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06〕1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2006〕10号 发布时间 2006年09月05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06〕1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制定并实施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十一五”规划时期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各省辖市、省政府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十六日  

  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3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继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17.6%和12.6%。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8亿元左右,增长23.3%;实现利润达到667.9亿元,增长64.5%。煤电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原煤产量达到1.88亿吨,发电量达到1419.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1.5%和10.9%。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5亿元,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8亿元,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收获面积比上年增加700万亩,肉、禽蛋、牛奶总产量分别增长7.2%、7.9%和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一批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成投产,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8.7%,6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洛阳石化、安钢和双汇3家企业突破200亿元。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30.7%。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8.69亿元,增长4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28.29亿元,增长44.9%。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新增高速公路920公里、发电装机458万千瓦、日供水能力10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36万吨、日处理垃圾能力7000吨。一批关系全局、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92%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86%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主辅分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如期完成。煤电价格联动顺利实施。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整合年度目标全部实现。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1.02亿美元,增长2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增长40.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投入进一步增加,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2万人,新增15万人,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医技楼、省疾控中心等项目交付使用。开工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全面发展。继续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全面完成对污染严重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整治,关闭重污染企业978家。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造林26.93万公顷。土地“三项整治”成效显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一批重大节能、节材、节水工程加快实施。十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农业“一免三补”政策顺利实施,农民减负增收44.56亿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619.6万人,资助面和投入资金总额均居全国首位。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累计改造面积达到596.9万平方米。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政策全面实施。全省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合农民达1118万人。解决了重污染地区的152.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8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57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50元,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实际增长7.5%。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外向度不高,“三农”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等。这些问题均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十一五”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本着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2%和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实现利润等质量效益指标进一步提高。

  实现这些目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继续扩大内需,加强调控调节,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加大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清费治乱力度,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推动一批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加快燕山水库、西霞院水库、马家岩水库、涡河和沙颍河治理、小洪河近期治理及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推进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完成洪汝河近期治理、陆浑和白沙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争取开工新乡段;做好河口村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灾防灾能力。加快建设大广线平舆至新县段、上西线信阳至西坪段、许亳高速许昌至太康段、济源至邵原等共2214公里的在建高速公路;建成大广线周口以北段至省界、安阳至林州、商丘至周口、商丘至菏泽等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8公里;开工建设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及刘江至郑州西南绕城段改扩建、泌阳至桐柏等高速公路项目。抓好部分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加快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和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火车站西站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长治至泰安等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新郑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争取沱浍河航运项目开工。加快新乡宝山电厂、郑东新区热电厂等电力机组建设,建成首阳山电厂三期及三门峡电厂二期等项目;推动姚孟电厂四期、鹤壁电厂三期、鸭河口电厂二期等机组全面开工;争取开工沁北电厂二期等项目。积极推进核电、抽水蓄能、秸秆和风能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安阳至濮阳、三门峡至牡丹、牡丹至郑州、南阳西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一批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开工建设郸城等17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一批大中型矿井和煤矿安全技改项目建设,开工义煤集团孟津矿、平煤集团十一矿等项目,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一批井田的资源精查。建成义马煤气化二期工程、洛阳至驻马店成品油输送管道,加快川气入豫、西气东输第二管线和义马至三门峡煤气管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实施省辖市供水管网扩建工程,加快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新增日供水能力49.5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86万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区、城市防护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沿线的生态工程建设。

