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
南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2008年-2012年)
2008年至2012年,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结合南阳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疏林地11.36万亩,灌木林地84.6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6.05万亩,苗圃地3.81万亩,无林地111.29万亩,森林覆盖率35.71%。全市有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187.5万亩。
(二)主要成就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林业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十五”以来,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外资造林、小型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全市累计完成造林420万亩,其中完成重点工程造林276万亩,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面积逐年减少。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410万亩,完成林网植树7600万株,2006年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绿化国道、省道、县乡道4850公里,绿化高速公路156公里,通道绿化景观效益已经显现。全市有林地面积由958.6万亩增长到1390.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82%提高到35.7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扎实推进
全市新发展名优经济林60万亩,总面积达到420万亩,总产量达到4.2亿公斤,产值9.7亿元;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120万亩,总面积达到250万亩;发展以月季、玉兰为主的苗木花卉1.26万亩,总面积达到4.66万亩。林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木材、果品、林化、林药四大林产品加工体系,加工增值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林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0家,年加工木材31万立方米、中药材3万余吨。依托森林资源,全市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14处,生态旅游景区20余处,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年收入1.5亿元以上。2006年全市林业产值达到43.87亿元,位居河南省18个省辖市首位。
3、科技兴林成效明显
“十五”以来,全市先后引进名特优新林果新品种50多个,推广林业新技术20余项。组织实施国家“948”项目7个,市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0个,省市林业科研项目13个。全市工程造林良种使用率达85%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8%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南阳市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地级“科技兴林示范市”。
4、资源管护不断加强
“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林业案件8259起,处理违法犯罪分子8998人,案件查处率达到95%以上。凭证采伐率、发证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年森林采伐量控制在省政府限额指标以内。森林火灾平均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林木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5%以上。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处,面积达187万亩。全市区划界定公益林516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364万亩,省重点公益林9.69万亩。
(三)林业在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油料、林化产品、药用植物等大量产品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改良土壤、游憩保健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湿地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大量淡水、农产品、水产品等物质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改善农牧生产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南阳林业的综合效益包括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湿地综合效益两部分,据测算,南阳市森林资源及湿地系统每年的综合效益达987.4亿元,其中生态效益893.0亿元,经济收益43.87亿元,社会效益50.53亿元。
1、生态效益
(1)蓄水净水作用
全市森林年涵养水源总量达28.40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净化水质经济价值为232.93亿元;全市建立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区各一处,面积100万亩,可调蓄洪水16.50亿立方米,年效益价值100.83亿元;每年可净化氮、磷、硫等污染物,年净化水质的效益价值为42.41亿元。
(2)固土保肥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固土保肥效益价值为38.36亿元。其中: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益价值为31.98亿元,保持土壤肥力的效益价值为6.38亿元。包括年减少土壤流失量4700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276.65万吨、速效磷30.45万吨、速效钾260.92万吨。
(3)固碳释氧作用
全市森林资源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940.05万吨,全市湿地植物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5万吨,二者合计相当于燃烧1266.31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全市森林资源年可释放氧气1268.63万吨。固碳释氧的年效益价值为193.17亿元。
(4)净化环境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分别为4.41亿公斤、396.22万公斤、671.48万公斤,滞尘172.51亿公斤,增加空气负离子8407.02亿个,年效益价值27.80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平原防护林体系能有效避免或减轻干旱、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专家测算,可使农作物年平均增产10%左右,全市年增加农作物产量403.73万吨,年效益价值为46.59亿元。
