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6-201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漯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006-2010)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漯”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漯河建设,根据《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教兴漯”、“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1.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底,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9家,高新技术产品56个,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7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2%。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市的高性能金刚石复合片、钕铁硼粘结磁体等产品和生产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以胚胎生物工程技术为支撑的中原祥基生物工程公司绿色高档肉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
  2.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中的重大科技难题
  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肉制品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农业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研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百强。“十五”期间,我市有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有5个品种通过了省审定,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农作物育种理论和育种技术方面,开展了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甘薯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离子束转大豆基因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离子束注入和基因导入研究,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漯17―7号,玉米新品种豫玉31号、漯湘玉1号、漯单9号,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漯芝12号和漯芝18号,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十五”期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132.8万吨,比2000年增长22.3%;养殖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水平,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双汇集团的科技开发和科技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形成了5个冷却肉产业化研究及开发应用基地,企业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接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通过实施“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猪肉加工流通安全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建立了冷却肉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微生物控制体系和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推广应用了一整套猪肉加工安全生产运作模式,建立了6家安全生猪屠宰基地,建立了HACCP质量控制体系,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有两项技术成果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制订国家标准4项、企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促进了食品安全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
  3.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全市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43项;登记技术合同120份,成交额25250万元;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72件和492件,年均增长近20%;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猪肉加工流通安全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中,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项。
  4.加强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基础条件逐步完善
  推进了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双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加快。
  5.大力推进各项科技事业的发展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160名,副高以上高级技术人员31人。双汇集团张春晖博士承担的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肉制品发酵生物资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十五末,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70多家,企业总产值近7亿元,从业人数1.5万人,利税1亿多元。
  科学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连续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了10次科普宣传月活动,组织实施了50项科学技术传播工程,建立了10个科普示范基地和38个科普示范乡镇,组织开展了18次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五”期间科技成果的取得,有力的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市的科技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各级领导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导产业单一,技术层次低,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制约作用加剧等。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把“科技兴市”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漯河的重要意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漯河、推动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全面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全面提高公民的科技素质。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骨干企业要逐步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实现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基本达到无公害安全标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3.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并健全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4.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使信息化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力量。5.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加强科技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提高科研装备水平。到2010年,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2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6.重视人才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充分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科技人才队伍,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和支持省内外高层人才来漯开展科学研究。7.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推动自主创新;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到2010年,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处于全省前列。8.加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逐步增加,其中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要占到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7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以上;各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增长。9.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创新型漯河建设,优化科技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1.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建设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重大装备和先进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在农业领域,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业政策、农产品供求、国内外农业动态、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利用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农业生产提供动态的监测、评估、预报和预警服务。(2)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试剂、微生物发酵、生物酶、基因工程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特别是加强肉制品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工业微生物优质高产菌种的选育和新型酶制剂的研制,积极开发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采用生物高新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嫁接改造,同时提高生物医药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3)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超硬材料、优质高效耐火材料、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纳米材料等。开展高性能超硬工具材料自动化生产工艺装备与仪器的研发,开展耐火材料、多功能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的工艺、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的研发研究。
  2.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1)食品工业。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及其产品,加强发酵生产技术和酶制剂、生物防腐剂、保鲜剂在食品的应用技术以及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高低温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冷鲜肉、出口分割肉生产,巩固肉制品加工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快小麦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开发,积极推广应用食品工业节能技术。(2)食品包装材料业。开展PVDC肠衣膜、多层高阻隔复合膜、彩色软塑料制品、胶印制品等包装材料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提高产品性能和技术含量;大力开发新型绿色环保包装材料。(3)机械制造业。重点研究冶金、工程、纺织、造纸、农业机械产品和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重点开发食品、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奶制品、果蔬保鲜、速冻、真空包装和冶金阀门加工的数控技术与装备;开发膜分离技术、挤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以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开发精确农业生产技术系统配套设备、工艺以及粮食储藏、保鲜、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高性能农业机械、印刷机械、造纸机械等产品。(4)造纸业。加强造纸工艺计算机信息控制,开展制浆造纸新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多功能高附加值纸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积极开展废纸脱墨技术及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5)资源、能源与化工。重点培育盐化工、钛化工、煤化工等重化工。开展煤化工、盐化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新型分离技术及设备和绿色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化肥、纯碱、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产量和质量,开展烧碱和氯化铵生产新技术研究;运用氯化法生产钛白粉的技术,扩大钛白粉的生产规模;依托化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尿素、复合肥、甲醇、甲醛等煤化工;加强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电厂燃煤脱硫、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
