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7〕14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7〕140号 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17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豫政办〔2017〕14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17日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根据全省转型发展攻坚战总体部署,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格局与态势。在世界经济环境加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发酵的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当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从移动互联网阶段向万物智能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手机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逐步进入中低速波动发展期,但我国产业收入和产量增速仍高于全球,龙头企业成长迅速,产品持续向高端化发展;生活智慧化与生产智能化需求正驱动以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医疗健康、工业级智能硬件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市场日益繁荣,技术突破与融合创新孕育着发展新机遇;智能终端及智能硬件安全配套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智能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数据信息的主要来源,市场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高世代液晶显示、柔性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当前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同时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力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由大变强、由跟随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重要战略节点。

  (二)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末以来,我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走出了一条以智能终端为突破口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路子,引进一批智能终端龙头项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基本形成。2016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861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达到456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9倍左右,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全国第6位。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在富士康智能手机产能逐步释放,以及中兴、天语等智能手机项目陆续投产的综合拉动作用下,全省手机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手机产量2.6亿部,占全国手机产量的12.6%。电子材料、新型电池、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等行业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并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省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构建的产业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条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实现了跨越发展,但深层次、瓶颈性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足4%。二是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重点领域品牌欠缺,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偏少。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个别地方、企业的依存度过高,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四是要素成本上升,发展压力增大。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省应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战略规划,抢抓政策机遇,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全力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三)总体思路与目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按照“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链式发展”的思路,注重与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相衔接,注重立足基础与布局前沿相结合,注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注重谋划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做强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电池三个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做优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及终端、光电子、汽车电子、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六个特色产业,实现规模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产业,实现高端突破。到2020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实现由单纯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与价值提升并重的转变,由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的转变,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万亿级,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西部地区竞争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做强三个优势产业

  (一)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依托,推进智能终端整机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建成5000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和产业生态系统基本呈现。

  1.稳定富士康整机产能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一是稳定并增加苹果手机产能,2020年力争实现苹果手机产能1.6亿部。推动富士康从单一代工苹果手机向代工国产知名品牌领域拓展,实行“一主多辅”代工模式,进一步扩大其代工规模。二是推动富士康从单一手机制造向研发设计、显示面板、盖板玻璃等产业链上游环节拓展,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中州技术研发中心,提高精密组装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开展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研发,开展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终端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试验。加快引入3D盖板玻璃、新型显示面板及后端模组项目,尽快与手机整机生产形成配套。

  2.推动非苹果手机向高端化发展。一是着力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手机,建设国内高端品牌手机生产基地。加快承接华为手机代工生产项目,谋划建立华为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加快引入OPPO、vivo、格力等手机生产项目。二是发展具有新功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个性化手机。积极发展具有裸眼3D、全息、投影、投影触控、长续航、四摄像头等特殊功能的个性化手机,以及具有特殊安全性能的安全手机和高端定制手机。三是推动已落地非苹果手机项目向高端转型。研究调整扶持政策,为已落地非苹果手机项目创造环境,引导企业增加智能手机生产比例,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升级、效率提升,推动产品向高端转型,提高附加值。力争到2020年引进培育40家整机制造企业,实现非苹果手机产能3亿部。

  3.发展智能硬件产业。重点发展面向运动、娱乐、健康医疗等领域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推动许昌中兴智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远程诊疗、智能健康监护、智能康复等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开发和应用,开展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培育工作。发展智能家居,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水平及产品供给能力。

  4.建设中部地区方案研发设计高地。一是补齐我省智能手机研发设计环节短板,加快引入一批国内知名方案设计企业,大力发展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二是对接国内外知名芯片企业,争取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引进培育10家研发设计企业,集聚6家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形成我国新兴的智能终端研发设计中心。

  5.辐射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一是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整机品牌带动配套集聚,瞄准深圳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在摄像模组、屏组件、电池、模具、核心材料等重点配套领域取得突破。发展光学滤光片、蓝宝石玻璃材料、图像传感器等摄像模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推动深圳四季春、日永光电等智能终端摄像模组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引进高端屏组件企业,重点引入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面板项目,提升屏组件本地化配套率。力争与珠海迅达科技等知名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寿命长、容量大、体积小的超薄锂离子智能终端产品电池。着力引进模具生产企业,切实提升底壳、后盖和外壳等关键塑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二是鼓励鹤壁、新乡、许昌、南阳、信阳、济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手机外壳、3D玻璃盖板、类蓝宝石超硬抗反射触面板、磁性材料等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协作区。