(6)其他作用
全市森林资源年产生的其他效益价值为210.91亿元。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益价值为169.00亿元,森林旅游及休闲娱乐的效益价值为35.89亿元,节能减排效益为6.02亿元。
2、经济效益
全市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00多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年产林果产品68万吨,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为43.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0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1.0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77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513元。
3、社会效益
据测算,全市1000多万亩集体林地和800多家林产品加工经营企业每年可为农村劳力提供37万个就业岗位,效益价值44.4亿元。林业已成为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较大实惠。截至2006年,全市退耕还林国家政策性投资达6.13亿元,有14.95万户、60.03万农民直接受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全市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1.5%,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山区有近110.6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需要造林绿化,这些荒山荒地大都分布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偏远山区;平原丘陵区仍是我市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适宜造林的荒滩荒地达60万亩,平原绿化的标准相对较低,农田林网控制率不高;通道绿化林带较窄,部分地段尚存在缺档断带现象,生态效能亟待提高。
2、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全市有林地以纯林为主,其中纯林占80%,混交林占20%,混交林比例偏低,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过多,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82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一多,占全省平均水平(2.83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二;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有400多万亩的残次林分和灌木林,3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造林多以杨树为主,结构单一。
3、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十五”以来,中央、省投入我市林业资金8.2亿元。2001年以来六年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林业配套资金仅2400万元;全市尚有220万亩国家、省级公益林没有纳入补偿范围,市级公益林重点工程因投入不足,尚未启动。森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等灾害的能力不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林政、林业稽查、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与我市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林业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二、规划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当前,南阳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我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五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生态建设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结合南阳实际,编制《南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实施本规划对我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南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2、我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3、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木浆造纸、人造板、林药、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4、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加快林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稳产高产,而且其提供的大量林果产品降低了粮食消耗,从而为维护我市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提供保障。
5、充分发挥我市土地利用空间和林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汉水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和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关系着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的大局。同时,我市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适宜大量的速生、优质树种生长。现在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农田林网完善提高的任务还很重,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加快发展,增加效益,实现生态大市,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高标准绿化南阳大地,建成山川皆绿、森林绕城、林网如织、碧水蓝天,经济社会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南阳。
1、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207.9万亩,达到1597.9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5.2个百分点,达到40.93%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4%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所有县(市、区)实现林业生态县。
