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5〕17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5〕17号 发布时间 2015年02月06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
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5〕17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2月6日

  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省服务业重点领域提速发展,加快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把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相结合,与加快信息化、城镇化相结合,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相结合,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突出重点领域,弥补发展短板,破解瓶颈制约,抓重大项目促投入,抓载体建设促集约,抓开放创新促转型,抓环境优化促保障,全力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抓好一批服务业载体平台,培育100家服务业领军企业,滚动实施10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推动高成长性服务业提速度、新兴服务业扩规模、传统支柱服务业添活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把服务业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二)主要目标。

  ———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

  ———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100亿元、1500亿元、1000亿元,分别增长12%、15%、17%;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分别增长10%、11%。

  ———服务业载体建设全面提速。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00亿元,形成7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扶持建设20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开工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等服务业特色园区。

  二、重点任务

  (一)现代物流业。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优势,进一步强化中心、优化节点、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同步发展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增强郑州国际物流枢纽集散能力。

  ———推动郑州航空港陆空联运发展。落实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综合保障能力解决方案,启动机场货运站、北货运区等项目。争取顺丰公司物流基地(机场)项目布局郑州,推动中国邮政集团在郑州建设集疏中心。拓展货运航线网络,与比利时邮政、德国邮政开展空空中转业务合作。加强区域物流业务合作,建设区域性卡车转运中心,增加卡车航班班次和运输网点,推行一票到底、无缝衔接的业务模式,提高航空货物“门到门”运输效率。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50万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发展改革委、民航办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公铁和海铁联运发展。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陆路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实施郑州国际陆港规划,抓好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设施、货物集疏中心、海铁联运订单订舱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加快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二期配套设施建设和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申建。支持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推动设立德国、波兰、捷克等分拨中心,争取开通国际邮运专线,扩大回程货物规模,全年力争达到130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郑州市政府、郑州海关、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2.加快推进产业联动,完善区域生产物流服务功能。

  ———建设产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结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区中园”,增强园区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物流金融等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力争全年建设50个产业集聚区物流配送中心。(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推动专业特色物流发展。支持各地依托产业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特色物流。支持双汇集团、众品集团等龙头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加快国药集团、九州通集团、邦正公司等企业区域医药物流节点和网络建设,在全省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家电、汽车、建材、粮食、棉花、农资等物流基地。(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粮食局负责)

  ———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依托全省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服务模式,吸引外向型企业驻区开展保税业务。重点加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三期、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建设,推动郑州出口加工区和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整合升级为经开综合保税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辖市申建综合保税区,加快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支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区域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省政府口岸办负责)

  ———支持供应链物流发展。推进国家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示范试点工作,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建设与生产制造相配套的仓储配送设施和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供应链服务。(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3.积极完善共同配送体系,提高居民消费物流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鼓励各地制定城市配送发展规划,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共同配送中心,积极开展郑州国家共同配送试点。支持城市配送企业共建共同配送中心和组织平台,鼓励商业连锁企业共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城市配送路线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作业场地设施,引导采用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等模式。争取2015年在10个城市开展共同配送试点,建设20个城市共同配送中心。(省商务厅、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

  ———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深化与知名电商、网商战略合作,积极推进菜鸟智能骨干网核心节点、京东一级电商运营中心、苏宁郑州物流基地等电商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顺丰航空快件集散中心、圆通快件中心、韵达配送中心等项目。建成跨境电子商务E博馆和配套园区等设施。拓展跨境快件直运、直封、直发业务,积极开展高铁跨区域快递试点业务。争取2015年全省快递业务量超过4亿件,增长35%以上。(省邮政管理局、商务厅负责)

  (二)信息服务业。围绕信息消费热点,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广,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扩大信息消费规模。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中原”战略,推广光纤入户改造,全省8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0%,3G/LTE(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用户普及率达到50%,培育10个“宽带中原”示范试点县(市)。加快郑州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在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落实省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保通信行业全年完成投资23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中原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提高信息消费服务能力。(省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范围,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出口加工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邮政和铁路口岸等符合条件的区域和监管场所探索开展一般、保税业务模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商来豫设立总部、搭建平台、拓展业务,支持离岸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等业务发展。积极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及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推动电子商务进入生产供应链和产品销售链,支持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试点工作,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加快中国中部国际电子商务港等省级重点电商园区建设,培育20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0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3.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抓好国家和省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物流、现代农业、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监控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郑州、洛阳、济源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通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金融业。完善金融体系,扩大融资规模,强化金融集聚,推进金融创新,提升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发展金融市场。力争引进恒丰银行、花旗银行和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人寿集团等10家以上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和建设中后台项目,积极支持中原银行运营,推动中原农业保险公司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组建和开业运行,争取资产管理公司获批筹建,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全面推进农商行改组,继续加大村镇银行组建力度,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推进棉纱、水泥等期货上市工作。(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负责)

