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被誉为制造业“底盘”,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三品”工作对促进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深刻阐明了质量品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原材料工业“三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指明了工作方向。
(一)质量品牌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实践证明,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转化为市场满意、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才能赢得行业“话语权”。从国际上看,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一直将质量问题视为生死大事,以举国之力谋划和推动质量变革。德国、日本和美国都曾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把质量作为国家战略,分别提出“质量革命”“质量救国”“质量振兴”等政策措施,助推产品从低端粗放到高端精良,最终赢得领先地位和国际声誉。我国是原材料工业大国,钢、铜、铝、甲醇、尿素等主要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质量发展基础不够坚实,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方案》为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性转变提供指导,加速推进原材料工业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支撑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
(二)质量品牌涉及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标准的升级和管理的提升,是原材料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品质产品的背后,是先进的理念、严密的管理、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水平的标准的集合。从国际上看,德国将理性严谨的工匠精神融入制造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日本以精益生产理论为核心的质量理念,美国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品质量水平跃升,均是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动力和标志。当前我国原材料工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双重挤压,以及供需结构不平衡、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等严重挑战。《实施方案》从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强高水平标准引领、强化科技创新、优化质量管理等多层面发力,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激励实现质量品牌跨越性和根本性提升。
(三)质量品牌和品种的多样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给原材料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在国际上,美日德英韩等世界级材料强国近年来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材料产业相关的战略性计划,以期掌控材料行业的未来技术演进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更好满足下游应用的需求。我国是原材料的消费大国,新兴领域和消费升级对材料有效供给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原材料产品“低端过剩、高端短缺”、新材料产品“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等问题仍然存在。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实施方案》提出原材料工业应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强化上下游产业衔接,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准确把握推进原材料工业“三品”工作的目标任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原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到2035年原材料品种供给能力和水平、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品牌。这为推进原材料工业“三品”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实施原材料品种培优工程,着力优化和丰富原材料品种结构。整合精简传统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加大高端产品应用推广力度。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支持鼓励高性能材料、功能性材料、仿生材料、特种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引导相关行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加强绿色低碳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二是大力实施原材料品质提升工程,全面强化质量技术和管理支撑。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推进设计制造研发和质量精确控制技术攻关,强化上下游质量协同,建立健全基础材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控制和追溯机制。完善覆盖材料研发、生产、应用、服役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以及消费者关注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运行机制,提升原材料工业检验检测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原材料品牌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原材料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商标品牌四个维度推进原材料品牌建设,开展产品品牌价值评价,加强品牌宣传,完善品牌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全球用户对中国原材料企业、产品和商标品牌认同。
三、持续改善原材料工业质量品牌发展环境
原材料工业“三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企业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还有赖于形成重视质量、重视品牌的公众意识和社会氛围,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奖惩并举、疏堵结合、多部门联动的原材料工业产品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行业协会和有关第三方机构加快建立完善重点原材料品种质量分级和追溯体系,营造质量品牌化的良性发展市场环境。
二是强化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地方和行业机构要重视质量品牌人才的培养,整合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资源,开展涵盖学位教育、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原材料工业亟需的管理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层次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夯实人才基础。
三是健全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紧密协同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加大对原材料“三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行业智库积极开展政策咨询、经验总结和效果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标准制修订、质量评价、检测认证和品牌培育等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加快形成促进原材料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发展合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乔标 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