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着力完善功能规划布局,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加快产业配套功能建设,着力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在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目标。产业聚集度、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均超过70%。
规模效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16%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亿元。
集群发展。全市食品产业1500亿元,百亿级产业集群达到3个,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达到三星级标准,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达到二星级标准。
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4%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拉动就业。从业人员超过22万人,新增2万人以上,成为我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区域。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功能规划布局。以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功能为重点,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优化功能布局,促进产城互动、绿色发展。
1、开展五规合一。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按照部门联动、集中会商的原则,在产业集聚区开展五规合一,优化调整产业集聚区空间规模,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精准对接。
2、统筹专业园区布局。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依托临颍县杜曲镇、漯西、邓湖有序规划布局特色专业园区,形成与产业集聚区分工协作、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前提下,优化专业园区选址和范围划定;抓好专业园区的申报,由县区申报、市级审批,报省备案。
(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坚持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集群、产业政策“四位一体”,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区域特色,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1、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制定主导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明确年度主攻方向、核心载体、配套体系和具体措施,大力推进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全市围绕培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要途径,加快构建整机 配套和原材料 制成品的特色产业链。制定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主导产业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发展。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6369”投资促进计划,重点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建设责任,强化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力争全年新开工60个、建成投产50个。将投资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集群项目申请纳入省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完善市县联动推进机制,积极与省主管部门对接,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3、培育壮大企业群体。按照全市“1351”工程,实施骨干龙头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提速、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上市后备企业计划,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战略重组,提升集群龙头带动支撑能力;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有2家以上中型企业升级为大型企业、50家以上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建成运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强化融资、管理、法律、技术、咨询、创业等多元化服务,发展一批“专精特优”企业;推动20家创新型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进研发团队和高端人才,提升新产品开发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新三板挂牌培育工作,建立新三板市场后备企业资源库,做好挂牌企业筛选和推荐,争取全市挂牌企业达到5家。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配套园,增强本地化配套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内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发基地,申请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家。支持企业与大型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新建3个以上产学研共建研发创新平台。支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领军企业。
2、完善公共研发创新平台。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在产业集聚区面向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一批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各类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集聚区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快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企业。强化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力争新建1家国家或省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四)提升配套服务能力。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配套支撑能力。
1、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力争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以上。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建设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集中供热设施。预留好产业集聚区电力设施高低压走廊,优先将产业集聚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列入年度计划。
2、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结合省“宽带中原”和“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新建通信管道40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300公里、移动通信基站12个,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依托中原云数据中心,启动产业集聚区管理服务公共云平台建设。
3、强化现代物流平台建设。建设完善一批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区中园”,增强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申建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结合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业务示范。加大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一批多式联运、电子商务、快递、口岸、保税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与郑州航空港、郑欧国际货运班列等功能对接和服务共享。
4、加快村庄搬迁改造。结合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村庄改造计划,把位于产业集聚区近期建设用地内的村庄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并重点推进。
(五)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整合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动力。
1、开展行政管理套合。按照“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要求,上半年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合理界定区镇管理职能,建立条块结合、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应调尽调的原则,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套合和五规合一试点,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区)的区镇管理套合。
2、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探索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产业集聚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体系。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并联办理,推行审批流程网络化,实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机制。推动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提升,实现落户各类行政事项园区内办结。
(六)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着力破解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保障能力。
1、强化融资服务。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渠道,争取产业集聚区全年融资达到全市社会融资规模的40%左右。通过利用应收帐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市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财政出资担保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区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票据,推进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探索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采用基金 基地方式,发起设立投资于主导产业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河南锦诚生物医学创业投资基金的挂牌运作,支持大健康产业园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采取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合资、合作或独资等形式,开发工业地产。
2、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支持产业集聚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信息监测、统计发布、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功能,力争为产业集聚区组织开展人才招聘和职业介绍服务5万人次。支持产业集聚区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合作,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式”、业务研修、工学交替等多种培养方式,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紧缺高技能人才专题培训,力争培训各类技能人员2万人次以上。支持集聚区依托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区域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产业集聚区内院士工作站建设,力争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或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
3、强化用地保障。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平均为每个产业集聚区安排用地指标不低于500亩。继续开展土地闲置浪费专项治理,依法收回产业集聚区内闲置土地。加强产业集聚区存量土地盘活挖潜,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二次开发。严格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用地使用条件。将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纳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三层以上、单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工作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节点和具体推进措施。市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推动和分类指导,制定配套支持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导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季度对市有关部门和各产业集聚区工作督促考核并进行情况通报。
(二)推动招商引资。将重大主导产业集群引进项目作为市招商活动重点,制定专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跟踪落实。对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集群项目,全部纳入市重大招商项目管理,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落实招商约定事项,确保按期开工建设。
(三)强化激励约束。根据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确定的星级标准,抓好产业集聚区争先晋位。统筹推进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加强宣传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市直相关部门加强对县(区)部门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效率,形成支持合力。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未经市政府同意,任何单位部门不得针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开展检查、考核、评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