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扎实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破解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慢等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方式转变,提高供给质量效益,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智能制造为主线,适应市场需求,立足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技术水平调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技术高端、站上价值高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把制造能力调强。立足自身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发展先进制造业,突破成套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诸多局限,精准发力补足短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势集群和拳头产品,提升终端高端供给水平。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优。围绕调优制造业内部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统一,主攻适销对路的终端产品、高端产品,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相互支撑、彼此带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把产业链条调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开放合作,突出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平台,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延伸,完善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8.5%左右。

壮大一批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10.5%左右,巩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万亿产业优势,力争新型材料制造规模突破6000亿元、电子制造规模突破5000亿元、汽车制造规模达到或接近4000亿元。

打造一批优势集群,形成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千亿产业集群。

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形成200家能够参与全球竞争、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壮大千家小巨人企业。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左右。

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形成100个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质量过硬、美誉度高的品牌产品。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终端高端供给水平

    (一)壮大主导产业

1.装备制造

主攻方向: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电气装备、农机装备、工程装备等,建设国际先进的智能电网装备、农用机械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盾构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冶金矿山及石油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提升中原电气谷核心竞争力,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研发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柔性交直流输变电设备、高压交流开关等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承接城市配电、室内电器等中低压电气企业转移,扩大输变电产品系列和成套优势;提高农用机械关键总成制造水平,研制掌握智能控制、动力换挡和自动导航技术,重点发展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粮食加工机械等高性能农机产品,推进秸秆收集、加工青贮、饲养设施机械化;突破冶金矿山及石油装备系统集成、自动监控、变频器、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铸锻件、液压支架、输送机、掘进机、钻机等产品优势;研发矩形盾构机、异形盾构机等成套化大型盾构装备,发展大吨位起重机、高性能振动搅拌机械、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高铁架桥机等;积极发展高铁、地铁、航空等新型制造及维修保养,发展机器人、电子元器件、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等通用设备。支持中信重工、中国一拖、许继集团、平高电气、中铁装备、郑煤机、卫华重机等做大做强。建设3000亿级洛阳现代装备产业集群,2000亿级中原电气谷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郑州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千亿级新乡、焦作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开封汴西、林州、南阳高新、济源虎岭等2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一是紧盯高端,加快许继电气智能电网产业园、中信重工高端制造产业园、中铁装备TBM(隧道掘进机)基地等项目建设,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金,鼓励大型企业设立先进装备制造投资基金或产业并购基金。二是融合发展,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试点示范,鼓励大中型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手段推进“销售 金融”商业模式创新,推广成套装备领域“交钥匙”工程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三是创新驱动,建设盾构及掘进技术、拖拉机动力系统、矿山重型装备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压直流输变电、粮食加工装备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农机装备、盾构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家联盟。四是创新应用,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探索关键零部件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五是推进再制造,建立再制造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推进盾构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装备回收利用和再制造。

2.食品制造

主攻方向:以绿色安全、知名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建设全国最大的冷链和休闲食品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完善骨干企业产业布局和市场营销网络,扩大速冻面制品、低温肉制品、乳制品、预制菜肴等生产规模,研发冷鲜团膳食品、可微波套餐食品等方便食品,构建集生产、仓储、运输、交易、配送于一体的食品安全温控供应链体系;以方便快捷、健康营养为引领,发展烘焙、膨化、糖果等主流休闲食品,研发适应消费升级的即食性、个性化时尚休闲产品;研发生产植物蛋白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推动豫酒振兴,提升具有河南特色的浓香、清香、陶香型系列白酒品牌,培育豫酒“六朵金花”,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白酒、啤酒、葡萄酒;优化卷烟产品结构,提高省产卷烟和黄金叶卷烟在省内市场占有率,集中发展三类以上卷烟;推进大枣、山药、香菇、板栗、猕猴桃等特色资源产业化。建设漯河2000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周口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临颍、汤阴、浚县、虞城等2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一是实施食品工业“二次创业”行动,制定烟酒、饮料等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加快郑州新速冻食品工业园、临颍休闲食品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抓好永城面粉食品健康发展试点。二是绿色安全发展,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河南示范中心、漯河国家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商丘国家面粉及制品质检中心,加强产品质量稳定与安全控制等基础性研究。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20家大型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基地,构建“市场—制造—种养殖”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四是加强品牌培育,打造双汇、三全、好想你、黄金叶、众品等1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20个区域知名品牌,培育30个特产知名品牌。五是探索营销新模式,建设全方位冷链食品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发展鲜易网等生鲜电商平台。办好漯河、鹤壁食品博览会及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等展会,支持食品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新型材料制造

