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现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16年5月26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支持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央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当前,全省正处在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承担着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重任,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引领支撑河南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6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为着力点,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实现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与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与发挥河南人才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  二、战略定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总体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具体定位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  开放创新先导区。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后发优势,为中西部科教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探索依靠开放合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做出示范。  技术转移集聚区。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充分发挥郑洛新地区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枢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新格局。  转型升级引领区。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创业生态区。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努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业载体丰富、创业服务专业、创新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三、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按照国家和全省经济科技发展要求,根据郑洛新三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建设基础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  (一)空间布局。按照“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加快形成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三市”即以郑洛新三市作为示范区建设主体。“三区”即以郑州国家高新区、洛阳国家高新区、新乡国家高新区作为核心区,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多园”即在郑洛新三市内规划建设一批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三市将核心区和辐射区纳入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片区。以郑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金水区、郑州经开区内的重点园区为辐射区。其中航空港区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园、古城电子信息基地、航空物流园区、精密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郑东新区重点建设龙子湖新技术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金水区重点建设金水科教园区的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启迪科技园、郑州北大科技园、西亚斯亚美迪国际软件园等;经开区重点建设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产业园、重大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河南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  洛阳片区。以洛阳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先进制造产业园区、洛龙科技园区和伊滨科技园区为辐射区。其中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以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卓阳耀滨科技园、洛阳清华启迪科技园等;洛龙科技园区以洛龙省级高新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洛阳浙大科技创意园、洛阳恒生科技园、炎黄科技园、莱普生智慧工场等;伊滨科技园区以伊滨科技城为依托,重点建设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惠普—洛阳国家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中兴通讯智慧产业基地、洛阳中意研究院等。  新乡片区。以新乡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平原示范区、新乡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大学科教园、新东产业集聚区为辐射区。其中平原示范区重点建设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重点建设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集群;大学科教园重点促进高校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新东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光电信息产业示范基地。  (二)功能布局。立足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一批“百千万”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区强化战略先导地位,突出“高”和“新”,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区突出“专”和“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开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创新新局面,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郑州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盾构装备、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非开挖技术、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可见光通信、信息安全、物联网、北斗导航与遥感等,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抓手,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科技金融结合方面的试点示范。  洛阳片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绿色耐火材料等,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新材料创新基地。以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抓手,重点开展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的试点示范。  新乡片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物制药、生化制品等,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重点开展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方面的试点示范。  四、发展目标  以积极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领,通过开放带动、深化改革、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不断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构建中心带动、周边协同的引领、支撑全省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强力支撑。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带动郑洛新三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带动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技术转移和开放创新形成新局面。引进或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机构,转移转化一批技术成果,促成一批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增长10%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日益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要素实现有机整合和流动,以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新创业活动踊跃,成为中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  五、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加强省直各单位与郑洛新三市联动,建立形成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着力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建立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和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  2.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科学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鼓励示范区积极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先保障示范区重大创新项目用地需求,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突出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作为示范区核心区的地位,切实赋予其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限。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中为高新区发展建设预留充分发展空间,统筹安排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等各类指标,运用国家有关支持政策,保障高新区发展用地需求,适时扩大高新区行政管理范围。增强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高新区发展模式,以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建设。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编制示范区部门权责清单,依法公开管理权限和流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动的干预,消除行政审批中部门互为前置的认可程序和条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以管促放,深化商事制度、“多规合一”等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围绕产业链系统部署创新链,提升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效率,推动主导产业成群成链发展。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积极引导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确保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加强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积极打造研发平台。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布局,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国家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北斗导航军民融合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洛阳分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华兰蛋白质工程分离纯化联合实验室、新乡电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示范区支撑体系。  4.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国家高新区的核心作用,把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作为建设示范区的重要支撑。郑洛新三市大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重点在高新区集中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省认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支持发展良好的高新区等各类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的审批原则,优先升级和扩区。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辐射引导省级产业集聚区走创新发展道路。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省科学院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  5.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为先、人才为重、人才为本的理念,在示范区建设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支持郑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建设,通过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把示范区打造成为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特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完善柔性引才政策。设立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等特设岗位,按照人在岗在、人走岗销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加大力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支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等,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新创业。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薪酬激励等机制,形成“两院”院士、中原学者、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创新型科技团队组成的金字塔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三)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  1.