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 碳中和 ”的概念与实现路径
2020 年, 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做出 “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 的庄严承诺。 双碳目标是近期 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碳达峰、碳中和将会改变能源产业格局,重构整个制造业,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分两期简述 “碳达峰 碳中和”,本期先对双碳的概念和实现路径进行初步简述。
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达峰越早,碳中和的压力越小。提出“碳达峰”的目的是要提前开展削峰、压峰,为碳中和争取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攀高峰,因为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 人为活动 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 “零排放”。
二、为什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是我国 打破 欧美封锁的重要突破口,防止 欧美在国际上继续以 碳排放 为借口对我 国 进行打压。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 推动制造业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转型。
三、碳达峰碳中和的困难
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预计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达到 106 亿吨左右 ,而碳中和是要实现碳排放的抵消 。 在实施碳排放削减后,至 2060 年我国预计仍会有 13.8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需压减的碳排放为 92.2 亿吨。我国碳排放峰值是欧盟的 2.4 倍,从达峰到中和的时间是欧盟的一半(欧盟在上世纪 90 年代达到 45 亿吨的碳排峰值,而碳中和目标是 2050 年),面临着幅度更大、时间更紧的减排要求。
我国世界工厂的分工定位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与碳排放国, 2020 年,我国 GDP 是美国的 70% ,能耗是美国的 150% ,碳排放是美国的 200% 。我们既要兼顾发展还要兑现“双碳”承诺,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欧美的碳中和模式,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低碳路径。能源与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四、实现路径
(一)碳达峰实现路径。 年初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再降低 13.5% 、 18% 。同时提出了路径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 2019 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 50% — 85% ,我国约为 85% ,属于高碳能源结构;水泥、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比例比较高,属于高碳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压力非常大,要稳步推动能源及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 能源电力行业承载着最先实现碳中和的期望,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加快风电光伏发展,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建设,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先进技术和产业,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 “ 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 ”要 鼓励工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高效的节能工艺、技术、设备(产品)。总之,实现碳达峰,是稳步推进的过程,需要全国一盘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简单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做好碳吸收。
一 减少碳排放。要继续提升能源效率。 目前,我国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其中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 60% 左右。“十四五”期间要持续加大重点行业的节能改造力度,推动提高能效标准,鼓励清洁高效用能。 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要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推动能源结构性降碳。预计 “十四五”时期,我国绿电增幅会大大提高。据估算,到 2060 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时,核电装机容量是现在的 5 倍多,风能装机容量是现在的 12 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 70 多倍。 要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要弃传统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改变能源依赖性的产业体系,推动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大研发力度,力争用颠覆性的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绿色发展。
二做好碳吸收。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 碳达峰易而碳中和难,目前支撑碳中和的技术 60% 仍在概念阶段,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资金支持。要加强节能降碳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在能源替代、碳捕集等领域开展一批节能降碳前沿技术研究,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要持续增加碳汇。 要有效发挥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 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 2.2 亿公顷,森林蓄积 175.6 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 91.86 亿吨,年均增长 1.40% 。力争到 2025 年全国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预计未来生态碳汇比例将持续增加。 三是完善碳中和的体制机制。 比如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