到“十二五”末,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42亿元。所有的县(市、区)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2、具体目标
全市规划造林346.67万亩。2008年造林52.86万亩,2009年造林69.37万亩,2010年造林86.73万亩,2011年造林86.72万亩,2012年造林51.05万亩。
现有110.6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310.40万亩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193.13万亩中幼林得到抚育。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25.06万亩,达到275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104.30万亩,改造81.7万亩,达到186.0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14.4万亩,达到435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4.55万亩,达到9.21万亩。
新造农田防护林13.95万亩,改造29.6万亩,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造林45.63万亩,使全市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达到95%以上;城市林业生态工程造林13.67万亩,使南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控制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村镇绿化工程造林16.59万亩,使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281.07万吨,达到2221.12万吨。
四、总体布局
根据南阳市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依托自然的山地、平原、河流、水库、道路等地貌地物,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理念,构筑“三区、两城、一点、一网络”的生态建设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三区
1、伏牛山(含丘陵)区
本区位于南阳盆地西北部,南接湖北,西依陕西,北靠洛阳,东联平顶山。包括西峡县、淅川县、南召县、内乡县的全部和方城县、镇平县的一部分及卧龙区、邓州市的少部分,总面积2098.88万亩。
(1)自然条件: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地势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低下。海拔在200米-2212.5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土壤多为棕壤和黄棕壤、黄褐土、褐土等,另有部分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年平均气温14.5-15℃,无霜期210-236天,≥10℃的积温4800℃,年均降雨量700-859毫米,光热水资源都比较丰富。该区域气候适宜,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区系复杂,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宝天曼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是同纬度地区生态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和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居其中。
(2)社会经济情况:区域总面积2098.8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14.91万亩,占总面积的19.8%。总人口338.81万人,农业人口293.66万人,农村劳动力156.99万人,人均耕地1.2亩。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3361339万元,人均粮食460公斤。区域内8个县(市、区)中,有4个县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有2个县是半山区县,有10个国营林场。
(3)森林资源现状:区域内林业用地1265.75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6.84%,其中有林地1086.68万亩,占全市的78.18%;森林覆盖率52.98%。现有宜林荒山荒地71.26万亩。总的特点是山多、林多、耕地少。该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次生林多,林地生产力低;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
(4)建设重点:加强现有重点公益林保护;以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库区及湍河上游区域为重点,营造以栎类、松树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山茱萸、猕猴桃、辛夷为主的名优特新经济林,以黄连木、油桐为主的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
通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把伏牛山建成横亘南阳东北-西南功能完备的生态屏障,物种多样、林海茫茫、绿野千里、景色俊秀的中原大地植物王国、旅游胜地。
2、桐柏山(含丘陵)区
本区地处淮河源头,东部、北部与信阳、驻马店、平顶山接壤,南连湖北。包括桐柏县的全部和唐河县的一部分及社旗县、方城县的少部分,总面积560.29万亩。
(1)自然条件:该区山势较缓,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组成,海拔多在200米-800米之间,最高海拔1140米。土壤类型大部分为黄褐土、棕壤和水稻土,少量潮土。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26天,≥10℃的积温4811℃,年均降雨量633-1181毫米,境内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对北亚热带林木生长十分有利。该区域植被丰厚,风光旖旎,拥有太白顶自然保护区、淮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等。
(2)社会经济情况:区域总面积560.2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8.70万亩,占总面积的46.2%。总人口125.1万人,农业人口112.12万人,农村劳动力68.91万人,人均耕地1.5亩。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221665万元,人均粮食510公斤。区域内4个县中,只有桐柏县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有4个国营林场。
(3)森林资源现状:区域内林业用地242.85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4.74%。其中有林地203.67万亩,占全市的14.65%;森林覆盖率36.93%。现有宜林荒山荒地30.59万亩。该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树种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4)建设重点:营造以栎类、国外松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发展以木瓜、板栗、栀子为主的名优特新经济林和以黄连木、油桐为主的生态能源林等,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尽快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通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以桐柏山为骨架的淮河源防护林体系。把淮河源头建成山清水秀、林木繁茂的千里淮河生态明珠、绿色宝库。