  6.构建优化要素平台,营造产业生态。建设智能终端供应链金融平台,为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整机销售、出口退税等环节提供支撑。建设智能终端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认证、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等检测服务。建设无缝对接采购平台,打造集展示、交易、配送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全球采购交易平台,推动手机配套供应方与需求方网络化、无缝隙对接。

  (二)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子材料产业。我省电子材料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产品门类较为丰富,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后3—5年内在提升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引导具有行业关联度的传统材料企业向电子材料行业转型方面下功夫,重点推动硅材料、电子铜箔、电子化学品等细分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千亿级电子材料产业。

  1.建设许昌襄城高纯硅材料产业集群。发挥许昌市襄城县煤焦循环经济链条优势,以光伏硅、半导体硅和有机硅材料为主线形成硅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行业转型。一是推动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扩大高效单晶硅电池片产能。到2020年,高纯硅烷气产能达到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达到1500吨,并逐步扩大规模,实现替代进口。二是培育完善的产业链条。发展碳化硅、石英坩埚、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推动天戈硅业石英坩埚及蓝宝石晶棒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2.建设郑州航空港区晶圆硅片及外延片生产基地。推动合晶科技8英寸晶圆硅片项目尽早投产,12英寸晶圆硅片及外延片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并逐步增加外延片产能,促进我省集成电路专用材料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3.建设三门峡灵宝电子铜箔产业基地。推动灵宝铜产业向电子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延伸,打造“中国铜箔谷”。一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灵宝华鑫铜箔责任有限公司扩建,全力实施朝辉铜业压延铜箔二、三期工程。二是拓展优化产业链。研发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等新型铜箔。实现软态箔、高端LED(发光二极管)耐高温用红化处理压延铜箔、石墨烯专用压延铜箔的规模化生产。推动灵宝鸿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无胶双面挠性覆铜板生产线。推动灵宝华鑫铜箔责任有限公司、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铜箔生产专用设备。

  4.建设洛阳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推动半导体材料向高纯度、大尺寸、高性能方面发展,推动溅射靶材向高端运用方面发展。一是推动中硅高科等骨干企业加快实现集成电路用硅基电子气体、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形成金刚线多晶硅片4GW(十亿瓦特)产能;鼓励洛阳单晶硅集团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引进8—12英寸硅抛光片、外延片生产线。二是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面板用超宽、超长高性能ITO(氧化铟锡)及钼平面溅射靶材,高纯铜靶材、钛靶材、钼钛及钼钽合金靶材等高性能靶材及其绑定技术,实现替代国外进口。

  5.建设安阳林州电子玻纤及PCB(印制电路板)材料产业园。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级玻璃纤维细纱、电子级玻璃纤维布、薄型覆铜板等产业化,推动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林州诚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形成电子纱15万吨、电子布3亿米、覆铜板1200万张产能,超细电子纱、超薄电子布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首位。打造“超细电子纱—超薄电子布—薄型覆铜板—线路板”产业链。

  6.建设濮阳经开区电子化学品及材料产业园。充分利用油气盐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推进传统化工企业向电子化学品行业转型。一是巩固电子封装材料和各类电子级固化剂优势,同时进军LED、OLED光电材料领域,并向上下游渗透。推动濮阳惠成等骨干企业加快电子化学品和光电转化中间体研发生产。二是继续发展电子级高纯化学品试剂,深化其在半导体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显示器等行业的应用,推动迈奇化学等骨干企业加快形成年产2万吨N-甲基吡咯烷酮/γ-丁内酯产能。三是大力推进电子级高性能膜材料研发生产。推动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推动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产业化,向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拓展。

  7.培育光电信息材料骨干企业。巩固光电信息材料优势,推动乐凯华光等骨干企业加快高性能信息记录材料研发,加快建设环保型数码印刷板材、数字化柔版、透明高阻隔膜、绿色环保柔印版材、纳米银胶片等生产线。推动乐凯华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

  (三)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电池产业体系。我省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迅速,锂离子电池及材料行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形成涵盖“材料供应、电芯及电池组生产、电池回收”的较完整产业链条,在新体系电池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光伏电池产业有较好发展势头。下一步,重点壮大锂离子电池产业,持续提升电池性能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成本,加快建立梯级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氢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光伏电池产业加快提升工艺水平,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加快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电池产业体系,实现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千亿级产业。