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积极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主动承接技术转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运行体系化、网络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参与运行,引导新建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对接水平和成效。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对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示范区打造成为支撑全省科技创新的技术转移集聚区。  2.积极构建开放合作体系。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开放合作体系,广泛汇聚创新资源。完善省政府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会商机制,把示范区内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会商主要内容,通过省部会商争取国家各部委支持示范区建设。制定开放合作政策和措施,推进开放式创新,积极推动示范区各级政府与省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科技合作关系。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示范区内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创新主体培育与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支持示范区内各类创新主体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或引进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提升创新效率。  3.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示范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面向中亚现代农业技术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示范区联合组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癌症化学预防、先进钎焊材料与技术、道路建设与养护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示范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示范区内优势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强重点产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建立有利于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出入境管理机制。  4.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和发展。制定出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市场培育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构建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培育技术交易主体,支持技术转移、交易、登记等中介机构、服务机构,扶持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省转移转化的项目,培养技术交易经纪人才队伍,促进我省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5.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建立军民创新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支持在示范区内设立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强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船重工725所、新航集团等合作,重点支持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金属材料、航空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洛阳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1.引领提升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实施,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向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装备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矿山成套设备、智能专用成套设备、智能单机装备等,大力发展盾构装备、煤矿机械、工程机械、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道路养护装备等,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钛及钛合金、钼钨及制品、深加工铝铜材、金属靶材等高端金属材料,大力发展新型绿色耐火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高分子材料、超材料、电子玻璃等高端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强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新兴业态,培育产业新增长极。加快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贯通研发、关键零组件加工、手机生产的本地化链条,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洛阳景安互联网数据中心、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形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工程车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及制造基地。着力突破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向储能、机车、信息、军工等领域拓展,形成产业集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中药新药等研发,开发高等级抗生素产品、核苷系列产品等,支持数字化医疗、植入介入类骨科新材料和尖端产品等研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大现代育种、食品加工和流通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和食品产业集群。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着力发展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 ”高效物流发展。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运作,推动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进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加快构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以航空经济为引领,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五)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支持洛阳市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双创”示范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推进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实施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创业计划,以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鼓励各类孵化载体实行市场化运营,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推动技术、开发、营销等资源共享。  2.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示范区内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在符合国家规定、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形成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国家将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围的政策,落实国家已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建立激励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等机制,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验检测高技术产业园建设,依托示范区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以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为重点,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3.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产、学、研、金深度结合,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支持郑州市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设立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市联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发挥省科技金融引导专项资金作用,省市结合,开展“科技保”和“科技贷”业务,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贷款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融资。充分发挥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实施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股权众筹融资,完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创新发展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试点。  (六)促进郑洛新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  1.建立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细化任务分工,集成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建立省市会商制度,由省直有关部门和郑洛新三市政府定期会商,针对示范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示范区发展。搭建示范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各片区联动发展和定期磋商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示范区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2.统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示范区内各区域间、示范区和其他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郑州、洛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新乡积极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推动各地围绕特色发展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3.统筹重大科技设施建设。面向示范区战略发展需求,强化顶层设计,部署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设施。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完善开放高效的科技要素市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依规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逐步形成示范区各类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的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有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省科技厅等省直有关单位以及郑洛新三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组建示范区工作推进专门机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职负责制定落实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统筹协调三市组织实施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争取国家部际协调小组支持,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成立示范区战略咨询专家组,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郑洛新三市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构。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要健全示范区建设推进机构,强化工作手段,切实把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健全政策体系。围绕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重点,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有关政策。明确省、市、区三个层次需要研究出台的先行先试政策,构建三级政策体系,重点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加快编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加快形成“1 N”政策体系。郑洛新三市和三个国家高新区要出台促进示范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支持示范区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大政策评估和督查力度,加强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对于实施效果好的政策及时向全省其它区域推广。  (三)加大支持力度。省财政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郑洛新三市分别设立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培育主导产业和创新主体、建设重大公共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开展重大活动等,推动示范区普惠性政策实施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基金。省直各单位的相关资源向示范区倾斜,形成支持示范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共同推进科技、交通、能源、水利、生态、信息等重大项目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工作责任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省相关单位和郑洛新三市要按照任务分工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推进方案和措施。制定示范区统计工作方案,做好示范区统计工作,及时反映示范区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组织做好示范区学习观摩,开展一批重要活动,加强各片区间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促进。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示范区所在市和国家高新区的考核,把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政策、法律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