3、平原区
本区位于南阳盆地中南部,向南与湖北江汉平原相连。包括宛城区、新野县的全部和邓州市、唐河县、社旗县、卧龙区的大部分及方城县、镇平县的一部分,总面积1345.59万亩。
(1)自然条件:区域内地势平坦,唐、白、湍河纵贯南北,海拔在70米-200米之间。土壤大部分为黄棕壤、砂姜黑土和部分潮土。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27-229天,≥10℃的积温4614-4875℃,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境内水资源丰富。冬春风害危及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有干热风,对整个种植业不利。
(2)社会经济情况:本区总面积1345.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4.07万亩,占总面积的67.2%。总人口612.5万人,农业人口4885.41万人,农村劳动力310.79万人,人均耕地1.4亩。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4135381万元,人均粮食680公斤。
(3)森林资源现状:区域内林业用地138.68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4%,其中有林地99.69万亩,占全市的7.2%;森林覆盖率7.64%。现有宜林荒地8.84万亩。该区森林资源总量少,林业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建的农田林网局部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县与县、乡与乡的结合部。
(4)建设重点:完善提高平原绿化水平,高标准建设平原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实现大地林网化;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名优经济林;建设以月季、玉兰、常绿苗木为主的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
通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把平原区建成林网密织、片林棋布的生态宜居家园,倾力打造林茂粮丰的绿色新盆地。
(二)两城
1、城市绿化美化
全市13个县市区城市(含县城)建成区总面积41.10万亩,已绿化面积12.01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29.22%。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弘扬城市森林“林网化-水网化”的建设理念,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2、乡镇(小城镇)绿化美化
全市229个乡镇建成区总面积27.47万亩,已绿化面积6.47万亩,绿化覆盖率23.55%。乡镇绿化美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镇为基础,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生态建设与规划发展相结合,乔灌花结合,搞好中心绿地绿化美化、道路绿化、围镇林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一点
即村屯绿化美化。全市4642个行政村建成区总面积171.97万亩,已绿化面积56.08万亩,绿化覆盖率32.60%。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屯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做到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乔灌结合,大力开展村屯绿化美化。重点抓好围村林建设,行道树栽植和庭院绿化美化,把村屯的宜林空地全部绿化起来,尽快建成“村屯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的绿色文明新农村,使村屯成为镶嵌在千里沃野上的璀璨绿色明珠。
(四)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及全市范围内的铁路、公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和景区道路等)、河渠及重要堤防(主要指淮河堤防)。南阳市廊道总里程24604.92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21792.08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2812.84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18223.16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5106.95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7433.76公里,未绿化里程5682.45公里。生态廊道网络绿化是建设城乡一体、功能稳定、结构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基本脉络和生态连接通道,也是展示南阳生态形象的重要窗口。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五、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实现南阳林业生态建设质的飞跃,必须实施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战略。根据国家实施的6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河南省规划实施的10项重点生态工程,结合南阳实际,规划实施9大林业重点工程。
(一)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工程,进一步加大矿区生态修复、生态移民力度,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高效的生态屏障。规划任务264.92万亩,其中新造183.22万亩,改培81.70万亩。
1、水源涵养林工程。 在丹江、白河、湍河、唐河、淮河源头和两岸区域及库塘周围汇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径流的生态防护功能。规划造林46.91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7.04万亩,2009年造林9.38万亩,2010年造林11.73万亩,2011年造林11.73万亩,2012年造林7.04万亩。
2、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伏牛山、桐柏山浅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规划造林22.50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3.38万亩,2009年造林4.5万亩,2010年造林5.63万亩,2011年造林5.63万亩,2012年造林3.38万亩。