  1.建设新乡新型电池产业集群。一是扩大产能,构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产业链体系。紧紧围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的电池需求,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进科隆集团年产6.38万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三元正极材料、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套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智能集成制造等一批项目建设。二是建设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加快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技术攻关,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隐患。推动新乡市与北汽集团共建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基地,加快推进科隆集团等骨干企业废旧锂离子电池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三是加快新体系电池研发及产业化。依托新乡电池研究院,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创建省级新型电池创新中心。加快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新体系电池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河南豫氢动力有限公司加快车用燃料电池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氢能产业园。

  2.建设许昌新能源电池集群。推动许昌瑞贝卡天一科技超级电容器项目建设,建成20条采用高比表面积纳米活性炭技术的自动化超级电容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推动力旋科技、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东莞航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分别加快形成年产40亿瓦时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30亿瓦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年产8000吨电解液产能。加快建设沃特玛新能源产业园。

  3.建设郑州中牟锂电产业园。推动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河南国能电池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分别加快形成三元聚合物动力电池70亿瓦时、高性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100亿瓦时产能,到2020年,总体达到年产能210亿瓦时。

  4.培育一批锂离子电池龙头企业。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培育锂离子电池龙头企业。推动中航锂电洛阳产业园三期、江苏产业园加快投产,力争2020年产能达到120亿瓦时。推动多氟多年产10000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100亿瓦时动力锂离子电池组,河南顺之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亿瓦时生产线项目建设。

  5.培育一批光伏电池龙头企业。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培育光伏电池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效晶硅电池,不断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光伏与新型储能一体化。推动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新能源高效单晶硅电池片4GW和高效单晶光伏组件4GW产能。推进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加快实现多晶硅光伏组件3GW产能。

  三、做优六个特色产业

  (一)打造在全国具有创新示范作用的信息安全产业。紧紧抓住以信息安全芯片为载体的信息安全产业爆发机遇,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关键基础硬件研发及产业化,带动平台及服务业发展,提升对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保障能力,全力推动以安全芯片为主导的信息安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加快拓展市场空间,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千亿级信息安全产业。

  1.布局自主可信安全芯片及应用产业链。以国家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突破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芯片及其组件技术,依托信大捷安打造“安全芯片设计 安全智能终端生产 移动安全服务”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推动车规级安全芯片、服务器专用安全芯片以及适用于各类智能硬件、智能终端及通用物联网的嵌入式超低功耗芯片等基于自主可信的SOC(片上系统)安全芯片实现产业化。加快高安全等级移动终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以构建可容忍深度入侵、可感知安全态势、支撑多应用环境的高安全等级移动终端为目标,为政务等敏感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河南山谷网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密安全终端、创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布式密钥管理技术、河南拓普计算机网络工程有限公司网络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动郑州金惠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有害图像及不良信息内容识别检测技术及河南金明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

  2.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支持郑州争创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整合本省科研院所、院校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资源,争创省级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提升智能传感器及终端产业供给能力。紧紧抓住智能传感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聚焦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领域,促进智能传感器及终端向微型化、集成化、网络化、高精度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有效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建设百亿级郑州智能传感器及终端产业集群。

  1.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的新型生物、气体、光学等智能传感器,以及集压力传感、气体传感、湿度传感等于一体的智能集成化传感器。推动汉威科技、光力科技等骨干企业加快MEMS传感器、智能激光气体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

  2.传感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开发支持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压力、水质、流量、燃气智能终端,大气污染智能终端,智能水表,服务于智能电网的传感终端等产品。推动汉威科技、新天科技、三晖电气、日立信等骨干企业分别加快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互联网 机械表”研发及产业化、电能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生产平台建设、面向物联网的六氟化硫气体智能监控系统及循环再生装备产业化。

  3.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汉威科技为龙头创建省级分布式环境监测装备创新中心,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监测传感器、分布式环境监测装备,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动光电子产业链式发展。大力发展光通信产业,巩固光分路器领先地位,加快引入上下游产业,推动光通信产业链式发展。重点建设百亿级鹤壁光电子产业基地,打造有“芯”的中原光谷。

  1.开发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光网络核心芯片。突破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实现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AWG(阵列波导光栅)、VOA(可调光纤衰减器)等高端产品量产;依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激光器、探测器芯片及高速封装方面的研究成果,加快实现高速有源激光器芯片产业化。

  2.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引进光分路器芯片上下游产业。推动河南标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南怡网通讯有限公司等已引入企业分别形成年产500万套PLC(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芯片封装、年产200万芯公里高速数据传输线缆产能。加快引进江苏法尔胜光子有限公司光纤预制棒、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6英寸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等一批光电配套项目。

