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漯河新区、经济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92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节能减排的工作,现将《漯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0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07%和16.13%,实现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一区两城一中心”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环境容量不足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同时,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各县区、各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已经走不通,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抢占竞争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努力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
二、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市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加强节能减排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发展改革委承担市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市环保局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市统计局承担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县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立即部署本辖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各县区、各部门和重点耗能企业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漯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相结合,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漯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2015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5%,比2005年下降30.34%。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9.9%,氨氮排放总量削减12.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10.8%。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电力、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显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以造纸、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实现产品、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支持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形成循环产业链。
(四)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提高服务业对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重点打造沿河产业走廊和核心商贸集聚区、专业市场集聚区、休闲娱乐集聚区、特色商业集聚区、现代商务集聚区、高铁服务集聚区、工业配套服务集聚区、文化教育集聚区,加快形成城区“一廊八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支持发展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到“十二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
(五)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纳入中原经济区政策支持和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被列为全省1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召陵东兴电子工业园和临颍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重点抓好中美方达生物医药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以上。
(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坚持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重点推动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产能转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项目的信贷投放,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逐年提高新型节能环保产业信贷的投放比重。禁止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七)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协鑫太阳能发电、兴茂钛分布式能源燃气电站项目。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3%左右。支持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工业余热余压发电。继续扩展大型热电联产项目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沙北热电联产和华电二期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背压式热电机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抓好临颍县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力争舞阳县列入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推进煤炭绿色化利用,推广应用煤炭洗选、气化、清洁燃烧、醇醚替代燃料等技术,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比重。逐步淘汰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低效煤气发生炉,加强城市燃气管网建设,2015年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八)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制定并实施“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县区。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每年向社会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落后产能和淘汰时限及总体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产品与产品提档相结合,引导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市、县级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提高考核分值比重。
三、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九)抓好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支持永光电器、双隆化工、聚源纸业等企业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工业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冶金、化工行业余热余气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强化舞阳等产业结构偏重地区的工业节能减排,在盐化工、煤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能行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对造纸、皮革和化工等行业实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对火电行业实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现役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
(十)开展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推广节能型农用机械和设备,淘汰老旧农用机具。加大以农村沼气为主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进乡镇和农村禁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在农村积极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重点解决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和污染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十一)做好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推动商业企业(市场)开展照明、空调、电梯、冷藏及其他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建设一批节能型商场、超市。引导宾馆、饭店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削减污水、垃圾及废气排放,创建绿色低碳宾馆、饭店。以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开展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执法检查。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逐步建立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在洗浴、洗染、洗车、美容美发等高耗水服务行业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十二五”时期,商贸流通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
(十二)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以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为重点,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每年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对超额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和单位予以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强制能源审计,督促限期整改。“十二五”时期,重点用能单位实现节能37.34万吨标准煤。
(十三)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推行办公区供热计量改造,实施未达标公共建筑围护结构和中央空调、电梯、风机、水泵、灶具等设施节能综合改造,鼓励使用冰蓄冷和吸收式热泵供暖技术。实施公共机构节水改造工程。到2015年,全部淘汰低效燃煤供热锅炉。“十二五”时期,实施完成10-20家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改造,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0%。积极推进公务车改革,严格控制公务车数量,加强公务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完善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积极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到2015年,创建10家示范单位。
四、把好节能减排源头控制关
(十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区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考核和监督范围,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县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能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县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要及时预警调控。
(十五)施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节能评估和审查费用由同级财政安排。
(十六)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总量核定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新、改、扩建项目排污增减控制体系,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县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境影响评价限批。
(十七)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或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
五、发展循环经济
(十八)深化循环经济试点。依托我市食品名城优势,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重点打造生态农业、食品加工、造纸、盐化工及现代物流业五大循环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推动实施工业固体废弃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建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到2015年,创建8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单位),建成4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集聚区)、2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十九)加快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推动我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漯河热电厂和临颍南街村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龙云、聚源纸业等重点耗能单位开展工业锅炉秸秆掺烧。鼓励银鸽集团等农作物秸秆需求大户投资建设秸秆收储运项目。培育支持北徐、银鸽、永银、天冠、双汇等企业实施沼气发电。引导三农牧业、北徐、龙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农作物秸秆、养殖产生的粪便生产饲料和有机肥,依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形成“养殖废弃物一沼气一有机肥一高效生态种植”循环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在现有20.5万户用沼气的基础上,争取到2015年农村沼气总数达到25万户,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50%以上。
(二十)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加快建设漯河金沙河公司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砖等重点项目,依托新瑞、泰威、金地等建材生产企业,形成年产蒸压粉煤灰砖20亿块以上的生产规模,实现年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51万吨,显著提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以上。
(二十一)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抓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回收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建设和规范社区回收站点。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进专业化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废家电等再生资源主要品种的专业化分拣加工能力,实现对再生资源的专业分拣和产需衔接,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向规模化、连锁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支持田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废旧家电、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年拆解50万台废旧家电的能力。围绕延伸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合理引导企业重组,利用废弃材料开发生产新的绿色环保产品。到2015年,建成1-2个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1-2个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
