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豫政〔2014〕39号 | 发布时间 | 2014年04月30日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14〕39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与省委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按照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总布局,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扩大需求稳增长,着力优化结构促转型,着力改革创新增后劲,着力创造优势强支撑,着力改善民生促和谐,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30日
河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5.9%和21.3%。粮食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十连增”,总产量达到571.38亿公斤。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省外资金分别增长11.1%和23.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6%和9.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1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1‰。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1.95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全年控制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任务。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且呈逐季回升态势,结构、质量、效益、就业等指标显著好于预期,但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总需求不足等外部环境偏紧的影响下,经济增速未能达到预期增长目标,这表明我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受全国性行业产能过剩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依然较为困难;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增大;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比重小;对外开放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公共服务欠账多,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亟待加强,收入分配、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省委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总布局,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扩大需求稳增长,着力优化结构促转型,着力改革创新增后劲,着力创造优势强支撑,着力改善民生促和谐,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都市”,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落地为重点,推动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争取新开一批货运航线,加快中外运中部区域空港物流网络枢纽、传化物流等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企业转运中心建设,力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运量进入全国十强;推动郑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规模化、线路多元化,力争全年开行班次100班以上;推动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规模化运营,争取入区知名电商、网商与物流商达到100家以上;争取国家在航线航权、便利通关等方面出台一批专项政策。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菜鸟科技中国智能骨干网核心节点和国际货运枢纽项目,引进大型物流集成商,推动全国网购商品和进出口商品在郑州集聚。加强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集群式招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智能手机产量突破1.5亿部。加快航空都市建设。以南北两大功能片区起步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绿色宜居生活环境和集约有序城市空间。同时,推动各地按照“利用关口、借助交通、产业链接”的要求与实验区加强对接,实现联动发展。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一手抓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一手抓新业态、新趋势,培育支撑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装服饰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南车、北车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和东风日产45万辆整车、郑州日产18万辆产能提升、森源电气产业基地等1000个基地型、龙头型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效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实施华兰生物疫苗等460个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加快洛阳、新乡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焦作、濮阳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和自主创新专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0家、省级180家。支持高水平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应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壮大集群、扩大优势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建立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培育千亿元主导产业集群。
(三)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推进郑州华南城、中原数据基地、洛阳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动漫之都产业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比重提高。加快“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突出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创建工程,培育一批税收超千万元商务楼宇,增强区域服务功能,使“两区”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实施改革推动。出台加快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的政策措施,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养老和健康服务等新的增长点。坚持开放倒逼。全面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四)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新增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50亿公斤以上。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建设省农科院和鹤壁市农科院玉米改良栽培技术创新基地,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形成从种到收套餐式技术组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培育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抓好新野、泌阳等现代肉牛基地和肉羊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扩大现代乳品产业化集群规模,推进花卉、苗木、中药材、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在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业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
(五)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争取国家尽快编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以郑州为中心,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米”字形快速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城际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加快大郑州都市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进程,推进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增强县级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制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方案,继续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牵动和学校牵动),重点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将城中村、产业集聚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成建制转为城镇人口,有序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200公里、雨水管道1600公里以上,争取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供水管网1300公里、日供水能力60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7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生态水系、绿色廊道、街头公园等486个项目,城中村改造力争省辖市完成20%以上、县级城市完成15%以上,打造节约、生态宜居、智慧、人文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省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科学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其他地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试验。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规划“五规合一”的原则,以县为单元编制、修订、完善新农村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任务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落实加快省直管县(市)发展的支持政策。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实施市县、省直部门和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统筹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研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落实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支持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中原农业保险公司,力争新组建的省级银行开业运营、中原证券公司上市,探索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域农信社组建农商行,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民营资本依法设立金融机构。做好永续债券、县(市)城投集合债和债贷统筹企业债试点工作。做大新兴产业创投规模,推动股权和创投基金健康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企业投资核准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完善核准和备案办法。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机制,探索实行“并联”审批。加快省级投融资公司改革发展。继续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区服务等方面选择一批项目向社会推介,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深入推进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价格,放开一批商品及中介、专业服务价格。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居民生活用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理顺成品油、天然气、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比价关系,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完善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电价政策,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实行差别化收费。合理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价格。基本完成剩余83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上划工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扩大人地挂钩政策试点范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保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范围,设立省、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开展医联体建设试点。
(七)全方位扩大开放。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深入开展投融资、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快服务业、现代农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开放。提升招商质量。强化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和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招商活动品牌。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争取跨国公司在豫设立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结算、后台服务中心。加强对开放招商的统筹协调,防止无序竞争。完善开放平台。全面建成电子口岸政务信息平台。做好国家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相关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快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建设,力争在设立药品、汽车等指定口岸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开展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问题研究,适时启动申报工作。培育外贸出口优势。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品牌。支持企业应用国际电子商务及其他第三方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进豫京合作,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对口协作;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八)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造“文明河南”。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水平。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业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试验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双十”工程(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重点文化企业)。壮大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国家部署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美丽河南”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推进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燃煤锅炉改造、城市建筑和道路扬尘防治、油气回收和餐饮油烟治理、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等,加大灰霾天气治理力度。实施“碧水工程”,抓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20个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215个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力争流经城市的河流消灭劣V类水体,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污染防治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确保调水水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重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当地环境容量挂钩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实施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营造林640万亩。强化节能降耗。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实施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减碳行动计划,实施一批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交通运输和建筑节能改造等重大工程和高用水行业节水改造工程,新增节能能力200万吨标准煤。加快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服务第三方采购等市场化节能机制,开展市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化示范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施50个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长葛大周“城市矿产”、平顶山百万吨级建筑垃圾、三门峡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县、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十)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以及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引导公建民营试点幼儿园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等项目建设,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100所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200所特色院校建设;积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郑州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河南大学等7所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推进郑州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达标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推动科技、体育、残疾人和儿童救助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黄河滩区)群众脱贫工程。实施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规划,争取国家支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全年实现1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4万套,基本建成27万套,努力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外来人员住房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建设“平安河南”,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