  (四)推进汽车电子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以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发展方向,建设鹤壁150亿级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基地。

  1.产品高端化。推动产品由线束、插接件等低端产品向新能源汽车整车线束、车载视听娱乐系统及车载通信设备等中高端产品转变。推动鹤壁航盛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形成年产25万台套车载手机互联可视产品、5万台动力中控系统产能,加快天海集团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建设。完善产业链,引入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汽车电子、江苏江扬线缆有限公司汽车线缆等项目。

  2.产业集群化。以新组建的鹤壁汽车电子产业集团为龙头,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建设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园、汽车电子电器国际交易中心、人才引进与培养基地、研发及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服务平台、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形成“五位一体”的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基地。

  (五)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应用为引领,推动以数据资源汇聚、挖掘和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1.推动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发挥我省数据中心建设二类地区的优势,加快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数据中心、洛阳景安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建设,构建以郑州为核心、洛阳和新乡为支撑的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枢纽,全省其他地方以租赁数据中心业务为主,实现数据中心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建设。

  2.打造工业云平台体系。一是加快河南省电子制造云计算服务平台、中资国际矿产品大数据平台、中原云工等第三方工业云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工业云平台。构建以若干区域和行业平台为支撑、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云平台体系,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信息资源、能力要素纵向整合、工业大数据应用等服务。二是加快世界工厂网、中钢网、企汇网、鲜易网、黑蜘蛛互联网渠道交易所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和服务我省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同时依托平台汇聚的海量电子商务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面向行业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

  (六)提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引导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

  1.发展工业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依托我省在工业软件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软件及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培育一批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企业跨界联合,开展设计工具、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

  2.巩固轨道交通软件领域领先地位。依托郑州思维列控、辉煌科技、蓝信科技等企业,推动运输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等领域发展。加快思维列控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建设。

  3.推动北斗产业发展。按照基础、芯片、终端、平台、应用和安全六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北斗产业。推动郑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北斗产业园、郑州航空港区北斗智能终端产业园、信阳北斗卫星产业园建设。

  四、谋划布局关键核心产业

  (一)引进发展新型显示面板产业。柔性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及高世代液晶显示技术代表显示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对产业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关键核心产业。在注重前瞻性和先进性、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引入相关技术与项目,使我省在显示领域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引入AMOLED面板生产线。重点瞄准5英寸以上中小尺寸屏幕用柔性AMOLED面板,掌握长寿命、高效率AMOLED器件生产工艺。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支持信阳市抓住全球OLED柔性显示产业加速布局的机遇,与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维信诺、和辉光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柔性AMOLED面板项目落地与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产能,抢占未来显示产业制高点。

  2.引入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瞄准超高分辨率电视液晶面板市场,顺应液晶电视面板尺寸持续增大的趋势,加快引进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10.5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线,提升我省大尺寸液晶屏组件生产制造能力,同时促进上下游关联产业在我省突破发展。

  3.完善配套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上游关键设备与材料产业,扩大和提高新型显示配套企业规模和数量,形成集聚发展、链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托省内已有配套项目,优先发展高世代玻璃基板、靶材和电子特气等配套产品。拓展配套资源,争取引入偏光片、驱动芯片、掩膜版等项目。

  (二)引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遵循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发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布局存储器制造产业,加快引入闪存生产线,提升我省集成电路制造水平。布局存储器封装测试产业,适时引入系统级、晶圆级等先进封装技术。引进国际先进集成电路精密加工技术,发展晶圆切片、磨片、抛光等专用设备制造。

  五、政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组建由省直有关部门、重点地方、重点园区人员和行业专家等参加的攻坚团队,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加强分析研判,细化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省级攻坚团队每年对各地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绩效考评。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突出项目带动。发挥项目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建立重点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监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达产率。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组建工作专班,确保项目顺利建设。瞄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着力引入一批具有产业引领效应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

  (三)加强政策扶持。综合运用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基金,用好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若干财政政策,支持电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等。鼓励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与市、县级政府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投入,设立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子基金。鼓励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创新贷款和融资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电子信息项目建设。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模式,支持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推进试点示范。开展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产业基础好、转型发展任务重、措施力度大的省辖市、县(市、区)、企业,创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标杆示范点和示范企业。被选定的标杆示范点和示范企业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产业集群和企业先行先试,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提供模式。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