主攻方向:以轻型化、合金化、专用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建设全国重要的冶金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尼龙化工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面向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电子信息等行业以及耐磨、耐蚀、耐高温、耐高压等极限环境,重点发展以中高端铝加工、新型合金制品、镁铜钨钼钛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材料,以冷轧镀锌薄板、高强度建筑用钢、高性能机械用钢、不锈钢为主的黑色金属材料,突破高强耐磨耐蚀钢、高性能轻量化合金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属配套材料等关键技术,推动向高性能材料制品、高端装备零部件延伸发展;大力发展尼龙材料、特种工程塑料为主的先进化工材料,提高气囊丝、精己二酸等高端产品比重,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制备水平和下游复合制品延伸能力,突破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大面积异形靶材薄膜材料、甲醇蛋白及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高性能超硬材料、长寿命低碳耐火材料。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建设巩义千亿级铝加工基地、洛阳千亿级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建设平顶山“中国尼龙城”、鹤壁“中国镁谷”、新乡“中国电池工业之都”。

重点任务:一是建设安钢集团热镀客车用型钢、明泰铝业高精度交通用铝板带、富士康鹤壁科技园等精深加工项目。二是培育“原材料 制成品”特色集群,依托原材料基地,大力引进众多的中小终端、高端产品生产商,以提供标准厂房、闲置土地等方式推动一体化集中布局、集约化配套生产。三是建设郑州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鹤壁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乡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先进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技术改造,推动大用户直供电,加快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工艺设计、高效合成等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应用,提升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水平。

4.电子制造

主攻方向:以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先进传感器等,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发展路径:坚持苹果与其他智能手机并重,推动富士康、正威、酷派等企业加快战略布局,重点发展智能手机设计、研发、制造及应用服务,积极发展智能电视、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整机产品,推动高端屏组件、摄像模组、模具、电池等零组件本地化生产。大力引进和培育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推动新型显示及配套器件发展,研发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光网络核心芯片、智能终端安全芯片等核心零组件,发展专用材料、电路级硅材料、电子化学品、电子铜箔等电子材料。建设郑州航空港区3500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鹤壁经开区、信阳高新区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一是制定新一轮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基金,整合全省资源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力争2018年手机产量突破3亿部。二是持续支持富士康深度拓展,加快建设新型显示器件、后端模组、手机研发中心、深圳2500万部智能手机生产线搬迁等项目。三是加快非苹手机发展,全力推进正威、酷派、中兴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再引进一批芯片、主板研发与生产项目。四是搭建公共平台,建设智能终端创新中心、检测平台和金融供应链平台,优化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平台、物流平台。五是研究制定资金、人才、土地等支持政策,下决心引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精密模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探索领军企业、研发团队引进和培育机制。