3、生态能源林工程。 根据国家、省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营造黄连木、油桐生态能源林,推动现有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从资源培育到开发利用林油一体化的能源产业。规划造林104.30万亩,改培81.7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15.65万亩、改培12.26万亩;2009年造林20.86万亩、改培16.34万亩;2010年造林26.08万亩、改培20.43万亩;2011年造林26.08万亩、改培20.43万亩;2012年造林15.65万亩、改培12.26万亩。
4、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规划造林7.31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1.1万亩,2009年造林1.46万亩,2010年造林1.83万亩,2011年造林1.83万亩,2012年造林1.1万亩。
5、生态移民工程。 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迁出深山独居户、散居户,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飞、封、造”多种造林方法,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恢复森林植被。规划生态移民10709人,造林2.2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0.33万亩,2009年造林0.44万亩,2010年造林0.55万亩,2011年造林0.55万亩,2012年造林0.33万亩。
(二)农田防护林体系完善提高工程
现有农田总面积1009.06万亩,适宜农田林网间作面积887.77万亩。其中已林网间作面积373.42万亩,不完整林网间作面积315.04万亩,未林网间作面积199.31万亩。按照网格面积不超过300亩、网格单边栽植2行以上树木的要求,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尽可能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和功能退化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构建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持续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平原绿化水平。规划造林43.55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315.04万亩、折合片林11.02万亩,更新农田林网265.49万亩、折合片林18.58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99.31万亩、折合片林13.95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6.53万亩,2009年造林8.71万亩,2010年造林10.90万亩,2011年造林10.90万亩,2012年造林6.51万亩。
(三)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在现有廊道绿化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规划造林45.63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6.84万亩,2009年造林9.13万亩,2010年造林11.41万亩,2011年造林11.41万亩,2012年造林6.84万亩。
1、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绿化工程。 在干渠两侧建设各100米宽的生态景观林带,规划造林5.51万亩。在干渠渠首、城市及乡镇建成区段,采用常绿树种为基调树种,适当配置彩叶树种、翠竹和花灌木,景观位置重要地段建设适度规模的植物游憩园。在干渠城区外的区域两侧,以速生用材树种为基调,辅以木兰科树种和其他生态经济树种,配置符合地带性分布的人工森林群落,增强林带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提高林带的综合生态功能,使南水北调干渠生态景观林带成为南阳大地上融生态、产业、经济、旅游于一体的亮丽风景线。
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沿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两侧规划建设大尺度的生态景观林带和生态防护林带,构建森林廊道,丰富森林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全市村级以上道路总长11397.03公里,规划造林25.94万亩。
⑴全市高速公路总长532.19公里,两侧各规划建设50米宽度的生态景观林带,造林7.65万亩;
⑵全市铁路、国道、省道总长1368.72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10行以上树木,造林6.64万亩;
⑶全市县乡道路总长3090.32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3行以上树木,造林5.93万亩;
⑷全市村级道路总长6405.80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2行以上树木,造林5.72万亩。
3、河流水系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工程。 结合河道治理,加快水体沿岸林带建设,一方面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堤护岸;另一方面能够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全市河流三级支流以上河流、斗渠以上水渠总长4260.82公里,规划造林13.88万亩。
⑴淮河干流总长51.5公里,两侧各栽植100米宽度以上林带,造林0.24万亩;
⑵全市二级支流以上河流、支渠以上水渠总长2384.24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10行以上树木,造林10.39万亩;
⑶全市三级支流河流总长1619.18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3行以上树木,造林3.04万亩;
⑷全市斗渠总长205.90公里,两侧各规划栽植2行以上树木,造林0.21万亩。
(四)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包括13个县市区的城市建成区及郊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严格按照标准规划建设,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南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规划控制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其他县市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规划控制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造林13.67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2.05万亩,2009年造林2.75万亩,2010年造林3.43万亩,2011年造林3.42万亩,2012年造林2.02万亩。
1、南阳中心城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在建成区,完善提高城区各类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的生态防护功能,对照标准,见缝插绿,扩大绿量,使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提高到42%以上。规划造林1.26万亩。
