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豫政〔2016〕74号 | 发布时间 | 2016年12月02日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2016〕7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日
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精神,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制造业“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互联网 ”行动的主战场。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我省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迈进阶段,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以往更加迫切,也更加曲折和富有挑战性。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释放和激发制造业 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制造业应用,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服务和助力先进制造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融合创新,增强供给能力。支持制造企业发挥优势,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组织体系、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发展新型制造模式。
2.坚持基础先行,提升支撑能力。发展壮大互联网产业,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制造企业提供“双创”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综合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提升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3.坚持分类施策,推进协调发展。把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差异,根据各自领域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目标和途径、完善政策措施,实现全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水平提升。
4.坚持企业主体,完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四)主要目标。
1.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90%,互联网“双创”平台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试点,培育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基本建立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云平台体系,初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协同创新和产业链集成,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2.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中上游,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提升制造业“双创”能力。
1.加快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投融资等“双创”平台,促进“双创”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打造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多层次创客团队,建立完善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分享机制,营造鼓励员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引导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双创”体系,促进“双创”资源整合共享。鼓励大型制造企业面向行业和社会开放“双创”资源,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探索从创意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孵化模式,打造“双创”生态圈。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技术与数据资源优势、商业模式成熟的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发展改革委)
2.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实施“双创”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挥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形成“体验中心 网络平台 服务联盟”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提供技术创新、创业辅导、市场开拓、品牌质量、信息咨询、招聘培训、法律维权、电子商务、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双创”支撑能力。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大对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速降费,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完善的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通信管理局)
3.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建设。支持各地依托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级“双创”基地建设,布局和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引导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服务型企业集聚,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资源和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各地制定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对标工作,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到2020年,建设5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发展改革委)
(二)大力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能力。
1.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培育工程,根据食品、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流程型制造行业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离散型制造行业特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系统智能化、创新制造营销协同化以及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创新和融合发展。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评价指南,面向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评价,为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指导。到2020年,建设100个智能工厂、300个智能车间。(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2.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推进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业价值链,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 服务”转型升级;鼓励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构,开展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提高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推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发展众包设计、云设计等新型工业设计模式,实现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到2020年,基本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3.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建材、轻纺等重点行业,鼓励制造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促进生产制造环节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用户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对消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服务,培育“互联网 ”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个性化定制水平大幅提升。(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4.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深化制造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企业信息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纵向集成,实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发展产品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服务,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横向集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基本建成以制造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协同制造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5.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制造企业面向互联网企业开放制造资源,发展在线增值服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能力发布、协同和交易;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股权合作、技术研发、成果转让,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跨界融合。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新的经营主体,促进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选择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水平提升。到2020年,建设20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通信管理局)
6.加快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深入开展“豫货通天下”对接活动,通过服务对接、产品对接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强化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合作,支持制造企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推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企业内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创新,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供支撑。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形成一批垂直细分行业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物流一体化、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试点推广货物运输“电子运单”,逐步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涵盖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的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实现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对接,提高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系统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普及应用。(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商务厅、交通运输厅)
(三)大力提升融合发展支撑能力。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实施“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扩大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在智能装备产品中的应用。加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推动北斗导航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服务,实现北斗导航终端规模化应用。开展增材制造(3D打印)相关工艺、材料、装备、软件和标准研发,培育一批应用示范企业。加快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创新和集成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整合相关资源突破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瓶颈,打造洛阳、郑州、新乡、许昌等机器人产业园区、专业基地。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2.提供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应用和推广。推动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和综合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鼓励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剥离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成立市场化运作实体,面向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3.加强制造业基础信息网络建设。结合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加快产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LTEv6工程为抓手,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中应用,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内容分发能力。加快传感器、射频识别、光通信器件等数据采集终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无线传感网、智能控制网、视频监控网、物流配送网等企业应用网络连接和集成,提高面向制造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宽带泛在、互联共享的制造业基础信息网络。(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4.打造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快河南省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打造以若干区域和行业平台为支撑、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云平台体系,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信息资源、能力要素纵向整合、工业大数据应用、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形成基于生产要素资源整合的智慧产业集群。支持工业云平台创新商业和运营模式,吸引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和大型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价值二次挖掘,打造协作共赢的制造业大数据服务生态环境。到2020年,力争工业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万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四)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积极推动郑州国家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移动信息安全、涉密信息安全、安全移动终端、安全图像分析和传输、物联网安全、云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快移动信息安全服务云平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完善、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提供安全支撑。到2020年,初步将郑州打造为全国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研发生产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郑州市政府)
2.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升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提高工业控制系统抗攻击能力和整体安全级别。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网信办)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对现有涉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审批、核准、备案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评估清理,最大限度缩小范围,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开展相关业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方式,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创业投资形式,支持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网信办、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省政府金融办、省通信管理局)
(二)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省“互联网 ”产业发展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化应用项目和试点示范企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前瞻性研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鼓励创新创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组建各类产业联盟和研究院,提高产业研究、资源整合和服务企业能力,推动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用地用房保障力度,允许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盘活工业厂房、企业库房和物流设施等资源,并对办公用房、水电、网络等费用给予补助。(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府国资委)
(四)加强人才培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我省产业价值链上移的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学术研修、住房安置、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优惠,建立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建立各类实训基地,形成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制造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职责清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五)注重交流合作。组织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博览会,围绕“融合、创新、开放、合作”主题,展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搭建政府部门、产业主体、专家学者交流平台,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共赢。建立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的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举办各类专业论坛和研讨会,推广各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合理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