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15〕16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发文字号 豫政〔2015〕16号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01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
意  见

豫政〔2015〕16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智慧河南、宽带中原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围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优质适用的教育资源不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加大投入,推动全省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充分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面向未来,育人为本。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把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作为支持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坚持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分工协作,规范资源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建设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在城乡、校际之间普遍共享。

  4.突出重点,深化应用。优先实施学校和师生急需、惠及面广、影响重大的项目,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进教学和管理核心业务,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

  (三)总体目标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豫教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到2020年,全面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行动,为各种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1.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充分依托公用通信网络资源,通过独立组网或构建虚拟专网形式,建设市、县级教育城域网,并接入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骨干网。到2017年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专网体系,实现全省校际之间、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高速互联,为各种信息化应用提供骨干网络支撑。

  2.加快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健全校内基础网络设施。到2015年年底,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4兆,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2兆。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10兆,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5兆。

  3.提高教学用终端设施配置水平。按照当前适用、长远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率,加大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实验室、录播教室等信息化功能教室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应用学生数字化学习终端。到2017年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和50%以上。到2020年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二)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豫教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知名软件服务企业的网络和技术优势,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标准统一、服务多级、互通共享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资源提供者、使用者搭建交流、共享和应用平台。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省辖市、县(市、区)和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通过汇聚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数字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优质、易用的学习内容和可靠的平台支撑。到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豫教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任务。

  2.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服务机制。按照市场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模式,面向教育教学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个性化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制定优质校本资源广泛共享政策,形成系统开发基础性资源、有计划开发个性化资源的新格局。

  3.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共享与深度应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讲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推送优质、实用的教学视频、电子图书、课件、教学设计方案和电子试卷等资源,有组织地将优质资源推送到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继续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通过开展试点推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加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广应用力度。鼓励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基础,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4.巩固扩大“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效。更新、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头作用的制度化安排,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5.进一步丰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内容与形式。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共享机制,推动开放大学建设,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三)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行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

  1.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按照“学校引导使用、教师率先使用、学生充分使用”的原则,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学校建立机构网络空间,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空间,鼓励家长建立家长网络空间,逐步形成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体系。到2015年年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中小学和中职学校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高校90%以上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到2017年年底,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

  2.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应用模式,将空间充分、有效、常态化地应用于教学、教研、学习与交流各个环节。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和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四)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动,提高教育管理决策效率与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国家和省两级建设数据中心,国家、省、省辖市、县(市、区)和学校五级建设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建立以学校、师生和资产为主要对象的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数据采集、认证、交换和发布体系,确保数据规范、准确和完整。逐步实现相关数据在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开放共享,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利用信息系统扩大和延伸公共服务领域,优化招生、就业、学生资助、留学、科研、学历、学位、教师资格及其他资质查询等信息服务,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2.推进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推动高校建立智慧校园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提高服务师生能力与管理决策水平,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3.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绿色安全的信息化环境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分级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实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

  1.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各地要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明确职能管理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部门协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

  2.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管理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对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3.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考评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督导内容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指标体系。自2017年起,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估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用,助推教育信息化高效发展。

  4.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机构和专家支持队伍。依托相关高校,建设2—3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评估评测中心,开展信息化推进政策措施、教育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5.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区域综合试点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区域综合试点的集成创新,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应用的新模式、新方法与新机制,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协同推进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分工责任,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合力。各级教育部门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规范建设秩序,提高应用水平。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加大对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现有相关经费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基本项目建设经费和设施、平台运维经费落到实处。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为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各级科技部门要在科技计划中立项支持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教育信息化运维机构建设、学校信息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及其职称评聘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各级通信管理部门要指导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工作,并对教育用户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教育电视节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建立协同一致的管理机制、多方参与的建设运行机制和试点先行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服务、设施设备运维保障。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三)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推进政策,加强督促检查。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地方要深入探索新思路、新机制,加快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步伐,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将优质数字资源向基础薄弱地方输送,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基础薄弱地方要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提高师生基本应用能力,促进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2月28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