在市中心城区规划区(441平方公里),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围绕“一环一带四片六线”,以高标准林网化、水网化为基础,以大型生态林带建设为纽带,以区位功能各异的森林组团建设为重点,提高生态品位,着力打造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使规划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造林6.27万亩,实施10大城市林业建设工程。
①环城森林建设工程
沿环城高速公路两侧高标准规划建设各50米宽度的生态景观林带,以速生用材树种为主,辅以常绿针阔树种,并与城市绿化、经济树种有机结合,在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开敞空间构建城市森林隔离廊道,形成“森林围城”的景观效果。环城高速公路总长80.2公里,适宜绿化长度71公里,规划造林1万亩。
②独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增绿扩绿,改善树种结构,丰富森林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融自然性、生态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森林旅游景区。规划造林0.8万亩。
③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白河城区段长25公里,两岸现有以杨树、国槐为主的水源涵养林6100亩,以梨、桃为主的经济林7900亩,以花卉、灌木、绿草为主的植物游园绿地79万平方米以及农地2000亩。为进一步巩固提高白河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严格保护现有的森林和绿地,增建精品采摘果园,建设速丰林基地,扩大生态防护林面积。规划造林0.2万亩。
④兰湖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在兰营水库周边和上游区域,规划建设兰湖森林公园,打造中心城区的氧源林和水源林基地,构筑林水相依的森林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市民亲水旅游、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亲近自然的乐园。规划造林0.5万亩。
⑤氵育滨森林观光园建设工程
在中心城区东南部黄台岗至溧河沿白河滩涂一带,规划建设氵育滨湾森林观光园。着力弘扬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地因林而秀,林因人而名”的森林文化内涵。规划造林0.5万亩。
⑥防护林网建设工程
城市外围近郊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区域。沿路、沟、河、渠、堤、村镇住宅等建设不同宽度的防护林带,网格面积不大于200亩,网格单边栽植4行以上树木,高标准建设近郊防护林带,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增加绿量、整体推进”的建设目标。规划造林0.8万亩。
⑦水系林网建设工程
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温凉河、邕河、溧河、白桐干渠、潦河等河流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加快水体沿岸林带、林网建设,构建不同尺度的森林廊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堤护岸。对城市建成区内的河道,按照城市绿地规划的宽度,建设滨河带状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要;中心城区外围河道,在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营造两侧各50米宽度的生态防护林带,实现水清、岸绿、景佳的目标。规划造林0.6万亩。
⑧通道绿化建设工程
在进入市区的南邓路、南新路、南唐路、南郑路、南镇路、南洛路等道路两侧没有征占用的土地上建设宽度各50米的生态景观林带,加强城区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连接,达到一路一景,提高绿化品位。栽植树种以枫树、雪松、水杉、杨树等为主,合理搭配花灌木等高低不同的植物。规划造林0.42万亩。
⑨西郊林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
在中心城区西部的十八里岗、二十里岗一线,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利用自然沟壑和宜林地,营造生态、用材兼用林和经济林,扩大规模,使之成为中心城区西部融经济防护效益为一体的生态景观防护林带。规划造林0.65万亩。
⑩羊磨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羊山、磨山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是兰营水库的重要水源地,也是环城二广高速连接线与太澳高速的交汇处,生态区位重要。建设羊磨山水源涵养林基地,与兰湖森林公园和西郊生态林业观光园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区西部的生态主体。规划造林0.8万亩。
2、县(市)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强化建成区公园、游园绿地及附属专用绿地的生态美化功能,在城区外围建设不低于50米宽的环城防护林带,加强区域内通道绿化、森林公园绿化建设,实施县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规划造林6.14万亩。
(五)村镇绿化工程
在南阳市所辖的229个乡镇所在地和4642个行政村居住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村镇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规划造林16.59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3.34万亩,2009年造林3.34万亩,2010年造林4.17万亩,2011年造林4.17万亩,2012年造林1.57万亩。
在乡镇所在地,结合小城镇规划,建设规模适宜的中心绿地;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开展道路绿化美化;在乡镇建成区外围,建设30米宽的环镇防护林带。
在村屯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立体式绿化美化;在村屯周围营造20米宽的围村防护林带,将村屯的宜林空地全部绿化起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村庄林木覆盖率由31.36%提高到40%以上。
(六)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促进工业原料林培育,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建设以杨树、松树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和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规划造林25.06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3.76万亩,2009年造林5.01万亩,2010年造林6.27万亩,2011年造林6.27万亩,2012年造林3.75万亩。
(七)经济林
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重点建设桐柏山区的木瓜、板栗、栀子基地;伏牛山区的山茱萸、辛夷、猕猴桃、杜仲、花椒等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油桃、柿子、杏李基地;平原区的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规划造林14.4万亩。其中,2008年造林2.16万亩,2009年造林2.88万亩,2010年造林3.6万亩,2011年造林3.6万亩,2012年造林2.16万亩。
