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壮大创新力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央视中秋晚会定档官宣消息中,“洛阳创新”的实力与成果通过视频展露无遗:“天宫”“蛟龙”“天眼”……从高空到深海,处处可见“洛阳元素”的身影。

    洛阳虽为古都,却从不缺乏开放的胸襟和创新的魄力。“十三五”以来,我市以现代创新体系构建为统揽,坚持打造洛阳自创区建设“一个龙头”,强化人才“一个支撑”,抓好实施“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推进“四链融合”“三大举措”,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01 优化生态 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光电转换连接器、电磁屏蔽包、轻小型高性能红外热像仪……走进位于高新区的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的待转化项目,正静候“伯乐”。我市企业负责人动动手指就能购买科技成果、申报科技创新券,让科技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

近年,我市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着力优化创新生态。

    对经认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经费补助,对新建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给予资金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权激励形式促其科技成果在洛转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日益优化的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一项项业界先进技术和产品在河洛大地孕育、成长。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2亿元,增速比上一年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9%。

    02 借力“倍增” 创新力量不断壮大

    今年6月,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发布中国首台“5G 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将5G应用场景与新型农机无人集群场景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农机作业的可靠性。

    曾经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洛阳,在新时代不断焕发自主创新的勃勃生机,靠的正是一大批优秀创新主体、平台。

    近年,我市高位谋划实施“双倍增”行动,提出以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主体倍增;以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平台倍增。

    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主体加速崛起。省创新龙头企业达到20家,占全省总数1/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跃升至632家,居全省前列;去年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49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平台加速涌现。去年我市新增各类创新平台369个,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379个。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中心,引领洛阳企业勇登中国创新高峰。

    03 集聚资源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近年,我市大力汇聚企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让创新创业激情在河洛大地充分释放,让科技创新迸发出“乘数效应”。

    “院士洛阳行”活动吸引知名院士、专家来洛“会诊”创新发展;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先进制造全球总决赛永久落户我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连续4年“花开”洛阳……一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展会赛事,吸引了一批技术、项目集聚,推动更多前沿成果落地绽放。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构筑人才“磁场”,引来高层次创新团队金凤翔集。硅谷博士彭先兆团队研制的新一代扫频激光OCT眼科成像仪首台样机下线;清华大学邢新会团队研发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发明博览会上摘金;田克恭团队研发的三联灭活疫苗推向市场,标志着我国H9亚型禽流感疫苗进入基因工程时代……大批人才的会聚,带来创新成果“井喷”。

    创新发展,步履铿锵。下一步,我市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彰显特色优势,进一步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强化龙头带动,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