配套服务岗位尽量优先考虑提供给失地居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强调与周边商业住宅按照统一标准建设。
(四)实施精品“两区”创建工程。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在资源发掘、建筑风格、品牌集聚、业态提升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重点培育一批业态先进、个性鲜明、集聚效应显著、支撑服务作用突出的精品“两区”。
1.商务中心区。把市商务中心区作为城市新区建设的率先启动区和优先发展区加快推进,着力引导金融、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内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县(市)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尽快形成与特色主导产业相配套、专业服务突出的商务中心区,在完善提升商贸功能的同时,逐步强化专业商务功能。
2.特色商业区。重点支持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旅游及特色产业等优势,高水平搞好规划,高标准招商引资,高起点建设运营,努力打造精品。商贸型商业街区,重点推动商业商贸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特色商业街培育,突出空间利用立体化、经营业态多样化、店铺商品品牌化,加快业态、品牌集聚,完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验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一批风格鲜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拉动消费能力强的特色商业街(区)。文化旅游型商业街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从格调品位、建筑风格、生态景观、休闲体验等多角度突出魅力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商业区。专业市场型商业街区,重点推动一批具有特色商贸优势的县(市、区)改造提升市场业态,沿产业链双向拓展交易范围,创新交易方式,扩大辐射范围,带动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产业集聚发展。
(五)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两区”道路、市政管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新建项目和企业(机构)集中布局。
1.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按照建设与配套同步、入驻与服务同步的原则,研究制定“两区”开发区域内村庄迁并和交通、电力、环保、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倒排工期,加快推进, 2014年全市“两区”启动10个村庄搬迁工程。近期开发区域内实现市政主要管网基本覆盖,为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2.产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规划预定功能、功能引导项目、项目集聚产业”的路径,结合城市商业布局优化调整,强化项目准入、要素配置、评价考核,推动符合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建项目和商业拆迁项目在“两区”集中布局。优先办理“两区”重点项目的备案、规划、土地、环保手续,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纳入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服务范围,优先配置土地和环境容量指标,并积极争取在省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2014年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六)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楼宇经济发展。按照省出台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制订实施市和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楼宇经济发展的具体财税、土地政策和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在城市核心区或城市新区均衡布局城市综合体项目,合理确定商业、办公、展览、酒店、文娱、公寓等业态比例和功能组合,科学安排开发节奏,2014年力争开工建设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推动市商务中心区完善楼宇配套设施,提升物业管理、工商税务等精细化服务水平,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信息、总部等特色服务楼宇,形成楼宇间和楼宇内有机结合的产业集合和产业链条,打造一批税收超百万元的高品质商务楼宇。
(七)强化要素保障
1.强化资金保障。分区域、分行业组织“两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提供“信贷 租赁”、“信贷 债券”、“信贷 基金”等结构性融资服务。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和推广企业(项目)融资新模式,推动通过贷款、信托、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发债、上市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两区”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提升资本运作、资本经营水平,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资金保障水平。
2.强化土地保障。支持开发存量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收储平台作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探索通过限期开发、协议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用地。制定“两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标准或准入门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投资强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围绕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咨询策划等产业发展要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功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力争到2020年为“两区”建设完成各类技能培训5万人次。加强对“两区”人力资源需求的动态监测,定期发布“两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组织“两区”专场人才招聘会,引进一批高层次、亟需紧缺人才。积极组织或参加省组织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与“两区”建设发展紧密相关的人力资源专题培训班。
四、建设时序
市及各县(市、区)按照省批复的“两区”发展规划建设时序、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高质量完成“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加快我市“两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成立周口市“两区”建设指挥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我市“两区”建设步伐。市直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制定“两区”建设发展具体工作计划,细化时间节点和推进措施。市及县(市、区)要加强对区域内“两区”功能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统筹协调,明确牵头单位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年度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定期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市“两区”建设指挥部按季度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两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各级各部门要针对“两区”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引聚培育、融资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培训。市县两级设立“两区”建设管委会,核定编制,保障办公经费、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二)健全统计考核体系。要加强“两区”统计基础工作,配备相应统计人员,按照省建立的“两区”统计指标体系和制定的统计监测方案,尽快完成“两区”2014年度监测和调查工作,并及时公布“两区”季度统计监测数据。制定全市“两区”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对全市“两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综合排名前3位的“两区”进行表彰奖励,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服务业领域专项支持资金安排等挂钩。建立考核机制,将“两区”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将各部门服务“两区”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理顺“两区”与所在行政区域的管理关系,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 “两区”建设管委会,专门负责推进“两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两区”空间开发、项目建设、主体引进的决策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严格规划实施。
(四)落实扶持政策。要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的通知》(豫政办〔2012〕97号)精神,出台支持“两区”发展的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市“两区”建设指挥部对各县(市、区)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对落实不力的相关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五)优化发展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服务发展意识,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有关部门对企业办理项目核准、备案、规划、土地、环保等手续,要提高效率,限时办结。各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向社会公开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附件:1.全市“两区”责任单位及分工1.xls
2.全市“两区”年度建设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附件2.xls
2014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