(八)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根据造林绿化美化需要,采用现代林业技术,繁育苗木花卉,建立优良的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提高南阳绿化美化水平和生态景观建设品位。以镇平贾宋、南阳城区常绿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宛城、卧龙两区月季基地以及南召皇后玉兰基地为重点,规划任务4.55万亩,总面积达到9.21万亩。其中,2008年0.68万亩,2009年0.91万亩,2010年1.14万亩,2011年1.14万亩,2012年0.68万亩。
(九)森林生态旅游
以生态休闲为重点,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挖掘和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形成景观丰富、功能齐全的森林旅游新格局。重点建设以内乡宝天曼、西峡老界岭、耍荷关、南召石人山为主的生态旅游景区;以西峡寺山、桐柏淮河源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淅川上寺、镇平普提寺、方城大寺、七峰山、南阳独山、南召丹霞寺6处省级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旅游景区;以西峡龙潭沟、五道石童、蝙蝠洞,淅川法海寺、内乡七星潭、天心洞,南召五朵山、圣朵山,方城望花湖,卧龙麒麟湖等10处地质地貌景观生态旅游景区。
六、森林经营管理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于过密、过纯而分化明显的幼龄林和遭受病虫害、风折、雪压、火灾等自然灾害的中幼龄林,通过采取松土除草、定株修枝、疏伐和间伐、卫生伐、景观伐、林地清理等措施进行有效抚育,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健康森林,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使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促使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93.13万亩。其中,2008年28.95万亩,2009年38.63万亩,2010年48.29万亩,2011年48.29万亩,2012年28.97万亩。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全市规划低产林改造面积310.4万亩。其中,2008年46.57万亩,2009年62.07万亩,2010年77.61万亩,2011年77.61万亩,2012年46.54万亩。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1、投资标准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投资标准为:
⑴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元/亩,封山育林140元/亩,飞播造林80元/亩;生态能源林人工造林480元/亩,改培250元/亩;生态移民工程人工造林480元/亩,移民12000元/人;矿区生态修复4800元/亩。
⑵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⑶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⑷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环城防护林带600元/亩,城郊森林600元/亩,省辖市建成区绿化20000元/亩,县级市、县城建成区绿化10000元/亩。
⑸村镇绿化工程,420元/亩。⑹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中幼林抚育150元/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00元/亩。
⑺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600元/亩。
⑻经济林,1500元/亩。
⑼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6000元/亩。
2、投资估算
经估算,规划总投资42.87亿元,其中林业生态工程投资27.37亿元,林业产业工程投资6.39亿元,森林抚育和改造投资9.11亿元。其中,2008年6.49亿元,2009年8.57亿元,2010年10.76亿元,2011年10.76亿元,2012年6.29亿元。
(二)资金筹措
1、各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预测
据推算,今后五年各级财政对南阳林业规划建设的投资将达到28.7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为10.93亿元,省级投资为5.52亿元,市本级投资为4.63亿元,县级投资为7.66亿元。
⑴国家林业局对规划建设的投资预测
2002年—2006年国家林业总投资1865.54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0.77%。2007年国家林业总投资预计达到480亿元,以此为基数,考虑到各种因素,国家林业建设总投资年均递增率乘以65%,预测今后五年国家林业建设的总投资为2956亿元。2002年到2007年国家林业局对南阳市的林业投资为8.76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37%,按此比例计算,预测今后五年国家林业局对南阳林业规划建设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0.93亿元。
⑵河南省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
今后五年省级对规划建设的投资为44.10亿元。按照南阳市林业各项工程规模占河南省比例以及各项工程单位投资额度推算,预计今后省级财政对南阳林业规划建设的投资为5.52亿元。
⑶南阳市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
2007年南阳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3.2亿元,按照2002—2006年全省财政支出平均递增率23%,2007年以后市本级财政支出按全省目前递增率乘以65%,预测今后五年市本级支出为257.46亿元,按照1.8%的比例,市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将达到4.63亿元。
⑷县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
2007年南阳市各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98.8亿元,2007年以后县级财政支出按全省目前递增率乘以65%,预测今后五年县级财政支出为766.06亿元,按照1.0%的比例,县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将达到7.66亿元。
2、吸引社会资金
完成我市林业规划建设任务,除各级财政投资28.74亿元外,需吸引社会资金14.13亿元。其中,已经签约实施的日元贷款和中德合作项目,5年投资0.60亿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政府资金扶持等政策和措施,预计可吸引林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建设单位(个人)自筹资金13.53亿元。
综上所述,总投资42.87亿元中,国家林业建设投资10.93亿元,占总投资的25.50%;省级财政财投资5.52亿元,占总投资的12.88%;市财政投资4.63亿元,占总投资的10.80%;县级财政投资7.66亿元,占总投资的17.87%;吸引社会资金及建设单位自筹14.13亿元,占总投资的32.95%。
(三)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每年将产生综合效益总价值172.64亿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16.57亿元,经济效益价值为41.13亿元,社会效益可计算价值为14.94亿元。
