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06〕63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2006〕63号 发布时间 2006年10月27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
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豫政〔2006〕63号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促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跨越,在总结分析“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特制订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要,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鼓励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增强旅游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3.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破除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放开市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4.坚持突出特色原则。高起点规划,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和潜在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策划和创意,科学定位和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开发精品景区,开拓旅游市场。

  5.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力求人文关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策划设计、线路经营理念,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自然本质色彩,营造和谐发展的旅游环境。

  6.坚持产业化组织原则。以旅游产(商)品的生产加工为中心,使营销服务、质量监控、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化;以景区(点)企业为中心,使相关的旅行社、旅游饭店、导游公司及旅游管理机构组织化。培育和壮大旅游核心产业,拉长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要素的聚集,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战略

  1.精品名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融宗教文化、古都文化、祖根文化、武术文化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在自然山水景观开发设计中,坚持“精、新、特”的旅游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提升景区品位,彰显组合效应,打造一批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的品牌景区。

  2.外向带动战略

  大力开发具有华夏民族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主题,突出“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的外向带动作用和龙头地位。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国内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客源组织渠道,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机遇,吸引国外及港、澳、台游客,实现我省入境游的前位突破。

  3.产业集聚战略

  引导旅游要素产业、相关产业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放大聚集效应,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着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力争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具体目标是:

  国际旅游: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120万人次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4亿美元左右。国内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1470亿元左右。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相当于GDP的9%左右。

  (四)构建四大旅游产业体系一是以精品名牌旅游景区(点)为龙头的旅游核心产业体系;二是以客运、住宿、餐饮、娱乐和旅行社业为主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体系;

  三是以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制造业产业体系;

  四是旅游宣传推介、信息服务、线路营销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会展、体育等相关产业服务体系。

  (五)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打造一批(20个左右)精品旅游景区(点);

  培育一批(10个左右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旅游骨干龙头企业;

  发展一批(3个年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和7个年综合收入4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综合配套的旅游产业集群;

  建设一批(8大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旅游商品研发加工基地;

  提升一批(20个左右)优秀旅游城市。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六)开发豫东平原旅游资源,构建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主要包括许昌、周口、漯河、商丘和驻马店市的部分地区。区内有太昊陵、老子故里、灞陵桥、春秋楼、小商桥、许慎墓、梁祝故里、李斯墓、商丘古城、燧皇陵、阏伯台、庄子墓、芒砀山汉墓群、木兰祠、应天书院、壮悔堂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古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要充分挖掘厚重的古文化遗存,创新展示形式和手段,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展现平原农耕文明特色,使之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精髓的平原旅游经济区域。

  四、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一)做大做强旅游核心产业1.培育精品,提升文化旅游业以河南厚重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嵩山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体,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围绕古都、寻根、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带动,通过高品位策划,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加快开发“少林禅宗”、“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增强景区吸引力和震撼力,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首选地之一。

  进一步挖掘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凸显宗教文化和石窟艺术,辅以名人墓园和盛唐遗风;利用少林武术的国际影响,唱响武术戏,在弘扬佛法大义的同时将武学正宗发扬光大;加快开封古城的保护开发,将现有景点统一整合起来,再现古汴京历史文化风貌;强化安阳殷墟博物苑的陈列展示功能,发掘古都文化,彰显其在考古学、建筑学、文字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加快郑州邙山始祖文化广场建设,修建千米姓氏文化长廊和历史名人碑廊,为海内外华人提供远祖溯源、姓氏寻根的人文旅游胜地。

  将太昊陵、观星台、河南博物院、老子故里、黄帝故里、里城、嵩阳书院、温县太极村、云梦山鬼谷子洞、白马寺、关林、虢国博物馆、商丘古城、武候祠、大亻丕山、比干庙等景区(点)作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产品加以培育,深化和升华文化内涵,美化景区环境,优化视觉景观,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内容,营造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氛围,逐渐发展成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重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文化资源或景区(点),规划先行,加快开发应天书院、郑韩古城、中国文字博物馆、黄河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

  2.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3.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环城休闲旅游带。适应城市居民双休日近郊游的需要,大力开发科普型、休闲型、娱乐型的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强的专项游乐产品,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配套发展旅游要素产业