  2.扩大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商业银行总行在信贷规模、业务授权、机构准入、创新试点等方面的支持,实施资本市场融资提升行动计划,对企业分类开展上市、新三板、债券、信托、基金等融资培育。推广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专利权、商标权、仓单、订单、产业链融资规模。加强与保险机构专题对接,支持保险资金参与我省发起设立的各类基金,争取全年引进保险资金超过300亿元。推动中原证券公司A股上市,支持企业到境内外市场上市和再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研究设立债务融资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扶持中小微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及私募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债。力争全年新增融资6000亿元。(省政府金融办负责)

  3.强化金融集聚。加快推进郑州市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开工建设宇通金融中心、郑州银行综合业务大楼、中信国际金融中心、平安金融中心等项目,建成民生银行战略研发服务基地,推动恒丰银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国寿保险电子商务中心等落户。(郑州市政府负责)

  4.推进改革创新。研究制定促进资产证券化的指导意见。出台促进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3支大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地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政府投融资公司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探索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信用贷款、无抵押消费贷款等纯信用贷款,开展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固定收益项目收益债发行试点。(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旅游业。强化“老家河南”品牌,加快资源统筹整合、精品线路打造、产品业态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

  1.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完善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引领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力争创建1—2家5A级旅游景区。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成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提升我省丝绸之路、大运河遗产点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中国禅武文化国际研修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等项目体验功能。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开封清明上河城(一期)、洛阳花仙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新乡关帝庙历史文化街等项目。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省旅游局、文化厅、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体育局负责)

  ———推动生态旅游品牌发展。加快旅游核心景区发展,建成伏牛山居生态度假村二期、宝天曼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林州市航空运动生态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白云山、老君山、南湾湖等旅游区建设,力争创建1—2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继续推进黄河小浪底、云台山、嵖岈山、许昌鄢陵等度假区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省旅游局、林业厅负责)

  ———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启动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制定我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选办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力争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省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负责)

  2.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坚持软硬并重抓服务、内外结合抓市场,不断增强中原旅游发展动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推进洛阳、郑州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建设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扩大数字景区改扩建范围。加快自驾游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一批露营地、服务区,完善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道路和通往景区干道两侧的旅游标识系统。(省旅游局、交通运输厅负责)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深化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丝绸之路旅游带、高铁沿线旅游城市以及豫疆之间的区域旅游协作,进一步推动各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客源互送、市场互动。(省旅游局、郑州铁路局、交通运输厅负责)

  ———加大入境旅游开发力度。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调整优化航线结构,加强航线航班衔接,加密干线,增加支线,力争开通我省至加拿大温哥华等洲际包机航线。争取将郑州列为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省民航办、旅游局、公安厅、郑州海关负责)

  (五)文化产业。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坚持创意引领,激活传统文化,强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推动文化创意发展。强化创意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出台我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我省专利奖励办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业态创新、非遗艺术品数字传播平台等项目建设,建设洛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培育5家以上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5家以上文化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工业设计服务制造能力,开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申报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工作,举办工业设计服务制造业系列对接活动,启动亚洲设计联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二期建成投用,建立3—5个高校专家工作室。继续实施文化产业“双十”(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个重点文化企业)工程,出台我省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2.推进郑州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加强与澳门新濠集团、美国国家主题公园基金会、香港比高集团、香港河南总商会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推进中原国际演艺中心(“水舞间”)、中原国际文化智汇港、登封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展示基地、老家小镇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投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二阶段、索易儿童成长中心等项目,力争中原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运营。(郑州市政府、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3.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出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筹建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河南新闻出版广电控股集团总公司,加快省电台、电视台合并进程。加强与华数传媒公司、湖南广电集团的战略合作,全面完成全省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推动河南有线集团宽带、WIFI(无线保真)全业务一体化运营,力争2015年年底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600万户,年营业额达到35亿元。加快奥斯卡电影院线建设,力争2015年年底前实现省辖市、县(市)全覆盖,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4.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出台我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探索设立文化保税区。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办好中原文化精品欧洲巡回展、第4届北美少林文化节等活动,争取新建2个省级文化出口基地。(省商务厅、文化厅负责)

  (六)科技服务业。制定我省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专项行动和科技金融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快健全技术转移市场体系,举办2015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扩大与美国、欧盟、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引进一批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研发中心等来豫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力争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新增1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新建设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负责)

  (七)商务服务业。制定重点引导支持展会目录,建设河南会展业指南网,扶持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设会展业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争取更多我省品牌展会列入商务部支持展会目录。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力争全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5件。启动《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推进河南省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试点园区建设。制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郑州、洛阳申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13个省级示范园区建设。(省商务厅、科技厅、知识产权局负责)