1、生态效益
规划任务完成后,新增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281.07万吨,效益价值为9.52亿元;释放氧气180.76万吨,效益价值为18.08亿元;减少土壤流失总量705.28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流失量38.38万吨,保育土壤效益价值为4.80亿元;涵养水源效益价值34.92亿元;增加土壤肥力效益价值0.96亿元;农田防护效益价值为6.98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为24.56亿元;森林游憩价值为4.13亿元;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分别为1988万公斤、59.40万公斤、100.68万公斤,滞尘26.28亿公斤,增加负离子1260.47亿个,净化环境效益价值为4.17亿元。
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市、县(县级市)建成区绿化规模5.92万亩,村镇绿化工程规模16.59万亩,新增城镇林木1260.56万株,节能减排效益价值4.14亿元,其中节能效益价值3.01亿元,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38万吨,效益价值为1.04亿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74万吨,效益价值为0.09亿元。
新增湿地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2.26万吨,效益价值为0.07亿元;释放氧气1.66万吨,效益价值为0.17亿元;调蓄洪水效益价值为2.65亿元;净化水质效益价值为1.12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为0.08亿元;旅游效益价值为0.22亿元。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将产生生态效益价值116.57亿元。其中,新增森林年生态效益价值112.26亿元,新增湿地年生态效益价值4.31亿元。
2、经济效益
⑴木材价值
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6立方米/亩,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2立方米/亩。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中的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工程,林地年均蓄积生长量0.8立方米/亩。中幼林经抚育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2立方米/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后年均蓄积生长量增加0.4立方米/亩。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年均蓄积生长量1.35立方米/亩。出材率按平均65%计算、木材平均价格610元/立方米,薪材价格300元/立方米。根据以上标准推算,规划任务完成后,年均增加木材价值21.11亿元。
⑵生态能源林生物柴油价值
新建生态能源林186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年产生生物柴油24.81万吨,年产值11.16亿元。
⑶经济林产品价值
新建经济林基地14.40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年新增经济效益4.32亿元。
⑷园林绿化苗木及花卉价值
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4.55万亩,建成后,年新增经济效益3.64亿元。
⑸森林生态旅游门票收入
新建森林公园面积25万亩,同时对现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完善后,年均门票收入将增加0.90亿元左右。
综上所述,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1.13亿元。同时将促进林下产品、林副产品及二、三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将新增就业岗位12.45万个,按年人均工资1.2万元计算,新增就业价值达到14.94亿元。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了森林博物馆、自然保护区、城市园林等一批森林文化设施的建设,保护了旅游风景林和革命纪念林,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自然提供了场所和条件,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圈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价值观深入人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落实有关保障措施,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县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林业生态建设综合检查与考核办法,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建立重大造林工程质量事故、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等责任追究制度,对违犯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
(三)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和“改革拉动”并重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市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科技兴林,推进技术创新
继续加强与中国林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提高林业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抓好林业科研、科技推广机构设施建设,稳定队伍,搞好科技指导和服务,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野外重点观测站、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林业标准、质量监督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发展数字林业,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网络,科学监控森林资源的消长。
(五)坚持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以林业严打为重点,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严格用火制度,强化检疫执法,有效防范林火发生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提高装备水平,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主题词: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通知
N001-2008-002226 | 文 号宛政〔2007〕97号 |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08-11-26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