5.汽车制造

主攻方向:坚持传统汽车产业高端化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并进,建设国际先进的客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抓住汽车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动力电气化、材料轻量化、车辆智能化,扩大中高端客车规模,引进和发展中高级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MPV(多功能乘用车)等优势车型,研发生产高品质冷藏保温车、环卫特种车等专用汽车,发展发动机、变速器以及车身系列、电子系列等关键零部件,提升规模化、总成化生产水平;巩固和提升新能源客车优势,加快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专用汽车,研发智能网联汽车,突破高集成度的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总成、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商业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郑汴百万辆汽车基地、1500亿级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郑(州)新(乡)300亿级电动汽车产业集群,淅川、孟州、许昌尚集等百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一是以引带创,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整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研发团队落户河南,加快实施东风日产30万台整车、宇通第三客车工厂、森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多氟多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配套等项目。二是以整带零,以提高本地化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优势零部件为乘用车配套。扩大汽车维修保养、融资租赁、二手车交易等汽车后市场。三是以用促创,到2018年全省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低于2.8万辆,更换和新增公交车新能源汽车比重不低于60%。加强城市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探索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四是建设郑州宇通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五是研究扩大优质低速电动车销售政策,推进10个省辖市共建低速电动车合作示范区。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二)提升传统产业。针对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严格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安全、技术等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优势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节能降本增效,推动无效供给转变为有效供给、低端供给转变为高端供给。冶金工业:以“精品 服务”为方向,以骨干企业产品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棒材、线材、冷轧板、宽厚板等,加强铝电联动和加工增值,推动钢铁企业向钢铁综合服务商转型、铝镁加工企业向合金化整体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扩大再生和综合利用比重。建材工业:以绿色、节能为方向,提升水泥制品比重,支持建筑构部件工业化生产,加快陶瓷产业设备大型化、过程自动化、产品高档化。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过剩产能,建立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落实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2018年底淘汰能耗、环保不达标3000吨/日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化学工业:以多品种、精细化为方向,加快化工产业园区化、链条化、一体化发展,提高二次、三次加工和生产装备长周期稳定运行能力,延伸煤基尼龙化工、煤基聚酯、煤基清洁燃料和芳烃烯烃、煤盐石化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化肥循环经济,升级换代农药产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及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推进洛阳石化1800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建设。轻纺工业:以产品提质、品牌提升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特色轻工等适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发展服装、鞋帽、家具、家电、箱包、珠宝首饰、发制品,突出发展智能家电、实木家具、定制家具、整体厨卫、高档面料等高端产品,有序发展高水平印染,提升轻纺工业时尚设计水平,发展量身定制、高端定制和网上销售等。(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三)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战略需求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技术突破、应用推广为着力点,创新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抢占市场份额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提升机器人整机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大型、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设备,积极发展精密基础件、仪器仪表等中高端通用装备,研发增材制造装备和自动控制系统,推进高速精密重载轴承产业化,建设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郑州精密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巩固新型疫苗、血液制品优势,推进中药种植、现代中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品质仿制药和先进诊疗设备,研发药械组合产品,建设新乡3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谷、郑州百亿级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应用力度,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突破非晶合金变压器、高效一体化电机、高效节能热处理装备等关键技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节能电气研发生产基地。突破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无损拆解、表面预处理、零部件疲劳寿命评估等再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新一代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研发和产业化,打造移动信息安全产业链,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加快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集成创新,引导软件企业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转变,支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研发,建设郑洛新高新区500亿级以软件及新兴业态为主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突出提质增效,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引技引智、激发内力,弥补创新短板,释放创新动力。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建设3—5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产业、科技和金融对接工作机制,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搭建军工技术推广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实施企业研发事后奖补、创新券补助、科技孵化器风险补偿等政策试点,支持企业研发创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二)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强化标准引领、质量取胜、品牌带动,在全省企业中开展以“对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增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为主题的“三对标四提高”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体系,创建质量标杆企业,创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商标品牌,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精品制造”,引导企业围绕智能产品、进口替代产品、绿色产品、区域特色产品等中高端产品需求,滚动开发千项新产品,培育百项拳头品牌产品。组织开展“优品河南”品牌推介活动,建设“优品河南”网上展销平台,分行业分领域推出河南十大知名品牌,推动“河南产品河南用”;开展知名品牌产品“全国行”、“网上行”、“进名店”等活动,开展“豫货通天下”电商企业与工业企业系列对接,建设网络营销平台和互联网渠道交易所,利用大数据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和品牌美誉度。争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国家试点。(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

(三)实施技改提升工程。以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为目标,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展“十百千”技术改造项目示范,运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事后奖补方式,滚动支持10个基础平台类项目、100个协同创新类项目和1000个企业改造提升类项目。实施工业强基专项,围绕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百项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寿命。(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

(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行业研究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全面推广“数控一代”、“智能一代”,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实现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培育50个智能制造工厂和100个智能制造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构建“综合平台 专业平台”的工业云体系,探索发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模式。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争创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运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重点培育离散型、流程型等智能制造新模式。举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高峰论坛和博览会、“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

(五)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经济,引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大力培育具有跨界融合、高效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推广“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化”定制服务生产方式,鼓励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智能电网等装备行业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推动服装、家电、家具等消费品行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壮大一批以B2B(企业对企业)、C2B(消费者对企业)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创新设计,设立省工业设计奖,创建省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在线设计、众包众创等新型设计方式。集中推出年度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商务厅)

(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和高耗水企业水效达标对标活动,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造纸、制革、印染、医药等行业节水改造。实施工业清洁生产提升行动,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开展工业能源绿色低碳行动,构建“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水、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静脉产业示范园区和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加强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严控重污染、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项目建设。搭建中小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环保厅、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七)实施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行动。依托市场、人力、区位、物流等优势,制定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绘制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图谱,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群式、链式承接新模式,强化资源与资本、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的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整合,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核心环节。以完善产业链为目标,引导企业进入产业链配套环节,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一批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的关键零部件项目。强化产业整合,通过“金融 项目”、“基金 项目”等方式,以及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各种政策支持,引进大项目和关键配套环节,促成产业链条“织网”。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鼓励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合作品牌。(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发展改革委)