  (八)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建设一批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养生游紧密结合的健康养生基地,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体检中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健、调理、养生等方面的优势,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健康服务对外开放,加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建设进度,推动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开展实质性研究,启动中美(河南)美尔健康管理与康复治疗中心、中挪肿瘤微转移联合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体育局负责)

  (九)养老服务业。制定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和结算方式,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加快推进洛阳、漯河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一批日间照料中心和大型养老机构。进一步扩大12349老年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覆盖范围,全面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应急救助等服务。在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基地)。培育10个以上市、县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和一批知名养老基地。力争全年新增养老床位6.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省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教育培训业。制定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加快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全民技能振兴、职教攻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确定的培训60万人的目标任务。加快综合性、多功能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建设100所品牌示范院校、200所特色院校和60个重点品牌示范专业、100个特色专业点。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00万人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65万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负责)

  (十一)商贸服务业。加快新兴交易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农产品流通、大宗商品贸易、个人消费服务等新型贸易平台。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网络零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品牌、渠道、顾客等多方面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优化商业资源配置,推动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外迁整合,完成郑州市50家批发市场搬迁任务。加快郑州华南城、周口华耀城等综合型商贸园区建设。支持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河南棉花交易市场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力争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万亿元。(省商务厅、粮食局负责)

  (十二)房地产业。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编制我省城镇住房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支持有资信实力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营销策划、评估代理等服务业规模,力争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00亿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三、载体建设

  (一)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为着力点,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提升支撑能力,完善服务功能。

  1.提升招商实效。探索开展规划招商、运营管理方案招商,通过多种形式集中推介招商项目,强化招商项目落地、前期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投用,力争全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在建项目达到500个以上。(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2.推动集聚发展。积极吸引企业总部和功能性中心入驻商务楼宇,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规模适中的综合商业设施,推动专业市场发展线上业务,力争全年培育千万元税收楼宇40幢,新开工大型综合商业设施20个,建设和改造现代专业市场20个。(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行政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研发创意、企业孵化、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投融资及担保等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培育形成20个要素吸附、产业支撑和服务能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入驻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400家。(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4.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探索推广整体开发、捆绑招商、封闭运行、融合发展等发展模式,力争100个“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通过委托管理、机构套合、新建机构等多种方式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省财政资金对规模大、发展快、各项工作先进的“两区”进行奖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5.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产业、城市、生态功能一体和形态、业态、生态合一,完成“两区”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审批工作,加快推进道路、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两区”范围内村庄(小区)迁并改造,力争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0亿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二)服务业专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加强承接转移,打造服务业特色集群。

  1.开展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出台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认定办法,启动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及培育工作,全年扶持建设20个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显著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争取1—2家申建成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2.建设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围绕产业集聚区转型创新发展,培育一批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区,开展15家电子商务“区中园”试点工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商务厅负责)

  3.加快养老健康、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建设。推行多种模式,加快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引导医疗服务、养老健康等各类投资主体入区发展。建成投用一批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广告等专业园区。(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文化厅、科技厅、工商局负责)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企业发展、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等的指导协调。建立完善服务业工作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和通报制度,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服务业发展工作,开展重点工作督导,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研究编制“十三五”服务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制定年度服务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分工,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合力。

  (二)实施开放带动。以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签约项目落地年”活动为抓手,加大服务业开放招商力度。深化区域合作,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沿海、港澳台、东南亚等区域服务业转移,加强与中西部省份、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拓宽招商领域,制定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研发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招商方向和目录,分解落实部门和各地目标任务,抓好一批开放合作的重大项目,争取在重点领域实现针对性突破。创新招商方式,更加注重以商招商、专题招商、集群招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在每个行业选择若干龙头企业,搭建统一平台,集体对外招商,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和配套企业来豫投资。强化协调服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台账和督导制度,组织开展签约项目专项督查,跟踪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

  (三)突出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全局性、基础性、带动性、龙头型要求,科学谋划、精准谋划、高效谋划一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省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推行领导分包制度,加强项目督导,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联审联批机制,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对本辖区内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负总责,努力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

  (四)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国家和我省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的责任分工,结合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4〕152号),加强各地自查、省直部门联合专项督查,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价格、财税、土地、融资等各项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服务业项目、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基金注资、担保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主体开展股权和债券融资,增强项目融资能力。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重点保障服务业重点项目用地,各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100户发展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服务业中高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急需人才和高端专业人才。

  (五)加强工作督导。省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导检查服务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省统计局要加强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服务业部门全行业统计工作。2015年年底省直有关部门要报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向省政府报告。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营造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