  1.突出特色,壮大旅游餐饮业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餐饮名店,合理布局旅游餐饮设施,并配套休憩和娱乐功能。要挖掘传统风味,整合地方特产,弘扬传统的餐饮制作工艺,形成河南特色餐饮系列,推出豫菜精品和便携食品,打造豫菜品牌。完善景区(点)餐饮设施,解决景区(点)就餐难的问题。推出系列化的地方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办好小吃一条街或夜市、风味餐厅。建立饮食行业的标准认证体系,推动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2.合理布局,提升旅游住宿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酒店结构和布局,适当发展高档旅游宾馆,大力发展中低档宾馆,扶持和规范家庭旅馆,规划到2010年星级宾馆酒店达到600家左右,其中四、五星级宾馆酒店达到60家左右。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宾馆酒店的类型与功能要体现多样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特色经营。推行旅游酒店资本运营战略,建立全省酒店业营销体系,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连锁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宾馆酒店经营管理水平。

  3.提高效率,推进旅游运输业

  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完善客运站点,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使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增开景区间旅游交通线路,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互通性。加强旅游、航空部门的合作,扩大经营地区性的包机业务,并尝试联合组建经营专业性旅游包机公司。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适应散客自助驾车旅游消费需要。继续完善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

  4.规范秩序,促进旅行社业

  优化省内旅行社结构,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形成综合性旅行社、专业旅行社、散客服务中心等各具特色的旅行社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多种经营成份进入旅行社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重点发展10家左右跨国经营的国际旅行社,促进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争取有4—6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实行行业自律,引导整个行业向规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特色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开展统一的旅行社信誉等级评定,强化对旅行社的社会监督,树立河南旅行社业的良好形象。

  5.健全市场,扩大旅游购物业

  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健全旅游商品批发零售体系,提高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力争到2010年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旅游购物大省和重要的旅游商品集散地。鼓励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设置旅游商品购物区、购物街或专业性旅游商品市场,在主要景区(点)规划建设旅游商品销售区。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资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商品营销,建立多渠道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

  6.注重品位,拓展文化娱乐业

  促进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重点完善旅游酒店、旅游城市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文娱基础设施,形成参与性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旅游城市要整合文艺演出资源,开发雅俗共赏的综合性舞台演出娱乐节目,把我省的文化精品工程与旅游娱乐业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游客的夜间生活。

  (三)优化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1.推陈出新,强化旅游商品制造业

  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树立突出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的开发理念,遵循艺术性、精美性、实用性、方便性的原则,开发新型旅游商品,对旅游商品进行系统的设计包装。重点开发八大旅游商品系列:一是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黄河澄泥砚、麦秆画、木版年画、棠溪宝剑等产品为重点的传统工艺品系列;二是反映景区(点)特色的旅游形象纪念品系列;三是以洛阳牡丹、开封菊花、鄢陵腊梅、潢川盆景等为主的名贵花卉系列;四是以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焦作四大怀药、内黄小枣、淮阳黄花菜、封丘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名优土特产品系列;五是旅游服装、鞋帽、眼镜以及登山、宿营等旅游用品和旅游运动商品系列;六是旅游方便食品饮料系列;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书法、美术、图书、音像出版物系列;八是以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文物复制品、仿制品系列。

  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设计、开发新的旅游商品,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不断推出原创新品。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生产。推进旅游商品基地化建设,着重在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濮阳、汝州、禹州等地建设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仿古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在郑州、漯河、开封、三门峡、洛阳、鹤壁等地建设旅游方便食品、饮料基地,在郑州、焦作、信阳、南阳、鹤壁等地建设特色优质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旅游用品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2.相辅相承,协调发展其他旅游相关产业

  以旅游核心产业和要素产业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带动金融、保险、邮电、媒体、信息、资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商贸、建筑、园林、环保、房地产等其他产业,扩大关联互动效应。积极开发利用相关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延伸旅游服务,促进资金融通,拓展保险业务,保障游客安全;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在旅游重点城市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高旅游中介服务、信息资讯服务水平,强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广泛融合;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发展体育产业,活跃商贸流通;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有序地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创新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提升建筑文化品位;保护生态环境,烘托旅游意境,塑造旅游形象。

  (四)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以优势突出的旅游重点景区和旅游景点密集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十大旅游产业集群:

  1.嵩山旅游产业集群。以嵩山自然景观和武术文化、宗教文化为核心,推进武术培训展演、观光游览、科学考古、文艺演出、旅游商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及其他配套服务产业在此区域内集中配置。