(八)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完善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和支撑配套体系,突出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以省辖市为主体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引导各县(市、区)发展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推广“整机 配套”产业链模式,打造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围绕食品制造、材料制造等传统提升领域,大力推广“原材料 制成品”产业链模式,打造资源深加工型产业集群;围绕现代家居、服装制鞋等轻纺领域,大力推广“制造业 服务业”产业链模式,打造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围绕新业态新经济,大力推广“市场 基地”产业链模式,打造新兴业态融合型产业集群。用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配套体系、载体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消费品工业劳动密集、区域鲜明的特点,大力发展“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村镇经济,助推产业扶贫。(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九)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行动。落实河南省去产能专项行动方案,以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为重点,兼顾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采用引导、限制、鼓励、强制等手段,通过联合重组、资产证券化、产能合作等方式,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特困企业。全面落实财政、人社、财税、金融、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支持政策。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严格落实产能过剩行业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和退出低效产能,严厉整治“脏乱差”、“低小散”企业。到2018年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趋于合理。完善下岗分流人员安置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兼并重组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质监局、安监局、河南煤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

(十)实施企业降成本专项行动。落实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和河南省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严格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全面落实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制定有市场、有效益的“两有”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与金融机构全面对接;建立困难企业分类名单库,通过必要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开展分类帮扶处置;完善企业资金应急处置机制,构建政府牵头、银监引导、协会会商、企业自救、银行帮扶的“五位一体”工作框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单位能耗、环保排放达标的工业企业参加电力直接交易,2017年全面放开1000万千瓦时及以上用户或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按规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落实完善失业保险稳定岗位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地一次性投入成本,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重点推动工业用地长期租赁。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在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降低工业企业税费政策基础上,对地方操作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按照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的要求执行。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管理,探索实施涉企税收目录清单管理。对各类清单实行分级、常态化公开,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国税局、地税局、河南银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

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做好,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繁荣市场主体。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筛选百户规模优势企业和百户高成长企业动态培育,支持企业采用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坚决打好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战,分类改革、分块搞活、分级负责,基本完成全省“三供一业”剥离。落实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实施万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和 “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充分运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发展。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推广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工商局、省政府国资委)

(二)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按照“引进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的要求,每年滚动实施1500个亿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和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达产率。大力消除对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资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激发民间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发挥国家、省各类资金、基金效能,引导各方资金投向主导产业。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项目联审联批和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在审批立项、环境评价、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分期分领域发布《河南省重点鼓励使用优质工业产品目录》,扩大政府采购省内优质工业产品比重,鼓励重点投资项目、重点领域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目录》内产品。建立和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支持政策,扩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范围,实际投保费率按3%的上限及实际投保年费的80%给予补贴;在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对省内研制和购买使用,经认定的首台(套)成套设备、单台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按其销售价格的5%分别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实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扩大应用政策,开展绿色建材、钢结构和铝型材生产应用行动。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搭建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结合的产销对接平台,引导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建立海外仓、境外营销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河南保监局)

(四)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专项,大力倡导豫商精神,从物质奖励、社会地位、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尊重和褒扬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支持企业家坚守主业、大胆创新、诚信守约,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培养民营企业家“创二代”和新生代创业者。每年遴选百名优秀企业家接受高层次、系统性学习教育,运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发挥企业家引领作用,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比武和争先创优活动,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团队)、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总工会)

(五)强化示范带动。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一业一策,实施“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一个省市县三级联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效结合的推进机制,组建一批产业联盟或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培育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拳头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整合资源、凝神聚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产业基金导向和带动作用,充分放大政府引导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专项基金规模,通过权益投资等方式,增强产业基金滚动发展能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注重典型引路,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环节、各领域,培育、发现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提升,支持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责任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六)深化精准服务。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窗口和多部门协同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企业问题办理、项目协同推进、破解要素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等工作机制,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四项对接,提升新常态下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全省统一、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类示范平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运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深入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以“讲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增长”为主题,以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为重点,组织政策宣讲团、督导服务组、首席服务员等深入企业,分类、分级、分业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国家和我省各项惠企政策,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按照本方案要求,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协同配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制定推进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县(区)政府是本地区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分解目标任务。要建立督查考核和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