  3.解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需求
  (1)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重点支持专用小麦、粮饲兼用型玉米、高蛋白大豆、出口型芝麻等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利用分子育种、离子束诱变、太空育种、优良基因导入等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农业新品种,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2)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应用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展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现代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精准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加快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技术服务系统建设,开展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和各种现代农业机械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绿色农业技术。重点开展新型环保肥料、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安全兽药的引进与推广,降低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提高食品安全性;开展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有害生物检测预警体系;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尽快取得突破。(5)优良畜禽、水产品种养殖及疫病防控技术。加强畜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开发推广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动物疫病、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等技术。(6)林木、果树、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公益性林业,加强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市栽培的优质、高产、美观、耐贮运、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加强露地和保护地蔬菜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解决保护地栽培、反季节种植、周年供应、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强经济型、名贵型、销路广的花卉品种的引进、培育和快繁。(7)重大农林病虫草害及农业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重大农林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技术,以及生态型林产经济可持续经营技术。
  4.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1)医疗卫生健康技术。针对严重危害我市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在关键性应用研究方面,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所突破;重点研究开发艾滋病、肝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预防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开展重大疫病快速救治技术研究,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和重大疫病防控及快速救治能力;重点引进国产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器械、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设备,开展创新药物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开展中西药研究开发、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标准、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2)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开展工业废水废气治理技术、燃煤脱硫除尘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解决环境污染的相关技术问题。(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开展对地震、暴雨、洪涝、干旱、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及主要农作物灾害、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开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技术,提高我市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4)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提高资源的科学管理与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以土地、水、岩盐等资源为重点,研究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沙河、澧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等,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研究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5)城镇建设。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服务经济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小城镇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开展建筑材料和产品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建筑节能技术研究。(6)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业科技发展,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应用,推进食品仓储、运输、配送加工、商贸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推进公众服务信息及互联网建设,搭建数字城市基础平台框架,扩大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和安全网络等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5.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开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和营造共享机制,完善并提升平台作用,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我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科技长远发展和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推进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建成一批信息资源网和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和科技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办事处;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主要经济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及市场化机制;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开发具有符合我市教育教学特色、能够优质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校校通”工程。
  7.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实施各类科技攻关和创新基金工程,努力聚集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能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先进适用技术人才,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梯队。同时要加快建设一支集科普管理、科普创作、科普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8.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加快建立健全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质量;以重点支持省百户重点企业和50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9.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推动科技园区建设
  高新区要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实施“二次创业”,提高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高新区初步形成从研发、孵化、转化到产业化的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增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群体。
  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培育一批农业区域性支柱产业,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先导作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科技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特别要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互动;加强科技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重点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
  2.优化政策和法制环境
  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科技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快实现科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资源不断优化,公众科技素养不断提高。
  3.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超收分配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级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逐年提高,县区财政科技投入也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现增长。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除各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各有关单位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项科技经费,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资金、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推动我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4.开发人才资源,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重点吸引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来漯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和扩大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及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科技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办学层次,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5.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国外、省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或国际性、区域性组织在我市建立研究中心和分支机构,广泛开辟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大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力度,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弥补我市创新资源的不足。
  6.建设科技发展基地,发挥引导辐射作用
  根据我市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化局部环境,建设各类科技发展基地,如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竞争力。
  7.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系和政策服务体系,优化软硬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8.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9.强化县区科技工作,推动全市科技工作联动
  健全县区科技管理体系,把县区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调动和发挥县区科技部门积极性,改变县区科技工作的薄弱现状;加强县区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围绕“科教兴漯”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区)”战略,实现全市科技工作一盘棋,推动全市在建设创新型漯河、科技富民强县、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中实现联动,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