  2.郑州旅游产业集群。以省博物院、省艺术中心、新郑轩辕故里、黄河风景名胜区等为核心,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为重点,带动文化、餐饮、住宿、商贸、会展、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外向型龙头旅游企业集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3.洛阳旅游产业集群。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周王城和牡丹园为核心,强化旅游要素产业,增强该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开封旅游产业集群。以宋都文化和水系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古都水域特色,壮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风味小吃、文化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关联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

  5.焦作旅游产业集群。以云台山、青龙山、青天河、神农山为核心,加强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薄弱环节开发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产业空间,提高旅游的综合效益。

  6.安阳旅游产业集群。以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州大峡谷、红旗渠为核心,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强化旅游产业组织体系,推进旅游要素集聚,扩大产业规模。

  7.三门峡旅游产业集群。依托虢国博物馆、函谷关等人文景观资源和白天鹅自然保护区、亚武山等自然景观资源,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提升住宿、餐饮服务水平和文化品位,增强对陕西、山西的吸引力,吸引周边地区各种服务要素集聚。

  8.伏牛山旅游产业集群。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和栾川、西峡、嵩县等自然生态旅游密集区以及恐龙蛋化石群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市场,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

  9.小浪底旅游产业集群。以小浪底、万山湖、王屋山、五龙口等旅游景区为核心,开发水上娱乐、水上运动、登山、攀岩等旅游项目,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增强产业实力。

  10.信阳旅游产业集群。突出“一红一绿”特色,把南湾湖、鸡公山、新县、灵山等旅游产业整合集聚起来,着力培育运作规范、管理科学、机制健全的旅游企业群体,形成旅游产业新优势,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支持和引导上述旅游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搞好集群发展规划,构建政策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旅游产业要素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商务成本低、集聚效益好的产业密集区。

  五、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业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由旅游、文物、宗教、城建、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隶属于各部门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剥离出来,推向市场。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

  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渠道筹资发展旅游业的投融资新机制。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外,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进入旅游要素产业和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策划论证一批旅游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建设——经营——转让(BOT)、TOT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跨国连锁经营和网络化发展。

  (二)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手段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合力打造精品景区和线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旅游发展规划,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加强联合宣传促销,统一规划设计旅游线路,树立河南旅游的整体形象。强化旅游信息网络服务功能,着力推进河南旅游网与全国各省(区、市)、世界各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开展网上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多项服务。整合全省旅行社资源,实现全省各地旅行社的网络化经营。整合科研、教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商品联合研发体系、旅游人才队伍联合培养体系和文化精品工程联合开发体系。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旅游城市到县城以及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建设重点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尽快打通太行山旅游区交通连线、伏牛山旅游区交通环线和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的交通连线。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加快旅游客运站点建设,争取三年内基本建成履盖主要景区(点)的游客客运网络。完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造扩建,大力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提升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功能,配合国家建成郑州至西安、北京、武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郑州高速铁路客运枢纽站。形成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和豫西伏牛山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沿黄城市防护林及生态走廊,把黄河建成沿黄旅游经济带的生态涵养带、黄河文化长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高重点旅游城市的水资源调配能力。

  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河南旅游网,整合省内外、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源,充实旅游信息数据库,拓展旅游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积极发展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新乡等重点旅游城市多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

  (四)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依法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严格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控制性保护措施,对自然生态脆弱区实行区域控制,维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古迹原貌。文化旅游资源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利用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文化和文化古迹的修复、挖掘和保护;自然旅游资源要保护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重视旅游景区内部的环境治理,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制定并执行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控制制度,配套完善景区环卫设施。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娱乐项目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节约利用土地,防止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其他文化古迹的保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扩大我省旅游人才培养规模。引导和支持我省高校开辟旅游相关专业和学科,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急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办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岗位培训质量。加快外语导游员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金牌导游,为入境游提供优质服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从省外引进紧缺的旅游高级人才。推进旅游产学研联合,建立全省旅游专家库和旅游研究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咨询,提供智力服务。

  (六)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宣传推介、商品研发和文化娱乐精品工程。要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监督和执法工作力度,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消费,打击欺诈行为和各种丑恶现象,净化旅游市场,完善“创优”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景区”创建活动,维护河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重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各类旅游协会和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