(二十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围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推进农业、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重点加强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65%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0%以上。大力推动化工、造纸、纺织、皮革、食品加工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定期公布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创建4家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8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二十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火电、化工、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充分利用地面水,遏制超采地下水,加强城乡生活节水和雨水集蓄利用,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平原农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完善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行阶梯式水价和季节性水价。推进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六、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十四)推进碳排放交易。加强碳排放交易的政策研究和跟踪,抓紧编制我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规划及清单,对全市经济和社会、人类与自然排放源和吸收汇活动进行全面核算,科学测定排放因子,识别主要排放源,预测未来减缓潜力,为建立碳排放统计、检测、核查系统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打好基础。
(二十五)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引导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召陵、临颍等县区节能环保产品、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着眼中西部节能环保市场竞争,依托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壮大一批特色节能环保企业。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咨询、节能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
(二十六)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监督、制度、技术、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从建筑节能市场准入、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房屋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凡达不到相关节能标准和规范的,一律不得竣工验收备案。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积极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到2015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16.9万平方米。大力推广复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保温结构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鼓励新型墙体材料向轻质化、高强化、复合化发展,重点推进节能保温、高强防火、利废环保的多功能复合一体化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二十七)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推行公交优先通行制,优化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交通拥堵。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逐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推进市内营运客货车辆、城乡公交车辆“油改气”工程建设,加快完善车用天然气加气站网络。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严格限制达不到国四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进入市区。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生物柴油等替代汽车燃料技术。2015年客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货运车辆单位周转量能耗较2012年均下降10%。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
(二十八)加大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在市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重点加快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主要污染物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促进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研发基地建设。
(二十九)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新型墙材加工、秸秆沼气发电、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示范项目,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聚区作用和优势,通过自主创新、高新技术孵化、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加快促进半导体照明、高效电机、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高效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等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
(三十)加快节能产品和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认真落实各种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优惠政策,逐年提高高效节能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汽车等市场份额。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通过市场准入、财政奖励、强制淘汰等手段,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回收、高压变频调速、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组织开展技术咨询、信息发布、宣传培训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
八、健全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三十一)完善节能环保财政政策。全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财政部门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节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引导本地区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及节能服务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成绩突出的县区和企业给予奖励;宣传节能降耗,促进全民节能。落实国家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十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时推进煤、电、油、气、水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落实鼓励垃圾焚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形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严格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电价政策。积极推进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改革。落实鼓励水资源重复利用的价格政策,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
(三十三)推进资源费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和征收率,扩大征收范围。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三十四)落实节能环保税收调节政策。认真落实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项目和产品(设备、技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证税收减免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对其他资源适当提高税额。
(三十五)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鼓励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担保政策,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投入节能减排。建立完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与节能、环保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节能减排信息通报。
九、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三十六)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贯彻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减排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三十七)规范节能环保认证管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扩大我市节能环保产品社会知名度。加强能效标识市场监管,切实保证节能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加强能效标识宣传,提高消费者辨识能力,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认证产品。
(三十八)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需求侧管理。改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安排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以及余热余压、煤矸石和生物质等发电上网。按照能效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绩效排序,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发电机组发电上网。加快老旧输配线路和变电站改造升级,降低输送环节能耗。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有序用电,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三十九)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和排污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权有偿使用等市场化机制,适时开展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在造纸、火电行业探索开展现有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及行业内交易试点工作。
十、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执法力度
(四十)加强节能监察中心执法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节能监察中心职能作用,加大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用能状况的监控,重点加强在建和已建成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监察、监测,确保节能减碳政策落到实处,用能单位规范、节约用能,全面及时掌握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加大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基础设施投入,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两级的节能监察体系,提高节能执法的科学性、时效性。
(四十一)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强化脱氮除磷,做好污泥处理处置。以漯河新区、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配套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增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所有产业集聚区完善配套管网,加快实现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推进湿污泥处理能力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四十二)加强环境保护监察执法。定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产业聚集区环境等专项执法检查,确保群众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全面提高产业聚集区环境管理水平。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专项执法检查,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强化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重点排污行业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其中火电机组、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要同时安装工况监控系统和排污超标预警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提升环境管理科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高危、高风险行业、企业环境隐患排查,确保环境安全。严格实施环保责任目标、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黑名单”、后督查、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督促各项措施落实,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十一、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四十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产业布局以及“十一五”节能减排结果等因素,适度加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较高县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将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县区和有关行业。各县区将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十四)严格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各县区政府对本辖区节能减排指标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辖区内重点企业,强化相关部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紧迫感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县区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四十五)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分地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探索并适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地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建立节能减排形势季度监测分析机制,发展改革、环保、统计、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商务、能源、畜牧、电力、石油等部门要强化协调联动,加强节能减排指标跟踪监测,定期进行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和建议。
十二、增强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四十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广电、文化等部门要把节能减排纳入重要宣传内容,每年制定实施节能减排宣传方案。市内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月、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四十七)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深入开展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10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市情教育,增强危机意识,通过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幼儿从小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各类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职工开展岗位节能减排知识培训。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四十八)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全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践行节约行动,做节能减排的表率。每年组织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政府采购强制选择节能和节水产品。合理控制政府机关用于能源方面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