  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适时适度进行调控,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在继续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对部分高科技产品和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载能产品,实行电价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直供电试点。积极开拓省外电力市场,确保骨干电厂发电小时不出现大幅下降。预期发电量为1590亿千瓦时,增长12%。加强煤炭供需衔接,控制长线煤种产量。组织好成品油调运,扩大燃料乙醇省外市场。加大天然气供应协调力度,引导企业和居民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供需矛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有效益、有市场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减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24个产粮大县为主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开工建设商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支持重点区域发展肉牛肉羊、瘦肉型猪和禽蛋养殖产业,提高畜禽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抓好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加强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扩大高等级棉种植面积,支持宜林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预期棉花播种面积1300万亩、营造速生丰产林50万亩。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努力在良种繁育推广、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信贷、财税和登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村交通设施投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在沼气推广成规模的地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小区和沼气服务站,新增沼气用户50万户。解决高氟、高砷、苦咸、重污染等地区的150万以上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将今明两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提前到今年完成;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今年新安排2万个村。再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把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一遍。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网。加大资金、实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发展“订单培训”,对200万农村劳动力分别进行职业、基本技能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稳定就业能力。搞好信息引导,强化协调服务,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以上。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动经济转型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建立开放式科技基础平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实施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千吨级多晶硅、大型数字化装备、集成电路和视听产品、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引导重点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增加并集中使用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引导信贷及其他资金投入,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先导产业,建设安彩集团液晶玻璃、中硅公司多晶硅、洛阳尚德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预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支持洛阳石化炼油和化纤原料扩能、中原乙烯扩建、永煤集团和中原大化甲醇、神火集团15万吨高精度铝箔坯料、风神轮胎500万套轿车子午胎、中信重机大型矿用磨机和皓月集团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加快推进濮阳龙丰20万吨轻定量涂布白卡纸、安钢350万吨热轧卷板、舞钢100万吨宽厚板、天瑞石龙2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等项目建设,提高冶金、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加工能力。支持百户重点企业的286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名牌产品,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和超50亿元的企业分别增加3家和11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和要素集聚,推动食品、汽车零部件、铝加工、纺织等产业集群或密集区加快发展。支持洛阳、郑州等老工业基地改造。鼓励军工技术进入民用领域。

  积极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支持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河南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等物流工程建设,加快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中小物流企业整合重组,大力发展行业物流,促进物流业上规模、上水平。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抓好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省广电数字产业基地、河南出版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建设,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旅游关联产业,促进旅游业全面提升。按照城市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商务用房和住宅布局,扩大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节地型住宅,探索改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方式,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启动郑东新区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油菜籽(菜籽油)期货和小麦期权上市交易,积极利用股市融资,力争债券、信托融资规模分别达到40亿元和75亿元。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整治。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强力推行节能降耗,加快实施工业锅炉和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等重大节能示范工程,确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积极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搞好郑州、开封、周口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禁止占用耕地生产实心黏土砖,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强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推动节约和集约用地。加强木材节约和代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对煤矿瓦斯、煤层气、矿井水、废旧金属进行综合利用。加大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乱采滥挖行为。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推进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价格政策,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搞好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争取义马市和更多的企业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对6个污染较重的流域和5个局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闭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依法关停单机1.2万千瓦及以下各类燃煤机组和单机2.5万千瓦纯凝汽机组,推动13.5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建设脱硫装置。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开放开发。健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加强九市间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等方面的对接。开工建设郑州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等一批重大工程。初步建成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和龙子湖高校区。积极推动洛阳新区建设,使规划区内初步具备城市功能。建成郑汴快速通道,在沿线展开工业、物流、文化、商住和生态建设布局,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培育壮大京广产业带,促进企业、项目和生产要素集聚。支持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壮大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与中原城市群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加快推进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城乡一体化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兑现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政策。进一步扩大扩权县(市)范围。将趸售县大工业用电新增电量优惠政策的范围由25个县扩大到50个县,并继续逐步扩大范围,缩小市县大工业电价差。对一批传统农业县特别是产粮大县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县(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壮大民营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完善县域城镇功能,建设一批县城供水、供热、供气项目。建成69个县的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其余28个县的污水处理项目,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加强督查工作,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活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国有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任务。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的征收,推行城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抓好农业用水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试点。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深化交通三项改革,抓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深化财税、国有资产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市政公用事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切实改进招商方式,组织好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着重抓好专题性和专业性招商。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平台。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落实。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转制,吸引战略投资者,推进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大宗农产品出口。增加紧缺资源和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扩大境外大型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规模。大力实施东引西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支持骨干企业与东部企业的战略合作,继续开拓中西部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到西部开发资源、建立生产基地。

  (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和谐中原建设

  切实办好十件实事。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06年着力办好的十件实事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积极筹措、统筹安排,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落到实处。

  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城市中小学建设和改造,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公办高中计划内招生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职教实训设施和县级职教中心。继续支持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到31万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省艺术中心,开工建设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支持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一批抢救性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乡镇文化站项目。继续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把卫生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改扩建一批县级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加快洛阳正骨医院病房楼、郑大一附院病房楼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等项目。启动省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继续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空、国防后备力量及基层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三年,并逐步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确保全省实现再就业33万人,其中“4050”人员12万人。继续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复转军人安置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将农村特困人口每人每月生活费最低补助标准提高到15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做好灾区群众生活救济、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居住、看病等特殊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同时,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户籍、子女入学等难点问题,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